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8992
- 發佈:2020-07-13
一、新加坡的背景脈絡與歷史危機
新加坡,是少數被認為既有威權體制,又含有少量形式民主成分的國家。在獨立之前即有著民主政治的基礎,獨立之後承襲英國西敏議會制(Westminster system),施行議會民主和多黨競爭模式。新加坡也是一個環境整潔、經濟傲人、法律嚴謹、治安良好的花園城市國家。近六十年來,「人民行動黨」(PEOPLE'S ACTION PARTY)可說是新加坡另外一個名字,因為這個政黨帶領著這個國家從落後到繁榮、從貧窮到富有、從貪污到廉潔,這也是新加坡人感念前總理李光耀的最大原因。但星國的所有政策、法治、文化的形成都與它的政治、選制息息相關,一切就像已經被設定好的全自動化甜點機器,在鮮甜的民主外皮之下填充著威權成分的餡料在裡面。而設計好的選制,更讓新加坡被外界稱為「軟威權且半民主式」最佳的驗證方程式。
馬華作家、季風帶書店老闆林韋地曾指出,新加坡的歷史上一直存有三大難題,第一是共產主義的威脅與對抗,第二是種族間的融合與處理,第三是語言的統一與保留。有人說現在新加坡所有看起來「不夠民主」的制度,措施和政策,都是為了處理這三項問題所生成的,但實際上是否如此,或許也不那麼絕對。
首先,就歷史上而言,在當年美蘇冷戰的國際環境下,人民行動黨經歷過內部的左右派和親共非共之爭,最終對於反共達成一定共識,延用英國殖民地政府的內安法令,政府可不經法庭審判直接逮人,被逮或驅逐出境的人裡,不乏共產黨或冤獄。但至少對於這些政治犯沒有進行殺害,這對後來國內的情感療癒與歷史傷痕的平復倒沒有像台灣這麼不容易,也因為如此,人民行動黨長期鮮明的反共旗幟,也讓他們在國會長期一黨獨大,所向披靡。直到現在,仍會聽到新加坡人說:「新加坡是反共產主義,而不是反中國。」可見新加坡在國際上的生存之道,即使是共產體制,不得不屈服隨著新型大國崛起的趨勢走。
其二,種族間的融合與處理。新加坡有近80%的華人、10幾%馬來人、約7%印度人、剩餘則是歐亞混血人。新加坡早年曾出現馬來人和華人之間的種族暴亂,人命傷亡眾多。自脫離馬來西亞獨立以來,種族是個很敏感的課題,時到今日,新加坡幾乎所有的政策都圍繞著種族融合、和諧的考量施行。在國會選制上,前總理李光耀在1984年進行選制修改,增加「集選區」,從1988年大選開始實施,代表集選區的小組中至少有一名議員必須屬於少數種族,無論是馬來、印度或其他少數民族均可,但馬來族群參選的集選區的數量不可超過集選區總數的五分之三。此外,在租屋的群族分配上,每一組屋區所規定入住的族群比例皆由政府所規定,任何人皆不得變更各組屋的族群分配。所以有的福利,政府儘可能協助較為經濟上較為弱勢的馬來人和印度人,但也引起華人的齟齬,可見新加坡政府為了族群和諧,在政策上調配上煞費可苦心。
其三,語言的統一與保留。「語言」是新加坡一個很大的難題,早期新加坡政府不斷在全球化的英文和本土性的母語之間找尋平衡點。李光耀時期,為了讓新加坡在最短的時間裡接軌西方社會,選擇「英文」作為主要語言,所以國內華語、馬來語、淡米爾語等各族群的母語受到很大的打壓,甚至到文化失根的程度,特別是華文教育和方言,也造成南洋大學的關閉,造成很大的歷史傷痕。現今我們所看到的新加坡,官方行政語言是英語和馬來語,也是折衝之下調和出來的結果。
但除了這三大歷史難題之外,還有第四個難題的存在,亦即是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時好時壞的關係,讓新加坡的用水及各項與馬來西亞的政策、建設必須時常隨著馬國的執政者的更迭而被影響、擱置,身為小國的新加坡如何在大國環伺的地理位置上生存,需要充滿智慧,這也是人民行動黨一直把持在手中的優勢。
二、新加坡的國會選制簡介
新加坡的國會選舉制度依據憲法和1954年的國會選舉法。國會採一院制,至少每5年改選一次。所有國會議員都是以「單一選區、單一選票、相對多數」的方式選出。國會議員有三類,除直接由選民從各選區選舉產生的民選議員外,尚有非選區議員和官委議員。
民選議員是國會主要成員,民選議員總數隨人口增加而調整,選區有單選區和集選區。單選區是一個選區有一名議員代表選舉區域居民的利益;總統可以宣布任何選區為集選區,集選區是一群國會議員(最少3人,最多6人)小組代表選舉區域居民的利益,他們必須來自同一政黨,或是獨立候選人組成。代表集選區的小組中至少有一名議員必須屬於少數種族,無論是馬來、印度或其他少數民族均可,但馬來族群參選的集選區的數量不能超過集選區總數的五分之三。不論單選區或集選區,都採用「單一選區多數制」,亦即「贏者全拿」模式。
非選區議員,則是指通過總統委任(官委)選舉中獲得最多選票,但未能當選的反對黨候選人,最多為12人,目的在保障反對勢力在國會的聲音,是新加坡獨創的議員產生方式。按國會選舉法規定,若有反對黨候選人能直接通過選舉進入國會,委任產生的非選區議員最多為3人 。
官委議員,是由總統委任的議員,共可委任9人,任期僅有兩年半,且不可在政府中任公職,被提名人必須在公共服務有突出的貢獻,或為新加坡贏得過榮譽,或在文學、藝術、文化、科學、商業、工業、社會或社區服務等方面成就傑出。
此外,新加坡有不在籍投票模式,亦即「海外投票」,也就是對於遠居海外的國人、投票當日值勤的軍警、駐外使領館人員等,可經由在國外特定地點行使投票權。這樣的制度設計除可擴大保障人民選舉權外,亦可經由此一管道與海外國民維持聯繫,任新加坡旅居海外的國民了解並關注國內情勢、參與國家的發展。各海外投票特定地點,因為時區的不同,也有可能提早其新加坡國內投票的時間,以配合整體的開票時辰。換言之,電子投票在新加坡現今仍尚未施行,故新加坡的海外投票方式,是「實體不在籍投票」。
三、2020新加坡大選結果簡析與人民行動黨策略
在這次大選前,外界便不斷預測人民行動黨的得票率勢必低於2015年,甚至可能創下比史上最低2011年60%還要更低。結果果然所差無幾,本次人民行動黨的得票率僅高於史上最低一點點僅有61.2%,更比上次大選的69.9%,降低將近10%,讓預計在2022交班給財政部長王瑞杰的李顯龍顏面無光,只能風度地表示人民希望國會有更多的聲音。
而工人黨(WORKER'S PARTY)在這次的大選中可說是揚眉吐氣,得票率由上次大選的39.7%竄升到50.4%,席次也從6席增加到10席,不但成功守住阿裕尼集選區與後港單選區,更拿下盛港集選區,這對歷史最悠久的反對黨且誓言拿下三分之一國會席次的工人黨而言,是另一個好的開始。
另外一個備受矚目的新加坡前進黨,因為總理李顯龍胞弟李顯揚的加入,而讓這個在2019年才成立的新加坡前進黨(PROGRESS SINGAPORE PARTY)能見度極高,不僅為選舉炒高了氣氛,也讓李家兄弟長期惡劣不佳的關係再度浮上檯面。雖然未能得到席次,但這讓首次參選的前進黨一舉獲得40.85%的得票率,雖敗猶榮。
有人說一黨獨大將會成為許多國家的常態。但這個說法或許至今在新加坡還能成立,但未來會如何發展卻不能百分之百說得準。人民行動黨的永續執政的策略很靈活,更加符合時勢。首先,讓選舉成為政府政權正當化及政治穩定的最重要機制,精準地讓反對黨及人民提供執政者常態化的民意回饋、藉此帶動黨內領導階層的換新及議員選區移動的誘因,更讓反對黨的反對力量可防可控,也讓民意不滿情緒有好的宣洩出口,進而吸納這些反對者。第二、藉由選舉結果的檢驗,也用來驗收黨內新舊政治人物表現及爭取民意忠誠的能耐,人民行動黨對於黨內成員,賞味期有一定的期限,儘量讓足夠資深的議員退休,交棒給新進的議員,但也留下一些資深議員給予新進議員經驗傳承。第三、人民協會也會針對每次大選結果,調整各選區的經營模式與資源投遞,記取票源減少及民意反映的教訓。人民行動黨透過精心設計的選舉制度,在新加坡建立了已開發國家中少見異常鞏固的軟威權虛民主的選舉制度。我們或許可以說,新加坡的反對黨已然在執政黨充分的掌握之中,甚至可以說是被執政黨發給執照的特許組織,反對黨的存在與否,絕大的權力還是控制在執政黨手中。
一黨獨大的情況在新加坡和中國在短時間內會繼續下去,但在其他完全民主的國家,一黨獨大這樣的理論要成為常態,恐怕是過於自信了!
作者 金文泰 為政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