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12834
- 發佈:2023-02-13
一、現今整體世界局勢與地緣政治發展
目前世界整體局勢,正處於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之中,各種情況急遽變化,全球經濟在十字路口的交叉中徘徊。尤其是世界第一、二大國美國與中國的對抗與較勁不但沒有停歇,張力更會持續加劇下去,讓其他國家不得不隨著這波東西對抗格局浪潮載浮載沉。從這幾年來全球地緣政治的變化與發展,深受下列幾個事項影響。
(一)無預期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世界經濟衰退與供應鏈重整
自2019年底爆發的世紀之疫,經過三年的時間,全世界已有超過六億人,死亡人數亦超過六百多萬人,但這場疫情雖已到尾聲,卻仍在苟延殘喘,變異後的病病毒不斷隨著人們打入身體的疫苗產生,傳播能力及速度也越來越快,扛不住壓力的經濟衰退、人員移動的受阻、商品生產供應鏈的重整與轉移,皆是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慘烈後果。雖然歷經三年多的疫情已現曙光,各國國門紛紛開啟,人員入出境開始頻繁、入境後的檢疫也開始放鬆、商品生產國的原佈局與及新產地亦逐漸成形,這是新冠肺炎所帶來給人們的危機,但或許也是掃除原集中於中國的商品產地,移轉至其他政經較為穩定國家的轉機。
(二)俄烏戰爭導致全球能源與格局產生重大變化
俄烏戰爭是一場世界各國早有預期,卻不願面對的計畫內戰役。而這場戰爭現在仍舊在進行之中,許多國家雖對其採取勸和與促談,但地緣戰略的爭奪,導致俄羅斯與烏克蘭背後的支撐國家不斷給予軍援與資源上的援助,以致這場戰役恐不會在短期內結束。而如此階段性的結果,卻致全球能源供需產生極劇烈變動,尤其是歐洲國家,長期依賴俄羅斯供應的天然氣、石油、煤炭等能源,望藉由天然氣作為中繼角色的美夢碎裂,能源轉型的進程可能加速亦可能極度延宕,畢竟現今已有多個國家,如英國、法國、德國等皆決定增建核電廠或重啟燒煤發電,以因應今年難熬的寒冬。
(三)美中對抗加速世界各國站隊的成形
西強東弱是歷史事實,東升西將是趨勢。美中強烈對抗自貿易戰以來快速形成對壘局面,特別在是中共二十大後,兩國的相互針對性更加明確,雙方除了是彼此的對手,也希望從魔鬼交易中獲得好處;互相指控彼此是民主與共產集團的集結,有些人更將其比喻為天使與魔鬼對抗的兩個陣營。無論如何,美中兩大強國長期對戰態勢相當明確,加上兩方各自拉攏自己的人馬,而被拉攏的國家除依照自己的意識形態考量選擇外,另外的考量便是「國家利益」,如同印度,就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慮遊走在美國兩強及歐洲國家之間,但可不是所有的國家都能印度有特權,投靠那個陣營都將在美中娘大力道的拉扯下儘速站在圈圈內。
(四)各國期盼建構可持續性的治理體系卻難達成
現今全球體系與規則大多在20世紀時所建立,運作一百多年的時間。但隨著國際機構、國際秩序、國際規則、國際體系等變化,也導致安全、貿易、貨幣、金融連帶調整與變動,而更重要的是地緣政治、經濟與外交軍事更是最為變動強烈的幾項領域;此外,加上各國國內政黨政治的輪替與調整,如,川普上任美國總統、習近平修憲連任第三任領導人、歐洲右派勢力抬頭...等情況,近期中共所設立的「國際調解院」更被視為變更國際體系、機構及秩序的安排,中國肢解現今由美國所領導的國際秩序正在發生中。
(五)生態危機、環境變化、極端氣候是促使各國合作的議題
極端氣候危機隨著環境惡化愈趨嚴重,許多國家城市極端氣候頻頻發生,世界瀕臨氣候災難的邊緣。從2021年能源相關的碳排放量上升6%,達到歷史新高,為讓氣候變化為世界帶來新一輪的災難,目前許多國家訂定相關碳排放期程與規範,預計在2030年前降低43%、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但觀察美中大國對於此議題之關注度並不若經貿、科技等領域來得高,原本期盼藉由氣候領域進行合作的規劃也因為雙方對抗日趨劇烈而不斷牛步前進或擱置。據估計若依照目前各國所設定的目標繼續走下去,未來十年內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可能增長近15%。
二、中共二十大後及美國中期選後彼此關係與走向
(一) 影響美中關係的事件與時點:
中共二十大可說是美中關係另一項重要的分水嶺。幾年來,美中關係有幾個重要的時點呈現出雙方之間的停、看、聽策略。
1.2016年美國總統川普上台,美中關係開始質變
2.2018年川普開打貿易戰,美中對抗正式檯面化
3.中共二十大後,正式對美叫戰,美對中採「鬆緊帶政策」
4.G20美中元首會議為美中關係重新定向
過往幾十年,美中之間在各項領域暗自較勁,但合作比例大於對抗成分,原因在於兩國之間密不可分的經貿依存關係。自歐巴馬提出「重返亞洲」推進亞太地區機經貿自由化進程後,美國開始警覺對中國有所警覺,希望將放在中國的經貿比重拉回一些到其他國家或是美國本土,但這個時期的美國,在此方面的著力點還不算太大。在2016年川普上台後,開始進行一連串不可預期非常太政治性作為,中國原先預期共和黨雖對中政策一向較為強硬,但川普並非傳統政治人物,且曾是商人底細,推測應可從經貿領域與美磋商;但情況卻未依此發展,反因為川普的商人性格,讓美中之間陷入「以商控政、以商逼政」的局面。
美中對抗正式浮上檯面,是到2017年習近平修改憲法,廢除主席連任期限,時任總統的川普及美國當局才徹底覺醒,進而對中政策有巨大的變動及接下來的走向,川普的貿易戰便是開啟美中雙方對抗競爭白熱化的重要時點。開打一年多的貿易戰直到2019年,中國對美儘量採取忍讓策略,強調以拖待變,希望能拖過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的川普下台,期待接替上台的民主黨總統拜登能夠轉回該政黨的基本原則屬性,對中採取斡旋協調的綏靖策略,但不料,拜登上台後不僅大部份繼承川普的對中戰略,強硬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拜登上台後近二年的時間,美中關係愈趨惡化,在外交、經貿、軍事上競相爭奪自身利益,美國因科技實力、美元優勢、烏俄戰爭等一連串因素,在這場美中抗衡之戰中掌握主導優勢;同時,在此期間,美國藉由不斷對中放話、壓迫,以「鬆緊帶政策」手段給予空間,為了就是不將中國立即逼到絕境。當然,中國也在等待內部政治權力的穩固,也就是二十大習近平勢力的徹底確立,席政權的穩固是比短期內對抗美國得勝更重要且迫在眉睫的大事。在二十大落幕,習近平正式穩定中共黨內政局,接著對美及其盟友叫板、叫戰絕對是預期內的事件。雖然如此,但中國經濟情況在近年呈現不容樂觀的局面,尤其在二十大期間本應如期公布的第三季GDP數據,無理由地宣佈延期發布,更讓外界質疑中共此舉是為了閃避在二十大中非習陣營對中國經濟成長趨弱的攻訐,事實上,據估計,若中國經濟成長率在4%以下,想要在2050年超越美國可說是難上加難。
美中元首在2022年印尼G20的會議,是經過一年多來再度面對面的會談,也是美國在中期選舉後、中共在二十大後,各自處理完家務是必須進行的會晤。各界對於中共二十大有諸多評論,不論是在人事布局、軍事及安全重點、台海關係、對美關係等面項多所著墨,主要的重點便是要掌握一向不透明的中國未來的戰略路徑;美國在中期選後,民主黨雖失去眾議院多數席次,但並未如原先外界預期地被紅潮淹沒,反倒力阻紅潮、力挽狂瀾,守住不能敗的底線,這也相當程度地阻擋了2024共和黨在總統大選的氣勢,打破想要塑造王者回歸川普的如意算盤,更添加了拜登再戰2024的底氣。所以,美中兩國將G20作為是再度會談的時間及場合,確實是經過精算且再好不過的時機點。
美中關係地停擺,從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後陷入低谷,中國為了表達美國如此行動的強烈不滿,祭出反制措施,不僅暫停美珠氣候變化商談等合作,中方更取消安排美中兩軍戰區領導通話、美中國防部工作會晤和美中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會議等3個兩軍間的工作機制。對了美國而言,與中國間的外交、經濟暫時性的停擺都能還有接受的空間,但對於軍事上合作與溝通機制的停滯,確實有無法掌握情勢發展的風險及危機感存在,尤其中共二十大所呈現出的軍事部署,確實讓外界對於其在軍事是否可能誤踩油門有強烈的擔憂。所以,G20的拜習會,由美國所發動,也是為近期美中關係可能影響到未來台海、世界局勢發展預做定向的重要會談,在美國的設定上,只要和中國維持一定關係的往來,精準掌握它的軍事路徑與行動,其他的方面倒不是那麼重要;而對中國來說,這場會談是給了美國面子,內部和軍事如何布局沒有美國置喙的餘地,但在經濟上要阻止美國再有類脫鉤意圖,以及儘快解除對中國的懲罰性關稅,而在台灣問題上,中共絕對堅持同樣的底線與紅線,無可退讓。
(二) 美國中期選舉後對外關係情勢與走向
在關注共產國家中國同時,民主國家美國內部的自變因素恐令外界更加擔憂。民主國家政權的更迭,一般而言是正常的情況,但對於需扛起抗中大旗領航者的美國卻是更加關鍵。美國選舉的歷史定律,現任執政黨中期選舉遭遇一定程度的挫敗,可說是慣例,好則失去參眾兩院其中一院、差則兩院皆失,由共和黨拿下眾議院多數席次,但民主黨丟掉的席次比預期少,且驚險保住參議院。這次的選舉民主黨最差的情況並沒有發生,只是結束了過去兩年民主黨的「聯邦三連勝」(亦即白宮、參議院、眾議院皆是同一政黨)。分裂政府的情況在美國並不新鮮,它並不會因為分裂而大幅度影響對外政策,但在台灣這點可就完全不同,台灣會因為執政政黨的不同,而嚴重影響對外及兩岸關係,這點也可說是民主制度與運作還是受到某種東方傳統帝制思維的影響。
拜雖登成了「跛腳總統」,但底氣卻大增,接下來的兩年,美國政府即便執政效率可能大降、國會爭奪激烈,但共和黨已沒有選前大家所預期的絕對優勢。身為有二百多年歷史民主自由人權發源地的美國,雖然總統與眾議院不同黨,但並不會嚴重妨礙對外政策走向,在華府,現今對中的趨勢一致,皆傾向對中施壓對抗,即便美國在處理內政問題都是秉持「信念」,但幸運的是,這並不太干擾到外交層面。
未來美中關係仍不容樂觀,跛腳的拜登內政上須受到共和黨牽制,為了繼續在2024取得勝利,只能在能夠主導的外交及軍事上付出心力,必定續打抗中牌,以強力抗中的「提款密碼」博得美國民眾認同;加上共和黨也絕不會放過打擊中國的機會,所以美中博弈不會停止,反而將愈演愈烈。可以料想的是,台灣、晶片、供應鏈、產業鏈及新冠肺炎溯源等議題,會在2024美國大選前繼續是焦點話題。中國須擔憂的是,面對同一政黨主政的美國,已如此難纏,如今再攤上一個分裂政府、分裂國會的美國,意識形態將更加對立,中國要應對有最強實力卻內部分裂與政治極化的美國,以目前中國的人事布局,幾乎沒有一個知美派來說,風險及誤判勢必更多,美中關係將充滿更多變數、更加具不確定性。
三、台灣因美中關係發展的變化與走向
美中間的對抗不斷增強,美國對台的戰略演變,抬升了台灣的戰略重要性;另一方面,為了遏制中國在兩岸上對於台灣的打壓,美國將對台原本的關卡逐漸解鎖,如,高層互訪、軍售、參與區域經貿組織、納入台灣在國際參與的角色等,積極加大加強在人員、經貿、軍事等層面的嚇阻、威脅。
中共則持續重申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強烈反對他國介入中國內政問題,尤其是在二十大中修訂黨章,明確要「堅定不移貫徹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方針,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亦即是反獨、反介入、促統、促融合,兩促兩統,來與美國互別苗頭。所以只要中共持續對台強硬,以美國與中國目前的狀態,美國與台灣關係深化交好就更加有理由。
事實上,中共在二十大後對世界的意圖讓各國感到憂心,不僅是擔憂習近平的權力一把抓在手,更憂心中共將中國帶進鎖國的時空裡,與民主集團開始經濟鎖國、移動鎖國、外交鎖國,甚至是軍武鎖國,軍武力量的布局與不透明,增添外界對於台海安全的一觸即發,這也是為何外界不斷地猜測中共可能犯台的時點。筆者認為,外界不斷將中共可能以軍事侵略台海的時間點提前或許是讓中共不願遵循外界看法的好策略。中共不願被預測的做法眾所皆知,尤其在現今習近平一人專政之下,所有決定皆在其一念之間,換言之,周遭已無忠言逆耳,唯有倚賴外界訊息對其進行決定的騷動;再加上美國官方及媒體近期來有意在提升台灣民眾的危機意識,將更加讓中共在行動上有更多考量與變化,兵兇是否一定戰危,那倒是不一定。
許多人預測,中國對台動武的意圖及時辰將更加強烈與提前,倒是不需要如此悲觀,二十大後的中共雖定於習近平一尊,但短期內仍需進行內部人事清洗工作,估計在2024前對台激烈政策更動機率不是太高,但須關注的是,在台灣2024的選舉中,中共在手段上必定扮演更加受矚目的角色。
四、小結
中共二十大與美國中期選舉後,美中雙方的對抗態勢無法減緩,反而因為雙方各自處理完階段性的家務事,更加可能在未來的一年中放手一搏。以目前民主黨的選舉結果來看,拜登已經過了第一關,而且結果還是預期之外的好,雖然沒有眾議院的助勢,將會更加專注用外交及軍事來對中國進行牽制,加上拜登可能繼續競選連任,「抗中保美」策略又屢屢可以得分,勢必將持續加大抗中牌的出牌力道與頻率;對於共和黨來說,雖拿下眾議院,但因參議院未能如願抓下,雖在眾院可對民主黨進行干擾,但亦不會在與中國的對抗策略上唱反調,將可能在對中議題更加變化與強烈,換句話說,中國要承受的是一個美國兩個政黨對其的打擊,接下來的美中關係怎麼打,都將影響台灣被動上如何承受,以及主動上如何進擊。
而G20上拜登與習近平的實體會面,為美中關係定向,也暫時減緩衝突持續高張,實際上來說,這場會面各說各話、精神撫慰的成分居大,實質降低未來對抗的效益仍少,但有溝通平台終究對於美中關係、對於台海平和及全球發展仍然是好的!
作者 許慧儀 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