列印    關閉視窗 
廣受國際矚目的五月五日馬來西亞全國大選由執政逾半世紀的國民陣線 (國陣)贏得國會過半席次繼續保有中央執政權,在野的人民聯盟(民聯) 全力推動「五月五換政府」的政權輪替訴求未能實現。然而,此次大選兩大陣營都顯露出其極限與侷限,已對馬來西亞傳統的「兩線政治」造成巨大衝擊;尤其是選舉過程的諸多弊端與爭議造成選後民聯領袖安華拒絕承認敗選並持續帶領大規模群眾運動,造成國陣政府以煽動罪名逮捕反對派人士,選後國陣與民聯皆需面對變局與困局力求突破,才能開創政治新局。


壹、大馬2013年全國大選的結果與意義
 

      2013年五月五日的馬來西亞第十三屆全國大選包括改選全部國會席次共222席以及全國13州中的12個州共505個州議會議席。國陣在222個國會席次中取得133席,擊敗民聯的89席;然而,國陣在國會席次的總得票率只有 48.6%,輸給民聯的 51.4%,這也是自爆發「五一三事件」的1969年以來馬來西亞再次出現的在野黨得票率超越執政黨的狀況。國陣雖然繼續執政,但其選舉成績明顯比上屆2008年大選遜色:國會席次繼續萎縮,減少了7席;州議會席次由307席降至275席,減少了32席。在州政權方面,上屆大選國陣失去5個州的執政權,此次則以些微多數奪回吉打州與霹靂州,民聯則保有最富庶的雪蘭莪、檳城與吉蘭丹州的政權。


      就民聯而言,民主行動黨在華社大力支持下橫掃華人選區,議席大爆發,讓國陣的馬華公會、民政黨及人聯黨幾乎全軍覆沒;但安華領導的人民公正黨開拓馬來選票不力,也未能發揮聯盟內統籌協調的功能。2008年大選的政治海嘯是城市馬來人吹「反風」,痛擊國陣,致使國陣失去壟斷權力的三分之二絕對多數,開啓馬來西亞之春的機會之窗。然而,此次大選馬來族群明顯沉默且選票回流西馬國陣傳統區及東馬土著穆斯林區,是民聯敗陣的主因;華人社會激烈的「變天」訴求和馬來主體和緩的「轉型」主張之間未能有效交集與調和。選後民聯除了領導階層交替的迫切問題外,政治路線的調整同樣關鍵。

      就國陣而言,雖然窮盡一切手段使席次過半化險為夷,但未能重奪在上屆大選失去的絕對多數,將使國陣的執政權威進一步弱化,這對逾半世紀的威權體制而言形勢更加嚴峻。此外,馬華公會因做出「議席少於上屆大選不加入執政聯盟」的承諾將使新一屆國陣政府沒有華人代表席次,即使馬華改變心意,7個國席及11個州席仍是嚴重代表性不足,對於國陣政權標榜的多元代表性將是一大打擊。而國陣大量流失華人選票接下來巫統會做出的政策轉向是更趨向多元包容還是回歸民族主義路線,不僅是國陣的難題,更是華人的擔憂的問題。

      馬來西亞族群政治根深蒂固,國陣與民聯都是以包容巫裔、華裔與印度裔的多元性訴求,是大馬兩線政治的主要內涵:不是兩個政黨的政治、更不是兩個族群的政治。然而,馬華公會總會長蔡細歷在開票之夜受訪時提出大選後將是「馬來人在朝、華人在野」的新兩線政治,這雖是在馬華挫敗後的情緒之言,但一語道破華人將告別主流政治、面對不確定未來的現實,挑動大馬政治最敏感的神經。

      就民主化路徑而論,馬來西亞此次大選未能實踐政權輪替無疑是一種缺憾,但並不意外;扭曲的選制、執政黨鋪天蓋地的政府賄選與金錢買票、未能令人信服的投開票作業等等,都是衆所周知的威權政治潛規則,非馬來西亞所獨有,是拼搏選舉變天的必要額外負擔。值得注意的是公民社會在這次大選中表現出高度的活力與動力,選後若持續以政策審議選舉民主,在政黨路線鬥爭之外落實日常民主,則將成為大馬民主進步的希望所寄。


貳、選後大馬政局的穩定性與變動性分析
 

      大選結果揭曉後,民聯領袖安華並未承認敗選,反而以選舉舞弊與選制不公為訴求發動大規模群眾集會與抗議活動,且有燎原之勢;驚險保住政權的國陣政府先是由總理納吉指稱這是一場「華人政治海嘯」引發爭議,繼而國陣集團內部透過親政府媒體指責「華人還要什麼?」升高種族民族主義的氣溫,最終在大選結束兩週後內政部與警察總署以煽動罪針對反對派領袖人民公正黨副主席蔡添強、人權團體領袖哈裡斯與反政府學生領袖阿當阿迪等展開逮捕拘禁,大選後大馬政局的演變充滿變數。


      國陣的繼續執政使馬來西亞人民免去了對逾半世紀的大馬政治一夕「變天」的恐懼,對於可望安定的馬來族群而言,穩定的政治局面可以銀序下去;然而,選後迄今的若干發展脈絡卻令人對大馬新政局的高度變動性感到不安。


      首先是馬來西亞的自由經濟體制明顯受到選後政治效應的劇烈衝擊。納吉總理在選後發表的「華人政治海嘯」論給予激進種族民粹主義者借題發揮,先有國陣最大成員黨巫統控制的馬來文《馬來西亞前鋒報》責問「華人還要什麼?」,繼之是大學校長與上訴法院法官認為華文及印度淡米爾文的小學應該被關閉,後有「伊斯蘭消費者協會」公開號召杯葛支持在野黨的華裔商家,造成政治鬥爭效應延燒至經濟領域,〉,大選後種族主義的抬頭讓人感到憂慮。


      其次是國陣主要成員黨馬華公會在大選中慘敗所引發的華人參政危機。在八成華人選民一面倒支持在野的民主行動黨情況下,負責攻打華人選區的國陣華人成員黨馬華公會首當其衝在大選中兵敗如山倒,多個州屬甚至被在野黨連根拔起、一席不剩,蒙受創黨64年來最大的挫折。馬華公會擁有巨額黨產與號稱八十萬黨員,是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之外的全球第三大華人政黨。馬華公會在本屆大選競選37個國會席次與88個州議會席次,不過只贏得7席國會席次與11席州議會議席,這比2008年大選獲得的15國會議席與31州議會議席減少了一半。若馬華因大選慘敗而實踐不入閣的承諾,則大馬華人將首度缺席聯合政府,而國陣長年的多元族群政策亦將遭受重大打擊,是否形成「馬來人在朝、華人在野」這種更有利於族群政治操作的局面,令人憂心。


      最後是國陣政府與在野民聯是否能迅速有效的達成選後政治和解以邁向國家融合發展。執政逾半世紀的國陣是東南亞老牌的威權體制,在抗拒第三波民主化之後,國陣的執政權威將日益衰退,很難有振衰起敝的機運,這也是威權體制演變的常態。然而,位處威權或極權體制末期的政權經常會有突兀的激進與反民主舉措,國陣在馬來西亞此次全國大選後對反對派人士的逮捕拘禁,似乎印證了這一趨勢,後續可能引發的連鎖政治動盪令人擔心。


參、臺馬關係展望
 

      1990年代臺灣為馬來西亞的第一大投資國,高峰期達二十億美元。馬來西亞自1957至2005年間的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成長率為 6.5%,上 (2012) 年的經濟成長率為 4.1%,人均國民所得為9575美元,較2009年提昇 50%,預估2013喦經濟成長率為 5.4%,深具發展潛力。臺灣與馬來西亞的經濟關係近年來多所停滯,雙邊欠缺持續性的交流;因應選後馬來西亞的政治新局面,臺灣必須積極尋求與馬來西亞深化經濟關係的機會,尋求突破。


      馬來西亞是全球最大的伊斯蘭金融國家,這一特色將隨著東亞經濟區域化的加速與2015年東協經濟體的形成更形彰顯。伊斯蘭金融在1990年僅1500億美元,2010年則已成長至8950億美元,是不可忽視的國際金融大餅。目前臺灣是馬來西亞第五大外資國,馬來西亞是台灣第六大貿易夥伴,雙邊關係至為重要。在東協國家中,馬來西亞是台灣第四大貿易出口國,金額達68.91億美元;而台灣則自馬來西亞進口86.2億美元,金額居東協成員國首位。


      此次馬來西亞全國大選後的政局走向勢將牽動大馬經濟的調整與對外關係的變動。臺灣應加強與提升與大馬重要智庫的交流合作關係與層級,例如「馬來西亞戰略與國際研究學院」(Institute of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ISIS) 以及「馬來西亞經濟研究院」(Malaysian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以強化臺馬經濟對話與尋求雙邊合作。臺灣除新加坡外,必須增加連結東協的窗口,強化臺馬經濟合作以尋求參與中國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並叩關東協主導的區域內全面經濟協議 (RCEP),以面對2015年東協共同體以及東亞多層次整合的挑戰。

作者陳佩修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教授



















最近更新: 201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