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今(2010)年3月26日晚間,南韓「天安號」警戒艦在西部海域爆炸沉沒,造成艦上46名官兵喪生。在經過將近兩個月的調查後,南韓組成的跨國調查團(由50名南韓及24名美國、澳洲、英國、瑞典專業人士組成)在5月20日公佈調查報告,確認天安艦爆炸的原因是受到北韓潛艦的魚雷攻擊。南韓總統李明博在調查報告公佈後,於5月24日發表「對國民談話」,宣示將以「堅決態度」處理此次事件,包括追究北韓責任、要求北韓道歉,而北韓方面也宣布進入備戰狀態回應,讓朝鮮半島緊張情勢再度升高。

 

      截至目前為止,天安艦事件對東北亞安全情勢帶來的衝擊,至少包括幾方面:


美日韓重現「同盟聚攏」


      天安艦事件的發生,讓美國與日本、南韓的同盟「內聚力」(cohesion)因為外在威脅升高,出現重新凝聚的現象。

日本自去年9月民主黨鳩山政府上台後,採取「脫美入亞」的外交路線,追求「更平等的美日關係」,並且要求美軍限期遷出位於沖繩普天間的軍事基地。但在天安艦事件後,由於兩韓情勢緊張,鳩山政府不僅對美軍普天間基地遷移問題的態度出現軟化,還配合美韓外交立場,譴責北韓行徑、支持聯合國安理會制裁北韓。


      南韓方面,也在事件發生後尋求加強韓美同盟關係,雙方已同意將原定於今年秋天舉行的聯合反潛演習,提前到6月進行,藉由大型聯合演訓,展現維持朝鮮半島穩定的能力與決心。另外,美國原本規劃在2012年之後,將美韓聯軍的戰時指揮權交還南韓。但在天安艦事件後,南韓李明博總統表示將針對美韓戰時指揮權轉移是否延遲的問題,提出各種因應方案,這樣的說法似乎反映出南韓仍在評估戰時指揮權轉移可能產生的衝擊,未來是否延遲戰時指揮權的移交,值得觀察。


      美國歐巴馬(Barack Obama)政府則在調查報告公佈後採取一連串行動,展現支持區域盟友的立場,包括:公開批評北韓對南韓的「侵犯行為」(act of aggression),表示美國將全力支持南韓;加派12架F-22戰鬥機進駐沖繩美軍嘉手納空軍基地,展現穩定東北亞局勢的決心;派遣國務卿希拉蕊(Hillary Rodham Clinton)走訪日本、南韓、中國等國家,討論因應措施及制裁方案。總體來看,一場天安艦事件,讓美國有機會重塑其在東亞地區「盟邦安全捍衛者」與「區域秩序維護者」的形象。


朝鮮半島浮現軍事競賽


      天安艦事件的另一個效應,在引發南北韓之間的軍事準備與軍備競賽。對北韓而言,其軍事能力明顯不及美韓部隊,但是天安艦事件顯示「不對稱戰爭」可能成為北韓未來對付外在強敵的重要途徑。所謂「不對稱戰爭」,是指弱國利用規模小、機動性高、戰法創新的方式,透過核武、飛彈、化學武器、特戰部隊、潛艇戰等手段,對強國實施「不對稱」攻擊,造成強國重大傷亡。北韓在天安艦事件中,利用潛艦魚雷重創南韓艦艇,此一結果可能鼓勵北韓持續發展「不對稱」戰力,一來可對外操作「戰略邊緣」(Brinkmanship)策略,二來可嚇阻美韓部隊的軍事行動。


      對南韓而言,這次的天安艦事件則凸顯出國防上的兩個問題:


      第一、南韓不論情報監測或武器裝備,都比北韓先進,卻無法事先防範北韓的潛艦攻擊。


      第二、北韓多年來不斷利用「戰爭邊緣」策略,升高朝鮮半島緊張態勢,南韓在「專守防禦」戰略的指導下,處於被動地位,無法有效地因應來自北韓突發性的軍事挑釁或攻擊。


      為了解決前述問題,李明博在5月9日宣佈成立直屬總統的「國家安保總括點檢會議」(Commission for National Security Review),全面檢討南韓的國防安全體系與軍事準備狀況。根據「國家安保總括點檢會議」主席李相禹在5月18日提出的分析報告,南韓國防必須從過去的「防衛」態勢,轉變為「嚇阻」態勢,改變長期以來的被動處境,並且在第一時間嚇阻北韓發動挑釁與攻擊的意圖。


      李明博政府已計劃未來將發展海空軍對北韓實施決定性打擊的武力,同時也將加強對聲納、雷達與攻擊直昇機的軍事採購,以因應來自北韓的「不對稱戰爭」威脅。可以想像的是,接下來南北韓極可能在「潛艦戰vs. 反潛戰」、「飛彈vs.反飛彈」以及「不對稱戰爭」等方面,出現新一波的軍事競賽。


中國區域角色面臨考驗


      中國一向擔心朝鮮半島緊張情勢升高,會衝擊到中國的邊界安全與國內經濟。因此,中國不希望北韓採取升高緊張情勢的舉動,但如果國際社會要對北韓進行制裁,北京也會呼籲各國冷靜節制,回到外交途徑解決問題。而這樣的立場,也反映在北京處理天安艦事件的態度上。


      北京在天安艦事件發生初期,不想太快選邊站,在經過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後,才向南韓表達遺憾之意,而且為了避免觸怒北韓,北京還在5月初接待金正日的來訪。在南韓公佈調查結果之前,北京一直以「沒有確鑿證據證明是北韓所為」做藉口,不願過早表態。


      但在南韓公佈調查報告、誓言制裁北韓之後,中國的外交處境變得相當尷尬,並且面臨一個「兩難」的局面:一方面北京不想完全背棄北韓,讓北韓被逼到牆角、進而採取冒進行動;另一方面,北京也無法漠視美韓要求制裁北韓的呼聲,否則將面臨美方不滿、中韓關係陷入低潮、以及美韓在黃海擴大聯合軍演帶來的外交與軍事壓力。只是隨著天安艦事件被送交聯合國安理會討論,北京在國際社會希望其扮演「負責任」角色的期待下,終究得在制裁北韓問題上,做出最後表態。


北韓問題存在不確定因素

   
      從北韓歷來的對外行為來看,北韓透過「戰爭邊緣」策略,升高朝鮮半島緊張情勢的目的,主要有三:第一、轉移國內問題的焦點,凝聚全國一致對外的團結氣氛;第二、製造緊張情勢,測試對手外交底線;第三、升高對立氣氛,分化國際社會對於處理北韓問題的立場。


      然而,過去的經驗顯示,只要國際社會對北韓問題達成一致立場,平壤通常會調整外交態度,對外採取「笑臉攻勢」(charm offensive)。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去年6月1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針對北韓二度核爆的1874號制裁決議案後,北韓隨即釋放兩名遭囚禁的美籍記者,還邀請南韓現代集團總裁玄貞恩訪問平壤,並且派遣北韓統一戰線部部長金良建率團前往南韓弔唁金大中,向外界釋出善意。

   
      觀諸未來北韓問題的發展走向,主要牽涉到三方面的問題:


      首先是核武自信問題。北韓在擁有核武後,是否會因過度自信,對外採取軍事冒險主義?


      其次是政權轉移問題。北韓領導人金正日推動的「三代世襲」能否順利?在這段期間金正日為了權力佈局,是否對外採取強硬路線?


      最後是經濟惡化問題。北韓國內經濟處於崩潰邊緣,是否引發內部社會動亂?或是迫使金正日政權再度製造外交或軍事危機,轉移國內焦點?


      在可預見的未來,前述三項問題將持續影響北韓的對外行為。針對天安艦事件,國際社會若未能向北韓傳達一致、且明確的信息,讓其瞭解製造挑釁必須受到制裁,未來在前述三項問題的單一或交互作用下,只怕北韓對外挑釁行為會一再地發生。

作者蔡明彥為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智庫立場)

最近更新: 2010-06-15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