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20506
- 發佈:2017-02-02
1970年代以前:台灣動畫萌芽於50年代,不過並未形成產業。1949年國民黨退守台灣,剛在大陸發展的動畫事業(萬氏兄弟)並沒有一起來台,1954桂治洪兄弟拍黑白10分鐘短片「武松打虎」。1963年,卜立輝神父推薦趙澤修到美國好萊塢進修動畫,回國後在光啟社成立動畫部。趙澤修第一部動畫是1968 年的《石頭伯的信》,及1969年的《龜兔賽跑》,趙澤修也因此被稱為「台灣的華特·迪士尼」。1970年,經費不足動畫部關閉;於是趙澤修離開光啟社,創立澤修美術製作所,但製作所卻因為趙澤修於1970年底赴美而結束。
1962年到1970年日本動畫發展迅速,東映開始向國外尋找代工。1970年, 影人卡通製作中心成立(動畫師12人)。日本人楠部大吉郎、芝山努與大塚康生 也到台北與影人合作,主要負責日本動畫部份加工,而原畫都是由日方的原畫師作畫,日系代工時期台灣並沒有學到整套的動畫技術。巨人之星、東洋魔女等動畫,即為影人卡通所代工製作。一年多後,剛好遇到中日斷交,加上當時動畫師的收入過低(一張新台幣3元),於是影人宣告解散。
1971年鄧有立成立中華卡通公司,開始自製傳統故事改編動畫,吸收了一些影人卡通的人才製作了黑白實驗片「新西遊記」導演為朱明燦,這部影片吸引了港資南海電影公司張英先生來台;同時製作另一部30分鐘的「國民生活需知」卡通電視社教片,導演是吳萬來,獲文化局頒獎狀鼓勵,1972年精心製作「中國文字的演變」電視卡通(一集20分鐘)史無前例的用動畫來介紹與宣揚中國文字,獲得金馬獎的特別獎。港人與中華卡通後來合作拍攝了彩色卡通電影「封神榜」為台灣第一部長片,腳本畫面設計由蔡志忠繪製。1976年製作「中國功夫」22分鐘的電視動畫,由於動畫品質好吸引國外動畫製作公司來台尋找代工。1979年中華卡通與日本東映外圍公司合作的動畫長片《三國演義》,由蔡明欽擔任台灣版的導演工作。這部電影曾獲得1980年的金馬獎最佳卡通片獎,當時手工的方式製作過程十分艱難,1980年中華卡通與樺樑電影公司合作「好小子-紅葉少棒」在台灣地區院線上映,導演是楊奇璋。
1974 年,黃木村與張宗雄成立了中國青年動畫開發公司,簡稱中青,主要創作社教宣導動畫。1977年替衛生署拍攝的《未雨綢繆》(主題為家庭計劃)曾獲第十四屆金馬獎最佳卡通片獎。1974年由時任光啟社美術設計的漫畫家蔡志忠編導的連續劇《傻女婿》片頭,由中華卡通協助製作,是台灣第一齣電視連續劇片頭。1978年,由美國留學回台的王中元,因超過40歲年齡限制而申請不到青輔會的創業貸款,透過親友集資成立了宏廣公司,主要業務是替來自漢納巴貝拉(Hanna-Barbera)與迪士尼的代工訂單。高價聘請原畫師,成為當時全世界出口量最大的動畫代工製作中心。1987年動畫年產量達170~190 部,擁有台北廠、蘇州廠和泰國廠,總共員工約一千名,其中原畫師約一百五十位,動畫師約三百位, 其他有背景師、構圖師、電腦部、資料整理組、翻譯組、自製片組即行政部門等;也由於驚人的產量以及製作效率,宏廣當時被好萊塢稱為Magic Cuckoos Nest。
民國70、80年中華卡通公司應用動畫人才資源所製作的動畫光碟產品,屢獲教育部、僑委會特優佳作金學獎之鼓勵。其中民國72年並號召國內老、中、 青動漫專家120人將國民小學1—6年級國語、數學課本以改編成18大冊(每冊240頁)彩色之課本漫畫書轟動一時,並獲73年教育部優良兒童連環漫畫第一名。遠東卡通於1981年改編自香港漫畫家王澤的《老夫子》由蔡志忠與謝金塗導演,港台票房合計超過一億新台幣,十分成功,得到第十八屆金馬獎最佳卡通片獎。龍卡通攝製動畫電影和遠東卡通於1983年再度將敖幼祥的四格漫畫《烏龍院》改編為動畫搬上大銀幕,由蔡志忠執導。但由於合作公司的素質參差不齊;另外,因為改編自漫畫但沒有加入漫畫內容以外的新情節,讓觀眾沒有新鮮感,因此票房成績不如預期,由漫畫改編動畫的潮流也迅速退燒。宏廣自製,由余為政導演,改編自牛哥漫畫作品《牛伯伯打游擊》的《牛伯伯牛小妹大破鑽石黨》是這波熱潮的最後一作,但這部動畫並未在電影院播映。1983年,雖然《牛伯伯》曾參與金馬獎,但最後最佳卡通片獎由泰威公司製作,與手塚治蟲合作的《四神奇》獲得。
1990年初台灣經濟起飛、台幣升值,為了降低成本,動畫代工廠轉到中國大陸、東南亞設廠製造。1989年由王亞泉、平宗耀、侯勝輝、黃興芳等台灣動畫人才,聚合在上海創立了朝陽動畫,第一批前往大陸的台灣動畫公司。1990 年代,新聞局藉著輔導金補助了許多動畫長片的製作,包括1994年遠東公司所製作,謝錫賢導演,蔡志忠原著由小野改編的《禪說阿寬》。除了動畫、著色等在中國大陸製作外,導演、原畫與編劇等皆為台灣製作,雖然票房未達理想,但有不錯的錄影帶銷售成績,獲得第三十一屆金馬獎評審特別獎。
民國82年中華卡通製作團隊參加製作《小太極》13集,由蔡明欽任總導演,85年—87年在台視和東森幼幼台及大陸地區播出,受到海峽兩岸三地電視動漫界相當肯定,並獲得僑委會頒發宣揚中華文化視聽節目特優獎,及大陸 2000 年電視動畫節目金鷹獎最佳動畫美術片。1998年的王小棣導演的《魔法阿媽》,與韓國合作製作,將台灣本土風俗人情與民間信仰作為動畫主題,成功地引起社會大眾的共鳴,並獲得第一屆台北電影節商業類年度最佳影片的肯定;但金馬獎評審卻認為故事怪力亂神,使得《魔法阿媽》無緣三十五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片獎。
1998年由康進和導演的《少年噶瑪蘭》,由公共電視出資,宏廣拍攝,因原住民文化不普及等因素評價不高。1994年積極與國外尋求跨國合作,公共電視 與日本的NHK,韓國的KBS合作出資拍攝了《孔子傳》,但卻因為法令等諸多因素未能在台灣電影院線播映;1995年,由林政德漫畫《YOUNG GUNS》改編而成的兩集OVA,採取與日本合作的模式,在銷售上取得不錯的成績。1995 年,美國3D動畫長片玩具總動員對動畫業帶來極大衝擊;同時台灣的3D動畫短片,由陽光基金會製作,鄭芬芬導演的《小陽光的天空》也在同時製作完成,主題描述一般女孩與燒燙傷女孩間的故事;同時宏廣公司也跨足3D動畫代工產業。
2001~2010台灣動畫的商業模式在也漸漸成熟,台灣政府於2003年在台北南港軟體園區成立數位內容學院,鼓勵台灣的遊戲、動畫等數位內容產業的發展。於1990年代末期,春水堂所製作的網路動畫,「阿貴」,在網際網路上取得了成功,並在2002年改編成為動畫長片《阿貴槌你喔》,是第一部獲得台灣政府補助的數位動畫,也是Flash動畫進軍大螢幕的首例。另外,2004年的中影與中華卡通製作團隊合作的《蝴蝶夢—梁山伯與祝英台》以及2005年推出《少林傳奇》26 集的電視動畫影集,《梁祝》在全球銷售二十幾個國家,並在中國大陸獲得2004年華表獎電影百花獎。2005年宏廣公司的王童導演的《紅孩兒:決戰火焰山》是結合了3D動畫製作以及中國傳說的動畫電影,在大陸也得到百花獎等獎項。
為了尋求與國際合作,由會宇製作的《兒童十誡》便以歐美為主要市場,與美國動畫公司合作。2004 年的電視動畫《魔豆傳奇》,陸續在台灣、日本、中 國大陸、歐洲、美國、韓國等國播出。2007 年夏天上映的《海之傳說─媽祖》,由中華卡通製作,也和大甲鎮瀾宮及台灣各地媽祖廟合作,推出週邊進行宣傳。2008年首映創意創作的《姆姆抱抱》(MuMuHug),製作歷時三年,共52集,於2008年在東森幼幼台首播,海外授權超過八十國。東森幼幼台推出的YoYo Man系列作品,因受兒童歡迎衍生許多周邊應用和兒童教材,亦和幻想曲數位內容合作推出《森林總動員》,以台灣原生動物為主角,討論自然環保的作品。綺泰動畫於2012與大熊星國際多媒體合作推出《腳趾上的星光》、2015推出《醉後決定愛上你》與演藝公司夢田文創,採用結合著名音樂製作人與知名偶像劇的合作來提升動畫知名度的市場策略仍待突破市場考驗。頑石創意創作的《卡滋幫》獲得動畫2006經濟部工業局國際動畫雛形獎,以充滿設計感的動畫人物獲得相當多產品設計的獎項,與故宮合作設計周邊並入駐誠品書局販售周邊。
動動滸多媒體歷時六年製作的【桃蛙源記】前傳【Heymon黑蒙】以台灣特有種黑蒙雨蛙的冒險故事,在全臺科教/科博館創下六十萬人觀影紀錄、並於動物園放映募資行動,於2014年推出的動畫電影《桃蛙源記》由楊仁賢導演,於中國以《青蛙總動員》為片名,光五一黃金週三天就創下七百萬人民幣(約新台幣三千五百萬元)票房,為台灣動畫片在大陸上映時最佳票房記錄,顯示了兩岸市場規模的差異。冉色斯創意影像原創的動畫《閰小妹》,2008年獲得數位內容系列競賽特別獎、亦於2012發行單行本漫畫,而後一到三季電視動畫多次入圍金鐘獎動畫節目獎。貳號資訊設計工作室(Studio2)作品《小太陽》得到第45屆金鐘獎最佳動畫節目獎、2010年推出的《小貓巴克里》於公視播出得到第46屆金鐘獎最佳動畫節目獎、作品受到好評2015推出電影版、陸續拿下金鐘獎、中國美猴獎、韓國首爾國際動畫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和阿布達比環境影展入圍等、2015年《觀測站少年》是動畫導演邱立偉最新作品,幽默逗趣的人物、細膩豐富的畫風,介紹科普知識與環保概念受到喜愛與肯定。
以上透過動漫業界前輩口述及相關文獻整理回顧台灣動畫坎坎坷坷的歷史,當然還有眾多精緻小型動畫製作公司不及備載,以下以筆者的角度為大家分析台灣動畫產業發展至今的種種考驗:
一、時代背景影響
早期政治問題,加上農、工業社會投入動畫產業的人相當少,導致動畫產業發展的晚而且十分緩慢。動畫從國民黨移至台灣後過了十幾年才起步,並且沒有將大陸的動畫技術帶來台灣,日本與美國二○年代動畫產業啟蒙,台灣從五○年代才有第一部作品,足足晚了三十年。由於中國傳統社會的影響,台灣早期的動畫內容以鄉土民情和民俗神話題材居多。後來來自國外尋求代工的商機誘惑(代工不用負擔風險),台灣錯過了很長時間的原創機會,導致台灣作品稀少,可是日系代工時期台灣並沒有學到整套的動畫技術,是後來代工美系迪士尼動畫後才跟上,所以台灣製作純2D動畫的公司才會偏向美系製程,很快的傳統代工優勢已不再,加上產業的規模問題,國外的高薪政策導致人才外流,且八○年代的製作技術不佳,漫畫改編動畫的品質與內容有問題,收入反應亦不好,導致這一塊產業在當時受到打擊而沒落,也因早電腦技術起步的晚,在台灣動畫產業2D與3D之間初探時期,台灣的小孩普遍都已經受到國外成熟作品的洗滌,競爭力自然不夠。
二、文化影響
動畫產業屬於數位內容產業,無論是早期的2D動畫短片製作到2D、3D電視影集、電影的製作,都是歷時多年耗資甚鉅的大工程,由於臺灣的文化性格和政治風氣、兩岸關係經常出現變化,很多出資者為了避免辛苦產出的作品血本無歸,在製作初期對市場的判斷多半保守,為了申請補助和尋找合作而選擇討好政府、社會、文化風氣的資優生態度,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寓教於樂、善良風俗、科普教育和生態保護的精神為題材,導致無法體現當下的社會狀況,無法道出人性對社會現況真實的渴望與感受,這種重視教育性內容高於娛樂性的文化性格,雖然有著教育價值卻讓已經習慣外來動畫腥羶聲光刺激的閱聽大眾覺得沒有辦法釋放社會壓力,形成一種很兩難的局面,也由於募資困難,政府單位與出資經營者的保守態度,導致相關人才在這種體制下創意受到禁錮,只能仰賴青年世代以創業角度出發的新銳導演和製作公司於近十年內產出較為生動的作品,也衍生各種合作關係來製造市場機會。
三、教育影響
臺灣社會教育程度越來越高,許多家庭對於喜愛畫畫的孩子,因投入的成本與收入不成比例,成為了許多中生代藝術家即使有天份也寧願轉業不願意低就動畫基層的原因,加上師徒制的技術移轉已經產生斷層,校園的教育又趨向淺而多元,深度和廣度的學習不易建立,最現實的原因還是在於市場不興盛,導致資金和薪資無法提升吸引年輕人投入,教育的態度仍舊傳統保守,舉例來說,臺灣人的批判性格普遍導致人們害怕冒險犯錯,對於正確的答案的執著、技術或成績導向的識人價值,導致學生在求學階段不敢發言表達自己意見,想像力無法受到鼓勵在藝術上做發揮,而對於內容的產出,創意可以說是最重大的關鍵,開放的心態加上包容各種不同意見的聲音,其實才是創意的養分來源,明白自己的熱情所在,透過換個角度探索自己挖掘更多有趣的事情,即使和別人不一樣,若是能用更開闊的胸襟互相包容,彼此更珍惜自己與生俱來的不同,在藝術上卻又反而更為重要,在教育上若能傳遞鼓勵學生犯錯及探索、更能觀察社會現況和自己真實動人的人性,有了卓越的想像力,創意才不會變得制式或高不可攀。
四、產業影響
相較於美國成功的電影產業帶動動畫市場或是日本卓越的漫畫產業成為動畫製作前測試市場水溫的辦法,台灣其實比較不具備這樣的先天優勢,而網路雲端時代因為跨國法治的不同,對智財權的保護難度提高,以及電影產業、動畫產業、漫畫等娛樂產業都因為市場需求退減以及國外的高競爭力作品廣為輸入,導致消費者付出同樣的金錢都傾向選擇成熟度高的大製作,對國內原本規模以小的產業自然就更難生存,而早期由於原創生存困難而到大陸代工的技術人才,雖然輝煌一時但發展創意的空間非常有限,在大陸快速複製的經濟爆炸後,許多台商或台灣的技術人才也逐漸面臨無法在大陸廣大的競爭和政治壓力下生存,只有極少數資金來源豐富的財團或大師級的漫畫家仍屹立不搖。
解析到此,面臨嚴峻的市場現況,若是以利益或生存為出發點的動畫公司,只能依賴政府補助提升更多製作經驗,但依賴少數人在努力,進步空間當然有限;而有技術能力又足夠勇氣堅持熱愛的原創製作在這個時代成為極具價值的一個小群體,卻又冒著極大的資金市場風險。臺灣早已在仿美仿日的經驗中吃盡苦頭,成為一個無法超越又不能並駕齊驅的學習作品,我們更需要的是認清一個事實,模仿成功經驗是如此珍貴的學習過程,但數位內容產業真正打動人心的,並不是跟世界一起國際化,或過度傳統的中華文化,而是告訴全世界,臺灣的文化經過歲月的歷練又融合了豐富的族群交融,該如何用國際化的水準告訴全世界臺灣有什麼不一樣,真實的我們是什麼模樣?而因熱情義不容辭投入動畫產業的有志青年們,是否可以專注於自己本身的優勢與特質,觀察時下客觀環境人們內心的恐懼,渴望和夢想,真實地把作品結合想像力和人們的感受連結在一起去看待過去和未來,這是一個身為敏銳細膩的藝術家們,要勇敢表現的地方。
此外,營利模式的建立和培養閱聽客群的情感聯繫是被追求技術和成本的業者最容易忽略的地方,數位內容可以是一個科技產業,產出精彩酷炫的技術和效果;也可以是重視情感的內容產業和閱聽眾一起成長,而經營者是否能夠成功的在多方之間良好的溝通與整合,還要關注時代趨勢的演變,明白內容越來越重要卻越來越不能直接賣錢的兩難,培養高品質的創作素質並和社會大眾建立並經營關係,對於一個產業的發展來說更為重要,作品本身的魅力和影響力的建立才是賣錢的關鍵,虛心聆聽市場的反饋,和閱聽市場逐漸建立信任和友誼,如近年來蓬勃發展在地文化的電影作品,如高票房的2008年《海角七號》、2011年《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2013《大尾鱸鰻》、2011《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5《我的少女時代》,和紅遍世界的《閃靈樂團》、《五月天》、《周杰倫》等,都是勇敢堅持原創並連結社會脈動的典範,也是數位內容動畫產業可以學習的指標。
作者 黃貞維 為台灣動漫創作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