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8394
- 發佈:2009-09-28
壹、日本人民為何要放棄自民黨
正如外界所預期的,民主黨在今(2009)年8月30日的日本國會大選當中,以在應選的480席中,以308席對119席的懸殊比例擊敗執政超過五十年的自民黨,成為戰後以來日本真正達到政黨輪替的在野政黨。在選前各家媒體的預測都認為民主黨會贏,只是不知道會贏得那麼多!這次民主黨之所以會勝選,與其說是日本民眾喜歡民主黨,不如說是日本民眾厭惡自民黨,這也讓這次選舉出現了選黨不選人,以及後團塊世代主導選情的兩項特殊現象。
首先在選黨不選人方面,四年前在小泉的政治旋風之下,日本選民是選人不選黨,只要是小泉幫他站台、幫他背書的候選人都會順利的高票當選,但是在這次選舉當中,日本選民卻選擇了選黨不選人,不管自民黨所推出的候選人問政有多認真,學經歷有多麼優秀,日本選民還是寧願把票投給名不經傳的民主黨候選人。
其次在後團塊世代主導選情方面,日本現在的主要世代稱之為「後團塊世代」,他們既沒有二次大戰經驗,也沒有經歷日本高度經濟成長期,而是出身在泡沫經濟時期,成長在日本經濟衰退時期,在過去這些日本年輕人一向對於政治是相當冷漠的,就算日本政府是採取不在籍投票來提升投票率,而他們還是懶得踏進投票所,但是這次日本的總體投票率卻高達69.26%,高於四年前小泉旋風的67.51%,這顯示日本年輕人這次選擇站出來,投下改變他們未來命運的一票。
而日本民眾為何要放棄過去長期所支持的自民黨呢?一語以蔽之,那就是自民黨忽視人民的感受。戰後日本的政治經濟制度是構築在中產受薪階級的主體上,它是一種重企業、輕勞工的制度,過去在終生雇用制的保障下,日本政府認為只要企業能夠賺錢,帶動國家經濟的成長,政府其實大可不必花費太多的精神在勞工階級的身上,因為在終生雇用制度下,日本勞工根本不可能會失業,日本的社會福利制度也根本無法照顧下流階層,況且當時的日本根本就沒有下流階層。
但是自從1990年泡沫經濟破滅之後,日本的終生僱用制度便已經宣告瓦解了,過去以中產受薪階級為主體的團塊世代,在經濟衰退的衝擊下,逐漸由企業派遣部隊組成的下流階層所取代,但是自民黨政府對此卻視而不見,仍然深信由大企業、官僚及政治世家所組成的鐵三角,才是日本經濟復甦的動力,這是日本人民決定放棄自民黨的最主要原因。
貳、民主黨的外交政策主張
民主黨的新任總理大臣鳩山由紀夫本身是理工科出身,同時繼承父親的政治志業,再加上選區是在農業為主的北海道,所以鳩山在過去的從政歷程當中,大部分都關注日本的內政及農業問題,對於日本的外交政策與議題,則並沒有太多的主張與想法,因此,鳩山在今年五月接任民主黨黨魁之後,便借重外交戰略學者的諮詢來強化其在外交議題的能見度,而鳩山最重要的外交智囊便是寺島實郎及神原英資,尤其是寺島實郎,他素有「鳩山的大腦」之稱,同時也是民主黨競選時的政權公約中外交政策的主要策劃者。
而除了鳩山之外,若要瞭解日本民主黨的外交主張,本文認為可以從民主黨競選時的政權公約、新任外務大臣岡田克也的政治主張,以及民主黨外交智囊的說帖等三個面向來分析。
首先在民主黨的政權公約方面:民主黨在這次國會大選中曾經提出政權公約,在這份政權公約的外交政策中,在對美關係上,民主黨主張構築更緊密、更對等的美日同盟關係,同時應該修正日美地位協定,並以沖繩縣民為基礎討論駐日美軍基地的問題,在經濟上要積極推動簽署美日自由貿易協定;在亞洲問題方面,民主黨主張中國、韓國等亞洲鄰國建立相互信賴的關係,並全力強化日中關係,在這種基礎上,鳩山上台之後,其內閣閣員不會再去參拜靖國神社,民主黨也希望能以建立新館來永久解決靖國神社的問題;另外民主黨也將強化對亞洲的外交,並以FTA為基礎來構築東亞共同體。
其次在新任外務大臣岡田克也的政治主張方面:鳩山內閣的新任外務大臣岡田克也是民主黨內著名的政策通,通產官僚出身的岡田,不但對經濟政策相當有研究,同時對於安全保障等國際問題也相當有興趣,岡田在擔任民主黨黨魁時期,曾經嚴厲批判小泉對美一邊倒的外交政策,並稱小泉純一郎的外交政策已經走投無路,同時認為日中、日韓關係惡化的結果是日本外交上的失敗,他認為日本應該在日美關係的基礎上,積極推進重視亞洲的外交政策;在對中國政策上,岡田認為日美同盟雖然是日本的外交基軸,但是如果不能與中國保持良好的關係,那麼對日本的經濟和政治作用都有損害,他把中、美、日三國的合作視為未來亞洲和世界安全與繁榮的保證,也是日本在國際上能夠發揮更重要作用的條件。因此岡田被視為民主黨內主要的親中派大將。
最後是民主黨外交智囊的說帖:在自民黨長期一黨執政之下,支持民主黨的學者並不多,目前民主黨在國內政策議題上,主要依賴政策學院大學教授飯尾潤以及北海道大學的山口二郎,在外交政策上,主要依賴有「鳩山大腦」之稱的寺島實郎,寺島目前擔任日本多摩大學校長、三井物產戰略研究所會長以及日本總和研究所,他在外交構圖上最重要的便是「親美入亞」的主張,這項主張認為:日本對美國的外交關係應該要秉持兩大原則,一是與美國建立「大人的關係」,二是「不讓美國被亞洲孤立」。所謂的大人關係,是重新評估美日安保同盟的定位;而不讓美國被亞洲孤立,最重要的是「親美入亞」。寺島實郎的外交主張與亞洲觀深深影響著民主黨的外交政策。
參、民主黨鳩山內閣的人事布局
鳩山由紀夫於9月16日就任總理大臣於之後,緊接著便發布其內閣人事名單,而鳩山內閣所公布的十七位閣員名單如下:副首相兼國家戰略大臣菅直人,外務大臣岡田克也,內閣官房長官平野博文,財務大臣藤井裕久,經濟產業大臣直嶋正行,總務大臣原口一博,行政刷新大臣仙谷由人,國土交通大臣前原誠司,厚生勞動大臣長妻昭,農林水產大臣赤松廣隆,文部科學大臣川端達夫,國家公安委員長中井洽,防衛大臣北澤俊美,環境大臣小澤銳仁,法務大臣千葉景子,以及聯合政權兩友黨黨魁的內閣人事,分別是:國民新黨黨魁龜井靜香擔任金融兼郵政問題大臣,社民黨女黨魁福島瑞穗擔任消費者行政兼少子化大臣,並兼任男女共同參與策劃及食品安全事務。
從這份人事名單當中,我們可以發現鳩山內閣實是具有以下四項特色:
首先是講究黨內三大會的權力平衡:在民主黨內以鳩山由紀夫的「政權交替實現會」、小澤一郎的「一新會」以及菅直人的「治國研究會」的三大系統當中,由鳩山擔任總理大臣,以掌管最高行政,小澤擔任民主黨幹事長,則負責民主黨黨務及國會事務,菅直人擔任新設立的國家戰略局長,則是負責政務改革的推動;另外菅直人也擔任副首相以及民主黨政調會長,則是肩負鳩山行政系統以及小澤黨務系統之間的溝通橋樑。由此可見,鳩山由紀夫是嘗試以行政、立法及黨政的權力分配來達到黨內三大勢力的權力平衡。
其次是要求黨內五小派的權力平均分布:這五小派依次為輿石東的「橫路派」、岡田克也的「岡田派」、野田佳彥的「花齊會」、前原誠司的「凌雲會」以及川端達夫的「民社協會」。而這次橫路派的輿石東、橫路孝弘分別擔任參議院議長及眾議院議長,岡田派的岡田克也為外務大臣,花齊會的長妻昭擔任厚生勞動大臣,凌雲會的前原誠司、仙谷由人分別擔任國土交通大臣及行政革新大臣,民社協會系統的川端達夫、直嶋正行分別擔任文部科學大臣及經濟產業大臣。
第三是打破民主黨內意識形態及政治路線的藩籬:民主黨內有走左派路線、強調勞工福利的舊社會黨,以及社民黨系統的輿石東及川端達夫,也有中間偏右的自由黨、新生黨及さきがけ新黨系統的小澤一郎及鳩山由紀夫,也有中間的偏左的社民連,以及民政黨系統的岡田克也與菅直人,更有抱持中間路線、出身松下政經塾的野田佳彥,但是從這次鳩山內閣的人事佈局,我們發現意識形態與路線的平衡,並非鳩山內閣的主要考量,反而黨內派系的權力平衡是遠遠凌駕於意識形態的分配。
最後是講求民主黨、社民黨及國民新黨三黨聯合政權的和諧性:民主黨勝選之後,鳩山首相依照選前承諾,大力邀攬社民黨及國民新黨合組聯合政權,雖然社民黨及國民新黨在這次大選分別只拿到七席與三席,與民主黨的308席政治實力相差甚遠,但是民主黨卻仍然讓社民黨黨魁福島瑞穗,以及國民新黨黨魁龜井靜香各佔兩席閣員,同時還接受社民黨的要求讓福島擔任環境大臣,並也承諾國民新黨在國會開議之後,將首先處理凍結郵政民營化的議題。由此可見,鳩山是相當重視民、社、國三黨聯合政權內各政黨的和諧性。
肆、民主黨上台後外交政策之轉變
從民主黨的外交政策我們可以發現,它是嘗試想要打破過去以來對美國一邊倒的政策,並在美國派及亞洲派之間採取比較對等的政策,也就是從過去日美中不等邊三角關係轉化為日美中的三角等邊關係,因此,日本民主黨希望在美日同盟的架構下,追求美日之間相互對等的信賴關係,換句話說,日本政府對於美國的東亞政策不再照單全收,而是有條件的接受。
因此,民主黨認為美日同盟的框架不應改變,但是應該要修改美日地位協定,在沖繩及橫須賀住民的角度思考重新檢討駐日美軍的地位,同時日本不應該派兵伊拉克及阿富汗支援美軍部隊,而應該以人道的角度幫助伊拉克及阿富汗政府展開重建工作。
在對中國政策方面,民主黨認為過去自民黨政府過度重視美國,而輕忽亞洲的鄰國,特別是中國與韓國,這讓日本與週邊國家的關係遲遲無法改善,也讓日本與中國之間的關係一直處於官方熱、民間冷的特殊景象,同時也讓日中之間的歷史問題與東海油田問題遲遲無法解決,因此,民主黨主張應該中日互惠性戰略夥伴關係的框架下,強化日本與中國之間的外交關係,重新建立日本與中國之間的相互信賴感,在歷史問題上,民主黨主張應該以1995年的「村山談話」的為基準,並從根本解決靖國神社的問題,讓日本在美國及中國之間採取更為對等的關係,這才符合日本的國家利益。
在亞洲政策方面,這幾年東亞區域經濟整合方興未艾,2010年開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協定開始實施,2012年東協加三的框架開始成形,而過去日本一直顧忌於美國的東亞政策,而對於一個沒有美國的東亞區域整合顯得興趣缺缺,這是不利於日本與亞洲鄰國經濟關係的開展,也不利於日本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因此,民主黨主張日本應該要重新回到亞洲,同時民主黨也提出建構東亞共同體的概念,讓日本以官方開發援助(ODA)的模式協助東南亞後進國家發展經濟,由此可見,今後日本的ODA政策將從過去輔助美國全球戰略布局的角色轉變成為提升日本在亞洲地區影響力的工具。
伍、民主黨與日中台三邊關係
從以上對於日本民主黨外交政策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民主黨上台之後的外交政策將從過去的「脫亞入歐」轉變成「親美入亞」,所謂的「親美」,並不是一味地追隨美國的東亞政策,而是在美日同盟的框架下追求與美國更對等的地位,所謂「入亞」便是重視日本與亞洲鄰國之間的關係,特別是中國,因此,強化日中關係來與美國形成日美中三角對等關係,變成為民主黨上台之後外交政策的當務之急,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民主黨今後將會更加重視日中關係的發展。
但是日中關係是否就會如同民主黨所願而進一步強化彼此的關係呢?本文認為未必如此,因為中日關係在緩和的表面下仍然潛藏著伏筆。
首先是民主黨過去一向強調民主與人權,同時也關注著中國打壓法輪功的人權問題,也關心中國政府對疆獨及藏獨份子的武力壓制,這些議題都將會觸動中國最敏感的神經,民主黨今後對於這些議題要如何表態,則將會考驗著未來中日關係的發展;其次是對於去年胡錦濤訪日所簽訂的「日中互惠性戰略夥伴關係」,民主黨在政權公約上對此隻字未提,因此鳩山上台之後是否會繼續遵守,因為「日中互惠性戰略夥伴關係」指導著這幾年日中關係走向的框架,如果民主黨跳脫這項框架的限制,今後日中關係是否會因一項突發事件而隨時出軌,這也為未來的日中關係埋下一項不確定的因素。
由此可見,民主黨執政之後的日中關係雖然有遠景,但是卻也處處佈滿暗礁,面對這種日中新關係,我國對日外交應該要有何種新思維呢?
首先要展開民主黨研究:民主黨是一個才成立十一年的年輕政黨,對許多外國媒體及學界來說,日本民主黨都還是一個相當陌生的名詞,而這次政權輪替與過去1993年來比是大不相同的,在沒有意外的情況下,民主黨在今後的四年當中都將會是日本的執政黨,因此,我國政府應該要成立「民主黨研究小組」,對於日本民主黨的政綱論述、意識形態、黨內派閥、經濟訴求以及外交政策做有系統的分析,這樣今後我國與民主黨的交流將會事半功倍。
其次是進行世代交替:過去由於自民黨的長期執政,而使得我國對日關係一直是建立在與執政黨之間的關係,尤其是與自民黨右派之間的關係,但是隨著日本內部政治風向的轉變,特別是經過這場國會選舉之後,我國對日的交流渠道-日華議員懇談會大部分的國會議員都落選了,我國應該要趁這場政治大洗牌,與民主黨及自民黨新當選的將近兩百位國會議員建立交流關係,讓台日關係進行世代交替。
最後是建立制度性的交流機制:當然在交新朋友的同時,也不要忘了舊朋友,對於剛下台的自民黨,我們仍然不可輕乎,因為經過這場選舉之後,兩黨政治已經在日本正式確立了,今後政權輪替在日本將會成為一種常態,因此,我國對日政策應該要採取跨意識形態、跨黨派的策略與方式,這樣今後的台日關係才不會隨著政權輪替而改變,同時也才能為台日關係建立可長可久的機制。
作者蔡增家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亞洲暨太平洋研究所所長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智庫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