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自去3月份天安艦事件以來,東亞局勢快速演變。原本因2010年1月東協加一自由貿易區的成立,金融風暴下美國影響力的式微,及日本民主黨政府去年上台以來更重視和中國之友好關係,令人感到中國在東亞影響力的快速提昇。然而天安艦事件之後,從美日韓演習、環太平洋軍演、南海及釣魚台主權爭論、越南軍演到北韓砲擊延坪島等事件,除了強化美、日、韓同盟關係之外,亦令一些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崛起感到擔憂,去年來紛紛向美國聚攏,強化和美國的安全關係,給予美國「重返亞洲」的機會與藉口。這對中國東亞週邊局勢的壓力,可說是冷戰結束後多年未見,甚至高過天安門事件及1996年臺海飛彈演習危機之時,畢竟當時中國尚未被認為已足夠崛起,但去年中國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海軍實力又快速成長,尤其是即將擁有的航空母艦。如此日益明顯在安全面向上的美中矛盾對東亞局勢造成如何之衝擊,臺灣在此快速演變的東亞局勢又應如何自處,玆分述如下:


壹、北韓核武化之難以阻止及東北亞令人擔憂的核擴散骨牌效應
 

      去年3月份天安艦事件之後,除了予美國「重返亞洲」的藉口與機會及美、日、韓同盟關係的強化外,北韓這半年來的一再的挑釁及其內部的權力繼承問題,均令人深感六方會談已難以再發揮作用,及阻止北韓之擁有核武。這令人擔憂是否會在東北亞引起骨牌效應,導致東亞核不擴散機制如南亞般的瓦解。此區域的所有非核國,不論是南、北韓、日本及臺灣均有能力在短期內發展出核武,更重要的是過去三、四十年來,他們在均曾或多或少被懷疑有意要獲取核武。


      尤其是日本,一個核武日本強國的出現,勢必大為影響既定的東亞權力架構與戰略均勢,這亦是中國最不樂見的。日本長期以來的核武政策雖然有所謂的「核三不原則」(不製造、不引入、不持有),然而應了解的是此三原則僅是日本眾議院通過的決議案,本身並無法律拘束力。而日本政府不僅長期以來一直拒絕以社會黨為主的反對黨提議將之定為法令的要求,且一直維持著1957年岸信介首相所宣示的看法:「一支僅為了自衛且不會威脅他國的小型核武的發展」並不會違反「非戰憲法」。之後在不同的時機,日本官方多次宣示發展一「防禦性核武」的合法性,包括1993-94年及目前的北韓核武危機,甚至暗示一旦北韓成功發展了核武,日本將發展防禦性核武來因應。而經常被質疑有發展核武之能力與意圖的南韓,亦多次在其未發展核武的澄清中提到「只要日本不發展核武」的前提,這明顯暗示其將跟隨日本發展核武的可能性。


      去年雖角逐首相失利,但仍足以影響百位以上眾議員的小澤一朗,2002年4月曾言,「如果鄰邦中國過度膨脹,日本要製造核武和超越中國的軍力是很容易的事,日本可以在一夜之間製造數千枚核武器。」去年6月上任的外相前原誠司亦是始終擁護日本核武裝的政治人物。民主黨雖主張强化和中國的關係,但亦言:「日本和中國各自都應該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以強大的日本來和中國交往,並在美、中之間扮演重要角色。一個已擁有長程飛彈,如今可能再加上核武的北韓的出現,是否會影響到日本對美國核子保護傘的信任呢?尤其是此傘的可信度實為目前東亞核不擴散機制的基石。而日本是否能容忍其近鄰又多了一核子強權,且使其處於東北亞唯一未擁有核武的國家的窘境呢?此實為對北韓擁有核武之後續發展真正令人擔憂之處。而釣魚台撞船事件後,日本國內希望修改「非戰憲法」的情緒是否會再起,實深值關注,這在過去2年金融風暴下曾一度暫緩。


貳、南海爭議及東亞高峯會「10+8」的轉變
 

      去年3月北京宣稱南海與臺灣和西藏一樣,都屬於中國的核心戰略利益,這亦令一些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崛起感到擔憂,去年來紛紛向美國聚攏,強化的美國的安全關係,給予美國「重返亞洲」的機會與藉口,美國亦在7月的東協區域論壇外長會議上宣示:「維持南海的航行自由是美國國家利益」。一個明顯的突破即去年10月東亞高峯會正式邀請美國、俄國自明年起成為其正式成員,形成「10+8」的機制,而且是東協十國一致通過。

      在過去幾年,一般認為亞太地區由美國領導的APEC和中國某種程度主導的「10+6」東亞高峯會,競逐於亞太。現今美國亦被納入東亞高峯會機制,自然令人感到中國在東協國家中的影響力受到挑戰,而美、俄提出加入東亞峰會的要求以及東協一致做出的正面回應,可說是東亞地區國際關係隨著該地區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的變化出現的新格局。未來美國成為東亞高峰會成員得,是否能以自己的唯一超級大國的實力,在政治及安全議題上施加影響力,從而把這一區域合作機制變為制衡中國的平臺之一,實深值關注。


      東協國家雖然在去年初和中國之自由貿易區成立後,強化和中國的經濟關係,但從這幾個月的發展,更明顯令人感到在安全面向上,一些東協國家對中國仍有戒心,而期朌和美國強化合作,以抗衡中國快速增強的軍事實力。其中尤以和中國仍有領土爭議,過去亦曾和中國打仗過的越南(1979年),更值關注。去年8月美國和越南的首次聯合軍演,可說令中國深感擔憂,尤其美、越安全關係的提昇,是否會令美國重獲機會使用亞洲最大的海軍基地: 金蘭灣,這對中國三亞灣海軍基地將造形成不小牽制,將在地緣政治上大大强化美國在第一島鍊對中國海權發展的圍堵能力。


參、中國將繼續「韜光養晦」?
 

      面對目前此一冷戰後多年未見壓力重重的國際形勢,這對中國的對外政策而言,可能又到一個變化的關鍵時刻。然而如何轉變,大陸內部可能仍有爭議。是否應繼續堅持鄧小平提出的「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呢?對於外交及對外經貿體系,可能認為大陸實力尚未到「當頭」及「說不」的階段,只要不發生大規模的軍事入侵,只要不出現重大國家分裂,這一對外方針不應改變。畢竟大陸現今GDP及軍事預算均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


      然而,值此2012年之前權力繼承的關鍵時期,最近經常聽到一些較強硬的人士放話,尤其是一些軍方人士,主張大陸實力已經強大,現在已足以凸顯大國能力,在世界「有所作為」的階段,包括對唯一超級大國美國「說不」。北京去年9月出版的2010年版《中國外交》白皮書首次提出「安全外交」一詞,欲大力加強之,此一新詞的精確意涵雖尚待深究,然而明顯意指希望努力捍衛和國家主權與安全相關的「核心利益」。從北京面對去年3月份以來快速轉變的局勢,時而態度強硬,時而忍氣吞聲,可看出其內部可能仍有爭議,頂多各派間維持「養晦而不韜光、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彈性但又有所矛盾的共識,視所遭遇的議題而定。但在目前權力繼承的關鍵時期,各政治勢力顯然均尋求獲得軍方的支持,而謹慎對待軍方對國際局勢的看法。


肆、臺灣應如何自處?
 

      面對去年3月份以來快速轉變的東亞局勢,及大陸和美日同盟在此區安全問題更明顯的競爭,是否會影響到目前馬英九政府「親美、友日、和中」政策之推動,實深值關注。此一政策尋求在美、中、日等強權間尋求一平衡點,以維護中華民國的利益。分寸拿捏的好,可在美、中、日之間獲取漁翁之利。然而值此美、中在東亞安全問題上更明顯競爭的時候,是否會出現要求我方「選邊站」的可能呢?


      畢竟目前美、中在第一島鏈的競逐上,台灣顯然是北京唯一有機會突破美國圍堵的地方。在目前ECFA巳簽訂後,北京是否會因現今東亞局勢之快速演變,而增強要求我方政治談判的壓力?例如年中南海自由航行權之爭論時,大陸便有一些學者提出兩岸應在南海問題上先做軍事互信機制合作的談判,這令人感到要求我方「選邊站」的意涵。倘若分寸拿捏的不當,是否會導致週邊各強權對我方的信任均因而下降,變成「均不討好、均被質疑」的處境,以致有損臺灣利益呢?這亦是我們應小心之處。

作者陳世民為台大政治學系副教授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智庫立場)

最近更新: 2011-01-28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