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安全

「基因改造」這個讓人感到距離的科技詞彙,帶有龐大的專業技術與政商動力,即使不願意探究,它也早已進入你的生活,每日與你我密不可分。基改與核電並列二十一世紀最大爭議科技,我們不能一無所知。從每一口你吃下的食物,或隨處可見的生活用品中,不僅牽涉健康風險,還可以帶出「農業永續性」與「糧食主權」等國家問題。在這個消費主導社會發展的時代,蝴蝶效應確實存在,而身為消費者,每次的選擇都影響著「我們的未來」。關於「基改」,我們該如何反應?



壹、基改科技 深入生活
 

      基改作物自1996年美國開始商業化栽種後,在大企業與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栽種面積不斷攀升。目前全球栽種基改作物的面積約為1.48憶公頃,約佔全球總耕種面積一成。其中與民生物資相關的黃豆、玉米、棉花及油菜籽為最大宗,佔基改作物總產量的99%。這些作物除了直接食用,也作為畜牧飼料、加工食品原料,甚至可製成營養補助品、衣物、肥皂、化妝品、聚乳酸塑膠等。

  
      種植基改作物的國家大多集中在南北美洲,美國是最大的生產及輸出國,其政府也最推崇基改科技。然而由於健康與環境風險的爭議,台灣目前尚未核准基改作物田間種植,因為一旦在天然環境中培育,基改作物的花粉或種子很容易隨昆蟲、鳥或風等自然因素散播,造成無法收回的生態影響。但基改的學術研究與產品研發已不斷發展,也有開實驗田的種植。2010年曾傳出台灣基改木瓜種苗從實驗田流出,到田間栽種,甚至出口到日本而遭到銷毀的新聞,顯示即使尚未核准,也難防範基改悄悄進入我們的環境中。

  
      談到食物的層面,台灣目前核准輸入的有基改玉米與黃豆。因為玉米與黃豆等雜糧的自給率低,幾乎是仰賴進口,進口黃豆中九成以上都是基改黃豆;玉米也佔五成以上;這些都是供應龐大的加工食品原料,因此我們的飲食當中早已充斥著基改。但似乎很少人知道我們到底接觸多少基改食物?原因就在於消費者對食品標示的敏感度不高,且台灣基改食品標示的標準還過於鬆散,導致消費者不易獲得清楚訊息。

  
      台灣的基改食品標示法規定:產品重量含5%以上基改原料應標示「含基因改造」。這樣的規定有兩個問題:第一、5%的容許比例是全世界最寬鬆的,如果是考量食物安全而設定,應該參考歐盟容許量0.9%的標準。第二、商品含有5%以內的基改原料,可以不用標示,將難以和完全非基改的產品區分。有些廠商為了強調自己採用非基改原料,只好在商品顯眼處標明「非基因改造」,這個方面政府沒有進行管理,導致消費者認知混亂,失去了標示法的原意。


貳、健康風險-不願面對的真相
 

      雖然美國的食品藥物管理局宣稱「目前尚未發現基改食品與其他種類食品有任何不同之處」,因此可以進行商業栽種。事實上,後來的研究發現基改食物營養成分和天然食物不同,因此基改食品的發展是建立在錯誤的假設上。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就貿然進入食品體系,恐會造成人類健康損害。


      目前全球的基改審核是充滿漏洞的,照道理大公司提出申請以後,應該在政府的研究單位來作試驗,或者政府委託獨立的研究機關來把關。實際上的做法卻是由提出申請的公司自己作試驗,然後將試驗結果送給政府的委員會去審查。委員會滿意後,就會核准。也就是說政府仰賴食品藥物管理局,而管理局仰賴公司所做的研究。這樣的審查流程讓公司有造假的機會。2005年英國曾報導,全球最大的基改公司孟山都有一份秘密試驗報告被洩漏出來,試驗結果顯示老鼠吃了某一種基改玉米後,血液和腎臟出現異常。孟山都公司卻把這個結果給隱匿起來,讓審核通過,而這個基改玉米也在世界各地上市,直到被揭發出來。


      其次,生技公司所作的試驗也缺乏長期的研究,試驗是用老鼠來進行,但是通常都只做三個星期就結束。可是經過歐洲獨立學者的研究,老鼠吃了基改玉米經過三個月以後,腎臟、肝臟等具有解毒功能的器官紛紛出現不利的影響;對心臟、腎上腺素、脾臟、造血系統等也有損害。


      2006年蘇俄科學院發現餵食整粒基改大豆作成的飼料,老鼠長不大,三週內半數死亡,倖存者還不孕,可能與睪丸病變有關。2010年另外一篇論文指出,老鼠餵食基改大豆,到了第三代,上顎內側居然長出毛髮。這些證據都告訴我們,基改產品要給人吃,目前官方所依據的標準是不夠的。


      上述研究都是針對動物的實驗,目前為止只有一篇與人類相關的研究報告於2010年發表。其內容表示可以自體生成Bt毒素(蘇力菌毒素)的基改玉米進入人體腸道後,被改造的基因片段居然可以轉移到腸內細菌裡,並且持續運作,也就是說這些體內的細菌可以自體生成Bt毒素,如果這個機制持續運作,就等於人體內存在著毒素製造工廠。Bt毒素是生物性的殺蟲劑,它的作用是損害腸道細胞,導至昆蟲死亡。令人憂心的是,2011年一篇研究中指出,Bt毒素對人體的細胞也會造成損害。然而人類已經不知道吃下多少基改玉米了。


      美國環境醫學研究院提出的報告中,要求醫生給病人的飲食處方應包含「食用非基改食物」,因為他們認為基改食物會引發嚴重的健康風險,包括不孕症、免疫系統問題、加速老化、胰島素紊亂以及腸胃系統變異。已經有醫生提出嚴重的警告了,但企業的影響力難以抵擋,逼著消費者吃下基改食物,就像在進行一場全人類的臨床實驗。


參、生態平衡-人類玩不起的賭注
 

      基因改造科技打破了亙古以來不同物種間不能互換基因的藩籬,被轉植的基因有不穩定性,卻可以在自然界傳遞、繁衍,萬一打破生態系平衡,將是沒有辦法回復的局面。人類就像無知的小孩在把玩上帝的遊戲,沒有人知道將會帶來多嚴重的後果。而目前已有不少基改作物干擾生態的例證。

  
      作物被汙染的情況包括:基改玉米花粉被風傳送到非基改的玉米田裡,由於基改玉米是孟山都公司的專利,因此受害的農夫不能販賣這些玉米,只好全數銷毀;油菜子因為相當細小,在運送的過程中,常常掉落在途中,導致野外出現基改油菜的品種,而非基改油菜子也在運送或包裝過程中混雜到基改種子。

  
      除了干擾同種作物,基改作物因具備新的特性,也影響了原本生態系中依賴其生存的各種生物。例如可以自體生成Bt毒素的基改玉米原本是要抵抗蟲害,但因花粉也具毒性,對授粉的蝴蝶產生毒害。而肉食昆蟲因獵捕玉米田中的昆蟲,間接受到毒害而死亡。這些案例都說明基改的影響恐怕比預估的範圍更大。

  
      基改作物的耕種方式也對生態環境造成全面衝擊。因為除草是很耗費成本的作業,孟山都公司便研發耐除草劑嘉磷賽的基改黃豆,農夫只需要噴除草劑(嘉磷賽也是孟山都的商品),則黃豆以外的其他雜草都會死亡,如此一來便可以輕鬆管理農地。這種目的導向、單一思維的耕作方式目前面臨空前的挑戰:雜草會產生抗藥性,長久耕作下來,"超級雜草"已經出現,農藥施用的量不斷攀升,自1996年基改作物商業化栽種以來,嘉磷賽全球的施用量已經提高三倍。

  
      基改大豆的種植造成產地週遭的人民飽受農藥的毒害。除草劑施用經常是使用飛機,加遽農藥的擴散。早在2002年,基改豆產區的居民與醫生就發現噴施嘉磷賽引發嚴重的健康問題,包括不孕、畸型嬰、死胎、流產與癌症等。阿根廷有一位胚胎學家研究證實,嘉磷塞會導致非洲爪蟾與雞的胚胎畸形,說明了為何施用嘉磷塞的地區為何嬰兒會產生臉部與神經異常。

  
      基因改造是從根本去影響生命,不管是對自然生態系或食物鏈的平衡都產生質變,乃至於人類農畜產銷系統的穩定也有損害,是人類玩不起的賭盤。


肆、找回消費者的權力
 

      基改公司握有雄厚的資金,甚至可以影響農業政策,策動政府為基改作物貿易鋪路。這是完全失衡的局面,一旦大公司控制了全球大部分的糧食作物種源,也就等於控制了全世界。

  
      幸好全世界的消費者並不是盲目無知。各國都已發起反對基改的運動。由消費者發起的反對聲浪非常具有效果,連大公司都不敢忽視。全世界最大基改公司孟山都的股東,都已經對出要求,要求公司對產品特性做全面的報告,包含風險和衝擊,不能只吹噓優點,報喜不報憂。如果知的權力被尋回,消費者就有力量對抗基改。歐洲就是靠著消費者的力量,在短時間內就讓許多食品企業宣告拒絕使用基改的原料。


伍、台灣人不應放棄的選擇權
 

      趁著台灣還沒開放種植基改作物,全民應該立刻表態:我們不要基改!趁早守護投反對票的決定權,用市場壓力抵制基改大軍的進攻。因為一旦開放田間耕種,則不僅是包裝食品有風險,露天生長的作物也有可能被基改花粉所污染。基改作物無法用肉眼辨識,農產品又難以標示法來規範,買到的東西到底是不是基改?屆時消費者連選擇的權利都沒有。

  
      自保的第一步,下回走進超市,你可以仔細看看食品的包裝,選擇有標示「非基因改造」的產品。第二步則是關心衛生署對基改食品的抽驗,用消費者的力量督促政府確實執行。第三步則是認識產地,支持「無基改農區」生產的產品。在運動團體的推廣之下,台灣目前已有數百個農戶宣告成立「無基改農區」。農友在土地上宣告糧食主權,消費者也應該以行動支持。

  
      法規層面也應該有所進步。歐盟對基改食品的管理分為產銷綠力與食品標是兩種特別法,而台灣衛生署卻只有對基改黃豆與玉米食品標示的行政命令,管理機制非常不足。面對許多為之或難以估計的風險,應採取「預防原則」,將「破壞後控制」轉變到「破壞前控制」。台灣需要立法層次的規範,才能確保未來的食物與農業安全。


陸、真正的寶庫-基因多樣性
 

      農業是最接近土地的生產,但隨著貿易與科技的發展,我們的食物從本土培育漸漸轉向仰賴進口。在實驗室可以進行品種研發,甚至改造基因;為了保障研發技術而制訂的種源法、專利權法等,更導致「種源私財化」。作物不再是生命而是貿易的商品,隨著降低關稅的保護,某些進口糧食比本土生產價格更低廉,人們也漸漸習慣吃越洋過海的糧食。

  
      這樣將會造成食物與人都越加遠離土地,而各地區對於糧食的自主權也漸漸喪失。未來若石油資源不足,貿易崩盤,人類將面臨糧食危機。為防止這個狀況,我們應該推廣在地的種源保存,將各地的品種研發並保留下來,面對越發難以預測的環境變遷,多樣性的種源才能確保糧食生產。

  
      台灣有豐富的基因庫,農業政策應朝向輔導農民,將本土的種源與技術發揚光大。不僅要做到自給,更要自主。我們要把什麼樣的土地與文化內涵傳給後代,完全取決於現在的各種決定。反基改運動與種源保存,除了回應反全球化的浪潮,也具有宣告與傳承糧食自主權的意義,期待更多人加入這些守護未來的行動。


作者江宜穎為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秘書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智庫立場)




最近更新: 2012-06-11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