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14973
- 發佈:2019-04-25
一、前言
小學階段,似乎總有一個作文題目為「我的夢想」,它鼓勵著學生勇敢作夢,嘗試規劃自我人生。人終其一生都在不斷地規劃自我生涯,並從中實踐。但回首過去,我們究竟有沒有達成我們小時候許下的夢想?這個問題很耐人尋味。隨著社會變遷與快速發展,現今孩子其實生活在一個資訊充沛、各行各業百花齊放的環境中,有別於過往資訊封閉、多數人得跟隨家人與父母的意志發展自身職涯的年代,現今孩子應有更多機會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並透過豐沛資訊來滿足對自己的生涯探索與好奇、甚至也可以預先規劃自我生涯及培育相關職涯技能。雖生涯規劃的面向不只是單單的職涯發展與就業選擇,但此卻是生涯規劃中重要的一環。根據辛炳隆、林嘉慧(2018)分析ILO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ILO)於2017年之全球青年就業趨勢報告(Global Employment Trends for Youth),其發現現今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全球15至24歲青年約有7070萬人失業,青年失業率為13%,為全球平均失業率的2倍、亦為成年失業率的3倍。而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歷年人力資源調查報告顯示,臺灣於近十年的15-24歲青年失業率與整體失業率佔比25%左右,即4位失業者中,就有1位15-24歲的青年,由此可知為數不小,實需重視。而依據行政院於2014年進行的一項青年就業內外在因素調查,發現在8項影響青年就業問題因素中,以下因素值得多加關注(洪圭輝,2015):(一)青年職涯探索期延後,對職場認識不足,致職涯迷惘:青年現今多於大專院校畢業前夕才開始進行職涯規劃與尋職,然時間上可能過遲才瞭解職場及職務內容,進而規劃職涯,這可能會導致其無法適切找出適合自己的職涯發展,並為此做妥切準備;(二)工作技能與核心職能尚待加強:多數青年會面臨此一問題,即就業前並未完全具備工作相關所需技能,舉凡專業技能,抑或是一些工作態度、人際溝通、團隊合作與領導能力等,這可能也影響了其就業選擇;(三)青年工作經驗不足與缺乏多元的工作價值觀念,不利就業:我國青年多傾向持續升學,並於學業完成後才開始尋找工作,然歷程中可能較缺乏職場體驗、實習與打工等機會,甚至也較少與就業市場有所接觸,這些可能都會影響其生涯規劃與工作價值觀較為單一,而較不利其就業;(四)鼓勵青年冒險及就業移動等誘因不足:在臺灣少子化與社會價值觀念影響下,普遍青少年仍較缺乏一些冒險體驗、為就業與未來就學跨國移動的機會與準備,這可能也會影響其在未來就業與能力發展上之侷限。
綜合上述影響青年就業因素,似乎不難發現,在內外在因素之影響之下,某程度上,青年還未預備好就業,而其中更關鍵的因素可能來自於,其在自己的成長階段,也未能適切地進行生涯探索,能力培育,以從中規劃自身生涯發展。而當其無法適切進行生涯決定時,這便可能影響其更全面之個人發展(Erikson, 1968; Marcia, 1966)。對此,臺灣教育部於現今推動的十二年基本國民教育強調的五大理念(即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適性揚才、多元進路與優質銜接),其中在國中端,適性揚才便是重要理念,此一理念亦包含了生涯規劃與生涯輔導的概念於其中,即強調學校端應藉由適性輔導理念,藉由一系列課程、活動規劃,來協助學生進行自我面向之探究(如性向、能力、價值觀、興趣、決策風格等),並深化其對於現今社會職場、就業結構基本型態之瞭解,綜此將可針對其之自我發展來協助其進行適切之生涯規劃,並盡早瞭解與發展對應其生涯發展所需之相關技能。
而為有利國中端能適切進行學生輔導與生涯相關輔導業務,2014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學生輔導法,這將有助於國中端聘足輔導教師,以利相關業務之推廣,這也有助於學生從中受益。然值得關注的是,從2014年上路來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特別是在協助學生生涯發展之適性輔導此面向上,究竟在實施最前線的國中端目前推展情形如何,其通常會運用哪些策略與方法進行生涯輔導,甚至其中又存在著哪些窒礙難行的困境,這些面向皆值得關注。故以下筆者將先梳理生涯輔導相關概念,進而說明現今國中端如何推展生涯輔導業務,並談到其中的困境與挑戰,最後則就此提出相關因應對策,以利相關單位參酌。
二、生涯輔導概念介紹與重要性
生涯探索,即是一種問題解決行為,個體透過對自我之評估與外在的搜尋活動,以協助自己選擇、準備與適應職業(Blustein, 1989)。而為協助個體可以有效進行生涯探索與生涯規劃,進而能夠做出適切之生涯選擇,生涯輔導之概念亦因應而生。金樹人(1998)便指出生涯輔導是一種新的教育哲學,其主要包含生涯認識、生涯探索、價值澄清、決策技術、生涯定向與準備等,而其主要是一系列的演進,並且個人於其生涯中是主動的創造者與實踐者。而吳淑禎(2011)亦認為生涯輔導目的即在於增進個人對於自我、工作世界與相關進修環境之瞭解,並且協助其抉擇就業與升學之方向,另生涯輔導亦會重視個人在生活與學習上之準備,以利其能夠適切獲得相關就業與升學機會並持續發揮其之潛能。而通常在生涯輔導與相關生涯課程規劃中,常見的理論基礎包含了生涯類型(特質)論、心理動力論、生涯發展論、社會學習論、生涯建構論等(吳淑禎,2011)。
生涯類型論主要以Holland提出的類型論最具盛名,其主要強調個人特質與工作環境間的一致性與相似性,其主要將個人特質與職業興趣分為實用型(Relalistic;舉凡物理、自然、工具與機械等;此類型主要強調喜愛實用性的職業或情境,避免社會性的職業或情境、強調以實際具體的能力解決工作及相關方面之問題、重視具體的事物等);研究型(Investigative;舉凡數學家、科學家、研究學者、研發工程師等;此類型主要強調對於研究性性質之職業或情境的喜愛,並重視科學價值;喜愛以研究的能力解決工作及相關方面的問題);藝術型(Artstic;舉凡小說家、音樂家、畫家、美術工作人員、室內設計師等;此類型主要喜歡藝術性的職業或情境,強調以藝術方面的能力解決工作與相關方面問題,並且也重視審美價值與美感經驗);社會型(social;舉凡教師、神職人員、輔導人員、社工師、護理師等;此類型主要強調對於社會性的職業或情境之喜愛,並且強調能用社交方面的能力來解決工作或相關面向之問題,同時其也重視幫助他人、瞭解他人,以及社會與倫理之相關議題);企業型(Enterprising;舉凡推銷員、企業家、政治人物等;此類型主要強調展現說服、領導與影響他人之能力,重視政治與經濟上的成就);最後一個為傳統型(Conventional;舉凡銀行行員、行政助理、秘書、文書處理相關人員等;此類型強調有系統、具體及例行的程序去處理工作相關事務,比較喜愛有規律的工作環境等)。而此生涯類型論的生涯輔導便重視協助個人瞭解自身特質,以利其選擇與其人格特質相對應之職業。
此外,生涯發展論上較著名的理論便為Super的生涯發展理論,其主要強調生涯為一歷程之概念,其重視個人生涯發展之廣度、深度與延續性,並且重視每個生涯發展階段中每個生涯角色的價值。此外,其亦將個人的生命歷程共分為五個歷程:成長期(此階段主要強調認同並建構自我概念,並對職業好奇)、探索期(此階段主要強調透過相關資源進行自我考核、角色與職業探索,並完成職業選擇與初入職場)、建立期(此階段主要重視合適工作領域的獲取,並重視於其中之發展)、維持期(此階段主要重視於既有工作中維持地位與成就)、衰退期(此階段主要從工作中退休,並且強調發展工作以外的額外新角色,開拓新的退休生活等)。
再者,於社會學習論中,Krumboltz的社會學習論便強調個人對自我生涯發展的學習力,並且此理論也較看重對於個人生涯探索之鼓勵支持,亦利其學習新技巧新經驗與建構實際之行動。最後,生涯建構理論中,較受重視的便是Kelly的生涯建構理論,此主要強調個人需透過自己在生涯上所做的任何選擇與決定以建構生涯意義,同時此理論也強調須於個人生涯發展中,也須重視個人如何與環境相互協調(吳淑禎,2011)。
綜上,這些生涯輔導概念與相關理論,亦點出了生涯發展與生涯輔導之重要性。而在進行生涯輔導相關規劃時,往往這些理論概念亦會被融合其中,以利協助學生能有效進行生涯探索與發展。
三、現今學校端與政府端對於生涯輔導之策略與因應
現今學校端為因應教育部對於生涯輔導的相關政策,期望能夠協助學生適性揚才,並於國中學習生涯中探索自我、找到適合的生涯進路,基本上多數學校端會由輔導室進行相關生涯輔導規劃,常見的生涯輔導規劃如下:
(一)生涯輔導課程與輔導晤談:通常是透過綜合活動輔導課程,將生涯輔導的內容融入進行教學,以利學生可以吸收生涯相關新知,理想上課程規劃會貫穿一至三年級,而主題多半會從探索自我(能力、特質、價值觀)等開始進行,進而至生涯角色探索、生涯價值抉擇、決策風格、生涯規劃、職涯探索、以及最後的生涯與升學進路選擇等。而多半這些課程也不單只是一般內容講述,還會搭配較能引起學生動機的課堂或課外活動、或是相關測驗(如賴氏人格測驗、國中新編多元性向測驗、興趣測驗)等,如職業訪談、生涯資料收集等,這些都有助於奠定學生生涯之相關概念與基礎,並嘗試規劃自我生涯。再者,針對學生有生涯發展與規劃上的議題,輔導室提供之專業個別輔導晤談與團體輔導等皆是一重要協助學生處理生涯議題之資源。
(二)生涯相關講座辦理:通常學校端也會注重生涯講座、職業達人講座的辦理,如邀請一些名人或學生感興趣職業的從事人員至校進行職涯分享,藉由面對面的互動,此將有利學生建構屬於相關職業的工作內涵、能力需求、進路選擇、以及相關資訊如薪資、職涯心得等,這也有助於擴展其對於生涯概念的認識與精進其對於未來生涯的抉擇。此外,學校端亦會透過親職講座的辦理,讓家長端較瞭解如何協助子女進行生涯規劃,甚至也促進其瞭解現今的升學進路與相關管道、職涯發展等,以利其對子女未來生涯發展有所預備。
(三)生涯輔導紀錄手冊:生涯輔導紀錄手冊為生涯輔導推廣中重要的工具,於剛入學便會發予每位國中生一本,這紀錄手冊主要會紀載著學生在國中生涯的相關學習紀錄,然除了學生的成長軌跡外、亦包含各項心理測驗結果、學習程與特殊表現,甚至生涯發展規劃書、生涯輔導紀錄等,這些皆有助於協助學生在後續進行生涯與升學進路選擇時有可判斷之依據。而通常生涯輔導紀錄手冊亦會搭配輔導教師提供的生涯晤談進行,生涯輔導晤談理想上每位學生在學期間都會至少進行一次,此主要是透過輔導教師對個別學生進行晤談,以瞭解與掌握其之自我面向表現狀況、生涯規劃狀況等,藉以協助其進行相關後續生涯與升學進路選擇,此亦有助於學生能更加釐清自身的生涯規劃。
(四)生涯相關系列活動:為有助學生在就學期間能有機會探索自身生涯,通常學校端亦會舉辦相關生涯與升學活動,如邀請鄰近高中職舉辦升學博覽會、進行職涯活動體驗(如邀請高中職各科系進行介紹與實際學習體驗,以讓學生瞭解科系學習內容等)、甚至進行鄰近高中職參訪等,這些皆能讓學生擴大對於未來升學進路的瞭解。
(五)技藝教育推廣:為協助國中端學生能夠盡早進行生涯規劃,並提供其另外的生涯進路選擇與生涯體驗機會,政府亦對於技職教育頗為重視。技藝教育課程主要是國中端與高職端進行合作,讓對技職教育有興趣的國中端學生能優先體驗與學習高職端的相關科系課程一至二學期,如餐飲、機械、汽修、美容美髮等,甚至瞭解高職端的環境,藉以讓國中端學生能奠定自我興趣與規劃自身職涯。而其在技藝教育課程中的表現,以及參與相關技藝競賽的成績,亦可成為其未來升學之一項進路選擇。
(六)其他規劃:為促進學生能夠探索自我、奠定自身興趣,以找出適切發展的生涯進路,根據各國中端需求,中央與各縣市政府亦有提供相關資源,如多元能力開發班、或中輟彈性適性輔導課程,這些主要有別於傳統的講述課程,學校端可依據學生的需求,與校內外資源合作,開設相關協助學生探索自我、發展職涯技能的課程,如高中職端協助開設技藝課程,或體驗教育實施等。此外,勞動部亦在臺灣主要縣市如臺中、高雄,設置「青年職涯發展中心」,以期協助青年生涯發展探索與就業諮詢。另針對國中畢業未升學與就業者,為有效協助其適性轉銜,教育部青年發展署亦推出「未就學未就業青少年關懷扶助計畫」(朱惠瓊,2016),主要期望能透過「未就學未就業青少年轉銜聯繫會報」的定期召開,甚至與學校端及相關部門合作以有效調查與掌握未就學未就業青少年之動向,藉以能針對需要的青少年提供相關資源網絡聯繫,以及輔導扶助措施,舉凡透過專業輔導員提供個別諮詢、團體輔導、結合講座課程與戶外教學等方式提供生涯探索服務、安排其至職場進行工作探索體驗並補助工作體驗津貼、甚至透過專業輔導員協助其升學與參加職訓就業等。綜此,以期望能有效協助國中畢業後未就學與未就業之青少年適性發展。
四、現今生涯輔導實施狀況與相關困境
儘管現今在適性輔導之政策推動下,中學端也逐漸重視對於學生之相關生涯輔導規劃(誠如前述現今學校推動生涯輔導策略),然就筆者的觀察、與學校專業社群的討論,甚至在查閱相關文獻(朱惠瓊,2016;林子翔、吳明隆,2018;唐思涵,2016)後,仍發現在生涯輔導推動上,仍存在下述困境:
(一)輔導專業人力吃緊,專業分工與專業共識仍待商榷
生涯輔導其實不單只是一個口號宣導,一個概念傳輸,或是一場講座、一兩門課便可教導完,人終其一生都在探索自身職涯,規劃自身職涯。生涯輔導應落實於整個國中校園,並貫穿整個國中學習生涯。然現今生涯輔導的重擔落於輔導室。舉凡學生有任何生涯上疑問時,需請教輔導教師,只要與升學相關業務,輔導室也需一併承攬,甚至輔導室應擔起重責舉辦相關生涯輔導活動,如技職博覽會、生涯座談、高中職校參訪、技藝學習體驗、高職技藝班規劃等。
然值得關注的是,國中輔導室本身業務不只有生涯輔導、仍包含了學生之生活輔導與學習輔導,加上近年來日益漸重的「行政」、「文書評鑑」工作,如各重要議題像是性別平等、生命教育、家庭教育、親職教育等皆佔據了輔導教師與行政人員大半時間進行處置。在本身輔導室人力就較為吃緊的狀況下,這些複雜且繁冗的業務便可能擠壓輔導室對於生涯輔導相關業務之推動,使得生涯輔導推展不如預期。
但為何會有這樣的狀況產生,主要原因仍來自於多數家長、教師、甚至學校行政系統的觀念,即現今多數人仍將生涯輔導的重擔落於輔導室,認為輔導室是與生涯「輔導」最為相關的處室,故其應該扮演好提供生涯輔導的規劃者、執行者、資源提供與諮詢者等角色。但其實生涯輔導是一個偌大的業務、概念,其不單只是許多家長、教師、甚至學校行政系統所想像的進行升學輔導、生涯諮詢便行,其還包含了更多面向,如適切的生涯規劃態度養成、生涯價值觀養成、自我瞭解與覺察等。而學生每天生活在校園中,其也在其生涯的實踐中,其亦可能會碰到許多需要引導與解惑的狀況,然究竟其他教師、甚至學校行政系統是否能有所因應、並提供適切協助?就現今而言,這些仍待商榷。故就此而言,為有效推展生涯輔導,其更應被視為一全校須共同投入的議題,就如林子翔與吳明隆(2018)的反思:生涯輔導不該只是輔導室之工作項目,而校內其他處室與教師不應該只是被動地配合者,反而校內各行政處室、全校各領域教師更需要一同規劃與投入,如此才有利生涯輔導能真正落實於校園中。
(二)生涯規劃課程與生涯發展議題融入存有限制
生涯輔導可透過一系列試探性課程,以養成個人對工作世界的認識、對個人生涯之決策與對生涯之適切態度(朱惠瓊,2016)。雖現今國中校園中也因應此概念規劃了許多的生涯試探相關活動,但多半生涯輔導的推展重心仍會放在國中綜合活動課程中,藉由在現行的綜合活動課程裡,融入生涯相關課程,藉以協助學生自我覺察、瞭解自我、探索生涯、覺察生涯、進而選擇後續進路等。然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內容不見得能完全服膺學生對於生涯輔導探索的需求,因往往綜合活動課程主軸不只有生涯輔導,仍包含了許多主題,如性別平等、人際關係、情感教育等,故這些課程主軸亦會壓縮對於生涯輔導的授課內容。此外,就現今國中生涯發展架構,生涯發展相關議題也會被期望融入於各領域教學中,然就如朱惠瓊(2016)指出,究竟其他領域教師是否能在授課時間有限下,能將生涯發展議題融入教學內容中,這可能會是一個問題,另究竟其他領域教師是否能深入瞭解生涯輔導內容,甚至是否能將其與自身主科教學內容結合,這可能仍是一項挑戰。再者,往往生涯輔導不單只是一門課程,或透過一系列活動來實踐,其更多時候是一個歷程,一段陪同學生瞭解自我、探索生涯、規劃生涯的歷程,故此除了輔導室、校端其他處室的努力外,更重要的是班級導師是否能一同密切合作,但值得關注的是,如林子翔與吳明隆(2018)指出,現今導師業務亦繁重,其除須關注班級學生的生活、學習發展外,其亦須成為家長、學生與校端間的橋樑,甚至其還須負擔自身的教學工作,故在對於學生的生涯輔導上,往往多只能關注到學生的考試成績與意願,以提供其未來升學學校排序建議,但其未有較多時間可從學生的個性性向、潛能發掘做起,以利學生能選擇更適切之生涯發展。故綜上現實上的考量與限制,皆可能影響生涯輔導在國中端的全面落實。
(三)目前學校升學主義仍為至上
現今政府推動的十二年國教政策強調適性輔導之概念,即期望學校端能透過適才適性、因材施教、多元進路之理念,讓學生能多元適性發展,而這也有別於傳統只注重升學與考試的概念(林子翔、吳明隆,2018)。雖政府的立意良善,但如同唐思涵(2016)、林子翔與吳明隆(2018)皆指出,在升學主義等意識形態持續影響下,學生家長、教師仍普遍強調成績、讀書的重要性,而這也影響了學生對於未來生涯的規劃,如仍重視考上公立學校。而學校端同時也期望透過升學榜單來凸顯辦學績效。但因讀書、補習與社群媒體娛樂等佔據了學生大多數時間,此亦導致學生往往缺乏有別於這些面向之生活經驗,這也會對於其後續的生涯抉擇、生涯探索造成影響,如當學生少有對於自我興趣的培養與興趣探索的機會,這也會侷限其對自我生涯的選擇與想像。此外,前述升學主義造成的影響亦會顯現在高中職的選擇差異上,如同朱惠瓊(2016)的發現,即現今國中生的家長多半仍出生於強調升學考試的民國60至70年代,故普遍其仍重視一般高中所帶來的效益,如往後可上一般大學,此對於其子女的生涯有所助益。而這便影響著這些家長對於技職教育宣導與產學方案合作的接受程度與態度,進而對子女的生涯抉擇與生涯興趣產生影響。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朱惠瓊(2016)亦指出受限於現今教育環境與升學壓力、甚至是授課時間的安排,本應該協助學生全面性生涯探索的生涯輔導課程,多半都淪於重視升學政策的宣導與說明、甚至是生涯測驗的解釋。然其實生涯輔導不僅止於升學政策的宣導與升學進路的選擇,生涯輔導是一段歷程,從協助學生瞭解自我各方面向,並從此做出適切生涯抉擇的歷程,而此並不只有包含升學就業的選擇,更包含未來生涯與生活的規劃。就此,生涯輔導牽涉的面向更是方方面面,更需要被重視。
(四)生涯輔導記錄手冊之相關負擔
如同前述現今學校端生涯輔導規劃介紹,生涯輔導紀錄手冊為一政府現今推動生涯輔導重要的政策,即透過對於學習歷程中的各項紀錄,以協助學生在生涯進路上有適切之抉擇。這項生涯輔導紀錄手冊立意良善,但實際應用上,卻是需要輔導室與輔導教師之共同合作。如同朱惠瓊(2016)特別指出這項輔導紀錄手冊其實不只有包含測驗的實施與相關生涯資料之彙整,更重要的是,輔導教師需要與各個學生進行輔導晤談,促進彼此對其中內涵有所釐清,以利後續學生可依此進行適切之生涯或升學進路抉擇。若以理想作法而言,每位學生勢必得進行至少一次的生涯晤談,加上輔導教師需要在晤談後於每位學生的生涯輔導紀錄手冊上填寫生涯回饋紀錄,甚至有些輔導教師還需要支援學生家長、導師對於學生相關生涯輔導諮詢,並且得將這些諮詢紀錄納入對學生生涯進路規劃之參酌依據。這些都對於輔導教師與輔導室造成較大的負擔。而就專業性而言,生涯輔導亦需要相關輔導專業,故多半此工作都落於輔導教師身上,其他教師只能從旁輔助,但協助效益可能有限。綜此,這生涯輔導紀錄之應用所衍生之相關問題實需多加關注。
(五)生涯輔導活動辦理淪於形式,多重視績效而較少談實質意涵
當各項校務與計畫評鑑工作逐漸成為一種評鑑學校辦學績效之方法時,為了讓評鑑資料「精美」,並彰顯學校辦學績效「優異」,各項計畫推動狀況甚至活動辦理情形便會被多加關注,而往往有時候活動便會成為為辦而辦、強調辦理「情形」與「數據」上的精緻與多寡,但缺乏對於活動的整體性、系統性與嚴謹性的著重與規劃。如同生涯輔導是一個連續的歷程,此可由認識自我、理解自我開始,直至生涯探索、決策與選擇等,而以此概念進行規劃,便會衍生出許多一系列的課程與活動,這樣較具整體性與連貫性的生涯輔導規劃,也較有助於學生從中受益,但有時學校端可能礙於經費、時間限制,甚至相關現實考量,故無法依如此方式規劃與推展生涯輔導業務,這便可能影響實際學生獲得的效益。比方現今許多國中端多會辦理生涯講座,或升學博覽會,以邀請鄰近高中職學校至校擺攤,向學生解說各學校特色,但如果學生先前並未有一定機會先瞭解自我、探索自我相關興趣與生涯抉擇,可能其就很難在此活動中有所受益。故這樣的問題亦須多加重視。
(六)青少年輔導就業政策推展之侷限
現今十二年國教正在推行,其中並未硬性規定國中畢業生必須升學。而對於這些國中畢業後未升學且未就業的青少年,教育部青年發展署亦有推出一些方案計畫(如未就學未就業青少年關懷扶助計畫),以協助這些青少年可以獲得更多職涯試探機會,並培育未來職涯發展所需具備之能力(朱惠瓊,2016)。然朱惠瓊亦指出,這項計畫主要是依靠社區中的非營利組織協助推展,但這些國中畢業未升學且未就業的青少年,基本上其已畢業並脫離國中校園,然又未進入高中職,故無法適切的追蹤,而要如何對其進行宣導與協助,以讓其瞭解有這些方案計畫以及這些方案計畫帶來之相關益處,這又是這些方案計畫上執行的困難點。加上,現今生涯輔導主要還是依賴於各學校端在推行,而這些青少年並未進入學校體系,其就更容易成為這些生涯輔導計畫中被忽略的一環,這些都是需要多加注意之處。
五、生涯輔導推展之因應策略
綜合上述現今存於國中端的生涯輔導推展困境,以下筆者亦結合自身經驗、相關文獻(朱惠瓊,2016;林子翔、吳明隆,2018;唐思涵,2016)梳理,藉以研擬相關因應策略,期能供有關單位參酌,並利國中端的生涯輔導推廣更為順利。
(一)實需整體性生涯輔導計畫之規劃與推展
現今學校端雖有許多生涯發展相關資源運用,但如何能有效發揮這些資源的效益,並助學生能從生涯輔導中獲益?對此,整體性生涯輔導計畫的推動是重要的。首先,究竟學生、家長端與教師端對於生涯輔導、生涯發展的需求為何?以及學校常見的生涯輔導案例為何?這些是可以透過學校端多方收集資料與瞭解,藉此以釐清生涯輔導計畫發展的基礎。其次,學校端應也要釐清自身擁有的生涯相關資源有何?學校可提供之相關特色發展有何?甚至,依據學生、家長與教師端對於生涯輔導的需求,由此衍生出必需的資源有何等?藉此,以有助學校端評估與尋求能有效滿足此生涯輔導計畫推展之資源。後續,學校端便可依據這些需求與資源提供狀況進行整體性的輔導計畫規劃,而整體性生涯輔導計畫亦會建議以漸次安排為主,即適切依據學生的發展特性與需求,安排各階段需要提供之生涯輔導相關資源(林子翔、吳明隆,2018),以協助其能夠漸進瞭解自己、探索生涯、規劃自身生涯、並至進路選擇等。如此較可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狀況,且也可避免單次性生涯探索活動所帶來效益不彰的問題。而整體性的生涯輔導規劃亦較能助學生於國中端能適切且有系統性地探索自我與促進生涯發展。
(二)為促進生涯輔導效益展現,需進行相關校內資源的專業人力配置分工
適性輔導為現今十二年國教中重要理念,然如何有效推行生涯輔導,以利學生能適性發展並達成自身生涯目標,此為需重視之處。而如同前述國中端困境指出,生涯輔導為一校園之整體性的計畫,且其具有連續性,即國七至國久的學生皆會接觸到生涯輔導相關內容,其不單只是依賴輔導室提供相關生涯輔導課程、生涯講座規劃、甚至進行生涯輔導晤談等,其更需藉由校內各處室之專長來共同規劃與執行生涯輔導相關業務。此外,若要有助生涯輔導於校園中的推廣,應對生涯發展教育各階段所應達成之能力指標與素養有所釐清,這些將有助於生涯輔導之推動與生涯發展議題融入各科教學之規劃。而是否某些生涯發展的主題是能在不同學科中進行討論、甚至進行課程教學?這些亦是可以重新省視的議題,對此,首先各領域代表應先針對生涯輔導、生涯發展議題於各領域實施的可能性進行商討,以共同規畫出整體課程規劃,接續再由各領域教師之領域時間針對整體課程規畫進行細部的討論、共同備課,藉以發展出融合生涯發展議題之課程內容,以利生涯輔導課程有效落實於各領域課程中,同時學生於學習歷程中亦可增進對生涯議題的瞭解與生涯探索的機會。再者,朱惠瓊(2016)亦建議,為有效降低輔導室執行生涯輔導業務上之負擔,生涯輔導紀錄手冊此重要的生涯輔導資源是否能依其主題重新分配其執行方式亦是可思索之處,舉凡是否手冊當中的一些主題能在不同學科領域中進行討論與課程教學?手冊內容是否能進行分散式處理?綜此,較有助於輔導室與輔導教師對於生涯輔導業務執行上的壓力減輕,並能提升生涯輔導紀錄手冊使用之效益。
(三)強化家長對生涯發展概念、政府推動之生涯發展計劃與相關升學進路之瞭解
對於國中端的學生而言,其實多半其之生涯抉擇與生涯發展會受其家庭影響甚大,然是否家長對於生涯發展的概念與現今職涯發展趨勢有所瞭解,這可能亦會影響學生對於自身生涯之發展規劃。對此,朱惠瓊(2016)、唐思涵(2016)特別指出,學校端應多注重與家長端的合作,甚至也能視狀況提供家長端相關生涯諮詢,藉以增進其對於其子女生涯發展上的關心程度,並協助其子女進行適切之生涯規劃。此外,其實現今政府亦致力於推動青年就業,甚至青少年生涯輔導,舉凡技職教育、產學合作、未就學未就業青少年關懷扶助計畫等,然是否家長對這些資源與概念有所瞭解,這仍值得深究。因現今普遍家長仍較重視學歷,但其實就工作實務現場,我們不難發現一技之長與相關核心技能仍是促進就業的關鍵,而目前教育與職場趨勢也不單只是傳統大學獨占鰲頭、一枝獨秀,而是逐漸走向技能培育、產學合作等,然如何協助現今家長建立起這樣的觀念,並且同樣重視技職教育的發展,這也會是學校端需要解決的課題。
(四)對於國中畢業未就學未就業青年,應編制相關人力協助追蹤管理
朱惠瓊(2016)指出,雖目前臺灣正推行十二年國教,但因並未硬性規定每位國中畢業或結業生需要進入高中職端就讀,故仍有一些國中學生在畢業或結業後選擇未就學也未就業。然這些國中學生可能更需要生涯輔導相關資源之協助,以利其能夠有效探索自我、便促進其生涯發展與就業,但值得關注的是,至今仍需要更多機制以有效掌控這些青少年在離開國中校園後的狀況。對此,朱惠瓊(2016)便建議在社政單位可以納入一人力編制,以協助追蹤這些青少年的流向,同時這專責的人力編制亦可協助青少年進行後續之生涯輔導工作,如針對其之狀況進行分析,提供就業與就學上之技能培育,進而協助其生涯發展等。
綜此,生涯發展此議題如今在政府與學校端的努力下,已逐漸受到大眾的重視,然是否能有效協助學生進行生涯探索與抉擇,我們仍期待能在既有的基礎上有更多的關注與支持,如此以期這些資源與政策能有效對於學生在生涯發展上有所助益,並期國中端的生涯輔導能更加落實。
參考文獻
朱惠瓊(2016年1月22日)。論國內中學生的生涯適性輔導之困境-從學生輔導法之推展談起。臺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電子報。取自:http://www.tcdca.org/?p=2011
吳淑禎(2016)。師資職前教育的生涯課程發展暨輔導效果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1,1-32。
辛炳隆、林嘉慧(2018)。各國推動青年職涯發展服務之作法。就業安全半年刊。取自:https://www2.wda.gov.tw/safe/docs/safe95/userplane/half_year_display.asp?menu_id=3&submenu_id=613&ap_id=2732
林子翔、吳明隆(2018)。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實施生涯輔導工作困境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1),29-31。
金樹人(1998)。生涯諮商與輔導。台北:東華。
洪圭輝(2015)。青年職涯發展與促進就業。就業安全半年刊。取自:https://www2.wda.gov.tw/safe/docs/safe95/userplane/half_year_display.asp?menu_id=3&submenu_id=566&ap_id=2144
唐思涵(2016)。從十二年國教適性輔導看國中生涯輔導困境與因應之道。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5),88-91。
Blustein, D. L. (1989). The role of career exploration in the career decision making of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0, 111-117.
Erikson, E. H.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W. W. Norton.
Marcia, J. E. (1966).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 identity statu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 551-558.
作者 宋宥賢 為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