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關閉視窗 
摘要

      本文以GIS以及空間分析方法,探討2012年的總統與立委選舉。作者發現台灣的政黨版圖沒有因這次選舉而改變。本次總統選舉的結果,其實是前面兩次選舉的綜合,選舉最後回到基本盤。宋楚瑜參選對國民黨衝擊比較大,但未能影響最後結果。從分裂投票的情形看來,民進黨分裂投票的情況比國民黨嚴重,其意義可能是綠營支持者忠誠度不足,因此傾向分裂。從民進黨斬獲區的迴歸分析看,投票率的高低沒有影響,老年人口比與首投族亦無關,民進黨在鄉村、所得較低的地區比較有斬獲。值得注意的是客家人似乎比以前更排斥民進黨。另外,鄰近效應顯著,係數高達0.39,條件一樣的情況下,鄰近地區的斬獲會帶動自己的斬獲,選舉動員經過透過人際網絡向外傳播,因此這並不意外。
關鍵字:選舉、國民黨、民進黨、親民黨、政黨版圖、地理資訊系統


壹、前言

      第十三任總統選舉與第八屆立法委員選舉,經過選前激烈的競爭,於2012年1月順利揭曉,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以51%過半選票獲勝,蔡英文獲得45%,宋楚瑜得票不如預期,僅有2.8%,對選舉勝負影響不大。立法委員區域候選人,國民黨獲得44席佔60%,民進黨獲得27席佔37%,其他小黨僅有兩席。全國不分區(政黨)國民黨獲得45%,相較於民進黨的35%,其他小黨瓜分剩餘的20%。縱觀此次選舉,兩黨對決態勢明顯,獲勝的國民黨與四年前2008年大選相較,稍有遜色,但表現仍高於預期,總統選票過半,穩住國會多數席次。


      本文有別於過去以縣市或選區為單位的討論,嘗試導入更小的分析單元:鄉鎮,進行較細緻的分析。作者關心的問題有三:第一、這次選舉國民黨是贏了,但台灣的政黨版圖是否因此而產生什麼變化?要如何解釋此種變化?第二、由於選舉制度變革,分裂投票的現象普遍存在,作者想知道它是否存在某些模式?是否反應某些政治意涵?最後是宋楚瑜現象,它的選票影響到底是什麼?我們希望透過客觀的數據回答以上三個問題。


      受限於本研究無法進行問卷調查,主要的資料為中選會網站公佈的選票數據,運用GIS及空間分析的方法,嘗試回答以上的問題。


貳、選舉的基本態勢
 

      本次選舉國民黨總統的獲票率雖然過半,但2008年總統選舉國民黨得票高達58%,民進黨僅有42%。再與2004年相較,是年民進黨陳水扁以極為些微的差距獲勝,兩黨獲票情況幾乎是平分秋色。可見這三次選舉的結果差異頗大,就民進黨而言,2004年是高峰,2008年是低潮,這次的選舉則是界於兩者中間,國民黨則剛好倒過來。


      圖一顯示三次總統選舉民進黨在各縣市的獲票率變化,各縣市的實力互有強弱,三次選舉亦高低有別,然而有趣的是要升一起升、要跌一起跌,這是整體的上升與下降。中間紅色的粗線是2004獲票率與2008年獲票率加權平均,經過一番測試,2004年權數為0.68,2008年權數為0.32,計算出來的結果最接近2012年民進黨總統的獲票率。
圖1 民進黨各縣市獲票率折線圖
d1













      如果以鄉鎮為單位,加權平均後的民進黨獲票率,與其他總統選舉獲票率相關係數都超過99%,如表一所示。表示縱使得票有高低,但其空間結構是一致的,排名沒有變化。全國一致地上升或下降,而非政黨版圖的互換 (有些地方由藍轉綠,有些地方有綠轉藍)。


表1 不同選舉民進黨獲票的相關係數

 

 

DPP總統04

DPP總統08

加權平均

DPP總統12

DPP立委政黨

DPP立委區域

DPP總統04

1

 

 

 

 

 

DPP總統08

 .99***

1

 

 

 

 

加權平均

 1***

 .99***

1

 

 

 

DPP總統12

 .99***

 1***

 .99***

1

 

 

DPP立委政黨

 .97***

 .98***

 .97***

 .98***

1

 

DPP立委區域

 .79***

 .81***

 .8***

 .82***

 .82***

1

地理單元:鄉鎮。***p<0.01
 

      此種整體上升或下降的現象,應該與台灣特殊的政治脈絡有關。2004年是陳水扁的第二任,挾行政優勢,創民進黨得票高峰,2008年陳水扁弊案昭然若竭,謝長廷難敵勢如中天的馬英九,以大幅差距落敗。2012的選舉其實是回歸基本盤,它是前面兩次選舉的綜合,與其說是台灣的政黨版圖有什麼變化,不如說選舉回歸基本盤,反應的是各政黨的基本實力。圖2以鄉鎮為單元,繪製三次總統選舉民進黨的獲票率,綠的顏色愈深表示民進黨獲票率愈高,藍顏色愈深,表示民進黨的支持度愈低,比較三個圖,空間結構極為神似,再次證明藍綠板塊其實無多大變化。


圖2 民進黨2004, 2008, 2012三次總統獲票率主題圖
d2











參、回歸基本盤

      現在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來看民進黨的基本盤了,如圖3所示。藍營的地盤明顯是在山區、桃竹苗、東台灣一帶,淺藍,民進黨的區域則在南台灣、東北角宜蘭一帶,都會區大多是淺綠,中台灣則微微偏藍。如果這是總統選舉的基本盤,則2004年高於基本盤,這是民進黨執政優勢使然,2008年低於基本盤,這是民進黨為陳水扁所累造成。2012年總統選舉回歸基本盤,兩者全國獲票率都是45%,相關係數超過99%。

圖3 民進黨總統選舉的基本盤
d3



















      台灣的選舉,從空間的角度看來,各地區的相對關係相當穩定。1996年第一次總統直選是個例外,當年李登輝以其獨特的人格特質,打破空間結構,其後就沒有人有這個能耐了。不過,選前有許多樂觀的期待,受到立委補選、直轄市長選舉的鼓舞,民進黨曾經希望南部要大贏、中部持平,客家莊翻盤,選前民調也透露些許此種氣氛,然事與願違。與2008年相較,民進黨是進步了,但進步幅度沒有大到可以擊敗國民黨。這可以給民進黨一些啟示,民進黨需要的,或許是一些全國性的議題,在全國性的議題上擊敗國民黨,選票再次整體提昇,而散佈在各地的中間選民也許是關鍵,什麼議題可以吸引他們?訴諸區域性的議題,企圖改變政黨版圖,從這幾次選舉看來,恐怕不容易。當然,政治局勢瞬息萬變,誰都無法做太肯定的預測。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選票聚集」。從圖3看來,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地盤涇渭分明,就空間計量的術語來說,有高度的「空間自相關」,亦即自己與鄰近地區有明顯的相似性 (或相關性),自己高的地方,鄰近地區亦高。為了顯示此種關係,一般會繪製LISA Cluster圖,如圖4所示。


圖4  民進黨基本盤的LISA圖
d4



















 

      LISA Cluster 圖有四個顏色,紅色(High-High)表自己高,鄰近地區亦高,表示有空間聚集或正向的空間自相關,所謂的高低是與平均值做比較。藍色(Low-Low)自己低,鄰居亦低,也是正向的空間自相關,但因為低於平均值,通常不稱空間聚集。淺紅色(High-Low)表示自己高,鄰居低,淺藍色(Low-High)是自己低,鄰近高,這通常在紅、藍版塊的交匯地帶出現,反應自己與鄰近地區的不協調狀態。在我們的例子裡,自己高、鄰近低的鄉鎮有三個,分別是苗栗卓蘭、高雄六龜、南投魚池。假以時日,這三個地區會不會被周遭同化,還是開創新局面,把周遭地區也帶起來?這兩種可能都有,它們處於空間的「不穩定區」,大家會關心他們與周遭地區的發展。無顏色(白色) 的地區,代表自己與鄰近地區的關係不明顯,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 (p<0.05)。


      LISA Cluster 圖可以很清楚地呈現變數空間聚集的情況,這在探討空間關係時有重要意義。要回答的問題是:為什麼會聚集?亦即為什麼自己與鄰近地區的表現會有相似性?這通常有兩種可能。第一、這些聚集的地區有些共通性,例如同樣的經社發展條、同樣的族群文化、同樣的歷史傳統等,因為這些「地區屬性」本來就有地域性,變數的空間聚集只是反應此種「地區屬性」的地域特性。第二種可能的原因是「鄰近效應」,亦即空間聚集不是因為「地區屬性」造成的,而是導因於地區與地區間的某種脈絡關係。也就是說,地區本身的屬性不重要,重要的是鄰近地區的表現,如果它們表現得好,我也會跟著好,反之亦然。就選舉而言,它代表的也許是模仿、學習,也可能是人際互動、耳濡目染,造成行動的一致性。事實上,以上兩種原因都可能存在,在第五節的討論中,我們會延續這個議題。


肆、斬獲區與失落區
 

      接下來,我們先處理一個問題,民進黨的基本盤如果真如圖3所示,那麼他們與真正的選舉結果有什麼細微的差異?如果民進黨選後想論功行賞,或檢討版圖變化,這也許就有參考價值了。我們以實際的選舉結果減去基本盤,其值為正,代表民進黨此次選舉的「斬獲區」,否則就是「失落區」,從此或許可以看多政黨版圖變化的契機。如圖5所示。


圖5 民進黨總統選舉的斬獲區
d5



















      民進黨總統選舉的斬獲區主要還是在南台灣,屏東、高雄台南山區、彰化雲林海邊、北部山區表現也不錯,都會區除了台南市安南區外都欠佳,此種空間分佈型態是否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值得好好玩味。本文的第五節,我們會回過來討論這個問題。


      同樣地,我們也可以繪製國民黨總統選舉的斬獲區與失落區,如圖6所示。可以看出藍色的地區(失落區) 比紅色的地區(斬獲區)範圍廣,圖5與圖6相較也不是完全的消長關係,主要是中間卡著一個親民黨的因素。親民黨的參選對兩黨的實質影響是什麼,是下一章要探討的主題。


圖6 國民黨總統選舉的斬獲區
d6





















伍、宋楚瑜效應
 

      宋楚瑜執意參選為此次總統大選投入變數,國民黨緊張,民進黨則期待,不過選舉結果宋楚瑜獲票不如預期,僅2.8%,對選舉勝負影響不大。當然,這與藍營選民的策略選擇有關 (親民黨一般歸類為藍營),最明顯的證據是親民黨總統與立委的分裂投票現象相當明顯,親民黨的立委政黨票超過5%。宋楚瑜代表親民黨參選,最大的意義也許是拉高親民黨的政黨票,突破5%的門鑑,這與立法院不分區席次有關,也涉及政黨補助金的發放,結果親民黨是如願以償了。


      圖7為宋楚瑜獲票率的空間分佈,可清楚看出集中在北部山區一帶。當然這不能反應宋楚瑜的實力,如前所述,不少人總統投馬英九,立委政黨票投親民黨,兩者之差如圖8所示。發現主要在北部地區,特別是桃竹苗地區,分裂投票的選民可達十個百分點。顯示這些地區,宋楚瑜的力道最強。

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這些分裂投票的人總統票都投給宋楚瑜,民進黨有沒有勝算。亦即馬英九的獲票率減去親民黨的分裂投票率,結果馬英九仍有48.8%的獲票率,仍然高於民進黨的45%,達三個百分點,民進黨想透過國民黨分裂來贏得選舉,希望仍是落空。2000年陳水扁拜國民黨分裂之賜,以不到40%的獲票率勝選,2012年情況已大不同。

圖7 宋楚瑜的獲票分佈
d7



















圖8 親民黨總統與立委的分裂投票
d8



















 

圖9 為親民黨各鄉鎮分裂投票率彙整至縣市後的折線圖,清楚看出親民黨的立委政黨票明顯高出總統票許多。宋楚瑜的獲票率(藍色線) 在各縣市相當平均,除了澎湖、花蓮、基隆稍高,立委政黨票差異就很多,最突出的是苗栗縣,獲票率超過12%。


圖9 親民黨總統票與立委政黨獲票落
d9











      宋楚瑜的參選雖然不足以改變總統選舉結果,但它的參選對誰有利?這個問題選前有許多論辯,藍營基本上認為綠營會漁翁得利,因此憂心忡忡,綠營則處之泰然,反而說未必吧!搞不好也會搶走綠營選票。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回到前文提及的選票基本盤,看看藍、綠營的斬獲區與宋楚瑜獲票率的關係,藉此判斷宋的參選對誰有利。圖10散佈圖為國民黨的斬獲區與宋楚瑜獲票率的關係,圖11為民進黨的斬獲區與宋楚瑜獲票率的關係。前者相關係數達-0.41,也就是說,宋楚瑜獲票率愈高,馬英九的獲票率就愈負向地偏離基本盤。對蔡英文而言,也是負向的效果,不過相關係數只有-0.11,顯示宋楚瑜的參選直接衝擊到的是馬英九,而非蔡英文。同時我們也依不同地區 (北、中、南、東、離島) 繪製迴歸線,發現東台灣和離島,宋楚瑜獲票率愈高,反而蔡英文的斬獲愈大,呈正向關係。這時要緊張的是國民黨了,這些長期的藍區是否有鬆動的跡象?


圖10 國民黨斬獲區與宋楚瑜獲票率的關係
d10














圖11 民進黨斬獲區與宋楚瑜獲票率的關係
d11















陸、分裂投票
 

      上節提及宋楚瑜的分裂投票現象。2012年總統與立委合併舉行,立委又有區域與政黨之分,選民投票的傾向,各種排列組合,頗為複雜。為簡化問題,可概分為三種:

  • 一、總統與立委政黨票投不同政黨 (以下簡稱「總統-政黨」型)
  • 二、總統與立委區域票投不同政黨 (以下簡稱「總統-區域」型)
  • 三、立委區域票與政黨投不同政黨 (以下簡稱「區域-政黨」型)

      各政黨可依以上三種類型,分別計算分裂投票的比例,例如民進黨的總統獲票率減去立委政黨票的獲票率,為民進黨「總統-政黨」型的分裂投票率,其值通常為正,因為總統基本上是兩大黨對決,選票會策略性地往有勝選可能的集中,立委政黨票則否,選民有其他考量而分散。不過親民黨則例外,政黨票比區域立委票高,這是選民的刻意安排,其原因前節已說明。此外,立委區域票也應會比立委的政黨票高 (「區域-政黨」型),因為前者是一對一對決,後者不是。至於「總統-區域」型則分裂投票會比較不明顯。


圖12 DPP 各縣市分裂投票
d12












      圖12 下方三條粗線是民進黨三種分裂投票的情況,上方三條細線是三個選舉的獲票率。不出所料,「總統-政黨」型(粗藍色)與「區域-政黨」型(粗黃色)各縣市值均為正,「區域-總統」型(粗紅色)則有正有負,比較特殊的是臺東縣、新竹縣,其值高居各縣市第一、二位,表示區域立委投給民進黨的不少,總統投給蔡英文的卻低。要進一步突顯分裂投票的意義,可以比較國民黨的狀況,如圖13所示。


圖13 KMT 各縣市分裂投票
d13












      「總統-政黨」型(粗藍色)與「區域-政黨」型(粗黃色) 基本上是正值,「區域-總統」型 (粗紅色) 如預料,正負震盪。但花蓮、台東是例外,有個詭異的現象,立委區域票遠低於政黨票,也低於總統票。其實原因很簡單,國民黨分裂,花蓮張智超,台東吳俊立參選,瓜分選票,國民黨獲票率自然降低。與圖12相較,我們發現民進黨的「總統-政黨」、「區域-政黨」分裂投票,明顯比國民黨高,這代表什麼意義?第一種解釋是「悲觀」的,民進黨選民忠誠度不夠高?一對一對決時投民進黨,多重選擇則背離民進黨,這也可能是中間選民的寫照,傾向民進黨,但不希望資源全給民進黨,因為對民進黨有疑慮。國民黨也有此種現象,但程度較輕。


      另一種解釋較「樂觀」,主要原因應是台聯黨。綠營人士總統、區域立委投給民進黨,政黨票投給台聯黨,是一種自發性的配票,不代表他們不忠誠。為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把立委選舉的區域票與政黨票,彙整為藍、綠兩大陣營。台聯黨、民進黨為綠營,親民黨與國民黨與藍營,另外幾個無黨或獨立參選,依其性質併入兩大陣營,例如澎湖無黨籍林炳坤、花蓮張智超、台東吳俊立歸為藍營,高雄陳致中歸為綠營,如此繪製藍綠兩陣營各縣市立委區域、政黨分裂投票率,如圖14所示。


圖14 藍綠兩陣營各縣市立委區域、政黨分裂投票率
d14









圖14      顯示兩陣營的分裂投票率基本上呈消長態勢,這並不奇怪,一方高,另一方就低,因為政黨票流入敵對陣營。我們發現除了台北市、嘉義縣市外,基本上都是綠營高於藍營,這表示綠營分裂投票比較嚴重,這呼應前文的討論,綠營可能忠誠度不足,所以傾向分裂。另一種解釋是,候選人個人特質或地方議題,對綠營支持者言較具說服力,但對政黨形象或全國議題則有保留,所以政黨票才會轉投藍營。不管怎麼說,這對綠營是個警訊。比較特殊的是少數幾個地方兩個都正,例如南投、雲林、台中、花蓮,表示兩陣營都有「跑票」情形,只是跑到其他黨派。圖15作者分別繪製國民黨與民進黨立委區域、政黨分裂投票空間分佈圖,顯示國民黨「跑票」的情況有正有負,民進黨則一面紅,表示跑出去的遠比跑進來的多,當然這是還沒加入台聯黨的情況。


圖15  國民黨與民進黨立委區域、政黨分裂投票的空間分佈
d15












柒、影響民進黨斬獲區的機制
 

      圖5 顯示民進黨斬獲區的空間分布,接下來,我們想探討什麼因素決定民進黨總統票的斬獲與失落。本論文基本上是探索式的研究,不打算驗證理論,或建構理論,只想尋找變數可能的解釋關係,以作為進一步研究的準備。依變數是民進黨總統選舉的斬獲,定義請參閱前文第二節。

因此廣泛考慮以下幾個類型的變數,如下所示:

  • 一、投票率與投票增加率,主要是想看選民參與程度的影響。
  • 二、老年人口比(65歲以上)、首投族人口比(19-24歲) 代表年齡層。
  • 三、人口密度(取Ln)、平均所得(取Ln)、平均教育程度、農業人口比、工業人口比 (服務業人口比作為對照組),這是基本的經社變項,想看不同經社條件是否會造成的影響。
  • 四、族群變數包括,客家人口比、外省人口比、原住民人口比,以閩南人口比為對照組。

表2 民進黨斬獲區的迴歸報表

 

OLS


SLM


Constant

16.0576

***

13.5917

***

 

(4.64)

 

(4.7323)

 

投票率

0.0096

 

0.0055

 

 

(0.02)


(.0209)

 

投票增加率

-0.0111

 

-0.0423

 

 

(0.06)

 

(.0639)

 

老年人比

-0.0031

 

0.0061

 

 

(0.03)


(.0319)

 

首投族人口比

0.0000

 

0.0000

 

 

(0)

 

(0)

 

Ln人口密度

-0.2702

**

-0.2130

*

 

(0.11)


(.1091)

 

Ln所得

-1.9214

**

-1.6270

**

 

(0.78)


(.784)

 

平均教育年

-0.2229

 

-0.2039

 

 

(0.28)


(.2739)

 

農業人口比

0.0054

 

0.0010

 

 

(0.01)


(.0114)

 

工業人口比

-0.0181

 

-0.0099

 

 

(0.01)

 

(.0117)

 

客家人口比

-0.0142

***

-0.0106

**

 

(0)


(.0051)

 

原住民人口比

-0.0053

 

-0.0066

 

 

(0.01)


(.008)

 

外省人口比

0.0064

 

0.0100

 

 

(0.02)


(.0232)

 

WY

 

 

0.3892

**

 

 

 

(.1736)

 

N

358

 

358

 

Adj R^2

0.2500


0.5300

 

P-value

0.0000

 

0.0000

 

*** P<0.01,  ** P<0.05, * P<0.1

 



      迴歸報表第二欄的OLS(最小平方法)模型,顯示投票率高低沒有影響,老年人口比與首投族也無關。人口密度與所得都呈負向顯著,表示民進黨在鄉村地區、所得較低的地區比較有斬獲,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客家人口比是負向,表示客家人比以前更排斥民進黨了,這點民進黨要注意。


      第三欄是SLM (空間落遲模型) 加進了鄰近效應變數(WY),表示多控制鄰近地區的表現,發現它是正向顯著。可解釋百分比 (R平方),也從25%提高到53%。這表示控制了所有的地區屬性變數 (投票率、經社背景、人口、族群) 之後,鄰近效應仍然存在。也就是說,條件都一樣的情況下,鄰近地區的斬獲也會帶動自己的斬獲,係數高達0.39。鄰近增加一個百分點,我就會增加將近四成,這算是相當高的了。選票分布有鄰近效應並不意外,選舉動員會呈幅射狀,透過人際網絡向外傳播,過去研究已有探討。


捌、結論
 

      國內對於選舉地圖的繪製已不是新鮮事,但是針對地圖進行較細緻的分析並不多見。本文以GIS及空間分析方法檢討選舉的結果,探討2012年的總統與立委選舉。有三個重點,第一、台灣的政黨版圖是否有什麼變化?第二、所謂的宋楚瑜現象,影響是什麼?第三、如何解釋分裂投票現象?最後是解釋民進黨總統選舉在政治版圖上的得失。研究發展簡要說明如下:


      第一、作者不覺得台灣的政黨版圖有什麼變化。本次總統選舉,基本上是前面兩次選舉的綜合。作者以前兩次選舉加權平均,推估民進黨獲票率基本盤,發現它與蔡英文各鄉鎮獲票率極為接近,相關係數達百分之99。台灣的選舉空間結構變化不大,也就是說有可能全面的升或降,但版圖要互換,沒那麼容易。這可以給民進黨一些啟示,民進黨需要的或許是一些全國性的議題,在此擊敗國民黨,讓選票再次整體提昇。


      第二、宋楚瑜對總統選舉結果影響不大,但總統票與立委政黨票有明顯落差,顯示它有一定的影響力,不過其影響力的空間分布不平均。至於宋楚瑜對哪個陣營影響比較大?本文分別比較國民黨與民進黨斬獲區與宋楚瑜獲票率的關係,發現應該是對國民黨的影響比較大。


      第三、從分裂投票的情形看來,民進黨分裂投票的情況比國民黨嚴重,這代表綠營忠誠度不足,所以傾向分裂,或者說綠營候選人的個人特質或地方議題,對其支持者較具說服力,但政黨形象或全國議題,則較不信賴,所以其政黨票會轉投藍營,這對綠營是個警訊。


      第四、從民進黨斬獲區的迴歸分析看來,投票率的高低沒有影響,老年人口比與首投族也無關。人口密度與所得呈負向顯著,表示民進黨在鄉村、所得較低的地區比較有進展。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客家人比以前更排斥民進黨了,這點民進黨要注意。加進鄰近效應變數(WY)後,基本關係不變,然而鄰近效應顯著,係數高達0.39。也就是說,條件都一樣的情況下,鄰近地區有斬獲也會帶動自己的斬獲。鄰近增加一個百分點,自己就會增加將近四成,這算是相當高的了。選票分布有鄰近效應並不意外,選舉動員會透過人際網絡呈幅射狀向外擴散。


作者鄧志松為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智庫立場)


































































最近更新: 2012-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