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7483
- 發佈:2012-10-08
壹、港記者在內地採訪所受的直接干預
自回歸以來港澳記者在內地採訪都受到不同形式的限制。首先,港澳記者採訪事無大小都得向有關方面及公安申請許可証,因其身份被界定為「境外記者」;但好些情況又遭有關方面以「地方限制」為由而把港澳記者視為「境內記者」而被拒諸門外。但在不少情況下記者即使成功拿得許可證,也可在現場遭公安以不同理由拒絕其採訪資格。香港記者受公安阻撓的例子屢見不鮮,最嚴重的是2009年Now TV記者黃嘉瑜於四川成都採訪內地維權人士譚作人被控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案,被當地公安以涉嫌藏毒進行房間及行李檢查而被困於酒店六小時,致其不能出外採訪。追索歷史,內地對港記者的處理電視台記者在1998年採訪期間因詢問朱鎔基有關其在巴黎訪問期間遭無國界記者投擲傳單的感想而遭當時中共駐巴黎大使館一等秘書「訓斥」,後者并且威脅要與他工作的電視台斷絕一切合作。22000年江澤民在當時的香港特首董建華上北京述職時以'always simple, sometimes naive' 來回應及斥責香港記者的提問,此事件亦引來不少揣測,就是內地對港記者的進一步猜疑與拑制。除採訪自由外,香港記者亦在採訪內地新聞的過程中被「規訓」。有記者因接觸/處理敏感資料而「踩地雷」,被內地以「涉露國家機密」罪名而入獄(如席揚、程翔)。2009年港記者採訪新彊騷亂時遭當地公安留難及毆打。有記者協會譴責並憂慮對於香港的新聞自由構成嚴重威脅,造成「寒蟬效應」,使港記者每逢在內地採訪都可能因害怕觸动內地官員的神經,造成對有爭議性或敏感的題目畏而卻步,甚至因生怕開罪當權者而把負面新聞淡化,或「報喜不報憂」。
隨着內地近年對異見及維權人士的打壓,港記者在採訪亦遭牽連。2010年,中東掀起「阿拉伯之春」及茉莉花革命,北京大為緊張,公安局在三月向境外記者警告,不要採訪內地一些類同茉莉花革命式的抗爭行為,否則他們將不獲發簽證。12月,香港記者在採訪維權人士趙連海被判刑一事,於其家門外被一班自稱住户委員會成員干擾及拳打腳踢。3
福柯(Michel Foucault)當談到知識與權力時,論及操控非一定來自當權者直接明確的施壓,反而受眾可能因感應(或過份詮釋) 當權者行為背後的訊息產生恐慌及焦慮而明顯或不知不覺的作出調節及「規訓」。套用於新聞工作語境中,此規訓見於近年越多議論的審查及自我審查。根據於1997發表的年報,指導致記者自我審查的壓力主要有四方面:官員言語恐嚇、內地在港企業對「不友善」刊物廣告的制裁、北京對傳媒經營的其他業務施壓及限制到內地採訪。所以,除少數能夠自立門戶的報館外(蘋果日報是其中一份拒絕與政府打交到,香港記者協會甚至是反政府的報紙),都不願成為政府或中央的針對對象,因此,他們在選擇報導些什麼或要報導多少的時候,記者或編輯部門都會自己定立一條安全的界線,以保持良好的關係。二零零七年的香港言論自由年報就以<空間收窄:回歸十年以來的香港言論自由>為題,當中特別探討有關香港媒體自我審查及調節情況。浸會大學新聞系副教授杜耀明於年報中引用了由香港記者協會委託嶺南大學對新聞從業員的調查。調查指出超過六成從業員都認同香港言論自由正在收窄,而其中超過七成人更認為自我審查為新聞自由倒退的最主要表現(16頁,杜)。杜於文中探討了針對香港言論空間的壓力來源。指出除了內地政府之外,香港政府及商業都是主要的壓力來源。近幾年,媒體自我審查情況有增無減 。
貳、六四報導- 質與量的遞減、「是是但但」
最明顯見於新聞媒體對六四紀念活動的報導。面對「六四」這政治敏感的議題,各大報章都持不同的取態。我們可從標題、篇幅、排版及內容等方面去分析其背後的動機。以下是各大報章於2011年6月4日報導有關「六四」事件的概況:
每年「六四」前夕都沒有太多大型的紀念活動,唯是六月四日晚的蠋光晚會比較觸目,而報章在六月四日的報紙主動安排有關「六四」事件的篇幅,反映了他們對事件的重視和自我審查的不同程度。
比較各份報章的報導,明報將六四前夕有關六四事件的報導安排在港聞版,及將其作為社評的題材,相比於其他有報導「六四」事件相關報導,而只新聞安排放左兩岸或內地新聞版較後較不起眼的位置的報章,反映明報不如其他報紙般高度自我審查。這顯示各報社都似乎不太願意表現得對事件十分重視及關注,將這歷史性的事件的嚴重性淡化。
從各報導的標題亦可看到他們的定位。他們普遍傾向使用語氣較溫和的標題,如明報的「走出六四歷史傷痛 國家才可真正和諧」,整個標題都沒有提及有關六四有關人士在六月四日前被中央軟禁或高度監視,只婉轉地盼望有一天會有真正的和諧。而東方日報的「六四22周年 北京高度戒備」同樣溫和,「戒備」聽下去讓人感覺事件不太嚴重,戒備只是提高了警覺而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完全把事情軟化了。相比之下,蘋果日報的報導較為大膽,「六四前夕北京升級打壓異見人士 鮑彤被失蹤丁子霖被軟禁」,只有它不太忌諱地在標題上公開受害人的名字,亦出現「打壓」及「軟禁」等較具指責性的字眼。
從報導內容來看,一般報章的內容都比較保守,經濟日報只簡單的講到外界未能與幾位六四有關的異見人士聯絡,沒有其他詳細內容,盡量避免觸及敏感的內容。在電子傳媒中,香港兩家主要免費電視台都發生令人詬病為明顯地自我審查的情況。2009年6月4日,當一般新聞媒體都把六四紀念活動放於頭條,大台無綫電視台[午間]新聞則將其放於第三位置,在中學有關學生吸毒新聞之後。到6點新聞時段,當記者作現場報導時,有不滿電視台造法的市民故意在鏡頭範圍內高舉「無線新聞、是是但但」的標語。4
2011年7月6日,另一電視台亞洲電視獨家報導江澤民逝世,在《六點鐘新聞》播出:「前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病逝,享年八十四歲」的消息,並將其台徽轉為灰色。其後新華社証實江的死訊是誤傳。5事後廣管局徹查此事,有懷疑此事和入股亞洲電視的王征是江澤民的親戚有關,有人向該台新聞台通報並要求報導死訊,而此壓力來自王征。新聞部主管梁家榮為此辭職稱為沒有核實消息來源而負責,但堅拒披露消息來源。6
凡此種種,都顯示內地對香港媒體進行不同形式及程度的箝制及壓力,嚴重影晌新聞及言論自由。究其原因中國作為主權國在政治操控及消息提供上都令香港媒體要依靠妥協甚至要過份順應內地官方以取得獨家及內部資料或與訪問重要官員。當然北京亦來斷以「蘿蔔或木棍」方法規訓港媒。但除了政治壓力,香港媒體受到來自北方的經濟、財政及商業操控,更深且遠。北京對香港傳媒機构構進行的經濟操控主要有兩方面:一、親北京商人通過收購而參與傳媒,調整報道方向,為北京在港的輿論導向工作,帶來支持力量;二、北京授予傳媒東主官式名位 ,包括成為全國人大代表或全國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國家最高的諮詢機構)。在2010年,先後有10家傳媒机機构構的出版人獲邀請加入政協。
-報業
- 東方報業集團(馬澄坤)
香港商報(李祖澤) 文匯報(張國良) |
全國人大代表 全國政協商委員會委員 |
---|---|
- 南華早報
明報 |
中央領導人好友, |
電視
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 有線電視股東(吳光正) |
全國人大代表 |
這種政治經濟的收邊的後果有二。首先,香港媒體越漸「變紅」,意指一方面在報導國家消息越漸趨向國內媒體的路線及腔調;特別在報導中央政策時簡接變成北京政府傳聲筒;而遇上負面新聞時(例如近年上升的示威事件)也儘量低調處理。其次,旗幟鮮明地「捍衛民主」的《蘋果日報》,就一直面對不同方面的「制裁」:重要事件例如人大會議、世博、北京奧運等,均不獲發許可證,更遑論被安排訪問官員或領導人。該報章更不可進入內地。北京對《蘋果日報》的禮待造成示範效應,中資機構、地產商,甚至與內地有業務來往或打算進軍內地市場的也甚少或拒絕在該報登廣告,生怕觸怒中央。在缺乏中資及親中集團的廣告收入及投資下,《蘋果》只有依靠銷量作其主要收入來源,或間接造成其愈發明顯的「紅、黄、黑」的「純商業主導」編輯政策。
參、特區政府作中介對媒體的規訓
特區政府在體現及演譯中央在港管治扮演重要角色。其雖非民選,但深知媒體乃影響民意輿論的主要工具,以維持特區的穩定繁榮。自回歸以來,政府要推動政策,都會在舉行發佈會前向友好傳媒「放風」,好讓政策實施前收集民意。而這些「吹風會」便成了政府規訓媒體的場所;幫政府講好說話的自然獲得更多吹風會及重要場合的邀請等等,形成資訊通報傾斜於親建制的報章。7 政府在近年推行「官員問責制」後積極拉攏媒體,高薪聘用政治助理進行政治公關,推銷中央所允許的政改。但這些所謂「政治化妝術」往往悉得其反。2010年政府推行政制改革,在增加民選議席的同時,亦增加(非民選)功能組別的議席,變相增加建制派議員的代表成份,違反早前的在2012年推行普選的協定。親建制報章自然大力推銷此代號「起錨」的方案,但因政府的宣傳技倆實在差劣,使其成民眾的笑柄;但正因立法會組成向建制派傾斜,使方案在欠缺民意基礎下通過。
2010年的政改事件足以證明,特區政府不但未能盡力在政制上維護一國兩制的理念,更(過份) 詮釋以致奉迎中央旨意來施政,而香港傳媒的傳聲筒做法就不自覺地完全暴露政府的軟弱無力。今年初進行的新一屆特首選舉,自然成為新聞爭相報導的「盛事」。早在特首提名期開始前,有關「疑似侯選人」唐英年及梁振英的新聞已經主導主流報章報導,而不少「吹風式」報導都指唐經已獲中央垂青,及至牽涉唐的第一宗醜聞 -- 其婚外情-- 又或者浸大民調被指幫唐造勢,經媒體披露後,雖引起對唐誠信的批評,但都未對既定(關於唐被欽點成下屆特首)的「共識」(consensus) 造成太大損害。但隨着有關唐的醜聞陸續曝光,使愛好揭陰私的香港報章把選舉報導的焦點都都集中在醜聞上。雖然梁振英亦被捲入利益沖突的醜聞,但媒體對唐英年的婚外情及違規僭建的鋪天蓋地報導,使中方改變對其的支持。表面上,香港媒體揭發政客的醜聞,彰顯傳媒作為監察制衡政府的第四權角色的成效。但傳媒是否可以用「吹雞」的名,以掩蓋其嘩眾取竉的手法來吸引最多讀者興趣的實?另外中央有一陣子有意無意的拖延對某一參選人表態支持,使媒體變得「精神分裂」:一方面為提升銷量而對兩參選人的醜聞作出巨細無遺的報導;另一方面卻要避重就輕,生怕開罪中央最終欽點的那一位,日後遭到來自特首甚至中央的秋後算賬。就在這語境下,《成報》3月22日擅自竄改劉銳紹專欄內容以配合支持時任特首候選人梁振英,更突然於4月12日通知劉銳紹,由於改版關係,雙方暫停合作關係,即日生效。8做法背離了新聞界應有的道德操守,亦暴露了香港媒體進行自我審查的嚴重程度。
肆、香港新聞自由的前景
2012年7月,香港政治踏入新特首管治年代,但政府對新聞傳媒報導及採訪已進行不同形式的限制(包括縮小政府大樓外採訪區、禁止記者採訪重要事件,改以官方新聞機構發稿,及限制記者截取警方通訊) 。在法例上,政府亦銳意訂立好些可能箝制新聞自由的法例(如纏擾法、電訊條例、淫褻及不雅物品條例) ,都被視為特區政府為順應中央而進一步收緊對媒體的控制。目下最令人担心的,是新特首可能在民眾抗議的情況下通過極具爭議的基本法廿三條(有關煽動及洩露國家機密及與外國勢力聯繫等條文)。訂立此條例的理据,是中央須完成其所有領土上有關反恐及維穩的政策。如是,將來任何報導、評論及學術文章的作者都有可能被指煽動民眾上街而被打壓。而香港僅餘的民主人權價值的指標--言論及新聞自由,將蕩然無存。
作者梁旭明為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智庫立場)
參考書目
李少南編,《香港傳媒新世紀》,2003年,17-34及99-121頁。
梁旭明,「特首選舉新聞商品化」,傳媒透視,香港電台出版,3-4頁
註解:
1.Freedom House, 2009 Report (http://www.freedomhouse.org/report/freedom-press/2009/hong-kong)
2.事緣朱鎔基在巴黎訪問期間遭無國界記者投擲傳單,要求中共釋放至今仍在押的大陸記者高瑜。(http://lingfengcomment.pixnet.net/blog/post/24988016-%E9%A6%99%E6%B8%AF%E8%A8%98%E8%80%85%E8%A2%AB%E8%A8%93%E6%96%A5%EF%BC%8C%E4%B8%80%E5%9C%8B%E5%85%A9%E5%88%B6%E5%B7%B2%E8%B5%B0%E6%A8%A3)
3.見香港記者協會2010年度報告 (http://www.hkja.org.hk/site/portal/Site.aspx?id=A1-938&lang=en-US)
4.見http://www.youtube.com/watch?v=3MS0eJK4xzw&feature=results_video&playnext=1&list=PL4CE566
5.見<香港網絡大典> http://evchk.wikia.com/wiki/%E6%B1%9F%E6%BE%A4%E6%B0%91%E8%AA%A4%E5%82%B3%E6%AD%BB%E8%A8%8A%E4%BA%8B%E4%BB%B6
6.但其他電視台卻不見相關報導,甚至延遲通報[9],有網民懷疑此事和入股亞洲電視的王征是江澤民的親戚有關。[10][11][12]原本亞洲電視計劃在當晚9時30分更動節目,改直播新聞特備節目「江澤民」,但之又突然作出緊急調整,取消播映新聞特備節目,改播原定的節目[13],因而引起網民懷疑中共在江澤民的死訊上作政治審查[14],同時卻恥笑「亞洲電視,香港良心」是國際笑話。
7.親中報章如文匯、大公;半親建制的如星島、新報、成報;明報及南華早報表面上捍衛中立客觀持平等核心操守,但立場也愈漸幫政府說好話;而銷量為主的東方及太陽因較貼近基層,故以狠罵政府為賣點但對中央支持度明顯為高
8.見記協網頁 (http://www.hkja.org.hk/site/portal/Site.aspx?id=H1-190&lang=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