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自從今(2010)年3月26日南韓天安艦遭擊沈之後,亞洲地區的海上緊張態勢至今仍持續升高。南韓政府在5月公佈天安艦調查報告的同時,對外透露美國與南韓原訂今年秋天舉行的聯合演習將提前舉行,演習地點可能在黃海水域,也就是天安艦事件的事發地點。消息一出,立刻引來中國方面的關切,解放軍在6月24日宣佈東海艦隊將於6月30日至7月5日期間,在東海水域進行為期6天的海上實彈演習。


      值此同時,由美國主導的兩年一度「環太平洋」(RIMPAC)多國海上聯合演習,也從6月23日起在夏威夷海域展開,有來自美國、澳洲、加拿大、智利、哥倫比亞、法國、印尼、日本、馬來西亞、荷蘭、秘魯、南韓、新加坡與泰國等14個國家的海軍參加,各國共計動員34艘戰艦、5艘潛艦、上百架戰機與2萬多人參與這次演訓。


      另外,美國與南韓在7月21日召開首次的「二加二」戰略對話後,正式宣佈美韓部隊將於7月25日至28日在日本海水域舉行代號為「無畏精神」(Invincible Spirit)的聯合軍演,參與兵力包括8,000名美國與南韓部隊、美國核動力航空母艦「華盛頓號」與亞洲噸位最大的南韓兩棲登陸艦「獨島號」等18艘船艦以及200架戰機。演習內容包括:網路防禦戰、燃料供應與指揮管制、反潛訓練、空中加油與聯合打擊等課目。


      一連串的海上軍演活動,凸顯出亞洲地區複雜的地緣政治面貌與大國競合關係,而其中有幾個重要的發展趨勢,牽涉區域權力結構變動、美國與區域盟友關係、美中戰略角力,值得進一步關注:

亞洲進入權力結構變動的不確定期

       亞洲地區的權力結構正處於變動時期,主要的變化反映在兩方面:


      第一、北韓已正式成為「事實核武」國家,具有破壞東北亞區域穩定的能力。北韓早在2006年10月便進行第一次核武試爆,但是當時試爆的威力受到外界質疑。2009年5月,北韓從事第二次核武試爆,這次核爆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0,000至20,000噸黃色炸藥的爆炸威力,與1945年美國在日本長崎投下的原子彈相當。北韓進行二度核爆,向國際社會展示擁有「完全的」核武能力,目的在提醒外界北韓已成為核武國家的事實。擁有核武的北韓,在處理對外事務上可能更具自信、更具挑釁,因此美國在天安艦事件發生後,為了嚇阻北韓輕舉妄動,決定在南韓周邊海域進行軍演,防止北韓誤判情勢。


      第二、中國的國力正快速崛起,逐漸具備挑戰美國既有區域領導地位的潛力。崛起的中國希望尋求符合國力規模的國際與區域地位,在涉外事務上展現了高度的自信。這樣的自信來自於中國成功地渡過全球性金融危機,而美國則仍深陷金融風暴與伊拉克、阿富汗戰爭的泥沼,因此北京方面相信國際與區域權力平衡的發展態勢,對中國已越來越有利。在此情況下,北京對美韓計劃在鄰近中國的黃海水域舉行大型聯合軍演相當在意,認為必須有所反制,展現中國反對外國在鄰近水域進行軍事活動的決心。


      近期亞洲的軍演風潮,就在美國這個既有強權擔心北韓與中國挑戰區域現狀、北韓與中國擔心美國對其進行軍事打壓的背景下展開。面對區域權力結構出現變動,各主要國家紛紛透過軍力展示、捍衛自身核心利益、測試對手底線,這種展示能力與測試意志(test of will)的過程,讓亞洲地區開始進入權力結構變動的「不確定期」。

美國尋求維持亞洲軍事主導權

      美國是當今世上唯一的軍事超強,而其成為軍事霸權的主要憑藉在於擁有全球性的軍事投射能力,能在最短時間內將軍力投射到世界各地,從事必要的軍事任務,確保美國在各地區的影響力。


      美國在亞洲地區一直保有重要的「前進部署」武力,其目的有二:第一是「嚇阻」(deterrence),第二是「保證」(assurance)。前者用來防範潛在對手輕舉妄動,後者在於展現對區域盟友的堅定支持。


      美國在天安艦事件發生後,在夏威夷舉行「環太平洋」聯合軍演,緊接著又在南韓周邊水域進行美韓「無畏精神」聯合軍演,目的在向外界展示美國在亞洲擁有重要的戰略利益,而且美國在此地區的「前進部署」,足以對盟邦提供必要的軍事協防、並且嚇阻潛在的軍事對手包括北韓與中國。


      天安艦事件發生以來,美國展現對南韓的高度支持。在外交上,美國與南韓合作爭取國際社會支持,包括歐洲議會、G8高峰會與聯合國安理會分別在6、7月間先後通過決議,對天安艦事件的發生表示譴責。在軍事上,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與南韓總統李明博在6月26日參加多倫多G20高峰會期間正式對外宣佈,將把美韓聯軍戰時指揮權交還南韓的時間從2012月4月延後到2015月12月。


      此外,美國為了展現在亞洲的軍事存在以及對南韓的軍事支持,派出「華盛頓號」航空母艦參加美韓「無畏精神」聯合軍演,並且首度派遣F-22「猛禽」匿蹤戰機前往南韓加入演訓,透過海、空聯合軍事威懾,對北韓進行軍事嚇阻。如同美國國防部發言人Geoff Morrell714所指出:「美韓舉行聯合軍演的目的,在向北韓傳達美國堅決防衛南韓的明確訊息。」根據南韓軍方的說法,在美韓「無畏精神」軍演結束後,美韓部隊計劃在8月16日起進行「乙支自由衛士」(Ulchi-Freedom Guardian, UFG)聯合軍演,並於今年9月中旬以後,在南韓西部海域也就是黃海進行一連串的聯合演習,預計在今年底前的每個月份,美韓都將舉行一場聯合軍事演習,讓美國在朝鮮半島周邊海域的軍事操演「常態化」,至於敏感的演習地點,則不受北京抗議的影響。


      在美國展現維護區域安全的決心後,日本方面也開始有所表態。在今年美軍主導的「環太平洋」14國海上聯合軍演中,日本首度從觀察員變成參與國,並且第一次派遣自衛隊前往夏威夷參加軍演活動。另外,日本海上自衛隊也派出4名官員登上美國「華盛頓號」航母,觀摩在日本海舉行的美韓「無畏精神」聯合軍演。


      造成日本態度轉趨積極的原因,除了北韓因素外,還有中國因素。今年4、5月間,中國海軍船艦連續在日本周邊海域進行演訓,讓日方對中國海軍擴張的行動有所警覺。為此,日本政府已打算修改中程防衛計畫,並且擴大潛艦部隊的規模。這些作為顯示日本菅直人政府對美國與中國的政策,似乎又回到過去小泉政府的作法,以較「間接」的方式表達日本的安全關切,也就是宣示美國的軍事角色對於日本與亞洲具有高度的重要性,但卻不公開指控中國的軍事威脅。


      整體看天安艦事件後東北亞局勢的發展,可發現在安全威脅認知升高的情況下,美日韓之間「同盟聚攏」的效應,應會持續擴大。

中國對捍衛海疆權益展現強硬態度

      自從今年初中國宣布南海為其「核心利益」以來,中方對於捍衛海上疆域採取的態度漸趨強硬。今年4、5月間中國在日本沖繩外海舉行兩次海上演訓,透過解放軍在周邊水域的軍事活動,展現艦隊綜合火力與威懾力,目的在讓其他國家海軍不敢進入中國海軍的運作範圍,進而達到「反進入」(anti-access)與「區域阻絕」(area-denial)的效果。


      針對美韓「無畏精神」聯合軍演,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在7月8日例行記者會中表示:「我們堅決反對外國軍用艦機,到黃海及其他中國近海,從事影響中國安全利益的活動」。中國之所以無法忍受美韓計劃在黃海水域舉行軍演的原因,大致來自於兩種互相矛盾的心態:


      一方面,中國在經濟與軍事力量快速發展之後,不願意繼續忍受美國在周邊海域的「公然挑釁」,中國軍方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一語,形容中國對美韓軍演的態度,顯示中國的軍事自信心正不斷升高。


      另一方面,中國在軍事上仍存有相當的不安全感,擔心外國的軍事打壓會限制中國的崛起。正如中國軍事科學學會副秘書長羅援少將在7月14日指出:「從地緣戰略來看,黃海地區是中國的京畿門戶,美韓這次軍演雖然是在公海,但距北京只有500公里,這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地區,美國在黃海第一島鏈設置封鎖線,實際上是想把中國圍堵在內」。


      中國軍方這種對美國軍力的「不滿」加上「不安」,讓解放軍高層罕見地由副總參謀長馬曉天在7月1日出面表示,中方「堅決反對」美韓軍演。解放軍為了反制美韓聯合軍演,在6月30日至7月5日舉行的東海海上實彈演習中,動用了戰機與船艦進行聯合作戰操演。這次演習的規模雖然不大,但是中國軍方媒體《解放軍報》仍高調地報導海空實兵實彈的演練過程,並且公布演習的射擊圖片,宣稱命中率高達8成,刻意向外界展現解放軍在海上同時追蹤、攻擊多個目標的戰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官方這次在處理美韓聯合軍演的過程中,幾乎完全採用軍方的觀點,此是否意味解放軍對涉外事務的影響力正逐漸提升?未來中國的軍文關係是否出現變化?將是值得關注的議題。


      面對外界的質疑,中國政府重申「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否認中國會對外國採取「強硬」或「對抗」的行為,強調中國只是在處理涉及主權、安全和發展的問題上,維護本國的「核心利益和尊嚴」。


      但是中國的「核心利益與尊嚴」究竟由誰來界定?哪些涉外事務屬於中國的「核心利益與尊嚴」?而維護「核心利益與尊嚴」的方法又是什麼?這些問題有待中國高層領導人提出更明確的定義與規範,否則各種以捍衛「核心利益與尊嚴」為由的對外強硬舉動,在未來只怕還會一再地發生。

安全困境 vs. 危機管理

      從美中的互動來看,目前雙方的安全關係已隱然出現「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美國認為中國在國力崛起後,積極推動軍事現代化、增加在周邊水域的軍事活動,因此美國必須加強與區域盟友的合作,防範中國挑戰區域現狀。但中國也認為,美國加強與區域盟友合作,並在中國鄰近水域進行聯合軍演,乃是美國欲對中國進行「圍堵」。美中都宣稱各自的軍事活動與海上演習,乃基於「守勢」的需求,並將對方的軍事活動與海上演習解讀成「攻勢」作為,因此採取各種行動予以反制。


      今年5月18日,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發表分析報告指出,目前美國在亞太地區正面臨來自中國的軍事威脅,隨著解放軍執行「反介入」與「區域阻絕」能力的提升,未來美軍在亞洲從事軍事運作的風險與成本將逐漸上升。而這樣發展將導致兩種嚴重後果:第一、美國將被迫逐漸退出亞洲事務;第二、美國區域盟友在遭受武力威脅時,將陷於相對脆弱的處境。因此,美國正面臨兩種戰略選擇:一是接受這種不利於美國的軍力平衡轉移,二是採取行動防範這種不利趨勢持續惡化。


      美國近期在亞洲地區舉行一系列的軍演,包括「環太平洋」軍演、美韓「無畏精神」聯合演習、以及年底前在黃海地區舉行一連串美韓聯合軍演,顯示美國為了維持區域軍事主導權,已開始採取必要的動作。對此,中國軍方不可能坐視不理,未來美中雙方在東亞水域的競爭態勢,只怕會持續升高。


      然而,不論美國或是中國,都瞭解到現階段若出現美中軍事衝突,將不符合雙方的利益。尤其美國是個有經驗的世界霸權,對於如何管理和其他大國之間的潛在衝突,具有豐富的經驗。既然美中在東亞水域存在競爭關係,美方當然知道必須透過危機預防與管理機制,防止美中在此地區發生突發性軍事意外,因此一再地呼籲美中應盡快恢復軍事對話與交流。


      冷戰時期,美國曾和當時的對手-蘇聯,簽署《1972年海上意外事件協議》(1972 Incidents at Sea Agreement)與《1978年美蘇防範危險軍事意外事件協定》(1989 US-Soviet Prevention of Dangerous Military Incidents Agreement),建立起美軍太平洋司令部與蘇聯遠東司令部在危機時的對話管道,防範雙方在海上出現緊張對峙。美國一直希望將美蘇在冷戰時期防止海上軍事意外的經驗,引進到美中安全關係。美中兩國雖曾在1998年1月簽署《軍事海上諮商協定》,但是較之美蘇之間的協議,美中簽署的條文過於模糊、且缺乏運作細節,因此未能防止美中近年來多次出現的海上對峙事件。


      這次天安艦事件的發生,掀起了大國之間的海上角力,在這一波的軍演風潮中,美國的關切在於維持亞洲的軍事支配地位、展現對盟邦的安全承諾、嚇阻潛在對手,而中國的關切則在防止美國與區域盟邦擴大海軍運作範圍、打壓中國的崛起。美中安全關切的差異,顯示美國這個既有世界強權與中國這個崛起區域大國在亞洲地區,確實存在戰略矛盾。只是美中雙方的互動,除了競爭面外,還有合作面,因此接下來的觀察重點,除了看美中在亞洲海上的戰略角力外,也要看雙方預防危機的政治智慧!

作者蔡明彥為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智庫立場)

最近更新: 2010-08-10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