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關閉視窗 

中國製造Photo by Hanny Naibaho on Unsplash

壹、前言

2016年起,全球情勢趨於詭譎多變及不甚平靜。從20166月英國公投脫歐(Brexit vote),並且確定將於將在201932923時退出歐盟;同年11月,川普當選第45任美國總統。2017年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多次試射飛彈,導致亞太地區國家緊張情勢升高;20184月,美國與英、法聯手攻打敘利亞;6月,美國總統川普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於新加坡舉行歷史性會面「川金會」;同年,於南海地區,中國已於南沙群島中的南沙群島渚碧礁、永暑礁及美濟礁,完成飛彈陣地、3公里跑道、大規模的儲藏庫、可追蹤衛星、外國軍事活動與通訊設備等系列設施,並且進駐導彈護衛艦。當然亦有正打得如火如荼的美中貿易大戰。

必須承認的是,現今的世界秩序,正因各種政治、經濟、環境、種族、民主...等等因素,而變得難以預測及多所變化。國際秩序不再遵循既往的「西方模式」主導著世界運行,亞太地區國家正醞釀著建立對抗西方的力量。而中國更是在世界各國的注視下,嘗試翻轉這樣的規範,企圖終結所謂的「西方模式」、創造屬於自己的「東方成功模式」。美國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及各種動向,不僅關乎著其自身的雙邊關係,更牽動了未來整個世界體系的變化。所以,我們憑藉著美中間的互動,進一步觀察其對於亞太地區的影響,包括:戰略、外交、軍事、台海安全、南海情勢...等面向。勿容質疑地,美國與中國彼此的勢力消長,確實影響著各項軍事戰略布局,連帶地以「代理人戰爭」來打擊對手、相互牽制,而不致引起全面性大規模的戰爭。以故,在如今這個充滿合縱連橫的世界體系,我們並無法完全主觀地用一國的軍事力量來評斷其防禦與攻擊能力,因為它必是一項「綜整性的區域安全評估」,而非僅須從軍事力量為出發點或能將其獨立抽離。所以本文將針對美中關係對於亞太地區各層面的影響,並進一步觀察其對台海和南海區域安全的衝擊。

貳、美中關係對亞太地區之各層面影響

有人說,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是美國總統川普除了「大降稅」手段之外的另一項凝聚美國各黨、各界向心力的方式。事實上,美中間的貿易戰,沒有絕對的贏家,只有相對意義上的贏家或者輸家。換言之,在這場貿易戰中,中美雙方不可避免地都會有所損失,只是,就外界預測上,中國所受的傷可能會比美國來得重一點。有新加坡學者表示,美國對於世界貿易的價值已經不再重要了,他更舉出澳洲、巴西、法國、印度、印尼、義大利、日本、俄羅斯及英國在至20102015年間,這些國國家與美國的貿易總額僅占各自GDP2%4%;而美國相對於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貿易而言,卻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兩個國家與美國的貿易比例高達30%45%間。但或許這樣的說法太過片面與單一。美國至今仍是世界上名列第一的強國,就經濟上,世界強勢貨幣仍是以美元獨大;就軍事上,美國仍是目前軍事力量相對最強的國家;就政治上,仍是現存國家爭相與其往來的對象;就體制上,仍是相對於專制體制而言更為開放民主的國家。綜言之,任何一個國家斷不可忽視美國現存的影響力,縱使有其他漸趨成長的大國威脅其地位,不可否認地,截至目前為止,美國仍是主宰世界秩序的強大力量。

一、對於東北亞地區軍事安全之觀察

由東北亞地區的安全係數表現,是最能夠由此看出該階段美國與中國面對彼此的表情。美國總統川普自2017年上任以來,喊著「大降稅」的重砲方案,誓言找回美國的就業高峰與再創美國製造業榮景,打著選舉時延續至今的口號:「America First」!成功地促使美國國內失業率降到4%。基於美國國內經濟的趨於穩定,才讓川普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將目標挪動到敘利亞、北韓、中美貿易及台灣問題上。從日前以美國為首(英、法等國)攻打敘利亞的事件來觀察,美國對敘利亞發動攻擊,並非為了獲取經濟利益,而是地緣政治使然。美國藉由攻打敘利亞的作為,背後隱含收拾俄國的強大意圖;俄國國內經濟疲弱無力,普丁上台後,以積極行動之作為讓俄羅斯重返世界大國之列,不僅扈從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更積極南下與印度發展合作關係,舉行聯合軍事演習,除了展現提升國內經濟實力的欲望外,更有著維持過往人們對於俄國軍事霸權的印象。美國對於敘利亞採取行動的最大目的,便是想扼殺俄國甫萌生的「重返霸權」思維,透過此次機會,將俄國擊潰,擦亮美國身為國際警察的金字招牌、無可取代的國際地位。

在敘利亞的問題之後,接踵而來的便是「北韓問題」。如此的轉向,意味著美國已經將重心轉回亞洲。北韓的核武問題,對於美國來說如同芒刺在背。北韓之於中國,就如同其「代理人」。美國與北韓的斡旋,就如同美國與中國代理人間的戰爭。這也就是為何對於北韓過往一連串飛彈試射的舉動,美國、日本、南韓、台灣等國一致要中國加強施壓的原因。事實上,今(2018)年「川金會」的成局,最樂見此結果的除了美國、南韓、日本及台灣之外,背後促成力度最大的便是「中國」。中國自2013年起所大力推動的「一帶一路」政策,截至目前為止已將觸角觸及整個歐、美、中南美、大洋洲及東南亞等國,仍在積極突破階段的地區便是朝鮮半島及日本。中國促成「川金會」,無非是想從中獲得更龐大的利益及戰略地位,一旦「朝鮮半島無核化」有其成功的可能,將讓「一帶一路」順利經由中國東北(丹東)地區進入朝鮮半島,繼而進入日本。這經濟力極大的誘因,促使著中國施加極大的力道實現「川金會」。對於中國而言,若能打通朝鮮半島這條通道,就等於打通「一帶一路」進入朝鮮半島及日本的任督二脈。從另一個面向來看,若能促使朝鮮半島無核化,美國在南韓部署的薩德系統將變得毫無意義。在美國明確於川金會後表示未來將停止與南韓聯合軍演及北韓願意停止核試後,中國多年來所推動的「雙暫停」目標已然初步達成。今(2018)9月,再度傳出可能的「川金二會」訊息,更加證明了中國在「一帶一路」面臨沿線國家種種反彈之後,企圖將其提前「轉型」的訊號。朝鮮無核化儼然已經成為中國「一帶一路」的救命稻草與軍事戰略新目標。

二、對於台海軍事安全之觀察

對於美國而言,台灣及南海問題是其手中兩枚重要的棋子;也是美國與中國為亞太地區抗衡至關重大的因素。201711月美國總統川普亞洲行時首次提及「印太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並成為其政府的新戰略主張;除欲顯示與過去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作區隔之外,並企圖攜手澳洲及亞太地區國家對抗北韓,重新建構美國在亞太地區領導地位,並且達到軟性圍堵中國為最終目的。這也引發外界猜測,「印太戰略」是否為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2012年所提出的「美、日、澳、印度-民主鑽石同盟」主張相互呼應。而這兩個主張自亦被視為牽制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狙擊策略。

實際上,「代理人戰爭」也在台海地區再度浮現。中國在十九大後取消國家主席兩屆任期限制,讓西方各國對於期盼中國朝向民主、開放的目標徹底幻滅。此外,中國近二年多來接二連三奪取台灣邦交國(尤其是中南美洲國家:巴拿馬、多明尼加及薩爾瓦多),更讓美國白宮警鈴大作。美國自今(2018)年來開始加強與台灣之間的檯面上合作,陸續通過《台灣旅行法》、《國防授權法》等法案,亦有美國眾議員提案,美國應揚棄「一中原則」與台灣真正建立邦交關係及跨黨派參議員所提出的《2018年台灣國際參與法》Taiwan International Participation Act of 2018)》。近日亦有四參議員共同提出的《台灣盟邦國際保障與強化倡議」(Taiwan Allie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Initiative Act, “TAIPEI ” Act),簡稱「台北法案」》。希望能以外交作為提高台灣在自身軍事戰略上的地位。

此外,美國提升台灣軍事地位上,亦做出了明確的表達:第一、美國拒邀中國海軍參與2018年環太平洋軍演(RIMPAC 2018);第二、美台雙方所重視的「美台國防論壇」亦首次於高雄舉辦;第三、美國軍艦自1996年、2007年兩次航行台灣海峽後,於今(2018)7月第三次以兩驅逐艦DDG-89馬斯廷號及DDG-65班福特號穿越台海;第四、美國在睽違多年後,再次邀請國防部長嚴德發參加「美台國防工業會議」。

   面對中國軍事、外交上的霸道侵略與壓迫,台灣在自身的軍事力量防禦上亦做了極大的努力。在國家財政吃緊的困境下,國防預算的編列上仍小幅增加71億。儘管硬體預算不如人意,但總是持續推進。在各國國防人員交流與參與方面,必然應有更多的合作與突破。

三、對於南海情勢之觀察

近年來,南海問題成為亞太地區各國關注議題中的重中之重。其所涉國家高達近十國,各國所持之立場亦互有差異。其中,中國、越南、菲律賓等國,可說是當中最為積極「填海造陸」的國家;其中又以中國的行徑最為令人咋舌,已經將美濟礁造出了566萬平方公尺(56.6平方公里)的陸地。

中國之所以如此積極造陸,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南海區域蘊藏豐富的油氣資源,最關鍵的則是可以將造陸而成的海島進行連結,進而在島上部署導彈掩體、雷達通訊系統及大型地下建築物,增加其在南海區域的實質影響力。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強勢主導,肇因於2016年於國際仲裁法庭南海仲裁案上的失利。若中國未能在此議題上取得優勢,勢必將影響中國於亞太地區地緣政治上的領導地位。就台灣而言,目前在南海議題的操作上,並不採取與其他國家相互碰撞的方式,而是利用台灣醫療人道救援模式的軟性操作,來凸顯在此區域不可或缺的角色定位。也因此,目前我國太平島上的駐守人員為海巡署官兵,並非國防部軍隊。縱使台灣目前係採取「步升高衝突、不製造麻煩、醫療人道救援、科研合作」等方式凸顯在南海的能見度,但宣誓島上主權的配備仍不應缺少。台灣必須在南海議題上持續發聲,以免被各國邊緣化。

參、結論

目前全球有數個戰場正在延燒不同的議題,但這些議題卻永遠離不開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美國與中國。古希臘哲學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曾有一個論點:「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將變得不可避免。」這就是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從古至今,第一帝國與第二帝國間所發生16次的爭奪,其中有12次曾經發生流血戰爭,僅有4次的爭奪是和平落幕。而美、中間的較勁,縱使不會再有流血衝突,但在各個層面上均已經產生最嚴重的對抗。曾有中國學者說:「中國最大的弱勢就是不具備『協調能力』,所以他必然只是『多邊主義』崇尚者,而無法取代美國成為『單一霸權』國家。」中國自2013年開始倡議「一帶一路」至今,已有眾多國家對其產生「鴉片式的依賴」,直到最近,這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始警覺中國的箇中陰謀,而趕緊擱置或停止合作項目。如此的警覺並非不好,只是能夠防禦、抵擋多久呢?

作者 許慧儀 為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碩士生) / 新加坡國立大學

最近更新: 2018-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