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5465
- 發佈:2011-08-08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朝鮮半島自日本帝國手中獨立,受美蘇兩國影響,同一民族被迫分裂成南北兩區,南方為奉行資本主義的大韓民國,北邊則是信仰社會主義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同一時期,毛澤東於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此後的40餘年,北韓成為朝鮮半島上,中國唯一承認的政權,韓國在中國的眼中,僅是非法竊佔朝鮮半島領土的偽政權。
隨著1970年代冷戰關係逐漸緩和,1992年8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終於正式建立邦交關係,這個外交關係的締結,對韓國來說意義至為重大,這象徵著韓國終於擺脫過去歷史中藩屬國的刻板印象,與中國終於建立起「國與國」之間的對等關係。
然而,兩國之間卻存在著些許「不對稱」的微妙關係,這當然與人口、國土面積、甚至是在國際社會上的政治、軍事影響力等有關。中國人口眾多,國土廣大,擁有核子武器,而且還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中5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在國際社會上有一定程度的優勢地位,但除此之外,還有就是中國一直存在的「大中華宗主國」心態,以及將韓國吃得死死的「北韓牌」。
這樣的「不對稱」從1992年中韓兩國建交所簽署聯合公報內容中,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在這份公報當中,韓國必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並尊重中方只有一個中國...」,然而,中國卻並未表態說明,過去她所認定的偽政權今日之合法性,僅僅提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尊重朝鮮民族早日實現朝鮮半島和平統一的願望,並支持由朝鮮民族自己來實現朝鮮半島的和平統一。」這份公報中沒有提及,韓戰之際中國派軍支援北韓,入侵韓國領土攻擊韓國等責任歸屬,在兩國關係正常化的協商中,韓國過去不曾提起此議題,未來也很難加以追究。
中韓之間所面對的問題,並非腦殘媒體所杜撰出來的孔子、端午節或王建民。實際上,在歷史問題上,雙方有高句麗歷史的紛爭,在國際情勢上,兩國同樣面臨北韓所造成的不安環境,而朝鮮族的身份認同與北韓難民的處置,亦是中韓兩國持續要面對克服的議題。
東北工程-高句麗史的爭議
東北工程全名為「東北邊疆歷史與現狀系列研究工程」,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邊疆史地研究中心自2002年2月到2007年1月所進行為期5年的研究專案。這項計畫主要集中研究中國東北三省的歷史、地理和民族等,而這項計畫在2004年成為考驗中韓兩國關係正常化的關鍵課題。
高句麗為韓國歷史上的王朝之一,領土曾涵蓋現今的中國東北地區,對於這個國家的歷史,中韓兩國有不同的歷史觀點。一直以來,韓國即認為高句麗是由他們的祖先所建立的王朝,她不僅是韓國歷史上一個國勢強大、領土廣闊的國家,還曾打敗過隋朝軍隊,在韓民族心目中佔有極高的地位。然而,中國以東北三省所展開的歷史研究,包括高句麗史、古朝鮮史等,卻主張高句麗歷史屬於中國歷史的一部份,韓民族最引以自豪的高句麗史突然變為中國史的一部份,不難想像此等主張帶給韓國人民衝擊之大。為了反擊中國的主張,韓國政府也在2004年3月成立「高句麗研究基金會」,並嚴厲抨擊中國對於韓國歷史的扭曲,反擊他們將韓國歷史「中國化」的主張。
中國為多民族國家,自1993年起即開始主張所有在國內的少數民族的歷史,都屬於中國史的一部份,在此推論下,中國境內少數民族之一的「朝鮮族」,它所擁有的高句麗歷史,自然就成為中國歷史。再者,中國強調當時的高句麗並非主權國家,而是隸屬於中國的管轄之下,因此高句麗王朝屬於中國的一部份。韓國則駁斥,在當時的宗主國制度下,高句麗只是遵行當時體制,定期進貢予中國,但不能因此就稱高句麗隸屬於中國。
其實,從中國先發制人的研究計畫不難看出中國的對於韓民族的顧忌。中國擔心高句麗這個韓民族心目中的神聖王朝,恐會喚起國內朝鮮族對於過去先祖創建全盛時期的輝煌記憶,加深民族血緣意識,未來在南北韓統一後,中國朝鮮族說不定會要求脫離中國的掌控,回歸祖國,與南北韓共組一個國家,為了防堵既有國土分裂,事先的歷史愛國教育,至為必要。
東北工程在韓國引起軒然大波,引發朝野人士與民眾的極度不滿,最後不得不由韓國政府出面,正式向中國政府提出抗議。為了維護兩國友好關係,中國也不得不重視此項問題的嚴重性,2004年8月中韓兩國外交部代表會面,就東北工程問題達成了5項「口頭諒解」,強調該問題僅限於學術領域,應避免其衍生成為政治問題。
中韓對於高句麗史的5項口頭諒解 一、高句麗史問題成為兩國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中方對此予以重視。 二、為了防止因歷史問題影響中韓兩國的友好合作關係,雙方將做出努力,並根據1992年8月的「中韓建交聯合聲明」及1993年7月兩國層峰共同簽署的「聯合聲明」,為發展全面的合作、夥伴關係而努力。 三、雙方達成共識,未來將在中韓合作關係的框架下,尋求公正解決高句麗史問題的方案,採取必要的舉措,為防止高句麗史演變成政治問題做出努力。 四、中方就韓方從中央和地方政府角度關注高句麗史相關記述表示理解,並採取必要的舉措,防止問題複雜化。 五、中韓雙方將為儘快舉行學術交流而努力,並使之有助於增進兩國間的學術交流和兩國國民的理解。 |
---|
然東北工程的爭議並未至此結束,雖然東北工程的計畫沒能按照最初的計畫進行,但是有關於東北工程的研究論文仍相繼發表,韓國政府曾就此向中國提出抗議,但僅收到中方答覆說這屬於地方學者個人行為,政府無權制止的回應。韓國擔心一般中國百姓透過境內高句麗的遺址、博物館以及解說導覽員的介紹,片面瞭解高句麗歷史,將在潛移默化中強化中國人民的民族主義,這樣的情形未來將使得中韓兩國之間的歷史糾紛更為複雜。
又愛又恨的鄰國-北韓
對於中國來說,北韓與中國東北領土接壤,一旦有外來勢力掌握北韓這個長久以來的盟邦,將使得東北門戶洞開,對中國安全造成致命的威脅。中國同北韓之間存在著「唇亡齒寒」、「唇齒相依」的密切關係,在朝鮮半島地區安全上,北韓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但隨著中韓兩國關係的拓展,中國在韓國面前有時必須刻意淡化自身與北韓的關係,反之,身為美國長期盟友的韓國,有時候也必須考量自身與中國的經濟利益,而在政治上選擇暫時擺脫美方的干涉。
北韓一直是東北亞區域潛在的不安因素,北韓的核武問題,向來威脅著朝鮮半島與周邊國家的安全,尤其在1993年,北韓片面退出「禁止核子擴散條約」,引發北韓核武危機之後,核武威脅似乎就成為北韓用來向美國等西方國家進行政治、經濟勒索的主要籌碼。韓國政府不止一次宣稱要建立一個「非核化」的朝鮮半島,因此強烈反對北韓的核武發展,而中國在北韓核武議題上,態度也由原先的強力支持到後來變成消極面對。
1993年的第一次核武危機時,中國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投下否決票,反對美國將北韓核武議題送交安理會,此舉也讓北韓免於國際制裁。同時在1990年代北韓爆發糧食危機,造成數十萬人死於飢餓之際,也是多虧了中國的協助,才使得北韓政權得以維繫。
2002年北韓與伊朗、伊拉克三國被美國總統小布希稱為「邪惡軸心」,同年10月北韓承認持續研發核武,東北亞緊張情勢瞬間升高,是為第二次核武危機。但在此次核武危機中,中國態度丕變,一改過去無條件聲援北韓的態勢。「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在2003年2月12日通過北韓核武問題決議,不同於俄羅斯與古巴投下棄權票,中國對該決議表示贊成,並聲稱:該決議有助於和平解決北韓核武問題。
中國在面對北韓核武問題上,「非核化朝鮮半島」現已成為中國的大原則,中國希望能以和平方式解決朝鮮半島上的爭端,以減少戰爭爆發時對自身所造成的衝擊。
韓國在李明博上任之後,一改前兩任總統金大中、盧武鉉溫和路線的「陽光政策」,改採強硬手段,李明博率先提出「非核、開放、3000」的構想,即以北韓徹底放棄核武為前提,韓國願意協助北韓推動改革開放,促使北韓國民於10年內達到人均國民所得3000美元。這樣的構想讓北韓極度不滿,北韓領導階層並不想乖乖地聽從南韓的指示,南北關係陷入僵局。
2010年3月26日,韓國海軍「天安艦」在北韓西部海域巡邏時因發生爆炸而沉沒,艦上104名官兵只有58人生還,韓國認為「天安艦」是遭到北韓小型潛水艇發射的魚雷攻擊而沉沒,北韓對此則堅決否認。2010年11月23 日,南北韓在北韓西部具爭議的延坪島附近海域爆發相互炮擊事件,雙方都指責是對方率先開炮。自李明博對北韓改走強硬路線後,緊接著爆發天安艦擊沈事件與延坪島砲擊事件等,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未曾平息,在緩和東北亞的緊張情勢上,除了期盼南北韓雙方消除各自的歧見,平心靜氣好好地談一談之外,身為南北韓鄰國的中國,她所扮演的角色亦相當重要,如何彌補南北韓之間的裂痕,有賴中國仔細拿捏分寸。
朝鮮族的身份認同
在中國的少數民族政策之下,中國朝鮮族發展出雙重身份認同。中國政府一方面極力避免朝鮮族民族意識高漲,造成國內政治上的紛擾,另一方面卻鼓勵他們發展並保存固有的文化與傳統。
朝鮮族一直以為北韓是他們的祖國,然而就在中韓建交之後,他們才瞭解原來在南方還有另一個祖國存在,而且比原本的還要富庶、自由。隨著韓國政府逐步開放朝鮮族入境後,許多朝鮮族開始前往韓國探親,或找尋拓展經濟的活路。朝鮮族與韓國人之間的交流,也跟著熱絡起來。與此同時,中國政府開始擔心起韓民族主義會隨之發展。
在中韓建交後,許多韓國人至中國高句麗遺跡旅遊時,強烈的民族意識促使部分愛國分子揮舞國旗,高喊愛國口號,這使得中國當局開始注意歷史問題所可能引發的後遺症,這也是後來中國會進行東北工程的原因之一。
中韓兩國在朝鮮族的問題上,有不同的認知。韓國人認為朝鮮族是他們的同胞,就如同旅居在外的韓僑一樣,算是廣義的韓國人。反之,中國則認為朝鮮族是境內55個少數民族之一,他們雖然具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但在國籍上仍屬中國。
因為語言相通,不少朝鮮族選擇到韓國工作,雖為同一民族,但因不具韓國國籍,多數仍屬於勞動階層,不少人在發展之後,因經濟或家庭考量,選擇歸化,真正成為韓國人,但根深蒂固的中國背景,仍使得部分朝鮮族在韓國社會上,處處受到排斥。
北韓難民的處置
自1990年代初期,有北韓人開始穿越中國國境,逃離北韓,這些因飢荒或是政治迫害而被迫遠離家園的人,統稱為「脫北者」。然而,中國與北韓之間有個協議,中國境內的「脫北者」一旦被舉發,不僅要被遣送回北韓,還得面臨嚴酷的刑罰。中國這樣的作法每每讓韓國與美國的人權團體,多所批判。
中國認為「脫北者」為非法移民,遣送「脫北者」回母國北韓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為,同時中國認為韓國政府以及部分市民團體不應該援助這些非法入境的北韓人,更不應該鼓勵他們利用外國大使館作為避難場域。韓國政府則認為這些「脫北者」是難民而不是非法入境者,要求中國不應遣返他們回北韓,應按照國際慣例來協助這些北韓難民。
過去,「脫北者」的議題並未像今日一樣廣受關注,因為不管是中國或是韓國政府,都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不願在這個議題上與北韓產生摩擦。但是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以及韓國的民主化,來自國內的反彈聲浪與社會內部的不安因素,都促成中韓政府不得不審慎面對「脫北者」的問題。
中國擔心「脫北者」可能衍生成為國際性的人權議題,而使得中國在國際社會上受到責難,另外,因為這些「脫北者」多隱匿於中國朝鮮族所居住的區域,中國也害怕「脫北者」變成國內社會的不安因素,若「脫北者」與朝鮮族的民族意識被激起的話,恐怕將變成另一個新疆、西藏,威脅中國的政權體制。為此,中國採取了兩大方針,一是快速遣返「脫北者」回北韓,以避免國際人權團體的介入,二是將北韓難民迅速移送至第三國,讓他們有機會藉由其他管道到韓國或其他國家去。
韓國對於「脫北者」問題,卻始終得面對國內輿論和人權團體的壓力,若政府在「脫北者」的議題上,態度過於冷淡,嚴厲的批判就會接踵而來。對韓國而言,北韓人民同樣具有韓國國籍,同時受到韓國憲法保障,但卻有個前提存在,假設他們所居住的地區位於北韓的話,那麼他們受憲法保障的權利就會自動終止。因此,一旦北韓人民逃離北韓,韓國政府自然就要給予他們外交上的保護與協助。然而,實際上韓國政府對於這些「脫北者」,卻無法提供完全的保障,原因在於韓國不希望因過於積極的外交手段而激怒中國,使得韓國對中國與日遽增的貿易順差受到影響。
中韓兩國建交至今已逾19年,雙邊貿易額從1992年的64億美元,至去年已達到2072億美元,足足成長約32倍,2010年兩國人員交流達600萬人次,每天有120多個航班往返中韓兩國之間,足見雙方交流之頻繁。
韓國國務總理金滉植於今年4月中表示,希望中國能積極提議討論中韓FTA的簽署。臺灣與韓國的第一大出口市場都是中國,臺韓產業在中國市場競爭相當激烈,假設中韓簽署FTA後,韓國的電子產品諸如手機、家電等,進軍中國市場將享有免關稅的優惠,屆時臺灣相關電子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將受到嚴重威脅。另外,臺灣在面板、半導體產業上,與韓國的競爭相當激烈,中韓若提早完成簽署FTA,臺灣這兩大產業也將受到嚴重影響。臺灣如何在這方面捷足先登,將是政府未來所必須積極面對的課題。
作者韓國觀測站為一群研究韓國的專家所共同執筆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智庫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