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壹、釣魚台:美日中台四個三角關係的交會點

      從九月七日日中在釣魚台發生爭議以來超過兩個月,但日前又因日本海上保安廳官員將中國漁船衝撞日本海巡船隻的日本蒐證畫面上傳至網路,導致新一波的爭論。釣魚台問題成為日中關係的新的爭議。
 

      在台海戰略關係上,如果中國主動對台灣發動軍事攻擊,一般都認為美國會介入,由於介入的美軍將會以駐防沖繩的部隊為反應主力,同時還有美日同盟的關係,因此日本很可能會在美國要求後方支援下也介入台海爭端,從這個角度來看,台海安全問題雖然表面上是「美-中-台三角關係」,但實際上是「美日同盟-中-台」的四邊關係。


      但是與台海爭議相比,會更直接牽涉到美日中台四國關係的,是釣魚台/尖閣列島問題。這是因為固然台灣、日本都主張對釣魚台/尖閣列島有主權,而中國是基於對台灣的主權聲稱而主張對釣魚台有主權,但是美國承認釣魚台是日本行政管轄區域,也美日同盟的涵蓋範圍,因此一旦釣魚台爭議軍事化,美國必然會基於美日同盟防衛日本的軍事義務而協防日本。這次釣魚台問題的發展就是如此。


      但進一步來看,固然可由美日中台四國互動看待釣魚台問題的發展趨勢,但實際上決定這個問題的發展軸線,主要是「美日中」、「日中台」、「美中台」、「美日台」四個三角關係交互作用的結果。而其中「美日中」是第一主線,「日中台」是第二主線,「美中台」是支線,而「美日台」則毫無作用。


由於台灣一向主張對釣魚台有主權,但在過去並未因與日本在釣魚台的主權爭議而破壞了台日互信與美日關係,可是這次在釣魚台爭議迅速上升之際,反而台灣的角色被邊緣化,對台灣最有利的「美日台」三角關係也沒有發生對台灣有利的影響,反而一個從未領有釣魚台,也最不具正當性的中國,卻因此事件擁有對釣魚台的發言權,同時美國也首度在釣魚台/尖閣列島議題上,扮演日中調停者的角色,台灣面臨的戰略處境可見一斑。


貳、「美日中」是第一主線:美國成為日中爭議的調停者

      在美日中台四邊關係中,無疑的,美日中三角關係是最具支配性的主線。從2009年開始,不論是歐巴瑪政府上台矢志推動與中國的「戰略再保證Strategic Reassurance」,造成當時麻生政府擔心當年克林頓政府的「忽視日本Japan Passing」夢魘可能會再現,還是其後當鳩山擔任首相後提出的「美中等距關係」、意圖建構一個沒有美國的「東亞共同體(East Asia Community)」、推翻2006年日本政府與美國沖繩基地協議等發展,都看到在2009年,美日兩國彼此在相互疏遠,而競相與中國接近。美中關係與日中關係都比美日關係要更為緊密。


      但從2010年四月天安艦事件後,不論是中國對北韓一意呵護的態度,還是中國的十艘軍事船隊高調穿越沖繩進入第二島鏈、或是中國對美國資深官員主張東海與南海是中國的「核心利益Core Interest」等,中國強勢的態度使得美國與日本改變先前彼此疏遠的態度,而中方在釣魚台/尖閣列島爭議的強勢態度更使日方感到擔憂,這不僅使美國藉此使日方回到2006年沖繩基地問題的基本立場,更使日本徹底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而此次美方不止一次表示釣魚台是美日同盟涵蓋範圍,也意味著釣魚台議題很可能從此成為美日中的議題之一。美國在釣魚台議題的正式介入,是過去從未有過的現象。


      此外,日方釋放衝撞日本海上保安廳船隻的中國船長,固然使日本對外事務的國際信用度(credibility)受到重大傷害,但這整件事的發展,也似乎隱約看到美國在幕後折衝的影子。因此外界懷疑是否美國一方面對日本送出美日同盟涵蓋釣魚台的確定信號後,同時也要求日本盡快放人以讓危機不再升級。日後美國在釣魚台議題公開提出美國願意擔任日中調人的發言,也更增添這項猜測的可能性。


      此外有趣的是,由於釣魚台問題美國的公開表態,也連帶影響了與日本領土爭議有關的北方四島問題。美國對北方四島問題的立場很清楚,認為這是日本的領土。有趣的是當俄羅斯總統要到北方四島巡視,美國因為美日同盟涵蓋釣魚台的關係,也隨即對其認定日本領土的北方四島問題表態。這個發展更是過去,特別是在冷戰時代美蘇公開對立時,完全沒有看到的現象。


      但不管美國是否在釋放中國籍船長一事上有對日本施壓,但既然美國提出願意在釣魚台議題擔任日中調人的角色,也可能意味著美國有意藉此議題使美國在亞太區域的角色,不再只是「平衡中國影響力」而已,還加上了「調解中國與其他國家爭端」的成分。則「美日中關係」的發展在未來是否意味著會複製台海模式呢:意即美國以美日同盟確保日本安全,但也利用同盟關係規範日本的對中作為,使自己成為日中關係的平衡者與調停者,類似美國一方面以「台灣關係法」確保台灣安全,但也以此約束台灣防止其走向台獨,並促使中國更加倚賴「經美制台」,使美國在兩岸關係扮演中介與平衡的角色?


參、「日中台」是第二主線:台灣的戰略轉向
 

      釣魚台事件的第二主線是日中台關係。日本與台灣對釣魚台/尖閣列島有長久的主權爭議,而中國是透過宣稱對台灣的擁有,認為也擁有釣魚台,因此釣魚台所牽涉的日中台三角關係上,除了需注意其對日中關係的影響外,還牽涉到台灣對兩岸關係的戰略態度:台灣如果不否認一中原則(馬政府的互不否認),則台灣無法阻止北京政府基於台灣是中國一部份理由,所衍生的對釣魚台主權宣稱,但如此則會造成兩岸聯手抗日的戰略結果;另一方面,如果台灣堅持釣魚台只是台日爭議,與中國無關,則意味台灣不接受一中原則,也會對兩岸關係產生衝擊,更會使中國藉此指控台灣朝向台獨,而在國際親中為主流的戰略認知推波助瀾下,使台灣再度被污名化為麻煩製造者。


      在九月七日在釣魚台海域出現中國衝撞日本船隻後,竟然會在七日後台灣出動12艘海巡船隻護送民間保釣人士前往該海域向日本抗議,更提出在釣魚台議題上,只有台日與中日爭端,不存在台灣與中國的爭議,但在其後總統府又發函表示「四點原則」等前後立場不一的結果。這表示釣魚台所牽引出的是台灣是否以「兩岸高於外交」,台灣的戰略選擇成為日本與中國都在嚴密監視的對象。


      要特別注意的是,這個兩難是在馬英九上台後才出現的,在過去釣魚台與兩岸關係從沒有今日這樣的緊密連結。在過去釣魚台只是台日之間的爭議,中國即使對釣魚台同樣有主權宣稱,但也都保持非常低調,對釣魚台議題表現得異常自制。2006-2007期間,北京政府甚至在東南沿海積極禁止漁船前往釣魚台海域,以免引起中日爭端。在台灣的立場十分堅定的狀況下,當時更不會認為台灣對釣魚台的作為,會使北京政府認為這可能危及兩岸關係的連結。


      但這次中國與日本出現爭議時,其作為是一方面高分貝反對日本,並派出漁政船前往該海域表示要維護主權,可是積極防止民間保釣船隻出海,但另一方面,卻嚴密監視台灣的反應,看馬政府作為是否在此事件藉由「共衛祖權」以體現一中原則。台灣在此變成中國對日施壓的側翼。如果台灣在此並為體現出對一中的承諾,則進一步強化對台的政治促談力道,這是在過去從沒有看到的現象。這也是為何一個拘捕中國漁民的事件,其後竟會出現台灣出動武裝船隻向日本抗議侵犯主權,但對於也同樣要到釣魚台宣示主權的中國漁政船卻不聞不問。


      由於外界對於此次中方在釣魚台立場,會表現出與2006-2007截然不同的異常強硬大惑不解,中方學者表示這是日方違反過去「只驅離、不拘捕、不依國內法審判」的日中默契所致,也有觀察家認為這是中方在宣示東海與南海為其核心利益後,必須以強硬手段讓外界明瞭中方不是開玩笑,更何況釣魚台還與中方的主權有關,因此其反應強度與中方對美韓進入黃海軍演是一樣的。觀察家也表示這可能反應2012權力交班的內部鬥爭,使得軍方與強硬派得勢的結果。


      但不論中方內部的認知與邏輯為何,此次支配釣魚台議題發展的結構與2006-2007不一樣之處,是台灣出現一個不挑戰一中原則,並採用「兩岸高於外交策」略導致戰略傾中的馬政府。同時在2008一上台之際台日關係就因為釣魚台意提出線嚴重齟齬,甚至一度還有兵戎相見的可能。對中國而言,台灣形同對中國處理對日關係一個有力的戰略側翼,更有餘裕以多面向的方式處理中日爭端。此次中方一開始強硬講話,在中方威脅派出漁政船宣示主權,同時禁止福建沿海漁民出海之際,剛好台灣派出大規模海巡船隊與日方對峙,讓日本飽受驚嚇,結束後中方接著祭出更強硬措施,包括外傳可能的凍結稀土供應等。因此從某種程度來說,台灣的戰略轉向,提供中方在釣魚台議題採取更強硬作為的戰略彈性,這是與2006-2007不同之處


      馬英九上台後改變了台灣的戰略立場,以「兩岸高於外交」的戰略邏輯處理釣魚台議題也帶出另一個後果。由於台灣與中國聯手抗日,台灣還推波助瀾派出武裝艦隻處理釣魚台爭議,使得日本更加傾向美國,更使美國多次重申釣魚台是美日同盟涵蓋範圍,以及外傳下半年美日軍演可能會有針對釣魚台情境的演練。這些都是過去從未發生的事例。馬政府的戰略轉向所導致一系列的戰略骨牌效應,使得釣魚台議題開始軍事化,並隱約出現「美日同盟 VS. 中台」的發展,可見日中台這個三角的互動,特別是台灣的作為,對釣魚台議題所產生的影響


肆、釣魚台挑戰既有對「美中台」的戰略想像

      馬政府認為李扁時代因為拒絕接受一中,導致台海持續緊張,在中國全面的圍堵下,台灣不僅走不出去,李扁政府還不時以堅持台灣有獨立的權利挑釁中國,使得台灣成為台海穩定的麻煩製造者。馬政府認為接受「台灣是中國一部份」的一中,同時放棄台獨之下,只要在堅持這個一中是中華民國,台灣可以化解北京政府的疑慮,不僅自己不再是麻煩製造者,同時也因為美日等國不再擔心台海問題,也可以在中國無意搞外交鬥爭下,開展台美與台日的關係與互信。認為這就是「活路外交」。


      特別是馬政府以為台美與台日關係,都是在美中與日中關係下的次關係,以為美日對台灣的關切是集中在兩岸議題,不存在獨立的台美與台日關係面向。但是釣魚台議題的發展,清楚凸顯了馬政府戰略設計的天真與荒謬。


      在李扁時代不會使台日關係惡化的釣魚台議題,卻在馬政府上台後快速成為兩國互信陷於冰點的導火線,還因此使得台灣可能與美國兵戎相見,會出現這個結果,是因為馬政府採取信守一中以維持良好的兩岸關係,因此台灣與中國不存在對釣魚台的主權爭議。但是為了維持一個好的兩岸關係甚至是軍事互信,其結果卻是台灣與美日同盟的戰略對立,這個與馬政府宣稱「兩岸關係良好可同時帶來台灣與美日關係的提升」剛好相反的發展。這個荒謬結果,反映出馬政府「活路外交」戰略假設的根本問題。


伍、「美日台」不起作用,台灣被邊緣化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只要台灣堅持和平解決、與中國無關、將重點集中保障漁權等三原則,雖然台日在釣魚台議題上有主權爭議,但可使這個議題成為台灣與美日同盟強化交往互動的可用籌碼,特別是中國態度強勢時,台灣的相對理性,可能可以提升給台灣在與日本交涉時,從日方獲得讓步的可能性,甚至可以由此帶出其他台灣更想與美、日合作,具戰略意義的議題,從而在整體上使台灣獲得更大利益。但這次釣魚台議題的發展,卻看到台灣在擔心激怒中國,以及面臨美日同盟的明確立場下而進退失據。更誇張的是,原本主要是台日爭議的釣魚台議題,在台灣採取「抗日不反中」的作法後,不僅使台灣與「美日同盟」直接對立,日本也認為處理此事的關鍵是中國,轉而直接與中國協商,使得台灣在釣魚台議題被邊緣化。


      另一方面,中國雖因其強硬態度導致美、日、包括韓國等在內,更對中國「強勢崛起」擔憂異常,但也測試了台灣的態度,在國際上強化「兩岸一中」,並對於一個從來都沒有所有權的島嶼,具有對其歸屬的發言權。中國並非毫無所獲。


      此次釣魚台事件「美日台」三角會完全沒有任何作用,是馬政府「兩岸高於外交」戰略選擇的結果。台灣在釣魚台議題被邊緣化的速度會加速,與台灣在未來是否派軍艦或到釣魚台展示武力無關。釣魚台事件揭示出「美日台」三邊既無合作,互信也在下降的事實,在美日中台的四個三邊關係中,現在的「美日台」三角可說已經不存在了。


陸、結論

      釣魚台議題所牽動美日中台得四個三角關係的連動,其結果是日中關係陷入低潮,對日本而言,已經開始將釣魚台事件與中國崛起的屬性聯繫起來思考,認為中國不可信任,對中國崛起抱持懷疑態度的人也成為主流。另一方面,日本也對美國更加依賴,不僅民主黨政府對於2006美日沖繩基地協議有可能全面接受,不再採取懷疑態度,同時美國介入釣魚台議題,也使得美國對中國政策上有了新的籌碼。美國確保對日本的安全承諾,但又對中國表示出美國依然具有壓制日本的能力,提醒中國不要過份挑戰美國。


      而中國在釣魚台事件上的強勢態度,雖然引起美日的疑慮,但也以此向亞太其他國家,展現中國對於東海為其核心利益主張的重視程度,同時還測試台灣對於一中的承諾,並在台灣的戰略轉向下,取得對過去從未擁有過釣魚台的發言權。中國也不是全然沒有收穫。


      但台灣可能是最大的輸家,不僅對於釣魚台議題失去主動權,全然被日中關係邊緣化,日後台灣對釣魚台議題更沒有發言空間。而馬政府的作為更使台灣陷入日本中國兩面騎驢的困境:中國會持續以一中測試台灣,並可能在未來當中國與其他國家再度出現領土爭議時,台灣可能又會被拉出來做為中國的側翼。但另一方面,台灣更被美日同盟懷疑,與美日的戰略互信已經煙消雲散。

作者賴怡忠為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助理教授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智庫立場)

最近更新: 2011-01-10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