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關閉視窗 
從二次大戰結束後開始,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就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即使在冷戰結束後,第一島鏈的圍堵功能不若以往重要,美國仍然不斷重申西太平洋的穩定是美國重要的核心利益。從過去多次的朝鮮半島危機,中日東海開發爭端,到九六年台海危機,美國的身影都不曾缺席,並在每一個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就可以看出美國介入西太平洋事務之深。目前來談美國「重返亞洲」的這個政策,其實並不精確,因為美國的勢力從來就沒有離開過,只是因為冷戰結束後,西太平洋地區大致和平穩定,偶有緊張情勢都沒有演變成直接武力衝突,美國又因兩次波斯灣戰爭、阿富汗戰爭而專注於中東問題,對於東亞地區著墨不深。從一九九一年蘇聯垮台到二十一世紀的前十年間,東亞各國都忙於各種經濟問題,中國也出現了改革開放後全力發展的黃金二十年,整個區域已久無烽火之警。只是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對外的霸權心態也越來越顯露,幾乎是在一瞬間,中日關係就從過去的偶有齟齬演變成全面對抗,南海問題則讓中國與越南、菲律賓等南海國家關係緊張,這樣的情勢劇變,讓西太平洋又出現了新的圍堵同盟,只是這一次圍堵的目標變成了中國。

      中國揚棄過去韜光養晦的戰略觀,軍方鷹派動輒透過媒體呼籲今日的中國要「不怕亮劍」,其結果就是周圍國家紛紛選擇強化與美國的合作關係,以平衡中國的壓力,這也讓逐漸從中東事務上抽身的美國,能真正實踐重返亞洲的計畫。事實上從冷戰結束後開始,美國海上艦艇的部署就已逐漸從大西洋轉移到太平洋,從過去的六成部署在大西洋,四成部署在太平洋,到目前的五成部署在大西洋,五成部署在太平洋,而未來更計畫到二○二○年時,會有六成以上的艦艇部署在太平洋,剩下四成的艦艇留守大西洋(註一),這就說明了美國這個同時接壤兩洋的海權國家認為未來的海上戰略重心將會轉移到太平洋上。雖然美國同時不斷地強調此舉並非意在圍堵中國,但這只不過是漂亮的外交詞彙。上一次美國逐步加強在太平洋的海軍建設,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當時日本開始嶄露頭角,英美各國紛紛將日本視為未來的假想敵,美國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前二十年,也就是一九二○年代時,就已在當時的二十年建軍計畫中明確指出,未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發展重點應該側重於如何有效反制日本海軍。但是即使美國軍方很早就開始防範日本,美國卻也同時與日本展開經濟合作,並不斷利用外交手段來避免兩國兵戎相見,不要讓美國陷入兩面作戰中。這樣的努力一直到珍珠港被偷襲的前一天,美國都還在做最後的斡旋,希望和平解決危機,避免美日兩國開戰(註二)。


      這種軍事與外交兩手準備運用的策略,是大國常用的手段,因此在美國不斷強調與中國加強交流合作,建立互信管道的同時,並不代表美國的軍事部署活動有所鬆懈。相反的,隨著東亞各國加強與美國的合作,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結盟與戰術部署,都更顯積極。如美國與泰國每年舉行的「金眼鏡蛇演習」(註三)就在近幾年不斷擴大規模,並納入新國家;同時持續與越南改善關係,除不定期派遣軍艦訪問越南,還從二○○八年開始,每年固定舉行戰略對話以加強合作。而美國總統歐巴馬訪問菲律賓時,除了重申美菲共同防禦條約的重要性外,也簽署為期十年的增強防務合作協定,授權美國使用菲律賓的軍事基地,為美軍重返菲律賓提供了法源依據。在歐巴馬的這一趟亞洲訪問行程中,也首度抵達已經近四十年沒有美國現任總統造訪過的回家國家馬來西亞,並承諾將會加強兩國的軍事合作;還在日本強硬宣誓釣魚台爭議適用美日安保條約,美國絕不會置身事外。而在南韓,雙方除了重申美韓兩國的軍事同盟關係外,更再次延後了美軍交還戰時統帥權的既定時程(註四)。甚至在二○一二年,美軍訪問團還首度造訪緬甸,為兩國的軍事合作關係破冰,這個緊臨印度洋的國家,被視為未來美軍在印度洋的另一個可能合作夥伴,同時在印度洋上最有影響力的國家印度,也早以不斷加強與美國的軍事合作,以制衡宿敵中國。


      與中國周邊國家的戰略性結盟是美國「圍交」(congagement)政策(註五)的一環,也正是兩手準備的策略。在政治性的結盟外,軍事上的部署則包含了「積極建設第二島鏈基地」、「先進武器的進駐」、「加強對西太平洋盟邦的軍售」與「放寬對盟邦武器發展的限制」。這四項軍事上的策略,其實都根源於新時代武器的長足進步,已徹底地改變了過去冷戰時期的圍堵方式。冷戰結束後軍事科技的發展與資訊化革命,讓今天的飛彈射程動輒上百公里,雷達與聲納設備的偵測範圍更遠達數百公里。地面防空飛彈的雷達、空中預警機的雷達、海上艦艇的對空、對海雷達,都可以隨時透過資料鏈直接傳遞給遠方的指揮中心或攻擊單位。美軍的遠端攻擊能力遠遠超越對手,不再需要冒險靠近敵方海岸就能有效發揮戰力,但對手的遠距攻擊能力則尚在起步階段,因此美軍將重要基地移至對手較不易攻擊的關島,對已擁有成熟遠距攻擊能力的美軍而言,是極合理聰明的選擇。美軍近年來不斷擴建關島空軍基地的跑道,並加強機場的附屬設施,使關島可以部署先進的B-2匿縱轟炸機、F-22A戰鬥機與B-52戰略轟炸機;同時擴建港口碼頭,使海軍的大型航空母艦可以進港停靠補給,並長期部署洛杉磯級核動力攻擊潛艦,到目前為止,已經最少有四艘洛杉磯級核動力攻擊潛艦以關島為母港;而由沖繩遷出的部份海軍陸戰隊與數艘大型兩棲突擊艦未來也將一併移駐關島。


      由此可知,關島將成為美軍未來在西太平洋的作戰樞紐,以關島為跳板,美軍可以在二十四小時內快速馳援東亞盟邦,但美軍以關島為新的作戰指揮基地並不代表美軍將放棄第一島鏈,相反地,美國同時採用「放寬同盟國武器發展限制」與「加強對西太平洋盟國軍售」的方法,來加強第一島鏈的防務。舉例來說,美國過去利用國際上的各種反飛彈擴散條約來限制西太平洋盟邦發展攻擊性的地對地飛彈,以避免情勢緊張時,盟邦決定先發制人,以地對地飛彈發動攻擊,造成區域情勢失控,使美軍被迫捲入戰火之中。但美國在近年來卻已逐漸鬆綁這樣的限制,對於西太平洋盟邦利用新技術規避國際條約發展各種攻陸飛彈採取默許的態度。如南韓就已發展出玄武三型地對地飛彈,並利用海星反艦飛彈為基礎,發展出艦射的海星二型巡弋飛彈與潛射的海星三型巡弋飛彈(註六)。台灣也利用雄風二型反艦飛彈發展出雄風二E型巡弋飛彈,同時還有射程更遠的雲峰飛彈,與目前尚未有進一步資料,但已編列預算進行量產的向陽飛彈,這些都是標準的地對地攻擊武器(註七)。更不用說日本、南韓、台灣都相繼發展射程超過上百公里的超音速反艦飛彈,台灣的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包含艦射型與岸射型,日本研發的XASM-3則屬於空射型的超音速反艦飛彈,將掛載於日本的F-2支援戰機上,未來也有可能進一步發展射程更遠的岸射型,同時南韓也傳出將引進俄羅斯的技術,發展長程超音速反艦飛彈。


      第一島鏈國家擁有這些攻擊武器後,第一島鏈至中國沿岸的海域幾乎全處於各種武器的攻擊範圍內,加上有意的針對性部署,都加強了對中國的圍堵。如日本近日宣佈將把八八式岸射反艦飛彈部署到宮古島,其目的就在於扼守宮古海峽這條進出太平洋的重要航道。宮古島位於冲繩群島與台灣島的正中央,一旦宮古島也部署射程超過一百五十公里的岸射反艦飛彈,中國從東南沿海進出太平洋的航道都將處於日本、台灣反艦飛彈的直接威脅下。再舉個例子,中國從烏克蘭購入瓦良格號船殼後,自行改裝成「遼寧號」航空母艦,並搭配仿自Su-33的殲-15艦載機,引發周邊各國的不安。可是事實上,日本以「直升機護衛艦」為名義,發展出有全通式飛行甲板的日向級護衛艦,已經是實質的直升機航母,同時在生產兩艘日向級護衛艦以後,將更進一步興建噸位更大,飛行甲板更長的出雲級護衛艦,其噸位與性能已經遠遠超越某些國家的中、小型航空母艦。南韓則以「兩棲突擊艦」為名,發展出一樣擁有全通式飛行甲板的獨島號,當初南韓在規劃興建時,未選擇相對經濟便宜,以大型後飛行甲板供直升機起降的常見構型,轉而選擇造價較為高昂,操作維護均較為不易的全通式飛行甲板構型,有其戰略性的考量(註八)。因為這些擁有全通式甲板的大型艦艇,未來只要稍加改裝,就能搭載擁有短場起降能力的F-35B戰機,如澳洲即將陸續服役的兩艘坎培拉級兩棲突擊艦,就已規劃購入F-35B戰機,未來每一艘坎培拉級兩棲突擊艦將可搭載12架的F-35B,形成不可能小覷的戰力。


      也因此,隨著F-35B開始服役,西太平洋未來將可能出現許多不是航空母艦卻可搭載艦載機作戰的海上艦艇,這還不包括以關島為母港,也可搭載F-35B戰機的數艘美國新型兩棲突擊艦。中國目前擁有一艘搭載殲-15艦載機的「遼寧號」,恐怕是勢單力孤,即使中國未來投入更多資源,再興建兩艘航母,在短時間內仍然無法撼動美國及其盟邦在西太平洋的海上航空優勢。甚至隨著F-22A在亞洲的前進部署與F-35A/B/C戰機的大量生產服役,中國將面臨極嚴峻的空中威脅。因為除了日本、南韓都已經訂購F-35A戰機外,美軍開始全面換裝新型戰機,也代表上一代的F-15、F-16與F-18等戰機正在大量出售給西太平洋盟邦,這些上一代戰機經歷長期的發展與實戰洗禮,不止技術成熟,更不斷開發更先進的衍生型以搶奪國際市場,美國也樂於利用這波軍武世代更新,出售過去不輕易轉移到國外的軍武給盟邦,一方面繁榮國內軍武工業,另一方面也能遂行「加強對西太平洋盟邦軍售」來圍堵中國的意圖。如過去不輕易出售的主力戰機F-15,目前已經出售給南韓F-15K與新加坡F-15SG,提供給台灣的F-16戰機升級案,除了更換機載主動電子掃描相位陣列雷達(AESA)外,還包括電戰莢艙與標定莢艙的升級,任務電腦更新,機身匿蹤塗料,頭盔瞄準儀與更先進的AIM-9X響尾蛇飛彈等,這些都是目前F-16戰機最新衍生型所使用的關鍵技術。美國將過去不輕易出售的軍武技術,大量提供給西太平洋盟邦,當然對仍然操作大量Su-27戰機及其衍生型、仿製型戰機的中國,產生巨大的壓力,也導致中國近年來不斷加快腳步研發殲-20與殲-31等新型匿蹤戰機,並同時與俄羅斯磋商購買Su-35S(註九)戰機,以為反制。


      美國這個國家孤懸於歐亞大陸之外,太平洋與大西洋是其對外門戶,因此極為重視海權,由其不惜巨資常年維持十個以上航母戰鬥群編制,即可看出兩大洋帶給美國的巨大國家利益(註十)。美國以英國為大西洋上的前線盟邦,扼止歐洲大陸上的挑戰勢力,以日本與第一島鏈國家為太平洋上的前線盟邦,扼止亞洲大陸上的挑戰勢力,是美國在二戰結束後的基本國家戰略。中國若想要挑戰美國,最聰明的方法應該是「結鄰修好,以拒遠敵」,利用自身龐大的消費市場,以經濟手段來弱化第一島鏈國家與美國的同盟關係,畢竟美國在大洋彼端,能在西太平洋地區立足屯兵,全靠第一島鏈國家的支持與給養。過去中國在鄧小平、江澤民時代尚能維持此一戰略,因此迅速填補了蘇聯垮台後東亞地區的權力真空,頗有崛起之勢,但接下來的胡錦源與習近平似乎已經壓制不住內部鷹派的氣焰,在對外事務上屢屢表現出不必要的強硬,以安撫國內高漲的愛國主義,再加上專制國家特有的言路閉塞之疾,更讓情況雪上加霜。中國近年來出現的這種激進民族主義浪潮,讓中國與周邊國家一一交惡,使得美國有機會見縫插針,中國將自己對外的強硬解釋為大國崛起,不怕亮劍,卻間接地鞏固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據點,讓美國雖然在中東事務上灰頭土臉,卻在亞太地區屢有斬獲。而美國受困於中東問題的弱點,反成為日本藉機強化軍事防衛,協助美國維持亞太穩定的最好說帖,說日本放寬武器出口三原則,籌建海軍陸戰隊(註十一),解禁集體自衛權的一連串舉措,都是拜中國之賜,雖不中亦不遠矣。


      相比之下,美國採取交往與圍堵雙管齊下的策略,有互相掩護之效。一方面加強經濟合作來沖淡軍事圍堵的緊張情勢,也有助美國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以軍事結盟來孤立對手,形成戰略包圍,除可擴展美國的影響力,也可同時扶持自身的國防工業。就目前來看,美國這套戰略包圍是大致成功的,唯一的隱憂在於美國西太平洋盟邦之間的歷史恩怨與利益衝突。如曾被日本殖民的南韓對於日本仍深懷戒心,與中國有文化臍帶的台灣則有統獨爭議。南海、獨島、釣魚台的領土主權爭端,都是美國第一島鏈盟邦之間互相不信任的危險因素,也是中國可以利用的突破點。近日習近平高調訪問南韓,就頗有聯韓制日的企圖在,一方面希望中國與南韓以二戰被侵略國的共同身份,在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鬆綁和平憲法的問題上,能採取相同立場,一致譴責日本,另一方面以自由貿易協定與北韓問題為手段,進一步拉攏南韓,其長遠目標就在鬆動裂解美韓同盟;至於陷入統獨爭議的台灣,在許多層面上早已受中國的操控影響。就目前來看,南韓與台灣的確是中國最有可能的突破口,關鍵取決中國是否能夠長遠地利用此一戰略,持續拉攏而不是威嚇這些目標,因為一旦這些國家感受到危險與不安,就會再次深化與美國的軍事同盟。中國的軍事威嚇之所以成效有限,在於現階段美國在軍事實力上仍然遙遙領先,中國在短期內絕對無法望其項背,若西太平洋各國最後是以國家安全為決定戰略結盟對象的最主要考量,那無疑都會選擇美國的武力保護傘。


      美國在西太平洋面臨的挑戰是中國的崛起,因為中國開始有能力挑戰美國在這個區域維持了數十年的霸權,但美國在西太平洋面臨的機會也是中國的崛起,因為各國為了平衡中國的壓力,紛紛選擇與美國加強同盟關係。中國會不會像二戰時的日本一樣,最後選擇與美國兵戎相見,目前沒有人可以預測,但是可以預作因應。美國採取兩手策略,台灣就應該在這種兩手策略中取得平衡點,在經濟上可以繼續維持與中國的關係,但同時在軍事與國家安全上進一步與美國加深同盟關係。只是目前台灣最大的問題在於,受到中國統戰宣傳的影響,對於美國的兩手策略往往有錯誤的認知,只看見美國與中國積極交往的一面,卻忽視美國同時進行的軍事圍堵戰略,還自認為已改善兩岸關係而廢弛軍備,實為不智,也引起台灣社會近日的動蕩不安。政府必需明白一件事,就是經濟發展必需置於國家安全之下,必需在社會大眾感受到安全時,才能夠理性討論。當台灣政府已經被質疑過度親中,並引起社會大眾普遍不安時,要進一步與中國建立經濟關係,就會非常困難。這就與中國越覺得自己大國崛起,越勇於亮劍,就越讓西太平洋各國越感到不安,讓美國在西太平洋站的越穩一樣,其理甚明。



作者紀永添為軍武研究家


註解

註一:美國國防部長潘尼塔(Leon Panetta)在第11屆亞洲安全會議上表示,美國將在二○二○年時,將六成的作戰艦艇部署在太平洋地區。亞洲安全會議又稱香格里拉對話,是由英國的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舉辦,從二○○二年開始,每年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飯店舉行,因此得名。


註二:「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作者:黃仁宇,時報出版社。266頁至267頁,「十二月七日後十二時三十分(華盛頓時間)羅斯福接見中國大使胡適。蔣記錄稱羅曾告胡:『昨致日皇電乃為和平之最後之努力,惟不見樂觀,恐四十八小時內日本海陸軍即將開釁。此為人類之一大悲劇,但為中國計,亦可謂大轉機也。』西方記錄稱胡適在一時十分鐘告辭,距日機投彈於珍珠港只九分鐘。」


註三:從一九八二年開始,美國與泰國所舉行的例行聯合演習,並邀請東南亞各國參加,目的在建立東南亞地區的安全體系,近年來也開始邀請東北亞國家加入,中國亦在二○○二年派遣觀察員參加。


註四:南韓部隊的平時指揮權在一九九四年交還南韓,但是戰時指揮權仍歸美軍將領擔任指揮官的「韓美聯合指揮部」所有。韓美兩國曾多次磋商交還戰時指揮權的問題,原定於二○一二年美軍將移交戰時指揮權,但交還時程卻因各種原因而不斷推移,到目前為止,美軍仍未將戰時指揮權移交給南韓。


註五:「圍交」(congagement),是由「圍堵」(containment)與「交往」(engagement)兩個字所組成的。這是由美國智庫所提出的策略,一方面加強交往,以政治、經濟、外交、民主、人權等手段影響對手,但另外一方面則全力圍堵,阻止對手的軍事擴張與對外結盟。


註六:南韓的海星二型艦射巡弋飛彈與海星三型潛射巡弋飛彈目前所公開的資料並不多,雖然有媒體報導這兩款巡弋飛彈是由玄武三型地對地飛彈發展而來,但是從飛彈命名、彈體大小、發射方式、與目前主流的研發方式來研判,似乎與南韓的海星反艦飛彈較有血緣關係,但真正的情況仍需等待更進一步的飛彈諸元公開後才能判斷。


註七:台灣過去亦以天弓二型地對空飛彈改裝成部份短程地對地飛彈,混合部署於防空飛彈陣地中,但台灣軍方從未正式公開承認過。


註八:台灣近年來亦規劃興建新型兩棲突擊艦,但從目前傳出的規劃方向來看,台灣將選擇有大型後飛行甲板的構型,甚至是改為興建多艘噸位較小的中、小型的兩棲運輸艦,從兩國發展方向的不同,就可看出彼此戰略眼光的差距。


註九:Su-35是Su-27戰機家族的最新衍生型,在原型機試飛後再進一步推出型號Su-35BM的改良型,後改稱Su-35S,這也是目前中國積極與俄羅斯談判,極有可能會購入的新型戰機。


註十:美國的航母戰鬥群是以搭載航空聯隊的航空母艦為首、並包含巡洋艦、驅逐艦、巡防艦、補給艦、潛艦等。其中美軍航空母艦的數量大多維持在10至12艘之間,會隨著任務的不同進行彈性編組,也常可看到擁有雙航母的航母戰鬥群出現在衝突地區。目前因美軍正在汰除舊型航母,新型的福特級航母則尚在建造中,尚未下水服役,因此現役航母數量僅有10艘。


註十一:日本為因應釣魚台爭議,已修訂「防衛計劃大綱」,列入發展海軍陸戰隊的計畫,並在與美國一起舉行的聯合演習中,首度列入兩棲登陸與奪島作戰等科目。依計畫日本將會成立名為「水陸機動團」的新單位,並購入AAV7兩棲裝甲車等兩棲作戰裝備,雖然「水陸機動團」的名稱不是海軍陸戰隊,但是已有兩棲作戰部隊之實。

最近更新: 201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