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11783
- 發佈:2009-08-20
左岸出版的「中國無法偉大的50個理由」對我而言是一部很好讀卻很難評的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兩位外國人,一位是英國人David Marriott,另一位是加拿大人Karl Lacroix。有趣的是,這位英國的Marriott先生,於2006年還曾經在中國鬧出一件不小的「流氓外教事件」。他曾經以匿名在ChinaBounder網站上開設自己的部落格「慾望上海」,以被認為露骨淫穢的文字描寫與中國女子的性經驗,並且批評中國男子沒有魅力和性能力不行等。上海某位學者發動了網上追查此位當時匿名的外國英語教師(外教)。根據網路和媒體的報導,就在這場「人肉搜索」幾乎要揭露其真實身份時,美聯社發出了一篇報導,說「慾望上海」這個部落格是一場惡作劇,其實是幾個藝術家的一種行為藝術,目的之一是要測試中國民眾的反應。不過就在此書英文日文版出版之際,Marriott接受媒體訪問,自己承認就是「慾望上海」部落格的作者,在此書中令一位作者Karl Lacroix承認後來也加入了此部落格的寫作。此舉又大大激怒了中國的網民。此書至今無法在中國大陸出版,兩位作這據說也無法訪問中國大陸,或許這些都是原因之一。
兩位作者的這段往事,固然與本書具體內容未必直接相關,但對於任何一位台灣的讀者而言,事先瞭解這段背景還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同意或不同意書中的一些觀察與論點,但是在發表評論之前卻不能對這段過往故事全然不知,或者裝作沒發生。如果要我個人表態的話,我是無法欣賞或贊同Marriott先生以「慾望上海」部落格中那種具有挑釁性的「假性參與式觀察」語法,來對中國社會的男女關係進行那樣的評論,雖然我同樣也不能苟同大陸網民以網路「人肉搜索」的方式來對付作者之此種帶有暴民作風的行為。但反過來說,做為讀者,我卻也不想太被這段作者的往事影響了我們對此書價值的判斷,一方面因為兩位作者後來宣稱當時部落格的內容並非真實,另一方面如果此書中的確有些論點說得有理,也是值得參考的。現在大家大概可以部分理解為什麼我說這本書不容易評論的原因,因為我做為讀者和評論者,得很小心地要多方顧慮:要意識到某位作者可能存在某種我不欣賞的心態、又要擺脫可能被這種偏見影響了我閱讀此書的客觀立場、還要注意此篇評論與台灣讀者的影響、更不能忘記中國大陸讀者讀到此文可能的反應。
現在交代清楚我的立場後,可以來談談這本書本身。我說這本書好讀有幾個原因,首先必須說,此書作者的確是花了不少功夫,這點讓本書有一定的價值。比起許多唱衰中國的書,此書作為一本通俗的非學術性書籍,其資料或事件的出處引註可說是非常詳盡,而且用了很多中國自己的媒體,如Shanghai Daily、 China Daily、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的報導,也引用西方常見的媒體,如New York Times、Reurter等,因此增加了其文字的可信度,且針對每個題目作者們大部分都能提出很具體的案例。這樣對讀者而言,可以很快地掌握作者的論點,也很容易被說服。再說,此書所舉所謂「五十個理由」,其實每個理由都是關於中國社會的某個面向或議題,對讀者而言,可以一氣呵成地讀完,也可以片段地讀,都有助於增進對中國的理解。此書容易閱讀是一回事,但究竟其內容是公允的嗎?此書呈現出的中國形象是偏頗的嗎?
首先,稍微翻一下這本書,我馬上可以想到台灣的讀者對此書可能有兩種典型的反應:一種是偏獨的讀者,會指出此書是我們認識中國政治社會真相的一扇窗口,讓我們瞭解中國光鮮的表面之下,如本書的副標題所言,還有這麼多「未爆彈」。簡單地說,此書提供了一種凸顯中國負面印象的觀點,其實這也是兩位作者撰寫此書的主旋律,這種觀點駁斥了現在流行的「中國崛起論」。另一種反應可能來自偏統的讀者,他們肯定會著重於此兩位作者之前的行為,認為他們的出發點就有所偏頗,是以一種西方式的高傲來檢視他們所有對中國看不慣的地方,一味地想唱衰中國,根本是一種傲慢、無知、與偏頗。所以誰說的對呢?我的觀點是兩者都有對的地方,但也不全都對。讀者或許認為我太投機,想要兩面討好,但我相信我這麼評論其實是兩面都不能討好的,我也並不想討好誰,我只是想按照我自己的價值來說說我對此書的看法。
首先,從同意此書所揭發的許多中國負面觀點來說,其實此書各章所說的許多事例,如前所述,多來自中國自己的媒體。這些問題,譬如說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對農民工的剝削、醫療體系的腐敗、官員的嚴重貪腐、流行疾病與公共衛生問題的嚴重、貧富不均與人口老化等,其實中國學者和媒體談論地並不少,甚至尺度也不比本書的論點差,這些早已是中國知識圈與網絡和媒體上經常被討論的議題,在中國社會內部也早已不乏自我嚴厲的批評,因此對於台灣的讀者而言,對於這些問題的評論可以是一種對中國社會的這些面向認識很好的導讀。本書點出這些問題,並沒有誤導。
另外,有一些問題是中國一般知識份子或媒體不太敢評論的議題,牽涉到對這個政權、政府、解放軍一些基本正當性的問題,或者牽涉到傷害了以漢人為主的所謂「十二億中國人民情感」的問題。這些問題在中共的眼裡,那就與「異議份子」或者「顛覆性言論」沒什麼差別了。譬如對於中國少數民族受到打壓歧視的問題,作者說漢族史就是一部不斷擴張的歷史,漢族的認同變成了一種「中國人」的國家認同,對於西藏人和維吾爾人來說,「中國人」是一種政治用語,但對漢人而言,「中國人」既是文化也是民族界定,更加確立了漢人「優越」的社會地位(第8頁)。這段文字書寫時,對於西藏和新疆維吾爾人的打壓應該還都沒有發生,但在去年的西藏與今年新疆發生的事件之後,可以發現作者們的這段文字可以為這兩個事件提供很好的註腳。
書寫這些中國的負面現象都沒錯,但此書卻沒有談到近年中國某些成功的經驗。當然作者可以說那不是本書的目的,這其實也無可厚非。但這樣不免影響讀者對其論點可能接受的程度。舉另一本書為例,美國謝淑麗教授寫了一本「脆弱的強權」,把中國政權對外國力強大,對內卻非常脆弱的這種兩面性同時寫出來,讓她所說的中國這兩面都反而更具有說服力。
但無論如何,本書對中國這些負面現象的討論,並沒有違反事實,只是作者以一種毫不留情面的說法說出,可能對於認為自己受了西方壓迫數世紀的中國人而言,在情感上是很難接受的。如果說我對這本書有甚麼意見,可能一個最主要的意見還是對作者們發言的一種角度和心態不太能苟同。也就是說,其實作者是很瞭解中國人的,知道中國人最受不了外國人指出那些令中國人難堪的事實。譬如說,本書中提到中國人隨地吐痰擤鼻涕甚至小便的壞習慣,反應出中國人不注重公共衛生的普遍習性。(第295頁)這類指控讓人想起郭冠英很愛中國的女兒,於奧運期間,在中國機場拍攝橫躺在數個椅子上等飛機的老太太,被周圍的中國人圍罵,指責她故意破壞中國形象,似乎是類似的情境。但如果作者說的是實情,則這其實恰巧也反應出中國自己的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的缺點是只有中國人自己可以說,外人卻說不得。最近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也說,準備世博會的過程中,最難改變的就是上海市民隨地吐痰的習慣。同樣的現象,共產黨的官員說出是官員具有先進性,但是外國人說了就是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
但話說回來,本書作者往往在指責中國各種現象的時候,也很少以一種怎樣能幫助他們改善的角度來發言,我想,主要還是這種帶有一些傲慢的態度讓中國人無法接受他們所說的事實。譬如作者說中國的異議份子沒有可當成指標的中國本土抗爭傳統,他們的偶像都是外國人。(第95頁)我覺得作者這麼說有點殘忍和無知地傲慢,因為說實話中國歷史傳統並不乏反抗權威的知識份子,近代挑戰中國自己傳統的也並不少,與其用一種瞧不起中國人認為中國人落後活該的口吻,不如用一種同情的角度來看那些少數敢於站出來反抗的異議份子,並述說如何才能讓中國社會更為進步。在此,我並不想要審判這兩位作者。但是,從他們的言語中,我們可以反省一下,我們做為台灣人,是不是應該採取不同的角度面對中國的社會、中國的知識份子、以及中國的共產黨政權?如果用的都是一種讓對方難以接受的蔑視態度或指責口吻,那麼大陸一般人民也會反彈,如此台灣剛好成為中共用來醜化民主的最好負面教材,這樣符合台灣的利益嗎?符合世界進步的價值嗎?
這本書的英文書名,其實原來是「可能讓中國無法偉大的50個理由」,看來作者並不是真的一心認為中國永遠只能作為一個次等文明,言下之意如果中國慢慢克服這50個問題,或許有一天中國仍然有可能慢慢偉大起來。其實我並不關心中國能不能偉大,但從整體人類文明的角度,我們何嘗不該期望人類每一個不同民族與不同文明都能逐漸偉大起來呢?其實中國今天存在著一種不能容忍外人指責的扭曲心理,何嘗不是西方文明幾個世紀以來各種不合理的惡行所形成的另一種人類共業?站在促進世界整體進步的角度,其實沒有人有傲慢或瞧不起別人的權利。西方人該這樣,我們台灣人也該這樣!從這本書作者的鏡片中所看到的中國,讓我們反省我們自己的鏡片是否也存在著折射的失焦呢?
作者徐斯儉為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助研究員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不代表本智庫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