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關閉視窗 

03

壹、前言

美中貿易戰自去(2018)3月爆發至今已逾周年,在此期間,各國政府及媒體版面幾無一天沒有被美中貿易戰主、副議題所佔據版面。有人說貿易戰是一個假議題,真相是以美國總統川普如此顯著的商人性格,刻意拉高衝突變數,其實是懼怕中國崛起而對其所採取的強力圍堵政策;亦有人說,貿易戰對川普的短期目標意圖,其實是期中選舉讓共和黨大獲全勝。反觀中國的應對態度,首從一開始對於美國純粹金錢上的索求誤判與讓步,至今終究逐漸看清美國的最終意圖,即是逼迫中國走向民主,利用中國未成熟的民主制度讓中國難以超越美國。事實上,各種說法及分析陳述者所在多有,但重要的是,不論貿易戰僅是「美國舞劍意在圍堵」抑或是高舉民主自由的大旗,迫使中國永居老二地位,皆無法否認貿易戰的溢出效應,已經升級為全面性戰爭,對整個世界造成嚴重的動盪與影響。

現今世界上新型大國間的複合性關係與對相互對抗,不會僅是對於單一觸發點進行攻防手段。從貿易戰所引發的美中作為觀察,美國除屢屢以提高關稅對中制裁外,亦在軍武及貨幣霸權的優勢下,對中及其扈從國家多管制衡,從側翼進攻。不可否認,美國充分利用軍力優勢及身為世界警察責無旁貸之責,介入各紛爭區域,例如:台海、中東、北亞、東海及南海區域。在貨幣上,美國亦享有至今尚無人可挑戰的美元強勢貨幣,在目前稅收水準僅占國內GDP三分之一的情況下,繼續促使美元在世界貨幣系統中馳騁縱橫。再者,亦因目前美國國內正享受多年來絕無僅有的低失業率3.7%及高經濟增長率4.2%的風光榮景,這也讓美國總統川普在充分站穩國內經濟的前提下,有過多餘力逐一對各區域企圖冒出頭且有極大可能性挑戰美國地位的「類()霸權國家」進行整頓與壓制,尤其是中國這個對於美國而言如芒刺在背的挑戰者。對於中國而言,在不斷宣稱「決不會以犧牲別國利益作為代價,不會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永遠不稱霸、不搞擴張」的表面口號下,其所出台的「一帶一路」政策、中國製造2025、侵踏美國後院的中南美洲,以及砸下千億美元援助非洲的「中國宗主國式的殖民主義」,皆讓美歐國家強烈感受到中國如巨型潛艦般匍匐前進地強大威脅感。

貳、中國可能採取的間接路線

此外,美國更擔憂的是中國雖照單全收提議,但卻在周邊複合式的戰場上展開作為,不放棄底線思維,開闢其他戰場。下列幾點則是中國現在及未來所可能採取的策略方案:

第一、在外交上放軟姿態,側翼進擊提升地緣政治勢力在美中角力衝突日益升高的情形下,中國無意再掀與日本間的舊戰場,反倒在201810月以「習安峰會」的成局,擱置爭議,在利益重疊的經貿和其他領域加深合作,利用中日關係間的趨近作為,對於美國堅定的盟友日本伸出友誼之手,企盼雖不能成為至交好友,但亦不致惡臉相向。

第二、持續突圍美國後院─中南美洲長久以來,中南美洲國家被稱作是美國的後院。美國不僅將其視為屬地,更加不容其他國家侵犯與企圖染指。而中國接二連三打破「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的歷史情結,以銀彈攻勢奪走台灣在南美洲三個邦交國(巴拿馬、多明尼加、薩爾瓦多等三國),更已投資二千多億美元,拉美儼然成為中國於海外投資的第二大基地。美國現今雖仍為拉丁美洲的最大貿易夥伴國,但中國對於拉美的貿易量卻逐步追趕中,迄今已為第二貿易夥伴國,甚至20個拉丁美洲國家中,已有7個國家對中國的貿易出口超越美國、而有8個國家對中國的貿易進口超越美國。此外,中國亦與智利、秘魯、哥斯大黎加簽有自由貿易協定,與巴拿馬的自由貿易協定亦已完成第三輪談判。

第三、利用恩威並施手段不間斷恫嚇台灣對於美國而言,台灣及南中國海問題是其手中兩枚重要的棋子,是美國與中國為亞太地區抗衡至關重大的因素;其中台灣問題對於中國而言,可以有所「底線」,但卻是絕不可碰觸的「紅線」。事實上,美中雙方在各自的度量的利益上扶植最適切的「代理人角色」。不容諱言,台灣確實是美國在亞太地區牽制中國的最佳「代理人」,而中國則到處在東南亞及非洲國家,以「散財式政策」廣泛拉攏原為美國的代理人或創造建立在金錢之上虛而不實的「偽代理主體」。除南海之外,台灣海峽近來確已成為美中軍武較勁的另一場域。中國自2016年不斷在台灣周遭海域及空域以軍艦、軍機進行恫嚇行,企圖將此行為「常態化」。為反制中國此侵略及併吞動機,本(2018)年度截至目前為止,美國軍艦即已兩次「通過」台灣海峽,並且批准對台灣軍售約101億元台幣(F-164型機標準航材零附件),破除中國將台灣「內海化」、「內空化」的意圖。此外,中國亦對台灣施予恩惠(惠台31項措施),准發予「居住證」,便利台灣在中國大陸一切生活所需。

第四、利用「一帶一路」持續拉攏各國人心中國「一帶一路」政策,主要是為了排解中國一些規模龐大卻又產能過剩的製造企業,例如鋼鐵、煤炭、玻璃製造、水泥、冶金等傳統製造業,繼而加速這些產業走出中國國門,發展高端產品的能力,讓這些沿途國家為中國產能過剩的製造業尋找生機。而在操作模式上,中國以「國企先行、民間按兵不動」的方式首先向外攻略與延伸。但事實上,「一帶一路」並不是一個進步的政策,而是一種相當落後的方式,用非商業化的包裝,赤裸裸地侵略手段、支持相關國家的基礎建設,進而把持權利,這樣的手段漸漸地讓接受「一帶一路」的國家感到懼怕,負面效應也愈趨上升

第五、持續推進「中國2025製造」美國總統川普之所有發動貿易戰,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即是「中國2025製造」。該計劃於201558日由中國國務院公布,519日正式印發。根據計劃,預計到2025年,中國將從「製造大國」成為「製造強國」,而到2035年,中國的製造業將超越德國和日本等發達工業國家的製造業。以故,美國為斲殺此政策,於今(2018)4月,川普對中國進口產品加徵關稅的項目中皆與「中國製造2025」有關。529日,川普再次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500億美元商品徵收25%的關稅,而其公告則直接指明「中國製造2025」相關的技術。據路透社,「由於美國的強烈反應,自6月起,中國政府開始淡化中國製造2025這一概念的宣傳,甚至閉口不談」。但事實上,該政策在中國境內仍然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並且轉換說法,將之稱為「工業4.0」、「互聯網plus」或「數位經濟」。

第六、透過發展內需減緩貿易戰壓力中國具有龐大的內需市場,這是美國與過去其他發生貿易戰的國家所不同的地方。為了減緩貿易戰所帶來的進出口壓力,中國GDP增長將持續轉向內需市場,將更加關注扶植國內的科技產業、內在市場開發,金融嚴監管、去槓桿強化銀行資產負債表造成的緊信用衝擊實體經濟,在貿易戰的衝擊下,帶來另一波提升機會。

第七、加速開放金融市場針對川普不斷以提高關稅進逼,逼迫中國開放市場。據了解,中國為紓解貿易戰壓力,將逐步對外開放金融市場,希望吸引外資支撐疲弱的國內市場。中國總理李克強表示,中國未來將進一步開放金融服務業,已去除外資對銀行的持股限制,未來幾年保險和證券業也會採行類似政策,逐步實施全牌照、全股比。

第八、續拉攏歐洲,雖未能「聯歐抗美」但防美「聯歐抗中」中國曾企圖以「一帶一路」攻略歐亞非版圖,但截至目前為止,對於進擊歐洲大陸的情況是不如人意的。英、法、德等國逐漸察覺中國在「一帶一路」中所隱藏的債務陷阱,於是紛紛起而抵抗。中國「一帶一路」在歐洲慘遭滑鐵盧的情形下,改採「聯歐抗美」的策略,但仍遭歐盟拒絕。在此情境下,中國仍須續與歐盟保持友好互動關係,牽制美與歐進一步完成穩固結盟,防美亦從側翼圍堵中國。

第九、資助中南美洲非法移民持續前進美國本土中南美洲移民問題向來是美國總統川普掐在手中的王牌之一,也是極易喚醒美國人民共同意識的議題。中國若真要在貿易戰的周邊私下惹事,以目前川普制止中南美移民的力道與態度來看,資助美國後院的移民行動可謂將最能觸動美國政府敏感神經。但其產生的效果對中國而言,正面效益多於負面效益,抑或反之,恐得是操作模式及時機。

第十、中朝整合,促「丹東特區」蓄勢待發「川金會」的成局,中國可謂出力甚多。中國的東北地區可說是除西部內陸外,發展較為緩慢的區域,使得「一帶一路」倡議始終無法進入東北亞及朝鮮半島。在首次「川金會」召開後,美、朝對於無核化議題初步達成某些共識,使得中國「一帶一路」由丹東地區進入東北亞的紙上構想將進入落實階段。中國東亞遼寧省更積極擺脫依賴重工業的產業結構改革中落後,企圖重振經濟,成為「丹東特區」,將引導「一帶一路」進入東北亞地區的門戶。中國的「一帶一路」拼圖可說是已經漸漸拼湊完成。

第十一、中國利用科技戰(5G)挖美國盟友數月前美國開始增強力道打壓中國華為公司,一時間讓中國措手不及。但近來法國親美派議員於議會所提出的法案,以存在間諜或破壞性風險由,要求法國安全部門嚴審外國通訊商對本國設備供應。但法國議會卻否決了這項提案,而得以給與中方企業展開新的布局。事實上,在2018年馬克宏訪中國時,隨團去訪的法國餐飲和綜合設施管理服務領軍企業索迪斯(Sodexo)便和華為簽署「全球戰略合作協議」。法國深知,其必須搶在德國之前加深與中國的合作,在德國以「國家工業產業戰略2030」與「中國製造2025抗衡」時,法國選擇在此議題上與中國合作,大規模進軍中國市場。這也顯示,法國在抗拒中國「一帶一路」的侵襲後,在另各層面上向中國釋放善意、製造雙贏的國際政治手段。

參、北京的國際信用是關鍵問題

事實上,在美中貿易戰爆發前後,對於美中競爭力的比較上大多數持有三種觀點看法:(1)過度膨脹派─認為中國的綜合國力已然超越美國,中國確有實力全面挑戰美國;(2)過度悲觀派─否度中國現有制度、文化背景,認為改革到此為止,難以進入深水區,中國的內外部挑戰將致使美中差距愈來愈大;(3)理性客觀派─持全面、客觀、理性思維分析每中競爭力,認為中國只要通過不斷地改革深化、開放,將有可能實現高質量的發展,持續追趕美國、甚至超越美國,進入民主國家之列。不容否認,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在方方面面取得重大的進展,經濟總量與美國差距縮窄,即使如此,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開發中國家;而美國則是世界上最大的已開發國家。在經濟方面,中國佔全球份額雖逐步擴大,與美國差距逐漸縮小;在GDP的規模上,中國與美國GDP規模差距縮小,佔世界15%,美國佔24%,預計2027年中國GDP總量超首度超越美國。在國際貿易上,中國貨物出口額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順差,服務貿易逆差(這也是當時中國積極欲與台簽訂ECFA服務貿易協議之因),而美國恰之與中相反。在產業結構上,中國第三產業佔比低於美國近30%,美國服務業佔絕對主導地位。在財政上,中國總體稅負高於美國,赤字率與政府債務率低於美國,但隱性債務較高(尤其是地方債務)及社保水準較低,財政壓力巨大。

在有美中經濟架構基本的觀察後,我們可以理解在2018年貿易戰應對中,中國在其中的主軸態度則是持「以拖待變」的形式觀望。中國認為在美國期中選舉結束前,回應美國貿易戰的行為就如同將鈔票投入水裡般地得不到對己有利的回應與效果,等待美國期中選舉結果的出爐。故時在美中的貿易戰氛圍,可說是「美國一頭狂熱、中國冷若冰霜」。而今美國期中選舉出爐,美國總統川普亦在農曆年後對中國下最後談判通牒,除迫使美國公司技術轉讓、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國關稅與非關稅壁壘、打擊網路盜竊、補貼和國有企業對市場的扭曲、消除美國對中出口壁壘、中國大量購買美國產品等焦點外,美國在此談判階段則提出動搖中國國本的新焦點議題─「結構性問題」。若說之前美國的一連串的作為是煙幕彈,則此議題才是美方真正的目的所在。往大了說,「結構性問題」涉及中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當然更無法避免掉政治制度。中國政府在經濟層面上的角色扮演、與國企之間的關係、由政府所主導制定的高科技產業發展規劃(如:中國製造2025)…等等。美國企圖一步步逼迫中國往民主體制化的方向前進,但這卻嚴重踩了中共無法退讓的「紅線」,雙方勢必將再度陷入談判僵局。若往小的方面觀察,要求中國立法及加強執法、取消強制性的技術轉讓、加強智慧財產權等等的保護,其實都是中國現階段的目標方向,也是美國要求中國實現的初階段目標。但歸根結柢,影響雙方前進的障礙則是:雙方缺乏最基本的互信。美國擔憂中國雖與之達成協議,但背信毀約卻是中國一貫的伎倆。

肆、結語

在不同的時期,許多西方學者都對中國提出「中國崩潰」的論調。但中國至今卻沒有崩潰,反而成了美國的心頭大患。很重要的三個因素是:第一、糧食供給;第二、共產專制;第三、先決條件的不同;第四、轉型期的衰退。首先,我們必須承認,中國最得天獨厚的便是豐饒的物產。中國歷史上,曾在元、明、清三個朝代實施「海禁」多年,雖與外斷絕,但皆能安然度過,可見中國即使在現今實施「鎖國政策」,短、中期都能自給自足。其二的因素是:共產專制。中國是現今界上最大的共產專制國家。而共產主義國家的鼻祖,也是中國的老大哥:蘇聯,卻早在1991年解體。很多學者在蘇聯解體後研究其原因。總結其主要因素有:社會體制缺陷、改革失敗、領導失職、經濟崩潰、民族問題、軍備競賽等原因。實際上,這些原因,在中國身上不難看到熟悉的影子。其三則是,雖然蘇聯和中國皆為共產專制,但蘇聯並未經歷文化大革命班的事件,使得政府利益團體仍然盤根錯節,沒有受到衝擊;第四則由於蘇聯是經濟互助委員會的主要成員,而當該會面臨瓦解之時,其供給側亦遭受到極大的震盪,更因計劃經濟的全面取消政策,造成蘇聯大崩解。除了以上這些原因之外,為何中國仍然可以活下去?甚而成為接班世界霸權的候選國?最大的原因即是:「中國僅願意極小限度的改革開放,並且極力阻止外國開放思維進入中國」。

如今的世界各國,無法再像過去一樣,可能能夠超然獨立於全球之外。美中貿易戰,姑且不論雙方盤算對自身最大的利益為何及美國的打擊力、中國的耐打力,而是身為世界第一、二大經濟體的美、中兩國應該負起「世界責任」,畢竟東、西方的巨人打了噴嚏,周遭居民將無一倖免遭受波及。美中貿易大戰,在世界各國的眼中,是一場持續性的耐力戰,美中間是否能走向「蹺蹺板互惠原則」呢?看來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了!

 

 

 

 

 

作者 許慧儀 為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碩士。新加坡國立大學

 

最近更新: 2019-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