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關閉視窗 

08

十一月廿四日是台灣舉行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的日子,而一天後在香港也舉行了一場政治選舉。在十一月廿五日,香港舉行了立法會九龍西地方選區一個空缺議席的補選,由親政府候選人陳凱欣撃敗民主派支持的工黨副主席李卓人及其他三個候選人而當選。基於以往香港立法會選舉中,各個地方選區的民主派支持者數字一向比親政府派支持者要多,因此這次選舉結果可算是意料之外;然而若果考慮香港近年的政治形勢發展,這個結果卻又是情理之中。

本文旨在簡述了解這次選舉結果的各項背景資料,及附上筆者的個人分析,希望方便讀者進一步了解香港的政治局面。

香港立法會的職能

立法會是香港自1997年主權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後設立的立法機關。現屆立法會議員總額七十人,當中三十五席以地方選區直接選舉形式產生,另外三十五席由以各行業組成的二十九個功能界別間接選舉產生。

立法會雖然在憲制上地位和管轄行政的政府和管轄司法的司法機構三足鼎立,但立法會的權力在法律上被嚴重限制,以求達到「行政主導」--以政府制約立法會的政治架構,這些限制包括:

- 立法會議員不得提出涉及修改政府開支、政治體制或政府運作的法案,在沒有身為政府首長的行政長官書面同意下,提出法案也不能涉及政府政策;

- 由政府提出的法案只須全體出席議員過半數贊成即可通過;而由議員提出的法案、議案或對政府法案的修訂案,則須地區直選三十五席及功能組別三十五席兩邊分別點票,要兩邊均過半數才可通過;

- 政府首長官員及行政長官由位於北京的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政府官員只向中央人民政府負責,政府官員列席立法會會議,卻不須向立法會負責;及

- 立法會假若沒有通過政府提交的法案或財政預算案,行政長官有解散立法會的權限。

主權移交後的立法會在現有政治框架下沒有創議權,沒有財政和人事監督權,對政府施政的管束監察權力微不足道。在野的民主派政黨無力影響政府的人事任免,唯有以選舉進入立法會,以微薄的權力去監督政府的施政,然而在這個政治體制下,能夠具體干涉政府施政的空間十分有限。

議席為何出缺?

本屆立法會議席在2016年九月初的換屆選舉中選出,議員在十月十二日本屆立法會首次會議中宣誓就職。

過往的立法會議員宣誓就職中,曾出現議員在誓詞前後增加內容,以宣示自己的政治理念,就此香港高等法院在2004年曾經裁定議員宣誓時須要讀出完整誓詞。上屆立法會議員2012年宣誓就職時,黃毓民議員在首次宣誓時沒有完整讀出誓詞中「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字眼,被時任立法會主席曾鈺成裁決宣誓無效,黃毓民其後在再次宣誓時以忽高忽低聲浪讀出誓詞,其宣誓獲曾鈺成接納。

在十月十二日的立法會會議宣誓儀式中,多名民主派議員在以修改誓詞或以不尋常的語調和語速宣讀誓詞;而本土派政黨青年新政的兩位議員梁頌恆和游蕙禎則在宣誓時展示寫有「香港不是中國」的橫額,及以「支那」代替英文誓詞中「中國」的發音宣讀誓詞。梁頌恆、游蕙禎、另一位修改誓詞的姚松炎議員及宣誓時以極為緩慢語速宣讀誓詞的劉小麗議員被裁定宣誓無效,其中姚松炎及劉小麗其後被安排再次宣誓。

在十月十八日,政府入稟高等法院提出司法覆核,要求法院頒佈梁頌恆及游蕙禎二人因宣誓時違反《基本法》及其他法例,取消他們的議員資格。高等法院於十一月十五日裁定政府勝訴,兩人的議席因此空缺。

政府再於十二月二日入稟高等法院,要求因劉小麗、姚松炎、梁國雄和羅冠聰四位民主派議員曾對誓詞內容或宣讀形式修改,而宣告他們宣誓無效,取消他們的議員資格。高等法院在翌年七月十四日裁定他們的宣誓無效,四人的議席亦就此空缺。

由於六位被取消資格議員均有就裁決上訴,故此政府需等待上訴過程完成才可開始舉行補選。梁頌恆、游蕙禎、姚松炎和羅冠聰的出缺議席在2018年三月十一日進行補選,而劉小麗的出缺議席因其放棄上訴而安排於十一月廿五日進行。

被取消資格的議員列表

地區直選:梁頌恆(青年新政/新界東)、梁國雄(社會民主連線/新界東)、游蕙禎(青年新政/九龍西)、劉小麗(小麗民主教室/九龍西)、羅冠聰(香港眾志/香港島)

功能界別:姚松炎(專業議政/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

選舉前的形勢

今屆立法會在2016年換屆選舉選出的七十位議員中,有四十位為親政府派,二十三位為民主派,六位為本土自決派,一位為中間派。在功能界別間接選舉中,親政府派佔過半數;在地方選區直接選舉中,民主派假若聯合本土自決派的話可獲得十九比十六的過半數優勢。然而,六位被取消資格的民主派及本土自決派議員中,有五位皆屬於地方選區分組,因此民主派喪失了在地區直選分組過半數的優勢。

民主派對於六個被取消資格出缺議席,是以被取消資格議員的意願為最大依歸:假設他們希望參加補選,或者推舉同黨籍人士參選,民主派將會予以支持;同時由於候選人亦會面對因政治立場被取消候選資格的風險,被取消資格議員重新參選時亦可指定後備候選人。假若被取消資格議員沒打算親自或指定黨友參選,民主派將以初選決定參選及後備候選人名額誰屬。

在籌劃三月十一日的補選時,青年新政游蕙禎表示沒有打算參選,因此民主派以初選決定該次補選九龍西選區將由誰出戰。初選由在功能界別被取消資格的姚松炎、民主黨區議員袁海文,及民主民生協進會元老馮檢基角逐,結果姚松炎得分最高,馮檢基次之。在初選的安排中,民主派應以初選勝出者為民主派參選代表,而初選第二名則成為後備候選人;然而民主派負責選舉協調的機構民主動力在初選舉行後,卻以「本土派和自決派對安排不滿」為由逼迫馮檢基放棄後備候選人資格。此舉直接埋下了十一月補選失利的禍根。

三月十一日進行補選的四個議席中,有三個由地方選區選出,民主派只能獲得當中兩個議席,另一席則由親政府派奪得,結果在十一月廿五日的補選前,地方選區分組的民主派與親政府派議席比例是十六比十七。為了使親政府派不能在地方選區及功能界別兩個分組均有過半數優勢,民主派極為希望派出一個能順利在這次補選拿下議席的代表。他們經過內部協商,決定由議席原屬的劉小麗作為是次補選參選代表,工黨副主席、曾擔任五屆立法會議員的民主派元老李卓人為後備候選人。

在上次補選被勸退的馮檢基對這個安排極為不滿,他認為民主派兩次剝奪他參選的資格,最後他決定退出自己參與創立的民主民生協進會,以無黨籍身份參與選舉。其後,劉小麗在報名參選時被身為政府官員的選舉主任指其「不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香港的主權,亦曾明顯地表明香港獨立可以作為選項」,因而取消其參選資格,民主派改以李卓人為參選代表。

傳統的親政府政黨對這個九龍西地方選區的空缺沒有太大的興趣。親政府立法會議員的任務主要是替政府提出的議案保駕護航,在功能界別分組和全體議員皆佔過半數優勢的情況下,他們無須刻意去保持地區直選組別的優勢。

在過往的九龍西地方選區選舉中,民主派和親政府派的得票長期維持在大約六與四的比例;在2016的換屆選舉中,親政府派只能獲得九龍西六個議席中的兩個,另外四個由民主派和本土自決派代表瓜分。三月補選時出缺的一個九龍西議席由在當局從事地區工作的親政府大黨民建聯區議員鄭泳舜奪得,從親政府政黨的角度考慮,假設這次補選的另一個九龍西議席亦由親政府政黨黨員當選,使親政府派坐擁四個九龍西議席,下屆立法會選舉在得票均勢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必會有一個親政府議員不能重新當選,而「協調」誰不能當選勢必損害親政府黨派之間的合作關係。

對親政府政黨來說,這個九龍西的議席空缺有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在親政府派協調之後,他們決定派出沒有政黨背景、曾擔任上屆政府食物及衞生局政治助理的陳凱欣參選,而親政府政黨只以支持者身份參與這次選舉。

選舉結果

在十一月廿五日舉行的補選中,無黨籍的陳凱欣以106457票擊敗工黨李卓人、無黨籍馮檢基,及其他兩名候選人,當選九龍西地方選區立法會議員。

1 伍廸希(無黨籍)   1650票

2 曾麗文(無黨籍)   1307票

3 李卓人(工黨)   93047票

4 馮檢基(無黨籍)  12509票

5 陳凱欣(無黨籍) 106457票 (當選)

結果分析

這次補舉的失利,對民主派是一次極沉重的打撃,筆者認為導致這個選舉結果的,有民主派內在的因素,亦有民主派以外的因素。

由選舉報名期開始到點票結束為此,民主派一直都認為馮檢基參選會影響民主派代表李卓人的選情。即使兩人票數相加仍未及當選者陳凱欣得票,但觀乎二人背景及理念相近,既是民主派元老,亦曾擔任多屆立法會議員,兩人同時參選無異會造成分薄票源的結果。筆者認為,雖然過往選舉亦曾有民主派候選人被分薄票源之事,但今次的主角馮檢基身為民主派元老,亦為民主派政黨民主民生協進會創會副主席,更曾擔任泛民會議(等同民主派議員的立法會黨團)召集人。這樣背景的民主派政治人物,在甚麼情況下會不顧民主派的長遠利益,在沒有派系的支持下仍執意退出一手創立的政黨,參加一場贏面不大的選舉?陰謀論者會認為這是親政府派在幕後操控的結果;但筆者認為比起證實不了的陰謀論,馮檢基因三月補選的後備人選安排感到不服氣,而執意參選搞局的可能性更大。

馮檢基決定參選,反映了民主派對派系內勢力的協調及掌控能力有決定性的不足,未能成功平衡板塊內部各方面的利益。在香港,政黨為了爭取支持贏得議席以換取那微薄的影響力,必須建立屬於自己的鮮明形象,這種情況在民主派內亦有發生,成立時間越短的政黨或組織,其立場越是走向偏鋒。假若民主派在一個地方選區選舉的協調工作已是如此焦頭爛額,在將來的全港性政治選舉中要協調由溫和至偏激的各種民主派內部政治勢力,更是難比登天。

另外,這次補選亦是在今年內民主派在同一選區再嚐敗績。在三月補選中,姚松炎在九龍西選區被民建聯區議員鄭泳舜擊敗。兩次選舉對民主派有不同的意義,因為三月補選中姚松炎的選舉工程由自決派的立法會議員朱凱廸一手策劃,主流民主派政黨對選舉工程的參與程度不太深入;而這次十一月補選民主派可算是精銳盡出,由元老級的李柱銘到年青一代的黃之鋒都有參與宣傳。如果說三月補選的失利尚可解釋為民主派未出全力,那麼這一次的落選的結果,將會令人聯想到民主派全力以赴也不能在選舉上擊敗親政府派。考慮到過往在九龍西選區中,民主派與親政府派的選舉得票比為二對一,而在這兩次補選雙方得票比變成了一對一,這種變化對民主派無異為一個重磅炸彈,更令派系內部對消失的支持者到底在甚麼地方流失開始了激烈的討論。

在2014年佔領運動後,本土派開始在香港政壇崛起,他們的理念和傳統的民主派最大的差異,就是民主派由主權移交前的香港民主運動、藉「建設民主中國」以促使香港民主進程為理念傳承至今,而本土派則由對中國沒有深厚感情的年輕一輩為主導,主張在香港為中心解決香港的政治和民生問題。在2016年的立法會換屆選舉中,本土派政黨青年新政有兩席當選,其中一個即為在九龍西選區獲得;該次選舉九龍西選區的投票結果,如果以民主派、本土派和親政府派劃分,應為如下:

2016立法會換屆選舉(九龍西)

民主派  118737票

本土派   58402票

親政府派 102286票

而在今年的兩次選舉,由於本土派未有派人參選,投票結果以民主派和親政府派劃分,應為如下:

2018三月立法會補選(九龍西)

民主派  105060票

親政府派 107479票

2018十一月立法會補選(九龍西)

民主派  105556票

親政府派 106457票

參考以上投票結果,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的結論:

1.親政府派在補選中的動員能力和換屆選舉十分相近,甚至在補選中得票比換屆選舉要高。考慮到補選的投票率往往比換屆選舉要低(兩次補選的整體投票率比換屆選舉低超過百份之十),親政府派的選票動員力穩定得不合常理。

2.民主派在補選中的得票比換屆選舉有穩定的差別,兩次補選的得票都比換屆選舉得票低大約一成。

3.從數字上來看,在換屆選舉中投票給本土派的選民「消失」了。

香港圖01

因為這些消失了的本土派選民,民主派在選舉過後開始討論對本土派和本土理念的態度,是否有改變的必要。在過去幾年以來,主流民主派對本土派都是抱有懷疑或敵對的態度,這種態度以民主黨更是為甚:作為一個有二十多年從政經驗的政黨,老一輩的民主黨人往往以優越的心態,對待以政治素人身份參政的本土派人士。在選舉後的討論中,亦有部份民主派人士歸咎本土派的意見領袖宣揚不投票或投白票,認為這是導致李卓人敗選的原因;也有民主派內部聲音檢討派系是否需要在某些立場上向本土理念靠攏,以爭取本土派選民的支持。

長遠來說,民主派在這兩次補選的失敗後,不論是選舉的操作、派系的理念,及對內的協調問題,均有極須改善的必要。在本土派於可見的將來都不能參加香港政治選舉的情況下,民主派到底會願意某程度上接納本土理念,還是依然故我,將直接影響本土派選民在以後選舉中的投票選擇,直接地改變民主派在選舉中所獲議席的數字。不過,這兩次敗選並沒有令民主派內部產生人事變動,如果派系仍是以老一輩保守派掌權的話,筆者相信他們「依然故我」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

 

 

 

 

作者   高天暉   為八十後浪召集人

最近更新: 2019-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