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關閉視窗 

StockSnap D2813D328F

荷蘭的老人安養制度,無論是傳統的安養院,或是專為失智者打造的社區及整合高齡住宅及各種醫療生活服務的市鎮,皆有強調不是只有死氣沉沉的醫療介入,而是多元和生活化的環境和管理成功的案例。也因此以傳統的安養院為例,根據 研究,69.5%的荷蘭民眾認為療養院的品質優良,在歐洲國家中獲得民眾信任的比例相當高。其中Humanitas便提供了創新的老人安養服務。

Humanitas是荷蘭知名的社會服務和社區營造的非政府組織,至今服務超過65,000人,包括協助移民融入社會、老人陪伴、老人照護等。2012年荷蘭政府開始縮減超過80歲老人非急迫需求的照顧補貼,因此許多長期仰賴Humanitas免費服務的老人由於負擔成本的增加而退出安養院系統,也讓Humanitas的經營遇到危機。於是,該組織發起了大學生陪伴老人的計畫,即只要學生每個月陪伴老人的時間超過30小時便可有於安養院的免費住宿,同時試圖解決大學生住宿費用偏高的問題。基本的陪伴照顧除了簡單的陪看電視、協助慶祝生日外,讓老人關心的內容不再只有自己的身體狀況或是身體病痛,還有陪伴者的日常生活。另外,該計畫也設計讓學生教老人各種技能,如使用email、社群媒體、skype,甚至塗鴉等。研究指出這個計畫讓成功改善老人的孤寂和社會隔離感、增加幸福感,更有延長壽命的效果。Humanitas計畫的成功也讓其他荷蘭本地的安養院引進類似的計畫,現在更有法國和美國的安養院取經複製。

另外,提到荷蘭的社區型老人照顧機構,Hogeweyk經驗更是國際上知名的案例。該老人社區專門為失智者打造,整個社區包括中心廣場、超市、理髮院、劇院、酒吧、咖啡廳、餐廳和23間不同風格的房子,每間房子住6至7人。房子的風格專為不同生活經驗的失智者設計,如都會型居民、富有者、貿易或手工相關行業背景者、偏好印尼風格者、居家型居民、喜愛文藝表演者、宗教信仰相對虔誠者。如此的設計營造提供失智老人的居家環境;家不只是安居的地方,也是日常生活的中心、建立我們自我認同的地方,可提供親友回憶、興趣嗜好、個人和團體經驗的場所。Hogeweky安養社區如此解釋其建造的概念:『共同空間和各種設施是以社會互動的方式營造。我們觀察日常生活的樣態並創造需要的條件給住民讓他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從事各樣活動的動機。至多7個有類似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的住民住在一間房子。房子的設計、裝飾和環境都基於他們的生活型態。』

除了安養機構外,事實上許多研究更指出,提供老人經濟上可負擔且合適的住宅選擇,讓他們可以留在自己居住的社區度過老年生活,尤其是社區資源便可有身心兼顧的活動空間及社會互動的機會,有助於老人壽命的延長。為了發展在地老化的社區支持體系,2009年,集結來自荷蘭、瑞士、德國、丹麥,包括住宅領域者、社工、照顧提供者、建築師、學者、地方政府官員等各個不同領域專業的人組成了團隊,共同分享如何讓老人在家和原居社區老化並同時享有社區型的照顧體系。這項計畫爾後集結成「整合型服務地區」(Integrated Service Areas; ISAs),期望能藉此不僅提供老人照顧的資源,同時也讓老人有尊嚴和獨立自主的空間。在成立這項計畫時,參與規劃者便建立了相關標準,包括住宅必須清楚地和社區體系結合,須有跨領域的支持服務,包括醫療相關服務及社會服務,且在地居民和地方政府必須積極參與。他們確認兩種執行方式,即1. 在地利害關係人的完整參與,且由居民共同規劃住宅和服務的設計;2. 和利害關係人的合作,尤其是專家學者和地方政府。另外,計畫同時確認了提供住宅和服務的標準必須是免費或低門檻的一般公寓且可容易接觸到的公共空間(如讓老人可以方便使用的衛浴設備)、可由專業人士和鄰居提供的服務系統、各種不同的照顧服務且強調小規模以家戶或其他住戶為單位的服務、一個以上的社區聚會場所。

在荷蘭,國家住宅更新機構SEV在90年代初期便參與第一次的整合型服務地區規劃,並在2009年到2011年發起了整合型服務地區前瞻計畫,不僅讓住宅由非營利的住宅協會負責,也鼓勵私人建商的參與,政府則提供相關的稅務補貼。之後針對該計畫的研究指出,社區居民由於享有足夠的基本服務和照顧,且住宅能符合其所需而增加自信心。另外,即便生理上行動不便或長期生病,社會網絡的互動讓他們的生活品質更好,結論為居民比其他非整合型服務地區計畫者對生活滿意度較高,且多無搬離的意願。多數居民認為日常生活中的社會互動和活動比社工在活動中心提供的特定活動更有意義;他們可以商店賣場、醫院、咖啡店或街上遇到朋友,而不一定要到特定的活動中心。位於烏特列支省(Utrecht) 的德爾比特(De Bilt) 市則被評為荷蘭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成為熱門的退休養老地點。該市在2010年達到了36.8%,即1795戶無樓梯且讓老人能簡易由大門出入,有五間小群體的房屋及一間日間照顧機構負責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需求,2009年時也引進了觸及全市的照顧服務團隊。另該市特別規劃讓想照顧居民的家屬優先承租被照顧者附近的房子,提供服務者包括了協助可立即上手工作以換取社會津貼的「額外人力」,市政府也組織了一群獨立專家可主動了解該市老人居民的需求及可改善的軟硬體設施之處。

老人住所,無論是傳統型的安養院,或是專門為失智老人打造社區,甚至整個市鎮結合不同領域專業的人早造友善高齡的社區,在荷蘭強調的都是避免僅有醫療的介入,透過設計人性化的生活空間,讓高齡者的人際關係和社交網絡活絡,是荷蘭和台灣主流討論老人住宅觀點不同之處,也是值得台灣借鏡的經驗。

作者  陳思穎  為荷蘭海牙國際社會研究院Institute of Social Studies研究生

最近更新: 2017-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