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關閉視窗 

為全球化的移民時代與在地需求,打造公共性、主體性、網絡性、國際性作為現階段社區營造的核心新價值,創造台灣文化政策與地方治理的新指標與新動力。

 

一、公共性:社造新核心,公民新社會

1、因應全球資本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時代,「公共性」成為社會與文化運動的聚焦:

(1)全球資本主義流弊之下,「公共性」成為進步社會與文化的最大共識;保障、尊重少數或弱勢社群,保障生存權、文化權、公共參與權利。

(2)近年台灣社會公民力量蓬勃四起,從地方到中央、民間到政府,卻缺乏任何公共場域匯集、轉譯為「公共性」,積累社會資產與民主價值;嚴重顯現民主政治與公民力量的落差。從社區或社區營造,深耕、擴大更多社群參與,從打造公共性,

(3)區營造發展階段任務「除了由下而上,更已開展兼具由內而外由外而內雙向模式,擴大深入各地村落,均衡文化資源,縮短城鄉文化差距,轉譯在地多様文化新價值,創造新文化生活魅力」實已呈現當下社造作為打造公共性、因應全球化與在地化的文化框架。

 

2、揭示公共性為社造核心價值,文化政策政策應力主顧及與個別族群文化權利,落實文化平權,動更多文化弱勢族群與聚落參與社造將有更具體的社造匯流綜效與更清晰的文化高度;吸引個人、議題社區、第二部門、都會黃金人口同好社團等投入社造,開拓個體與少數發聲、與在地社會與主流對話的文化場域形塑公民參與深度與社會對話的公共場域。

 

貳、主體性:人本新力量、生根新風景

1、資本主義推動全球化各種冷峻無情的流動,包含人、家()、家鄉的流動。新住民,即從移民、移工等全球流動過程後、在地生根,成為新住民。相對一面,反全球化、泛左派的論述框架,落入刻板窠臼,將社經地位較為弱勢的移工、移民、新住民化約為全球化、資本主義的受害者,塑造悲情形象與故事,利於反全球化與反資本主義的運動資源。社運的培力、文化的書寫、媒介的獵奇,長期對新住民加以客體化與工具化。新住民的個體、差異、生命經驗與主體尊嚴,被剝奪掩蓋,也褫奪新移民個體或社群發聲、敘說自身在地存在與奉獻的場域。

2、「人本的主體性」作為社造與文化政策的核心價值,「社造是造人的計畫」;在新住民社造領域描繪更清晰的價值脈絡。相對於全球化與反全球化、資本主義與反資本主義,「人本的主體性」的社造運動,將新住民回歸一個完整的人、創生其主體尊嚴與個體價值。

3、東南亞新住民各社群之社造:

  1. 「新住民」(或「新移民」)僅係相對台灣四大族群之用詞。新住民亦應包含大陸、日本、歐美或中南美等母國移民;然,各新住民社群網絡與文化社會背景,各有其不同的脈絡。
  2. 東南亞新住民及其第二代,在社經、文化地位與城鄉區域大多弱勢,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宣示文化主體性、平衡城鄉「由內而外、由外而內」,東南亞移民之社造,有其重要而獨特的意義。
  3. 計入移工、無身分證之移民、護照移工等官方統計外數字,身在台灣的東南亞族裔人口數推估至少百萬,已超越台灣原住民族人數,實為台灣社造與文化板塊無法忽視的力量。
  4. 新移民第二代,已是社會新興力量。新移民第二代進入就業、消費市場與公民場域,人數激增。加上少子化、東南亞族裔第二代、在台灣新生兒與學校人口數比例呈現倍增趨勢。

4、在主流刻板的悲情形象之外,培植新住民文化主體性與藝文社造能力,培育東南亞族裔及其第二代在地生根的文化資本,如音樂、文學、文化活動、東南亞四大節慶、社區與地區特色文化景觀,建構文化價值之永續推動模式,帶領更多的社區與社群力量共同參與,累積更強大的文化及社會資本。

 

國際性:東亞新亮,五都新樞紐

 

年底東協(東協加三)成立,成為世界最矚目的區域經濟體,與台灣僅一帶之隔。

 

推動在地東南亞族裔的社造策略如何扣結社區營造政策「由下而上」兼具「由內而外、由外而內」;並將東南亞新住民的魅力文化積累為台灣的文化資產、連結國際文化交流與文創觀光產值,樞紐節點在五都後火車站的東南亞新住民特色商圈的社造。

1、五都後火車站已有潛力成為區域(周遭縣市)樞紐的東南亞新住民特色商圈。豐富五都多元族群文化,台灣與東協連結的國際文化、文創、觀光門戶

2、五都後火車站為區域(周遭縣市)東南亞新住民各社群,固定的社會經濟網絡中心。五都後火車站商圈的社造為,在地方城鄉、作為社造「由內而外、由外而內」北、中、南、東在地網路中心。﹝台北市相鄰區域包含宜蘭、花蓮北區;高雄市相鄰區域包含台東及花蓮南區﹞

3、以東南亞各母國族裔的節慶行銷,如開齋節、面具節、潑水節、越南中秋,深耕、驅動後火車老舊商圈作為台灣連結東協經濟體的的文化觀光樞紐門戶

4、造五都後火車站成為新文化之都向國際展示台灣作為文化國家,友善、多元、人權進步價值。

 

網絡性:擴散新匯流,社造新綜效

 

透過行動商店與東南亞商店、特色藝文商店的實體網絡,結合各鄉鎮公民記者與網站的虛擬網絡,多面向培育、結合與傳承,創造綜效。

1、實體社造節點,結合北、中、南、東各地教會、醫院、社區大學、東南亞商店與特色書店、咖啡廳、LiveHouse

2、行動社造節點:行動福利社、藝文胖卡、行動LiveHouse。諸多偏鄉地帶、黃金高齡大廈社區等,雖有東南亞新住民社群、但無在地東南亞商店或社群聚首實體場地。透過藝文商品與活動的行動箱型車、鷗翼車,將文化營造推進偏遠或孤立地帶。

3、社造培力新住民或新住民第二代成為公民記者、藝文創作者、數位工作者、社造或文化行政人才,建構鄉鎮新住民社造的基礎人力與社造資源,培育新住民發聲、接棒在地社造與藝文場域。

 

作者黃洛斐為外省台灣人協會執行長

主價值

面向

列項

備註

公共性

公共空間與公共場域

支持、扶助新移民社群聚會交流之公共空間

 

支持、扶助新移民宗教文化節日之公共空間

支持、扶助新移民特色商圈之公共空間

重視、扶植新移民等少數社群之文化權利與公共參與

友善尊重新移民族群與文化之公共政策

 

新移民文化社會衝突事件的公共政策與公共議題

新移民文化社會的公共媒體空間與公共場域

新移民接近使用縣市鄉鎮與草根社區之藝文公共空間

媒合議題社群與引介新移民議題、協力新移民社群的公共發聲

重視新移民與偏遠、弱勢社區接近使用藝文資源與公共媒體

縣市政府公有媒體資源引介新移民議題、協力新移民社群敘說生命故事與文化身世

 

偏遠或弱勢社區接近使用藝文公共空間與資源

新移民接近使用縣市鄉鎮社區之藝文公共空間與資源

主體性

建立新住民移民文化主體性

支持、引介新移民議題、協力新移民社群敘說生命故事與文化身世

 

引介新住民母國文化,促進在地多元身世文化交流

 

培力新住民第二代文化發聲

 

扶植、培力新移民(及第二代)社造行政技能與能力

 

鼓勵新住民藝文與在地多樣文化對話與創造之公共展現

 

媒合第二部門及文化產值化

扶植、培力新移民社群藝文之藝能與議題潮流展現

 

引介、媒合第二部門支持新移民藝文展現與草根產業

 

新住民母國文化或新住民第二代文化魅力產業化

 

永續生根

支持、扶植新移民文化之草根或微型藝文空間

 

培力、扶植新住民第二代公共參與,捲動議題社群

 

縣市政府建立在地新移民社造、藝文、人力與特色產業資料庫

 

網絡性

網絡連結與發展

縣市政府以六都加一(西岸六都加萬華)後火車站新移民區域商圈的網絡連結發展在地新移民文化村落的藝文社造策略

 

偏鄉新移民文化照顧策略(行動巡迴車等)

 

縣市政府建立在地新移民草根文化場所、團體與特色產業地圖、資料庫

 

伊斯蘭清真寺、天主教教堂等宗教網絡與新移民草根社造與偏鄉社造結合

 

文化城市策略

新移民四大文化節慶與區域縣市定位的特色加值與文化城市策略

 

新移民文化與在地傳統社造結合,敘說新故事、創造新魅力

 

東南亞新移民身世與台灣文史結合,創造文化新資產、打造新亮點

 

國際性

台灣的一帶一路

以六都加一新移民商圈,連結東南亞母國藝文交流,引流區域縣市新移民在地村落

 

東南亞母國藝文交流與區域縣市定位的特色加值與文化魅力城鄉社造策略

 

結合東協加三新潮流,創造六都加一新移民商圈,東南亞在台灣的文化經濟新節點

 

南島文化新起點

結合南島文化,創造文化、文史、觀光的人文新價值

 
最近更新: 2016-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