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5192
- 發佈:2010-09-14
自從今(2010)年6月3日鳩山由紀夫宣佈下台,由社會運動出身的菅直人組閣以來,日本民主黨正式進入了「後鳩山時期」。為何會稱菅直人主政時期為「後鳩山時期」呢?因為菅直人在就任之初,就被黨內定位為「選舉內閣」,他只有一項任務,那就是肩負著打贏今年7月11日參議院選舉的重責大任。而在民主黨執政之後,由於政權公約所主張的競選支票頻頻跳票,民主黨想要這次參議院選舉維持過半的席次實是相當困難,在選戰難打、政治責任卻要照常擔負的情況下,菅直人內閣壽命的長短,便只能與參議院選舉相互依存。所以民主黨人士自始自初,便將菅直人內閣認定只是個「過渡性的內閣」,想利用菅直人兩袖清風的好形象來為民主黨加分,一旦選舉過後,菅直人的階段性任務,其實應該就已經完成了。
但是這次民主黨眾大老的盤算可能會踢到鐵板了。因為從過去以來,歷任日本首相的就職演說,大多是老生常談、了無新意,日本媒體並沒有多大的興趣,頂多將內文重點以一兩段話帶過。但是在6月12日,日本以朝日新聞為主的各主要報紙,竟然全文刊登菅直人首相的就職演說,日本媒體認為菅直人的上台,才是代表著真正的政權輪替,因為菅直人是1955 年體制之後,第一位沒有自民黨背景或淵源的總理大臣,左派色彩鮮明的他,代表著日本政壇進入另一個嶄新的時代。這也是為何在7月11日的參議院選舉,菅直人所帶領的民主黨雖然吃下敗仗,無法順利取得過半的席次,日本媒體並沒有太多的苛責,菅直人也表示不必為這次敗選負責而辭職下台,菅直人似乎不願成為另一個短命的首相。
而自從去(2009)年8月30日政黨輪替之後,至今才短短地不到一年,民主黨便已經更換二位首相了,民意支持度也從去年十月最高峰的將近80%,急遽的滑落到鳩山下台前的20%,而現今的菅直人雖然略有起色,但卻也是不到40%,從他6月4日剛上台的67%,至今短短不到兩個月,也下滑了將近30%,首相民意支持度像自由落體般的快速下滑,似乎已經成為民主黨執政以來,歷任首相擺脫不了的政治宿命。而民意支持度快速下跌,會危及到首相任期的長短,而首相任期若更替過於頻繁,更會造成政府政策的不連貫性,影響到經濟的成長與復甦,這是近年來不斷地在日本上演的「惡性政治經濟景氣循環」。
貳、後鳩山時期日本政治的不變:口號治國的夢魘
而近年來日本為何頻頻地出現短命首相呢?自民黨的情況其實與民主黨並不太相同。過去在後小泉時期,自民黨首相之所以更替如此頻繁,大多是出在首相的個人問題,而並不是出在經濟沒有搞好,畢竟日本經濟不況已經長達二十年,即將邁入第三個十年了,這種長期經濟衰退的慢性病症,並非短期的改革藥方可以解決的。例如安倍晉三是個標準的草莓族,無法承受過多的政治壓力;福田康夫則是過度謹慎,事事都要請示協調,優柔寡斷而欠缺改革的魄力;麻生太郎更是個公子哥,經常自我感覺良好,而不太貼近民意。這是日本選民在去年決定要放棄自民黨,選擇民主黨的最主要原因。
而在另一方面,民主黨的首相任期過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他們都喜歡喊口號、以口號治國,君不見去(2009)年8月30日眾議院選舉,民主黨政權公約洋洋灑灑所羅列的四十五項經濟福利政見,而這些政見在民主黨執政之後,卻被東折西扣、左減右刪,至今沒有一項政見是真正被兌現的,而這些口號也很快就化成口水,淹沒了民主黨的首相。可能是以喊口號、太輕易就取得政權,也可能是新手上路、政治經驗不足,民主黨執政之後的每一位首相,竟然都會不約而同的緊緊抓住一個口號不放,他不管民眾是否喜歡這個口號,他也不管這個口號是否真正實用,直到民眾及在野黨群起圍剿,民意支持度像溜滑梯般的下滑,他們才如同大夢初起、恍然覺悟,剛下台的鳩山由紀夫首相便如是,剛上任的菅直人首相亦若是。
自從民主黨的第一任首相鳩山由紀夫上台之後,沖繩美軍基地遷移的問題便有如緊箍咒般地圍繞著、困擾著鳩山內閣。美軍普天間基地遷離原本的沖繩原址,是民主黨去年競選時的政見主張,但是普天間基地到底要遷移到沖繩北部的邊野谷,亦或是遷離沖繩本島,這都是有待當地住民的自決,以及美日兩國之間的協調。而民主黨執政之後,為了拉攏社民黨進入執政聯盟,鳩山在沒有和美國政府事先協商之下,竟然打破過去自民黨政府與美國之間,將美軍基地遷移到邊野谷的協商,而主張美軍基地應該要遷離沖繩本島。鳩山的片面決定破壞了美日同盟之間的信任關係,更讓美國政府感覺民主黨政府,是想要在美國與中國之間採取比較平衡的政策,以兩邊得利,之後在美國政府的強大壓力下,讓鳩山想要在美國、沖繩住民以及社民黨之間,三邊都討好的政策頓時破局了。最後鳩山政府只能維持原議,讓沖繩基地繼續留在沖繩本島,這讓日本選民開始感覺民主黨是個無法信守競選承諾的政黨。
鳩山的政治壓力並不只有美軍基地遷移問題,他還必須要解決民主黨去年眾議院選舉時,在政權公約上所開出的經濟福利支票,例如國民年金最低保障七萬日幣、每個月兩萬六千日幣的育兒津貼,以及國道高速公路免收通行費等,這些福利政策都是日本選民投票給民主黨最主要的因素。但是鳩山上台之後,卻發現日本財政赤字高築,根本無法找到適當、充足的財源,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情況下,只能將原本承諾的國民年金從七萬減為三萬,育兒津貼也打了六折,高速公路免收通行費,更只適用在東北地區及北海道等人車稀少的地區。競選政見的無法兌現,讓日本選民開始懷疑民主黨所提政策的可行性,同時也讓鳩山內閣的民意支持度急遽下滑,在面對七月參議院改選在即的情況下,鳩山只能宣布辭職下台,並將涉入政治獻金醜聞的小澤一郎也一併拉下台,以避免衝擊到民主黨在參議院選舉的選情。
而菅直人上台之後,並沒有記取鳩山的前車之鑑,竟然在參議院選舉之前,喊出提高消費稅的經濟主張,將現行5%的消費稅提高至10%,這意味著今後每位日本國民在購買任何一樣物品時,都必須要多負擔5%的稅負,這不但對於長久以來苦於經濟衰退的日本國民,其經濟負擔無疑是雪上加霜,對於長期低迷不振的國內消費更是一大打擊。這項經濟主張在短短幾天之內,便讓菅直人的民意支持度狂跌20%,也嚴重的衝擊到民主黨的參議院選情。在選舉投票前夕,菅直人雖然出面澄清提高消費稅的政策,只是一項仍在紙上談兵的經濟主張,但是負面效應早已在參院選舉中浮現出來了,民主黨不但席次大幅減少,也失去在參議院取得過半席次的地位。
由此可見,在後鳩山時期,日本政治不變的是口號治國,每位民主黨首相上台都會喊出一個口號、提出一項政策主張,其不管這項政策主張是否符合政治現實,也不論日本選民是否喜歡這個口號,而最後這項政策主張,卻往往也會成為壓倒其政權的最後一根稻草。
參、後鳩山時期日本政治的變: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
在了解後鳩山時期日本政治的「不變」之後,接下來便是要探討後鳩山時期日本政治的「變」。本文認為假若政治口號,是後鳩山時期日本政治最大的「不變」,那麼民主黨首相的政治意識型態與世界觀,便是後鳩山時期日本政治最重要的「變」。鳩山由紀夫的國際觀,是師從寺島實郎,他崇尚理想主義,在外交政策上經常過度地理想化;而菅直人的世界觀則是跟隨著永井陽之助,他遵循著現實主義,以務實的態度處理錯綜複雜的對外關係。
想要知道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在外交政策上,為何要主張「脫美入亞」?就必須要從鳩山身邊的政治智囊來分析,日本總和研究所會長寺島實郎是鳩山最倚重的外交智囊,他主張重新改造戰後的日美同盟,改變過去不對等的日美同盟關係,同時日本也應該要從過度依賴美國的權力結構中跳脫,為自己未來的方向掌舵,寺島的外交戰略深深影響著鳩山的外交政策。這也是為何鳩山任內要以住民自決的方式來決定美軍基地是否要遷離沖繩本島,同時積極追求與美國平等、信賴地位的主要原因。他認為過去的日本為了維持美日同盟,犧牲許多自身的國家利益,這是一種不對等的同盟關係。
但是鳩山在執行這項外交政策時,只是一味地追求政治上的理想,而並未考慮到國際政治的現實面。從二次大戰之後,日本不但在區域安全保障上,需要仰賴美國的防衛,同時在追求國家正常化的過程中,也要仰仗美國政府的支持,日本一旦脫離美國,便會發現他在東亞權力結構上,以及世界政治的角力上是多麼的孤立無援。這是鳩山在執政後期,不斷地游移在沖繩住民自決以及美國政府壓力之間的主要原因;同時這也是鳩山在下台之前,不斷地要為普天間基地遷移問題,尋求解決之道的最重要原因,而美軍基地遷移問題以及美日同盟關係的惡化,最終也成為壓倒鳩山政權的最後一根稻草。
菅直人上台之後,便開始扭轉鳩山時期浪漫、理想的外交政策,以務實的態度來穩定美日同盟關係,以全心全力復甦日本經濟。而想要了解日本民主黨新首相菅直人的外交理念,就必須要從他的就職演說的內容來著手,菅直人在今年六月十二日的就職演說當中,提到了深深影響他的政治理念的四個重要的人,其中一位便是去年才過世的,日本著名國際關係學者暨現實主義大師--永井陽之助,永井認為日本應該要體認到大國權力結構的現實,以大國之間的權力矛盾來追求國家利益的極大化,他主張國家利益才是一國外交政策的基石與根本。
因此菅直人上台之後,不再追求美日同盟的平等的地位,也改變過去強調日美關係與日中關係的平衡政策,而是要全力深化美日同盟之間的政治關係;在另一方面,菅直人也不偏廢與中國之間的關係,他認為過去日本刻意忽視中國經濟崛起的現實,以致於日本企業無法搭上中國成長的列車,因此,他主張應該以務實的角度看待中國經濟崛起的事實,全力發展、深化日中之間的經濟關係,這是他打破1972年日中建交以來的政治慣例,指派日本伊藤忠商事的前社長丹羽宇一郎,為新任日本駐中國大使的主要原因,其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借重丹羽在中國深厚的人脈網絡關係,開拓日本企業在中國的新商機,以復甦長久低迷的日本國內經濟。
由此可見,在後鳩山時期日本政治最大的「變」,便是日本外交政策的轉變,菅直人改變過去鳩山時期的理想主義思維,追求日美平等關係,強調日-中及日-美平衡的外交策略,以現實主義為基礎,深化日美同盟關係,以追求對美政治利益的最大化,同時在另一方面,也要強化日中的經濟關係,以追求對中經濟利益的極大化。
肆、未來日本政治的挑戰
戰後首位非自民黨背景出身--菅直人首相的上台,代表著日本新世代政治的來臨,同時也代表著自民黨政治運作模式的真正結束,但是日本所面臨的挑戰卻並未有絲毫的改變,大家最關心的是菅直人會不會成為另一個短命首相。而菅直人內閣是否能夠維持長久,最重要的是他能不能夠解救日本的經濟,讓日本的經濟徹底復甦;其次則是菅直人所主張:深化日美政治關係,強化日中經濟關係的雙軸線外交是否能夠奏效。
首先在經濟方面,從菅直人的內閣佈局,他上台後只有更換經濟及財務相關大臣,我們可以發現菅直人內閣的最重要使命,便是要復甦日本經濟,他想改變鳩山時期擴大政府福利支出、積極搶救失業的經濟政策,而改以削減政府財政赤字,以健全國家財政的方式來復甦日本經濟,因此,他主張財政-福利-經濟三位一體的經濟構想,以提高消費稅來削減政府的財政赤字。但是在歷經7月11日的參議院選舉挫敗之後,今後菅直人是否還會堅持提高消費稅的政策,如果菅直人改變他的提高消費稅政策,他又要用何種理由來說服日本人民;同時在當時反對他的消費稅政策最力的小澤一郎,也在參議院選舉之後,磨刀霍霍伺機反撲,菅直人又要如何面對及平息黨內反對的聲音。這是今後菅直人政權所面臨的第一大挑戰。
其次是在外交方面,菅直人若想要深化日美同盟的政治關係,首先就必須徹底解決普天間基地的問題,現在雖然基地遷移地點已經塵埃落定了,但是今後如何重新修建基地才是真正的挑戰開始。因為日美雙方對於基地修建的施工方法產生相當大的歧見,日本政府及當地住民希望使用在岸邊的海上鋪建跑道的環保工法,而美國政府則是希望在岸邊的土地上直接興建跑道,以符合軍機起降的重量標準,如果日美兩國在施工方式上無法達成共識,美軍基地問題仍將成為菅直人政權的一顆不定時炸彈;其次菅直人希望從經濟交流來強化日中關係的基礎,但是日中關係其實並不僅僅只侷限在經濟議題,日本與中國近期在西南海域的軍事角力、東海油氣田的爭議重新再起,以及日本近期在沖之鳥島興建碼頭等,都有可能成為日中關係的不穩定因子,菅直人以及商人出身的丹羽宇一郎,要如何解決長久以來日中關係之間錯綜複雜的政治議題,也將是菅直人執政之後所要面對的另一項挑戰。
作者蔡增家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亞太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