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壹、前言

      世界銀行今年四月公布調查,認為中國今年會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中國 成為最大經濟體之後的經濟發展,會呈現什麼樣的特徵?早已成為世界各主要國家熱烈探討的議題。 1每個智庫從經濟發展與企業管理等面向,提出很多精闢的分析與預測,不過少有人從中國政府的角度去分析與探討,成為第一經濟大國之後,中國準備何去何從?

      本文試圖從國家安全理論架構來分析,成為第一經濟大國之後,中國將如何調整其經濟發展戰略,以及如何深化經濟發展的基礎,讓中國順利由經濟大國昇起成為文化大國。



貳、國家安全理論架構


      一個國家到底安全不安全,不是看這個國家擁有多少現代化武器、軍隊與警察,而是要看這個國家有沒有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當基礎。缺乏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來解決內部的分歧,精良的武器反而會成為殘酷的鬥爭工具,讓國家更加動盪不安。


      光有民主自由,還是不能保障國家安全,尤其人民生活困頓時,民主自由反而成為空花煙雨。1933年德國企業家與工人捨棄威瑪共和,支持希特勒的獨裁專制,只因為希特勒承諾讓德國經濟復甦。所以,民主自由還要有經濟發展當基礎,才能順利地運作。


    國家在短期可以依靠消費、投資、公共支出或淨出口的增加,減稅和寬鬆貨幣等策略,拉昇總和需求來帶動經濟發展,但是長期的經濟發展必須要仰賴不斷地創新發明,開拓潛在的市場需求,獲取超正常利潤與增加更多就業機會。
fan




















 

圖一、國家安全理論架構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工業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許許多多的廠商與研究機構,努力將實驗室的研究成果,應用在實際的生產流程。2然而成功者只有一位,獲得所有的榮耀與經濟利益,同一時間研究開發同一產品的其他競爭廠商與研究機構,則前功盡棄。


        為什麼同一時間研究開發同一產品,有人名利雙收,有人血本無歸?通俗的說法是有人運氣就是比較好,然而如果再深入分析各個廠商與研究機構的人力結構,創新發明成功的企業,往往人事比較穩定,而創新發明不成功的企業,員工離職率通常會比較高。兩者的差別在於企業的負責人有沒有善待員工的習性,用宗教術語就是企業的負責人有沒有在累積福德資糧。

     Google是最近十年興起的跨國企業,2004年5月12日釋出股票上網路拍賣之前,先將一部分分給員工,讓不少人因而成為百萬富翁,激起更多有創新發明能力的人,願意進Google工作。


      但是除了企業善待員工之外,整個國家生態環境更重要。如果整個國家的生態不斷惡化,動物的棲息環境一再遭到破壞,好的待遇反而會促使優秀人才在累積足夠財富之後,舉家移民。所以政府在教育企業要善待員工,留住創新發明人才之前,先要保護與改善生態環境,讓所有的動物得以安居。


      而一個國家的政府與企業願意共同維護生態環境,不能只靠法令規章的強制,必須有文化與宗教的陶冶,讓每一種動物都八識俱足的概念深入人心,然後在日常生活中才知道去尊重每一種動物的生存權。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重要的創新發明都來自工業國家,不只是這些國家的待遇好,研究設備不斷更新。更重要是這些國家雖然並不知道每一種動物都八識俱足,卻早已養成不斷投入資金保護生態環境的習性。



參、邁向第一經濟大國的模式


    自從1978年進行改革開放,中國邁向第一經濟大國的模式可以分為內在與外在兩個層面。內在方面,中國首先容許農民「包產到戶」,在不破壞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允許農民分配土地使用權,以提昇農業生產力。接著讓農民解體人民公社,由農民將人民公社分配下來的資金,成立集體所有的鄉鎮企業,先吸納農村的剩餘勞動力,以維持社會穩定,在逐步釋出1.8億農民工,滿足城鎮經濟發展的勞力需求。然後以試點方式,陸續開放沿海城市,吸引國外以出口為導向的勞力密集產業前來投資。再放寬對地方政府與國有企業的管制,讓他們可以將土地使用權作價,與外商合資,藉外商的資金、管理經驗和國外市場,改善本身的經營模式,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


      外在方面,1980年代工業國家勞動成本不斷上升,促使企業將生產線遷移到發展中國家,本國只保留研究發展部門,再利用國際貿易與物流,將在發展中國家加工製造的商品運回國內,滿足市場的需求。中國就是在這兩種內外經濟力量交互運作下,成為世界工廠,不但累積超過三兆美元的外匯準備,並且邁向第一經濟大國。



肆、從經濟大國邁向文化大國


     中國快速經濟發展,固然累積大量外匯準備,可以不斷增加軍事投資以提昇國防力量。然而內部的生態惡化與貧富差距,也使民怨不斷升高。3東海與南海的領土爭執,更引起東亞周邊國家的緊張,日本、越南和菲律賓紛紛與美國加強軍事同盟。


     中國領導人面對內外許多的縛結需要解決,也知道無法在短期之內讓中國轉變成為民主自由的國家,讓內部不滿可以舒緩,外部不安得以消除。所以中國領導人選擇繼續深化經濟發展的基礎,也就是說要藉由文化與宗教的提昇,一方面在中國創造出愛護生態、尊重生命的環境,一方面恢復與弘揚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讓東亞各國精英到中國定居、學習與創新發明,促進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和諧發展。所以今年3月27日,習近平先生在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總部演說,強調中國要進一步邁向文化大國,對人類文明的提升做出貢獻。他的演講中提到:「...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中國唐代玄奘西行取經,歷盡磨難,體現的是中國人學習域外文化的堅韌精神。根據他的故事演繹的神話小說《西遊記》,我想大家都知道。中國人根據中華文化發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獨特的佛教理論,而且使佛教從中國傳播到了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4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知道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完整保留在台灣,並且繼續在弘揚,所以鼓勵中國的大眾傳播媒體採訪與播放。5中國在2010年公告七大類戰略性新興產業,與麥肯錫公司公司2013年公布的全球最有發展潛力的12種產業幾乎完全符合,[5]顯示當初是在經過專業評估所選定的項目,如果能夠繼續在文化與宗教上努力,將國家安全戰略結構創新發明下面三個基礎深化扎根,再以這個雄厚的基石,逐步向上建立中國的民主制度,不但中國生態惡化與貧富差距的結可以一一解開,中國也可以提昇成為文化大國,與周邊國家和平發展。

表1   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要項目

 

戰略性新興產業

主要項目

 

節能環保產業

高效節能技術裝備,資源循環利用關鍵共性技術,先進環保技術裝備,節能環保服務體系,廢棄商品回收利用體系,煤炭清潔利用,海水綜合利用。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寬帶、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網絡基礎設施,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核心設備與智能終端機,三網融合,物聯網、雲計算的研發和示範應用,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高端軟件、高端服務器等核心基礎產業,軟件服務、網絡增值服務等信息服務,基礎建設智能化,數字虛擬等技術,文化創意產業。



生物產業

用於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術藥物、新型疫苗和診斷試劑、化學藥物、現代中醫等創新藥物大品種的生物醫藥產業,先進醫療設備、醫用材料等生物醫藥工程產品,生物育種產業,綠色農用生物產品,生物製造關鍵技術,海洋生物技術及產品。


高端裝備製造產業

以幹支線飛機和通用飛機為主的航空裝備與產業,空間基礎設施建設,衛星及其應用產業,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以數字化、柔性化及系統集成技術為核心的智能製造裝備。

 

新能源產業

新一代核能技術與先進反應堆等核能產業,太陽能熱利用技術推廣應用,多元化的太陽能光伏光熱發電,風電技術與裝備,智能電網及運行體系建設,生物質能。

 

 

新材料產業

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種玻璃、功能陶瓷與半導體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特殊鋼、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進結構材料,碳纖維、芳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奈米、超導、智能等共性基礎材料。

 

新能源汽車產業

動力電池、驅動電機與電子控制領域核心技術、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前簷技術、高效能低排放節能汽車。

 

資料來源:<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http://www.gov.cn/zwgk/2010-10/18/content_1724848.htm (2011/11/16查詢)


作者范錦明為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暨亞太區域研究所退休副教授

註解

 1.參考Simon Kuznets, Modern Economic Growth: Rate, Structure, and Sprea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6.


2.1990年5月中央研究院院士許倬雲就曾經私下對學生表示,「...我是研究中國長期歷史的,我不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會這麼就定下來。1949年至1978年,中國大陸實行社會主義。由於不是中國老百姓要的,所以當1976年毛澤東一死,中國老百姓就拋棄社會主義,改行資本主義。資本主義也不是中國老百姓要的,有一天中國老百姓又會拋棄資本主義,重新回到社會主義。回到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國大陸發生的動亂會比文化大革命還要激烈。等到回到社會主義之後,才會發現又不對,最後才會走到中間,既不是社會主義,也不是資本主義,中國才會走上長期穩定發展。」


3.引自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28/c_119982831.htm (2014/8/6 參閱)


4.參考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84438872-%E5%BC%98%E6%8F (2014/8/6 參閱)與http://www.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719  (2014/8/6 參閱)


5.參考McKinsey and Company ,Disruptive technologies:Advances that will transform life, business, and the global economy, 2013 May.




 

最近更新: 2014-09-15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