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5946
- 發佈:2010-02-23
在2009年眾議院選舉中民主黨打敗自民黨之後,臺灣各界立刻開始關注民主黨政權的對中國政策及對臺灣政策。民主黨政權成立後,大多數的專家指出根據鳩山總理、岡田外相過去或執政初期的相關發言,即使和自民黨相較之下稍微有親中的傾向,但是直接影響日中台互動關係的1972年體制之基本架構並沒有改變,因此台日關係所受到的衝擊應該有限。
由於民主黨政權的初期,施政方面著重於處理新年度預算等內政事務,而且外交事務上被迫優先處理對美關係,因此民主黨政權到目前為止無法兼顧到對中國問題等的其他領域事務。
在這情況下,2009年底民主黨幹事長小澤一郎率領600多人的訪問團訪中,引起日本輿論界廣泛地討論,加上同時期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問日本,會見天皇的事件讓日本民眾開始關心新政府的對中國政策和未來中日關係的走向。在此本人整理當前中日關係的趨勢,並將所觀察到的民主黨執政四個月的作為,嘗試展望對中關係和中日雙邊關係。
貳、後小泉時代的中日關係的發展:從對抗到合作
由於小泉純一郎首相時期,每年參拜靖國神社及2005年日本在聯合國改革中企圖成為安理會成員等因素,中國國內因而引發大規模的反日抗議活動,當時的中日關係是建交後陷入最惡化的狀態。繼小泉卸任後上台的安倍晉三首相立刻著手修補中日關係,2006年10月訪問中國,進行「破冰之旅」,逐漸恢復雙邊關係,溫家寶總理也於2007年4月進行「融冰之旅」訪問日本,接著2007年12月福田康夫首相進行「迎春之旅」訪問中國後,兩國關係回到正常交流的軌道, 2008年5月胡錦濤國家主席進行「暖春之旅」訪日,中日雙方簽署「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中日雙方同意在亞洲及全球肩負重責的認識下,擴大共同利益、發展兩國關係,兩國關係似乎邁向新時代的局面。
21世紀初期的中日關係經常被形容為「政冷經熱」,「政冷」的部分在後小泉時代已經改善,「經熱」的部分如表1所顯示進入21世紀以後兩國的經貿關係不斷地發展。中日雙邊貿易在2006年首次超過2,000億美元的關卡後繼續地擴大,2007年為2,367億美元,首次超越日美貿易的2,142億美元,2008年中日貿易總額高達2,664億美元。對日本而言,中國已經成為最大的貿易夥伴國。對中國而言,日本是僅次於EU、美國,位居第三名的貿易夥伴。令人感受到「中國打噴嚏,日本會感冒」的時代來臨了。
表1 日中貿易的演變(2001-2008年)
|
出口 |
增減率 |
進口 |
增減率 |
總額 |
增減率 |
貿易逆差 |
---|---|---|---|---|---|---|---|
2001年 |
310.91 |
+2.2 |
581.05 |
+5.1 |
891.95 |
+4.0 |
270.14 |
2002年 |
398.66 |
+28.2 |
616.92 |
+6.2 |
1,015.57 |
+13.9 |
218.26 |
2003年 |
572.19 |
+43.5 |
751.93 |
+21.9 |
1,324.12 |
+30.4 |
179.74 |
2004年 |
738.18 |
+29.0 |
942.27 |
+25.3 |
1,680.45 |
+26.9 |
204.09 |
2005年 |
803.40 |
+8.8 |
1,091.09 |
+15.8 |
1,894.45 |
+12.7 |
2,876.47 |
2006年 |
928.52 |
+15.6 |
1,185.16 |
+8.6 |
2,113.68 |
+11.6 |
2,566.47 |
2007年 |
1,090.60 |
+17.5 |
1,276.44 |
+7.7 |
2,367.04 |
+12.0 |
1,858.33 |
2008年 |
1,241.06 |
+13.8 |
1,422.92 |
+11.5 |
2,663.98 |
+12.5 |
1,818.66 |
(單位:億美金,%)資料來源:財務省發表的貿易統計金額(日圓),根據財務省使用的公示匯率,日本貿易協會(JETRO)獨自計算。
雖然政治關係已經改善,經濟關係也持續地熱絡,然而有趣的是日本民眾對中國的觀感和當前中日關係的看法卻相當嚴厲。表2、表3的民意調查是日本內閣府每年實施的「有關外交的民意調查」之日本民眾對中國和中日關係的看法。2008年10月調査「對中國的親近感」、「當前中日關係」的問題上,持負面的看法分別高達67%、72%,這顯示日本民眾對中國抱持相當負面的觀感。雖然根據最新的調查,由於2008-9年中日高層的頻繁往來、民主黨政權的誕生、毒餃事件的淡化等因素,日本民眾對中國已經擺脫最壞的觀感,但是「沒有親近感」、「不認為中日關係良好」的回答仍然分別維持58.5%、55.2%的高水準。換言之,當前的中日關係處於「經濟關係持續的發展、官方交流也密切、民間的觀感卻還未改善」的不均衡狀態,因此需要透過更廣泛的交流,累積基層的互信關係。
表2 對中國的親近感 |
||
---|---|---|
年度 |
有親近感 |
沒有親近感 |
1986 |
68.6% |
24.8% |
1987 |
69.3% |
25.1% |
1988 |
68.5% |
26.4% |
1989 |
51.6% |
43.1% |
1990 |
52.3% |
42.2% |
1991 |
51.1% |
44.4% |
1992 |
55.5% |
39.9% |
1993 |
53.8% |
42.2% |
1994 |
51.3% |
44.2% |
1995 |
48.4% |
48.4% |
1996 |
45.0% |
51.3% |
1997 |
45.9% |
50.2% |
1998 |
48.9% |
47.4% |
1999 |
49.6% |
46.2% |
2000 |
48.8% |
47.2% |
2001 |
47.5% |
48.1% |
2002 |
45.6% |
49.1% |
2003 |
47.9% |
48.0% |
2004 |
37.6% |
58.2% |
2005 |
32.4% |
63.4% |
2006 |
34.3% |
61.6% |
2007 |
34.0% |
63.5% |
2008 |
31.8% |
66.6% |
2009 |
38.5% |
58.5% |
表3 當前的日本與中國的關係 |
||
---|---|---|
年度 |
認為良好 |
不認為良好 |
1986 |
76.1% |
14.1% |
1987 |
70.2% |
19.3% |
1988 |
66.3% |
22.8% |
1989 |
50.1% |
37.9% |
1990 |
51.5% |
36.5% |
1991 |
47.9% |
40.6% |
1992 |
57.2% |
32.8% |
1993 |
54.7% |
36.1% |
1994 |
53.3% |
33.8% |
1995 |
45.3% |
45.7% |
1996 |
39.4% |
51.0% |
1997 |
45.6% |
44.2% |
1998 |
41.4% |
47.9% |
1999 |
44.6% |
46.1% |
2000 |
42.5% |
45.6% |
2001 |
41.3% |
48.5% |
2002 |
47.2% |
43.0% |
2003 |
46.9% |
42.9% |
2004 |
28.1% |
61.0% |
2005 |
19.7% |
71.2% |
2006 |
21.7% |
70.7% |
2007 |
26.4% |
68.0% |
2008 |
23.7% |
71.9% |
2009 |
38.5% |
55.2% |
資料來源:内閣府「外交に関する世論調査」2009年 http://www8.cao.go.jp/survey/h21/h21-gaiko/index.html
總之,當前中日雙方建立雙邊領導互相訪問的機制,透過不同層次的對話,努力繼續增進政治互信,並且有共識地推動多方面的合作關係。
參、民主黨政權的對中國政策與中日關係
鳩山首相、岡田外相等現今政府的高層曾經主張過民主黨政府的首相、外相等主要閣僚不要再去參拜靖國神社,因此部分輿論或專家普遍地認為中日兩國關係將繼續發展。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民主黨並非單純地如過去的社會黨等的左傾親中政黨,即他們主張首相等重要人物不應該去靖國神社的考量是從國家利益的觀點出發,意即為了參拜靖國神社而失去了更重要的對話和合作機會的觀念。應該對於當前的中日關係如戰略互惠關係中提到的經貿、環保、能源、安全等各方面議題繼續促進合作,已經沒有玩弄對抗或造成對立的餘裕和空間。另外,民主黨與中共之間設置交流機制,為了建立緊密的信賴關係,推動持續性的交流和協議。
肆、小澤一郎民主黨幹事長的訪中
讓民主黨能夠順利獲得政權的主要人物小澤一郎幹事長率領民主黨訪問團於12月10日-13日訪問中國。該訪問團是2007年正式開啟的民主黨與中國共產黨的交流機制的定期交流的一環。由於內閣重要閣員忙著處理國會事宜無法參加該行程,參加人員以年輕議員為主,但是該訪問團受到注目的理由是其規模之空前,即包含現任國會議員143人,總共600多人的大訪問團。被當地採訪該訪問團行程的媒體記者形容為「大人的修學(畢業)旅行」,即使國內部分媒體肯定民主黨重視兩黨的交流意義,不過還是大部分的輿論與專家不客氣地質疑該訪問團的實質意義,甚至對民主黨抱持反對或嚴厲態度的專家、評論家對於這次的訪問團以「遣唐使」、「朝貢外交」等語詞提出嚴厲的抨擊。
小澤在北京期間(訪問的第二天,小澤離開中國赴韓國與李明博總統見面),雖然與國務委員梁光烈會面時提到在中國威脅論之下日本國內憂慮中國的軍事問題等敏感議題,但與胡錦濤會見之際,並沒有提到東海瓦斯田、還未解決的中國製毒水餃事件等日本輿論關注的議題,卻關心訪中的所有國會議員(143人!)個別與胡主席合照的問題。
日本國內對此訪問團的批評論點可歸納為兩個方向。第一,小澤一郎從內政、選舉的考量來安排這次的訪問團。小澤認為「長時間的演講不如握手、照片」,因此對於在選區基礎薄弱的新人議員而言,或許和外國領導的合照在選舉時有某些程度的幫助。根據日本媒體報導當初中國方面婉拒日方希望140多位國會議員與胡主席合照的要求,然而小澤方面卻以若沒有與胡主席合照可能取消訪問計畫來對中國施壓。第二,小澤為了向中國顯示自己在黨內或當前日本政府中擁有龐大的權力,率領空前規模的訪問團訪問中國。的確從這次的訪問團的行程來看,雖然兩黨之間的交流並不等於政府之間的交流,但是卻顯現出傾注於內政、選舉等「黨利黨略」的本位主義之感。無論如何,此事件讓日本民眾感到民主黨政府相當重視中日關係的態度,並且中國政府也原則上樂見日本執政黨對中國的姿態。
伍、國家副主席習近平的訪日:與天皇見面
由於小澤訪問團訪中和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日在時間點上很接近,大多數日本的媒體與專家將此兩事件一併討論,但是本人考慮兩事件的性質不同,在此分開探討。
習近平在12月14-16日訪問日本,即中國未來的接班人的訪日是訪問亞洲四國的行程的一部分。這次中國副主席的訪日,與天皇、鳩山首相、岡田外相等政要見面,但是其中最受矚目的無非是「打破慣例」與天皇見面的事件。日本天皇與外國貴賓的見面應該是屬於公務活動的一部分,因此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與天皇見面並非不正常的事情,所打破的「慣例」指的是管轄皇族公務問題的宮內廳所訂定的內規,即「由於需要事先的充分準備與安排,外國人士與天皇見面時,需30天前向宮內廳提出申請」的規範。
外務省正式向宮內廳提出申請的時間是11月26日,已經超過宮內廳所訂定的30天前申請的期限,因此宮內廳按照過去的慣例婉拒外務省的申請。後來12月7日平野官房長官以「日中關係的重要性」的理由再度照會宮內廳,不過仍然沒有獲得宮內廳的正面回答,最後12月10日平野官房長官以「鳩山首相的指示」為由再度向宮內廳提出要求後,宮內廳終於接受其要求。但是風波鬧大起因於決定天皇與習近平見面後的11日,宮內廳長官羽毛田信吾在記者會中向媒體表示:「希望不要再發生此類事件」,即暗批民主黨政府的作為。後來媒體借用羽毛田長官的發言,大肆地批評「破壞30天規則」、「天皇的政治利用」,再者小澤一郎回國後得知羽毛田長官的發言後,反批「天皇的國事行為依照內閣的建議與承諾進行是憲法的理念,如果政府官員反對內閣所決定的事情,應該辭去職務」,因而展開一場口水戰。後來,前首相安倍等保守陣營也加入口水戰,不斷地表達憂慮「天皇的政治利用」,此事件演變成熱門話題。
透過這事件發現下列幾個問題:第一,民主黨政府貿然地破壞內規,硬要讓習近平與天皇見面,顯示其對中國關係的重視,甚至對中國的厚待。第二,在這次的決策過程中看到的是小澤一郎突出的影響力。根據日本媒體報導,鳩山首相本來接受宮內廳的建議,放棄安排習近平與天皇見面的事宜,後來卻因小澤接受中國駐日大使館的關說,向鳩山強烈要求安排會見,因而才再向宮內廳提出安排會見的要求。第三,這次的事件顯示出日本國內的「親中國」與「反中國」陣營之間的暗鬥,即自民黨或保守陣營指出習近平與天皇會面的事情和小澤訪中團與胡錦濤合照是利益交換。
同時,中國透過此事件想表達的目的和企圖也在日本國內引起了廣泛地討論。第一,由於胡錦濤曾經以國家副主席身分訪日與天皇見面,因此習近平(或中國政府)盼望按照胡錦濤模式(副主席的身分時與天皇見面),即使明知違反日本國內的慣例,仍然向日本政府要求與天皇見面。第二,中國政府曾經利用日本皇族來加強中日關係以及提升中國本身的形象(如1992年天皇訪中),因此中國政府在2012年中日建交40週年時也企圖邀請皇太子的訪中,加強中日雙邊關係。
這次的習近平訪日事件引發日本國內的政治鬥爭、「親中國」與「反中國」的暗鬥,但是確實可以說是起因於民主黨政府重視對中關係,同時對中國的問題容易變成政治鬥爭的議題。
陸、展 望
日本將於2010年7月進行參議院選舉,民主黨為了獲得眾參兩院單獨過半的完全執政之目標,需要兌現社會、福利議題方面的選舉政見、承諾,不得不傾力於處理內政問題。至於外交議題,除了被迫儘快地解決普天間機場為代表的對美問題外,對於其他外交事務幾乎沒有積極處理的餘裕。
考慮這些客觀的環境,很難想像對中國問題的政策方面會急速地進展或惡化。如前所述,雖然中日之間仍然存在有待解決或短期內無法解決的問題,但是中日之間仍然互相有共識地建立、展開多方面的合作關係,並且這些中日全面合作的趨勢是無人可擋的。因此中日雙邊關係依照「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的內容,為了落實「增進政治互信」、「促進人文交流,增進國民友好感情」、「加強互利合作」、「共同致力於亞太地區和平」、「共同應對全球性課題」等議題的推動而努力。
最後,民主黨政權對臺灣問題上的敘述並不多,但是台灣方面不需太過於謹慎的期待或憂慮,應該以平常心來看待對日本關係,按照既有的交流機制與方法踏實地累積實務關係,才能夠穩健地發展雙邊關係。
作者石原忠浩為政治大學國關中心助理研究員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智庫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