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14598
- 發佈:2020-08-04
根據日本主要在探討「地方移居」的媒體Nativ. Media表示,[1]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日本社會在討論「遠距工作」、「在家工作」等關鍵字被熱烈討論。在「新日常」的生活環境下,工作模式和分工角色有巨大的變化,甚至對整體社會的價值觀也有影響。而對這類從2017年開始關注「地方創生」和「活躍的自治體」的媒體來說,今年(2020)三月在網路上搜尋「移居」、「全國移居者 募集」、以及「關係人口」等關鍵字,搜尋數是去年(2019)二月的10倍,四月不重複的讀者則來到20萬名。
什麼是關係人口呢?在日本,關係人口這一個關鍵字「有交流以上、定居未滿」之意,也就是在地方人口減少、高齡少子化時代,對地方事務「有關心也有關係」的人。這一詞最早在日本是由「ソトコト」編集長指出一正、「東北食通信」編集長高橋博之相繼提出,他們認為在日本政府的地方創生戰略中,「解決地方人口減少」的這個問題意識,若是僅透過觀光而來的交流人口,不足以凝聚地方的底蘊,然而地方創生戰略中,「增加地方定居人口」這目標又過高,因此在討論相關議題的目標時,那些政策上「看得到」的目標客群應該聚焦於:促進與地方社會環境頻繁接觸的「關係人口」。
關係人口的形成與意義:
有關係沒關係會導致人、地、產消滅與否,地方的價值轉換點在哪?
在日本町・人・工作創生總部(まち・ひと・しごと創生本部)的「人材・組織的育成與關係人口檢討會議」中,明治大学農學院的小田切德美教授講述了關係人口形成的原因有三,一是在東日本大地震後,從都市移居到地方人變多了,而年輕人的生活風格也變得更有多樣性。二是使用社群網站的時代來臨,獲取諮詢的方法變多,擁有同樣興趣的社群連結也變深。三是藉由建立關係而產生價值這件事情將會不斷發生,在田園回歸系列書籍中,有《在地方生活,為社會工作》一書指出「今後,工作的場域、聘僱的場域所在的地區,能創造出某些新工作的土壤,來吸引意識與志向高的人。」「在社會上工作的意思是,比起為了他人、或是為了地區這樣直接的動機,更注重與他人建立關係和這個過程。」
首先看「從農村來看關係人口之可行性」,人口對於地方的情感、定居的意願,會隨著購買地方特產、納稅給故鄉、頻繁造訪、參加在地活動等行為,漸漸把地方當成是第二個故鄉,甚至移居。舉例來說,日本食通信組織透過開辦各地「農業食通信」雜誌和農產品,來連接都市與農村生產者之間的關係,營造野菜共同體的共鳴感,那麼若農村面臨農業缺工而導致「日本原產的山形縣『在來野菜』」消滅時,在都市的讀者、蔬菜的粉絲們就會「用日幣和短居志工行動」拯救地方農業,換言之地方的農產品、生產者與外界越有關聯,那農村就不會消失。而這樣的關係性也能套用到日本地方創生想要面對「地方消滅」的問題。
小田切德美教授進一步探究「農村關係人口的可行性」並不是要強調農村「冷漠-定居」兩種極端人口特性,而是要表現出各式各樣對農村有著不同面向關心與參與的人。也並不是說政策使然,非得讓每一個人往不同階段關係移動,或群體響應,而是每一個個體來響應,大家相互尊重的過程。而在這過程中,關係人口的在移居政策中就有了更有機的意義,移居的路徑也非常多元,像是最理想的移居型態是參與和興趣兼顧的「參與・關係併進型」、也有像是為了有機農業而移居「關心先行型」,以及因為衝浪等運動活動而移居的「參與先行型」。在政策制定過程中,這些不同的移居者樣態必須被考慮進去。
農村裡的關係人口階段圖
圖片來源:小田切德美教授「農村關係人口的可能性」
小田切德美教授在報告中整理出關係人口與日本移居交流政策間的關聯,他認為總務省應該要支援不同階段的移居和交流等多層次活動,且要積極接收大眾對「故鄉」的情感,並整頓地方的環境。此外針對國土交通省國土省議會計畫推動部的戰略性建言則是應著眼於人與地區之間建立逐步關係,面對不同的對象的生活方式、移居階段要有對策,這都是根據地區的未來遠景聚集參與者的過程。像是新潟縣在中越地震後,舉辦了和首都圈交流的活動,接著透過在地體驗活動連結對地方有興趣的人,再來以短期實習的活動育成地方的解決問題人才,最後以長期1年的實習計畫讓參與者向地方的產業、生活文化學習,最終參加的21名成員中有18人移居到中越。
小田切德美教授認為這些強化「連結支持機能」的政策必須制度化,這將會是公共政策的新領域。包括將故鄉納稅制度與關係人口概念結合、培育全國級組織和區域型組織的統籌協調員等。因應不同的主體有相對應該做的事情,「國家」要確保不同世代關係人口的質與量,並探討新的地方財政方案。「國家與自治體」必須完備培養皿,包括從故鄉居民票(ふるさと住民)制度來延伸建構關係人口制度,支援場域營造、年輕人的交通費住宿費以及每一個移動階段的支持。「民間」要挖掘關係人口並提供支援。「地域」則是要磨出「參與的價值」,創造出有趣的「人」、「場所」和「場景」。
而德島大學的田口太郎教授,則是探討了關係人口在區域營造中的可能性,他認為除了在東日本大地震後加速田園回歸這樣的價值觀之外,政府所提倡的地方創生與移居政策不能只是競爭搶移居者而已,而是真的要問「為什麼移居者是必要的?」、以及讓居民理解在人口減少的區域「移居者帶來的意識和意志」能不能成為支持地方發展的「新自覺動能」或是中堅力量,甚至是關係人口帶來的磁吸效應。從都市角度來看可能是田園回歸,然而從地方的觀點來看,「震災復興支援員」、「志工團」、「準居民」、「地域振興協力隊」等人口樣態都是地方自治的重要支持力量。
換言之若探究移入移出與個人動機和社會動機之間的關係,日本地方不斷去反思究竟人口為何而外移,而又因為什麼樣的地方價值動機移入,若能重新解構城鄉的價值,找到每個地方翻轉的關鍵動力,就有機會由衰轉盛,因此關係人口的盤點與相關政策企劃,要與內外部的人才合作,平衡掉個人與社會動機遷出因素。
回過頭來看,若是說地方消滅的起因是因為地方人口離開農村往都市就職與升學、高齡少子化下伴隨著教育併校或廢校、或是因為職缺減少而到鄰近城市就業,最後衍伸出對醫療缺乏的不安全感。因此若要翻轉這樣的劇本,必須在地方點火,讓所有人重新認識地方價值、再次產生自信和榮耀感、最後讓地方有主體性與自治能力。也就是說再投入地方創生時,釐清地方的衰退原因以及可能再生的燃點格外重要。
地方的衰退與再生
圖片來源:田口太郎,「関係人口」の地域づくにおける可能性
制度上的回應:
討論人口議題需要細緻分眾,客製化地方的交流
日本總務省在2018年「移居、交流政策的檢討會」報告中,指出有必要建立「關係人口」,他不是長期的「居住人口」,也不是短期的「交流互動人口」,而是與地區有著多層次連結的人口,最重要的是持續為地方故鄉帶來貢獻與關心。 關係人口的人口樣貌可以是住在隔壁城鎮的近居者、曾經同鄉但現今住比較遠的遠居者,剩下的則是沒有地緣關係,但曾經在地方工作短居,以及那些參與地方商務、志工、休閒活動的,像風一樣的人。
關係人口慨念圖
圖片來源:總務省地域への新しい入り口『関係人口』ポータルサイト
檢討會報告書提出政府針對關係人口的政策有三方向:一是協助都市中想要移居地方的人,滿足他們的移居需求,減少每一階段移居所需的成本。二是引導地方積極串連自己的關係人口,共同來建立對故鄉地方的新想法和貢獻。三是整頓地區環境,開啟更多「故鄉」的深度合作,培育以地方為中心的串連協調者與策劃製作人,共同開發研修和專案。
針對這樣的方向,總務省於2018年提出了2.5億元的「創出關係人口」計畫,分別補助三種在地對象:一是挖掘在地底蘊的地方公共團體,二是故鄉納稅的投資者,三是與地方合作的都市人才。在2019年則是多了兩個補助對象:外國人與都市的非營利組織和大學,希望透過「深化關係型」和「擴大視野型」計畫可以串連地方內外能量,攜手解決地方的課題。
1.深化關係型:挖掘在地底蘊的地方公共團體
l 北海道五個町聯合舉辦的「故鄉支援」活動,透過產業、運動體驗,促進町與町之間的認識與再發現,參加者多為親子。北海道夕張市的「夕張Likers!」社群平臺,希望利用網站與SNS創造歷史、情報交流平臺,並提供共同名片設計讓粉絲可以共同宣傳。
l 岩手縣的住田町「你也是住田町的粉絲嗎?住田圈計畫」舉辦喜愛住田的大使交流會、導覽、以及宣傳誌。
l 秋田縣鹿角市的「鹿角家族」計畫,3年間因為「地域協力隊」計畫而有100人移居,組成一個新的團體,擁有家族證,遵守家訓、召開家族會議、農業體驗、首都圈交流居住等體驗活動。
l 新潟縣柏崎市的「柏崎市大學」計畫提供短期地方學以及實習課程給首都圈的人參加。長野縣泰阜村長期與當地NPO舉辦年約2000參加的「山村留學」計畫,提供環境志工研修、里山體驗、山村文化教育、與在地聚落居民交流等活動,也與大學合作青年教育。
l 岐阜縣郡上市推動建構「關係人口平臺」計畫,包括要有在地的體驗型考察會、自發性的社群活動、並建構關係人口的管理系統,不只增加遠距的城鎮幫手,也培養在地擁有解決問題能力的人才。
l 鳥取縣日野町、香川縣三木町「故鄉住民票」,讓町內出身者、通勤通學的人、同鄉會以及故鄉納稅捐贈者獲得住民票,登錄後可獲得故鄉住民卡、登錄紀念品、月報、町內公共設施使用優惠、町內活動訊息,此外還有定期舉辦鄉會懇談會、月報的季節實體交流會。
l 愛媛縣西条市「自立循環型關係人口平臺」計畫,善用SNS建構出「Love Saijo紛絲俱樂部」,讓市外的市民和企業加入,市內外共同出資成立在地特產開發與商業活化基金,招募農林業生產者,一起在都市開辦移居展覽與活動,支持移居者在地創業。
l 福岡的うきは市「東京うきは應援團」計畫,凡是喜歡うきは市的人可以加入,獲得贈品,以及在地有魅力的職場、家族、朋友的情報。同時能連結在地的支援團體,包括道之驛、合作企業、產學大學、DMO等單位。
l 鹿兒島縣肝付町因為有「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宇宙科學研究本部」,因此推動「宇宙共和國」計畫,營造「宇宙之町-離宇宙最近的城鎮」,組了We Love Kimotsuki Rocket Party,召募銀河聯邦共和國國民享有特別定期情報與聚會。
2.深化關係型:故鄉納稅的投資者
l 北海道上市幌町的「增加應援人口」計畫,整理故鄉納稅的納稅人名單,善用這些名單做顧客關係,舉辦移居體驗、交流促進會等活動。北海道標茶町推動「騎馬俱樂部」,讓故鄉納稅人可以前來參加騎馬活動。
l 秋田縣橫手市的「應援圈」計畫,善用地方誌「橫手fun通信」的讀者,開辦應援市民學校,推動定期的應援研討會做提案,並實踐提案,同時也到東京去舉辦活動,參加者是所有故鄉納稅人、應援市民和移居者。
l 岩手縣花卷市的「故事逆參勤交代」計畫,與東北開墾合作出版「物品物語通信」,協助故鄉納稅回饋品的生產者闡述產品故事,舉辦編輯訪問旅遊、產品工廠考察與體驗。
l 山形縣最上町的「應援推動」計畫,包括故鄉納稅感謝活動、首都圈及仙臺圈的故鄉納稅報告會。
l 福島縣天榮村的「第三故鄉關係人口」計畫,建立故鄉納稅和群眾募資投資人名單,寄送回饋品、村民護照和工作小組,隨時發送在地情報和活動資訊,招募考察和專案工作者,同時將廢校整理成短期移居體驗場所。
l 新潟縣新發田市和魚沼市舉辦「新潟know村」計畫,在首都圈舉辦新潟講座、開辦新潟縣故鄉會員應援團、在地導覽和縣內的創業家留學團,並固定發行故鄉新潟應援通信。
l 熊本縣天草市的「故鄉天草元氣」計畫,推動故鄉住民登錄制度,發行故鄉住民卡、寄送傳單和情報誌,舉辦限定抽選的天草居住體驗旅遊、天草航空特別優惠、首都圈活動,以及限定的特製名片和限地支援者活動。同時搭配故鄉媒合平臺協助企業和住民交流。
3.深化關係與擴大視野型:與地方合作的都市人才
l 岩手縣一關市和釜石市舉辦「岩手縣關係人口」計畫,在首都圈舉辦說明會、地方問題解決型講座後,於一關和釜石舉辦實戰活動、再到回到首都圈辦媒合活動,最後至當地開業。富山縣南礪市推動「應援市民制度2.0」計畫,設置在地的導師,企劃在地活動與講座,製作登錄網站分析人口資料、發行關係人口小手冊。
l 福井縣福井市、鯖江市、美濱町、若狭町的「幸福度日本第一都市人才相遇連結」計畫,共同宣傳在地的專案,包括市中心街區營造、在地產品企劃公司、在地資源品牌化、里山里海湖創業等活動。
l 島根縣高津川流域的益田定住自立圈(益田市、津河野町、吉賀町)舉辦「以都市交流為基礎創造高津川流域關係人口」計畫,同樣是在東京舉辦講座和工作坊,再到地方舉辦過夜的協力實踐活動,促進國內機場的都市交流。
l 島根縣邑南町推動「羽須美粉絲」計畫,透過廢棄的JR三江縣舊址,在當地開辦講座和導覽,透過廢線的場域講述日本人口減少與過疏化問題,從中累積新的鐵道迷和交流關係人口。
l 長野縣小布施町、長野市和小川村推動「信州羈絆人口創生平臺」,推動為期半年的地方實踐專案提案,包括在首都圈的募集說明會、長野活動合宿、在地實驗以及提案,如同參與式地方專案。廣島縣福山市的「在地居民x外部人才x地方大學生」計畫,透過講座平臺和企劃實踐活動,了解在地問題。
l 德島縣美馬市、佐那河内村、美波町推動「全國阿波舞『連』關係人口」計畫,希望跳舞的同時,不只是觀舞、還能做地方議題講座和討論,甚至彼此傳遞訊息、體驗當地活動,讓喜愛日本祭典的人也能了解德島縣。
l 熊本縣南小國町的「建構溫泉觀光地方議題關係人口」計畫,為期四個月的講座,挖掘當地議題、找尋解方、在地實際導覽然後做提案報告。
除了關係人口計畫之外,總務省也推動了鄉村打工換宿補助、都市中小學農山漁村遊學計畫、試辦企業衛星辦公室、以及地方協力企業家計劃,不斷串連都市與鄉村的企業和學校。此外,國土交通省也整理出關係人口的矩陣圖,目的有兩個,就是讓更多人與地方社會和經濟產生關聯,並且加長人在地方停留的時間,盡可能讓地方內外的人有更多連結與交流。
參考資料:國土交通省國土政策局,《地方への人の流れを促進し、地域の定住人口・関係人口を増やすために》。編譯:謝子涵
Life Style多樣化懇談會:
討論那些活絡日本國土活動的人口
國土交通省在2019年為了將關係人口概念具體化,召開了「生活風格多樣性」(ライフスタイルの多様化等に関する懇談会~地域の活動力への活かし方~)懇談會,同樣希望能將關係人口「類型化」和「定量化」。認為在關係人口概念的背後,象徵著要探討在日本國土上,其實擁有非常多樣的生活樣貌與風格,如何讓這些人口「對流」,讓不同工作方法(勞動時間縮短、在家遠距等工作),以及多樣的價值觀(世代價值觀不同、消費傾向改變)擾動地方新生活。而這樣的討論延伸出來的議題是-「我們可能在人口對流、擾動新生活的過程中,擁有更多不受框架限制的可支配配時間變多了。然而在時間變多的同時,勞動體系和社會保障能讓地方維持應該有的機能嗎?」
國土交通省進一步探討關係人口長期上在地方扮演的角色,將其定義為「不僅限於移居者、也非指旅人,而是讓地方能持續活動、有資源解決區域課題的人。」這裡提到的「活動」是維持區域生生不息的「動能」,包括健康醫療服務、以高齡者為對象的活動、以身心障礙者為對象的活動、以孩子為對象的活動、社區營造的活動以運動文化藝術學術為主題的活動、生活安全的活動、與災害防救有關的活動、多文化共生等活動。如果地方上這些活動都消失了,那麼是不是就成了一個沒有動能的區域呢?
此外,國土交通省將關係人分成六分類:單純訪問系、地緣血緣型、餘暇型(地方美食和有趣的活動)、參與交流型(地方交流或體驗)、就業勞動型(副業、地方企業或遠距辦公)以及直接參與型(開發產品和區域經營企劃),而就國土交通省所做調查,訪問系占23.2%、餘暇型占10.5%、直接參與則只有3%。問卷中還探討了移居者心理狀態和移動手段,[2]而對一般民眾來說,聽過「關係人口」的比例不到一成。
而在「Life Stage與關係人口間的可能性」一圖中,我們發現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的人在不同的人生活階段,都有著各式各樣的限制。其中可能移居的時期就是大學畢業後就業前、以及退休後。若從確保國土關係人口的角度來看,維持地方發展的角色們應該在什麼時期、什麼狀態下產生?換言之,該如何訂定更確實的政策假設來應對,「關係人口」議題還有很大的空間在日本國內討論、發酵。
圖片來源:ライフスタイルの多様化等に関する懇談会事務局説明資料。編譯:謝子涵
關係人口給台灣的啟示:
喜愛臺灣土地的人、願意守護永續發展國土的人在哪
對臺灣來說,以族群劃分的「客家人口」、「閩南人口」、「原住民族人口」,與以人口流動型態劃分的「村落人口」、「農村再生人口」、「返鄉青年」、「回流人口」,以及以地方再造活力的因應策略「社區工作」、「創新創業」、「島內移居」、「數位縣民」、「均衡臺灣」等,甚至是近期我們探討後疫情時期「移居臺灣」、「海歸派回流」等關鍵字,它們所涉及的這些群我關係到底和地方能連動出什麼樣的交流,具體交流過後的影響是什麼?
而日本對於關係人口,帶給我們的啟發是更有機地思考移居政策,是在上述這些討論之外,更細緻地討論在臺灣的國土人口對流過程中,不僅僅是人口回流,每一個相遇、每一個與地方的接觸與連結,每一個新的關聯、新的情感產生,都可能為人與地方間帶來更多可能。在固著人口外,有更多關係人口加入,這一個個體響應地方活性化的過程,最終將集成一股無可忽視的力量。
參考資料:
みずほ総合研究所 社会.公共アドバイザリー部上席主任研究員 岩城博之,〈関係人口による地方創生〉
小田切德美,〈「関係人口」と「地域運営組織」をめぐる論点〉
田口太郎,「関係人口」の地域づくにおける可能性
國土交通省,ライフスタイルの多様化等に関する懇談会報道
總務省,関係人口ポータルサイト
[1]地方移住・関係人口創出のプラットフォーム「Nativ.media」で、リモートワーク専門の求人情報サービス「Nativ.リモート」を開始https://prtimes.jp/main/html/rd/p/000000010.000027982.html
[2]日本18歲以上三大都市圈居住人(網路調查有效回答人數:28466人)
作者 謝子涵 為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訪問研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