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關閉視窗 
請您翻開本書,我們將細說從頭,賦稅不公、工作貧窮、人口萎縮的形因與後果。當您閤上本書,您就知道我們還有最後的一線契機搶救未來的20年搶救台灣,跳離《崩世代》。


壹、前言
 

      2012年的總統大選,隨著國、民、親三組候選人完成登記而如火如荼的展開。然而,就如往常的選舉一樣,這場選舉迄今看不到社會價值的辯論與反省,不管執政還是在野,都一致地「對弱勢發現金、對財團給好處」,政府似乎成了候選人的提款機。在選舉的操作上,小猪樸滿意外成為民進黨的主柚,而國民黨也不甘示弱的推出平安符,除了之前提出的「十年政綱」和「黃金十年」,三大陣營的具體政見圖像仍十分糊模,令人遺憾。

  
      就在此刻,台灣勞工陣線推出了《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以下簡稱崩世代)一書,深刻地批判了台灣近二十年來在「新自由主義」的經濟發展意識型態主導下,所帶來的國家危機,本書更希望能引發民眾對於「我們要過什麼樣的生活?」的價值省思,更期待三黨總統候選人能重視本書所揭露的危機,並提出解決之道。

  
      《崩世代》一書運用了大量的統計資料,以及透過國家財政紀律壞和工作貧窮化的分析,標示出過去二十年來台灣社會財團化的動能過程。尤其,在藍、綠輪執政有志一同的不當減稅政策,對於財團的予取予求幾乎百依百順,以致造成政府財政的困境,債台高築;再加上不當的經濟政策致工作貧窮化,更擴大了貧富差距。而廣大的勞工在生活壓力之下以「生育罷工」來加以因應。《崩世代》大膽的預測,最遲到2030年,也就是所謂「六年級生」退休之際,台灣將會面對今日歐洲如希臘與西班牙等國的政治經濟危機。

   
      《崩世代》一書宣示了:「我們的責任是洞悉未來,並且改變未來」的決心,提出了創新福利國家的具體願景,並期待能開啟台灣下一個世代的藍圖。


貳、為什麼要出版《崩世代》
 

      1999年,台灣勞工陣線(勞陣)以「平等的承諾」為主軸,提出了台灣勞工的主張政策白皮書,針對當時百廢待舉的勞工政策及法律提出檢討和批判,並具體勾勒出勞工與社會政策藍圖,作為2000年總統大選的政策訴求。然而,在那個年代,失業勞工領到失業給付者少之又少、職場性別平等沒有法可以保障、高達百分之八十勞工對勞基法退休金望塵莫及、勞保也不能領年金、大量解僱沒有任何規範,而勞工團體最在乎的勞動三權也處處受限制。因此,《平等的承諾-台灣勞工的主張》,扣下了2000年以後各項勞動法修立法工程的板機。


      2000年,台灣的政治民主寫下新頁,民進黨陳水扁先生當選總統,完成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但在朝小野大的政治氛圍下,練習著政治民主化的習題。於此同時,「平等的承諾-台灣勞工的主張」一書中倡議的各項改革工程逐一啟動,其中包括台灣自主工會運動醞釀許久的「全國產業總工會」,終於在2000年5月1日正式成立,不僅打破了近一個世紀單一總工會的神話,也促使台灣的全國性總工會多元化發展;而各項勞動法規的修立法也陸續展開,包括「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2001.10.31)、「性別工作平等法」(2002.01.16)、「就業保險法」(2002.05.15)、「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2003.02.7)、「勞工退休金條例」(2004.06.30),以及國民年金法(2007.07.23)等也相繼完成立法,並完成「團體協約法」(2007.12.14)的修法。


      2008年的兩場選舉,國民黨在國會大獲全勝,豪奪近四分之三的席次,再加上馬英九先生當選總統,國民黨完全執政。在新政府上台與舊政府看守的階段,立法院通過包括「勞動基準法」第54條延長強制退休年齡至65歲、「勞保條例」第17條降低滯納金加徵比率及上限,以及「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納入定期契約勞工等修正。


      在馬政府上台後亦延續這一波改革的浪潮,陸續通過許多重要的勞動法案,其中包括確立了勞保老年、失能及遺囑年金化的「勞工保險條例修正案」(2008.07.17),以及修改「就業保險法」(2009.04.01)以兌現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的政見,同時因應日益惡化的失業問題,延長中高齡及身心障礙者的失業給付。此外,勞資爭議處理法(2009.06.05)及工會法(2010.06.01)的三讀修正通過,工會組織的自由化,以及不當勞動行為裁決機制的建立,台灣正式進入了新勞動三法的時代。


      2000年以來,台灣雖歷經了二次的政黨輪替,但勞工政策的發展仍不脫「平等的承諾」所標示的路徑,因此,過去十年來,可謂為勞動法體系重建的「關鍵十年」。儘管許多修立法的內涵差強人意,更有包括勞基法適用範圍、各項社會保險(勞保、就保)涵蓋率,勞動檢查及就業安全體系功能不彰等老問題有待解決,但整體而言,勞動法體系大致完成初步的重建工作。

  
      就如同著名全球化學者貝克(U.Beck)所言,勞工面對全球化的衝擊,「早就不是工作問題,而是失業的重分配問題」。反映在過去十年台灣勞工的處境,國家對資本的快速外移束手無策,穩定勞動位置的持續流失,讓未解的老問題交織著新問題,成為下一階段勞動法體系再造與補強的依據。勞工除了要面對趨惡就業環境的新風險(就業不穩定、失業、過勞,以及工作貧窮等問題);更要面對各項生活必需消費過度自由化、商品化的衝擊,處境更顯艱難。因此,勞陣決定延續1999年的政策白皮書中現今已完成與未完成的主張,並回應當前更趨複雜的問題,新的白皮書將嘗試再提出新的政策藍圖,引領下一個20年的勞動政策發展。


參、什麼是《崩世代》!《崩世代》是什麼!
 

      結合了學術界和社運界的經驗,經過了數月的密集討論,終於完成了這本《崩世代》,跳脫了原本規劃中單純勞工政策白皮書的框架,而是藉由回顧台灣近二十年在新自由主義的侵蝕之下,各項結構性不正義及財團化的形成,包括倒退的「租稅正義」、「窮累」的勞動過程,以及「少子女化」對社會的衝擊等,刻劃出勞工在這個不正義過程中的處境。

  
      《崩世代》的主要內容,試圖從如下幾個面向切入,讓讀者看到台灣勞工及社會面對的「真實處境」,而倘若這些處境沒有改變,在不遠的未來,台灣將出現在一個「崩落的世代」,衝擊著台灣的永續發展。本書的內容,大致如下:

  
      首先,從探討新自由主義對於勞工及社會的衝擊,刻劃台灣社會未來面臨的崩壞危機,其中包括大量失業、貧窮懸殊、人口衰退、國家破產,甚至於出現部份歐美國家族群衝突的問題。運用大量的統計資料的交叉分析,讓讀者理解過去二十年台灣政黨盲目迷戀新自由主義的荒謬,以及在這意識型態作用下的危機。倘若台灣繼續以這個毀滅的路徑前進,難保在不遠的十年或二十年,台灣將出現類似近日英國倫敦嚴重社會衝突的現象。

  
      其次,透過對台灣租稅正義及財政紀律崩解的脈絡化瞭解,本書不僅要戳破政府減稅拼經濟的神話,更要標示出台灣「財團化」的政治動態。尤其,台灣歷經了政黨輪替,雖然兩黨在政治、統獨的議題上有所不同,但在促進經濟發展的策略上卻有志一同的採取「新自由主義」核心模式,即毫無節制的減稅,並相信養雞終究會生蛋,雨露均霑的受益。但事實上,最終的結果不僅造成國家的財政惡化、債台高築,更擴大了貧富差距。因此,本書從租稅負擔率、經濟成長率,以及失業率等的發展趨勢分析,突顯過去二十年政府毫無節制減稅圖利財團的動態過程。

  
      第三,台灣勞工的「工作」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尤其是當政府在經濟發展策略上信仰新自由主義,盲從所謂國家競爭力的主流論述,再加上台灣勞工在這二十年來遭逢全球化及資本外移的多重衝擊,除了失業問題(包括長期失業)的惡化,大量派遣、外包等低薪、不穩定就業的出現,勞動條件向下修正,許多勞工只能無奈的在失業或過勞死之間作選擇。因此,透過官方統計資料的分析,描繪台灣工作崩壞的具體圖像,並從中突顯現行各項政策或法規的缺失,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社會裡,工資幾乎等於勞工唯一的經濟來源,工作的崩壞而工資不足,對勞工及其家庭的衝擊甚大,除了勞動法之外,也是社會福利體系應關注的問題。

  
      第四,則是已為總統視為「國安層次」議題的少子女化問題。過去兩年,台灣在全球生育率的排名敬陪末座,蟬連生育率最低的國家。然而,少子女化的問題的衝擊,反映在現在各級學校的招生,亦或者未來的扶養比失衡、勞動力供給等問題,嚴重的問題不言而喻。為了鼓勵生育,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無不提供補貼或津貼了事,無視廣大受薪階級需要的是廉價、安全的公共照顧體系,一昧的以發津貼的方式,不但無法刺激生育,也無法修正過度商品化的照顧及教育體系。某種程度上,少子女化和前述勞動貧窮問題息息相關,因此,建構一個新公共化台灣,以有效解決台灣生育率低落的現象,將是未來國家領導人無法忽視的問題。

  
      最後,回應上述的種種問題,除了在傳統勞工政策的範疇提出對策及修立意見,本書將嘗試觸及價值選擇的層面,藉由對於新自由主義之批判,以更鮮明的立場確立台灣未來的社會圖像,以建立一個公共性的新台灣。

  
      礙於能力、人力及篇幅的限制,許多深具代表性的議題應該要一併納入討論,例如大埔農地、中科四期等不當徵收,以及許多不當建設等財團化的例證,未及納入本書的分析內容。然而,蒐集大量的官方及次級資料進行交叉分析,並以具體的例子穿插說明,希望能夠提供讀者更清晰的理解途徑,不僅是一本政策白皮書,同時也是思索台灣價值選擇的一本書。


肆、《崩世代》的企圖與反抗
 

      《崩世代》一書的企圖,除了勾勒出台灣未來福利國家體制的藍圖,更將作為某個價值信仰體系實踐政治改革策略。尤其,幾一年多來,無論是發生獨裁的在北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埃及、也門、敘利亞的茉莉花革命;亦或者是發生在民主國家的「佔領」行動,都提供了台灣社會更多的啟發,公民必須透過不斷的反抗行動,並奪回政治決定的權力,才有可能徹底的翻轉崩世代的命運。

  
      發生在美國華爾街佔領事件,和《崩世代》一書描繪的背景相當一致。為了抗議富人透過金權政治的力量,毫無節制要求國家減稅以快速累積財富,而當生靈塗炭的金融海嘯爆發,又迫使國家投入大筆金權搶救貪婪的資本家,無視國家財政紀律的敗壞和底層人民生活的痛苦,自己繼續的坐領高薪,如同從窮人的口袋中掏錢自肥。因此,公民自發性的發起佔領象徵銅臭貪婪的「華爾街」,控訴著百分之一的財團鉅富壟斷的政治決定,貧富差距擴大、就業不穩定,國家舉債度日,讓百分之九十九底層社會人民受盡苦難。在民主國家裡,財團操控的政治制度,同樣的惡化了社會分配的不均。

  
      因此,處在工作、生活不斷崩壞的人們,亦必須形成政治動員的力量,以進行符合公平正義的政治改革。筆者認為,除了推動各項社會福利及勞動政策的修立法之外,政治制度的改革亦是重點,尤其,現今台灣的選舉制度,無論是總統或立法委員選舉制度,都必須要有所變革,以避免財團持續透過集中的力量影響選舉結果,進而逹到他們掠奪資源的目的。

  
      《崩世代》,我們的責任是洞悉未來,並改變未來,需要更多人的反省與投入。

作者孫友聯為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智庫立場)













為什麼要出版《崩世代》

最近更新: 201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