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關閉視窗 

09

日本內閣於613日經閣議決定,確立《日本地方創生2.0》基本計畫。,系統性盤整過去十年日本的地方創生戰略與政策,日本的「地方創生上位」國家戰略,包裹統合了國土計畫、人口課題、少子女化課題、經濟發展、以及當代中央分權與區域治理課題。在2.0的計畫當中清楚比較了1972年開始的日本列島改造論、過去十年的地方創生1.0、以及未來十年的政策差異,並分別列出國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公民團體應該要扮演的角色與責任是什麼。

不同時代的問題要用新的思維與方法解決:三階段反省與比較

在政策論述上,首先比較了日本列島改造論、以及地方創生的差異。在列島創生時代,日本政府積極推動全國大型基礎建設,像是高速公路、新幹線、本州四國連絡橋、港灣、水資源做整體硬體基礎建設的基底。日本政府相信高品質的基礎建設、公共建設是促進文明進展的重要國家責任,並以工業重新配置作為基礎的發展地方,像是發展科學園區科技城市,再來是藉由興建公共住宅與新市鎮開發,推動都市立體化與整備近郊區域,同時解決「都市過於密集」與「地方過於稀疏」的課題,而在升級財政政策則是由「成果導向型補助」轉為「前期集中投入型」,並積極運用租稅制度政策工具來做為特定財源。

在地方創生1.0的反省討論中,日本政府認為歷經了十年的經驗,整體人口與地方經紀人手持續在減少,而資源、勞動生產性也都集中在首都圈,未能正視「人口減少已成事實」而提出具體對策,尤其掌握不到青年與女性離開地方的根本原因,再者是制度面國家中央政府與地方之間的分工、人力配置未明,再加上地方利害關係人協力不足,因此無法形成全面推動的體制。

然而在契機面上,面對人口減少日本仍有大有可為的優勢,如國際觀光人口持續在增長(2025上半年外國旅客突破2100萬人創新高)、疫情後遠距工作普及、AI與數位技術快速進步等有利因素下,對於描繪、啟動地方創生2.0的新願景依然有新的方法,強調「新日本・樂日本」將以「強健經濟」與「豐富生活環境」為基礎,創造多元良性循環的新地方社會。

以新的優勢為基礎,日本政府反思1.0時期政策的成果及限制,在產業面上1.0嘗試透過招商與活化促進地方經濟,但受限於缺乏橫向連結與長期支持,再加上產業外移到亞洲地區,成效有限。因此在2.0的產業政策面,日本政府思考應結合在地資源,包括美食、傳統產業、自然環境、文化藝術等推動高附加價值產業,並協助地方產品國際化與品牌化,讓地方能往自立型經濟邁進。同時強化「新結合」,透過地方創新創生計畫,促進跨產官學合作與創新聚落的形成。再來是徹底導入AI與數位技術,過去十年已應用ICT、整備寬頻,未來十年應深度導入AI、綠色轉型GX、數位轉型DX,不僅提升產業力,也改善生活條件,並推動整合「Watt × Bit(電力×數據)」的基礎設施,促成新的產業聚落。

再來是制度架構面,應創造都市與地方間相互支持的循環體制。在1.0日本政府透過移居支援政策,促進都市往地方的人口流動,但推動尚未成熟,在2.0將大力發展「關係人口」,促進都市與地方之間人、技術、資源的流動與連結,打造跨領域合作與資源共享的新型關係架構。同時,將過去十年各市町村優良的、解決社會課題的案例推廣拓展到全日本,不再只是點的示範,而是推動跨縣市、跨機構的「廣域聯盟」治理機制,結合產官學金勞言士等多元主體,在全國各地普遍推展好的案例,並加以制度化、常態化。推動單位也從町人工作創生本部、數位田園都市國家計畫單位轉變為新地方經濟‧環境生活創生本部。

項目

日本列島改造論

地方創生1.0

地方創生2.0

年代背景

1972

2015

2025

人口與出生狀況

人口:1760(+129
出生數204萬人

人口:12,70914
出生數100萬人

人口:12,35960
出生數:(202468萬人

基本目標

全國一致的經濟成長與國土均衡發展
同時解決都市過密與農村過疎
提升國民生活水準

克服人口減少與地方經濟萎縮
提出「2060年維持1億人口」的中長期展望

認清人口減少是既定事實,採取調適與轉型對策
打造讓年輕人與女性願意選擇的地方

成長方向

GDP目標:1985年達304兆日圓(年成長10%)
就業結構:從一次產業轉向二三產業

儘管人口減少仍要實現經濟成長與地方活力提升

使人口減少,也要建立可永續的社會與經濟結構

政策背景

高速經濟成長帶來的城市擁擠與地區落差

少子高齡化地方人口減少城鄉差距擴大

人口總量減少已成定局轉向促進地方自立與韌性

施策類型

以「硬體建設」為主

以「軟體措施」為主

「軟體措施」為主,結合 AI・數位等新技術被稱為「令和版列島改造」

目標方向

打造均衡的國土結構與產業分布

停止地方衰退增加地方就業維持人口規模目標1億人

透過科技創新與多元連結創造可安心生活具吸引力的地方經濟

治理主體

國家主導的大型計畫新幹線高速公路

地方自治體制定綜合戰略(KPI導向

地方主導中央橫向支援民間深度參與(ex. 新經濟創生本部

基本理念

政府主導的國土改造,透過公共硬體建設引導民間資源活用

著重地方個別振興策略,以地方政府為主體實施分散型事業

強化活用「民間力量」的官民協作,推動產官學的地方創新構想、伴走支援制度建立從硬體到營運皆由民間參與的新型企業城鎮」,並推動跨縣市的「廣域區域聯合」

產業發展觀

工業轉移產業分散為核心

提升地區就業與創業能量

重視高附加價值產業跨界創新地方新結合、推動GX/DX)

基礎建設

建設大型交通與都市基礎建設

生活機能與中心市鎮強化

整備「數位生命線」無人機航線自駕道)、全光網與電力通訊融合(Watt-Bit)

人才流動

地方都市培育新市鎮建設

移住支援(U/I/J-turn)、地方創業補助

關係人口政策二地居住制度遠距就業、CCRC 2.0

制度創新

開發公團區域開發構想

創設地方創生交付金、KPI制度

地方創新創生構想廣域聯盟制度化整合官民資源與法規

跨域合作

大型都市與地方對應發展

地區中心與生活圈制度

建立「區域合作」推動都道府縣跨域專案整合

經費

僅算基礎建設都市再生機構經費達約 1 兆 6000 億日圓

一年1000億到1 兆 5500 億日圓

一年約3000億日圓以上

日本地方創生 2.0:多元主體共推的新十年戰略

2025年,日本政府正式啟動《地方創生 2.0》,延續 1.0 時期「中央—地方—民間」分工協力的架構,再次明確未來十年的發展大目標。計畫確立後,各層級政府與公民團體將依自身職能,分別制定符合地方特性的政策與策略,形塑全國一致、地方多樣的發展格局。

中央政府支援體系五大方向:人才、資訊與數位工具、制度規則改革、財政金融、公共溝通與社會價值共識

在地方創生2.0中,中央政府提出五大支援方向,以協助地方更有效推動發展。首先,在人才支援與培育方面,透過擴充「地方創生伴走支援制度」,提供專業協助,培養地方具備規劃、執行與評估政策的能力,並建立長期的人才培育與留才機制。

接著,在資訊支援與數位工具整備上,強化 RESAS(地方創生數據平台)與 RAIDA(地區分析支援工具)的功能,並提供數據可視化與比較工具,協助地方政府掌握趨勢、減輕行政負擔。

在規制與制度改革部分,中央將推動由地方發起的制度創新與規制鬆綁,強化育兒支援以因應人口減少,並檢討跨部門制度設計,建構更公平穩定的地方稅收體系,促進廣域合作。

財政與金融支援方面,則透過提升「新地方創生交付金」的使用彈性,並引導民間資金投入地方課題解決與創新事業,形成公私協力的發展模式。第五項,在公共溝通與社會氛圍營造上,中央將加強政策宣導,使居民具體感受地方變化與成就,同時凝聚全國共識,營造推動地方創生的社會氛圍。

市町村作為地方創生 2.0 的第一線推動基層政府,需整合在地居民、企業、NPO 等利害關係人,確保政策落地執行。規模較大的政令指定都市與中核市,則應依其功能深化角色定位,加強地方特色與發展重點。

都道府縣作為廣域治理單位,負責協調與補位市町村間的政策執行,並協助基層有效推動地方創生。還須利用統計與數據進行「政策可視化」,提升市町村的行動主體性,同時擔任中央與基層間的橋梁,促進政策的縱向整合與橫向連結。

地方創生2.0強調「產官學金勞言士」等多元主體合作——產業界、政府、學術界、金融界、勞工界、媒體界與專業界,運用各自的人才、資金與專業知識,共同投入地方發展。都市企業與教育機構也被鼓勵將資源向地方開放,參與地區建設,實現社會貢獻與自身發展的雙贏。

最後是地方創生2.0新型地方治理模式,像是濃縮過去十年成功的地方案例中,便有政策推廣民間主導的「企業城下町」模式,從硬體建設到營運管理皆由企業主導,並打造高品質宜居空間,提升地方吸引力與永續發展潛力。

地方創生2.0推動方式與時程與目標

在國家層級,日本中央政府將於2025年內制定新版《地方創生綜合戰略》,同步規劃 1 年、3 年與 5 年期的實施工程表,設立適當的 KPI 評估進度與成效。在地方層級,各地方政府需儘早啟動2.0計畫,與在地產官學金等多方協作,重新檢視並修訂地方版綜合戰略。整體推動期程為10年,並於其中第5 將進行檢討與修正,以確保政策與現況需求持續對齊。

在目標設定上,以五大面向目標與簡列施策:

1.建構安心就業與生活的地方環境
打造讓年輕人與女性能安心工作與生活的地區;在人口減少下維持社區與生活服務據點;引入民間力量營造高品質城鎮,同時強化防災韌性。強調正面面對人口減少與少子高齡化,推動適應對策像是:建立永續服務據點與新型營運模式,解決交通空白、改善防災避難所條件,構築新型醫療與長照體系(如CCRC 2.0),推動自動駕駛、無人機、AI等智慧技術落地,培育智慧農業與AI時代的數位人才。

過去代表的案例包括:

民生健康類別:

島根縣雲南市「社區護士」:培育居民健康守護員,促進健康對話。
鳥取縣「週一副社長計畫」,引進都市商務人才,協助地方企業經營創新。
福井縣「越前鐵道」:由居民、自治體、企業組成協會,改善公共交通服務品質與行銷、提升搭乘量。
長野縣伊那市「行動醫療診所」:由官產學組織聯盟,推動行動醫療車與線上診療服務。
群馬縣前橋市「馬場川街道整備」:打造活動廣場、多元健康步道,並由民間組織永續管理。
長崎市「長崎體育場城」:大型複合設施,舉辦運動、音樂、冰上表演等活動,並有市民餐廳學習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
石川縣金澤市「Share金澤」:打造共生型社區營造,讓兒童、高齡者、身障者混合共生。
石川縣金澤市「Share金澤」:打造共生型社區營造,讓兒童、高齡者、身障者混合共生。奈良市「互助型購物服務」:活用郵局物流網,提供山區居民便捷的購物管道。

人才類別:

島根縣海士町「居民主導規劃」:由15歲到70歲居民共同參與城鎮未來總合規劃,對未來的發展提案,並製作具象化手冊凝聚共識並對外溝通。
香川縣三豐市「瀨戶內生活大學」:由地方出資成立提供跨年齡層的學習與人才培育,開創在地鄉土及特色社區大學。
兵庫縣神戶市「女性就業促進計畫」:政府提供附帶臨時托育的共用辦公空間,支持女性再就業與創業。
山形縣「全球人才培育聯盟」:由企業、大學與政府合作,支援留學生與外國人才留日的職涯服務。群馬縣前橋市「馬場川街道整備」:打造活動廣場、多元健康步道,並由民間組織永續管理。長崎市「長崎體育場城」:大型複合設施,舉辦運動、音樂、冰上表演等活動,並有市民餐廳學習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

經濟工作類別:

愛媛縣松山市「松山城市營造」:在街區店家與觀光等產業中導入數位支付、數據分析,推動自立型社區。
沖繩縣浦添市「社會變革推進財團」:運用休眠存款資金,投資企業舉辦創業活動。
靜岡縣濱松市「京丸園株式會社」:推動農業及社會福利合作,鼓勵在地弱勢參與農業。
東京都立川市「青年支援中心」:地方與中央合作,支援年輕人就業。

2.強化地方賺錢能力,創造附加價值型經濟
發揮運用食物、農林水產、文化藝術等在地資源,透過跨領域融合新結合推動地方創新創生,催生新型產業。

過去代表的案例包括:

交通能源環境類別:

北海道上士幌町:以自駕巴士解決交通空白,並運用畜牧甲烷發電,達成再生能源地產地消。
鹿兒島縣薩摩川內市:整備水岸環境,結合歷史建築群保存,推動水域社區運動公園。
三重縣伊勢市:多元企業合作產學合作,與大學生合作解決社區課題。
德島縣神山町:神山全域高專培育數位人才。
在地產業與觀光類別:
香川縣土庄町:維護梯田環境,推動農家寄宿體驗以及聖地巡禮。
靜岡縣西伊豆町:推廣漁村觀光「海業」,結合電子區域貨幣,以及線上與實體垂釣客整合行銷。
福井縣小濱市・若狹町:若狹往來文化遺產,結合鯖街道健行與古民家住宿與傳統飲食。
福島市:推動震災復興醫療,並主打照護機器人與無人機新創育成,以及機器人科技技術運用的在地考察體驗。
三重縣津市:以自動採收智慧農業技術活化休耕地,增加在地的果園數。
青森縣弘前市:以智慧農業增加蘋果栽培效率,並改善國內外市場生產與物流。
山形縣鶴岡市:利用水田景觀以及未利用地來推廣國際觀光。

產業基礎類別:

茨城縣筑波市:以超級科學城市為目標,做法規制度改革、數據聯結以及導入先端服務。
北海道大樹町:開設民間火箭射場,形成太空產業聚落。
福島縣南相馬市浪江町:於福島機器人測試場建設世界最先進的實證環境。島根縣松江市:以島根大學為中心打造金屬材料研究據點。
沖繩縣恩納村:以OIST創新基地,做國際化產學合作。
愛知縣名古屋市:以STATION AI,打造日本最大的新創支援據點。

3.促進人與企業往地方分散有新的交流

回應東京過度集中與地方人口過疏的雙重課題,推動政府機關與企業向地方遷移,推動移居政策、擴大日本版CCRC,鼓勵都市高齡者移居地方,並設立「故鄉居民註冊制度」,促進副業、兼職等都市人材與地方企業的媒合,並利用「關係人口」促進人員交流與新型人口流動。

過去代表的案例包括:

交通能源環境類別:
山形縣飯豐町「兒童農山漁村體驗」:由東京杉並區與飯豐町合作,導入學校營養午餐供應鏈。
宮崎市「Southern Cross Systems」:企業將部分總部從東京移至宮崎,建立地方分社。
岐阜縣飛驒市「Hidasuke!」:以線上平台連結居民需求與外部志工,媒合雙方具體交流。
北海道道東地區「地方人事部」:多方合作,推動青年回流與就業。
福島縣雙葉町「淺野撚絲」:新設工廠結合咖啡廳、雜貨,並雇用移住者與當地居民。
鳥取縣×高知縣「雙地域居住」:兩縣合作提供交通優惠,促進及推廣跨地域居住體驗。

4.導入新時代基礎建設與 AI、數位技術

以綠色轉型(GX)與數位轉型(DX)為核心,推進「電力×數據」等新型基礎建設,並應用 AI、無人機等技術解決地方課題,實現全民富足生活。

過去代表的案例包括:

北海道石狩市「Sakura Internet數據中心」:推動再生能源結合數位轉型。
香川縣三豐市「香川高專」:畢業生創業開發AI輸電線監測系統。
愛知縣豐田市:導入AI分析衛星數據,偵測水管漏水。
鹿兒島縣瀨戶內町:以一人遠端同時操作五台無人機,推動偏遠地區物流。神奈川縣秦野市「元湯陣屋旅館」:導入雲端管理系統,提升經營效率。
茨城縣境町:日本第一個自駕巴士運行常態化。
愛媛縣松山市「松山大學」:新設資訊學部,培育數位轉型人才。
北海道中標津町「Reposaku」:開發農業作業流程數據治理工具。
大阪府「關西網路資安平台」:推動產官學資安人才培育與合作。

5.推動廣域地區聯盟
打破縣市藩籬,促進地方政府、企業、大學與研究機構合作,提升整體區域經濟與政策效益。像是關西廣域聯盟共同提升區域的防災、文化、產業、環境循環型社會保全、以及區域的行政財政永續自治能力。

過去代表的案例包括:

日本中央走廊:中央新幹線的區域,由東京都、大阪府、愛知縣名古屋形成新廣域經濟圈。
關西廣域聯合:滋賀縣、京都府、大阪府、兵庫縣、奈良縣、和歌山縣、鳥取縣、徳島縣、京都府京都市、大阪府大阪市與堺市、兵庫縣神戸市等跨府縣合作,提供產業技術支援平台,並共同商討防災、文化、生態環境、財政行政自治課題。
奈良縣「奈良模式」:縣市町村共同合作非上下關係,分工行政財政等施政課題。
昇龍道專案:岐阜縣、福井縣、富山縣、石川縣、長野縣、靜岡縣、愛知縣、滋賀縣、三重縣等中部・北陸九縣合作打造廣域觀光路線。
陸奧潮風步道:東北福島縣、宮城縣、岩手縣、青森縣沿岸,推動長途自然步道以及觀光與復興。
九州地區戰略會議:山口縣、福岡縣、佐賀縣、長崎縣、熊本縣、大分縣、宮崎縣、鹿兒島縣、沖縄縣共同推動半導體聚落與全域交通行動服務MaaS策略。

《地方創生2.0》延續1.0 的合作基礎,更強調數位化、綠色轉型、跨域聯盟與民間主導。透過中央、地方與民間的明確分工與共同參與,日本期望在未來十年重塑地方活力,讓地區發展與國家永續並行。

 

 

 

 

 

作者   謝子涵   為政治工作者

最近更新: 2025-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