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2011年7月3日,泰國舉行了最新的第二十六屆國會下議院選舉,本次大選在競選期間即引起各界的高度關注。外界預期,選舉結果將可能會引起泰國政局的結構性變遷;更有部份政治觀察家憂慮,過去政爭再起的可能性將隨之提高。泰國政局的發展素來複雜,除了歷經二十次以上的政變,近年來,不同陣營間更充斥著對立的緊張關係,早已加劇泰國社會的矛盾情結。

 

      猶記數年前紅衫軍與黃杉軍之間的顏色政爭,儘管歷經國內不同政治派系與保守聯盟的多段競合關係,但短短幾年的時間還是無法化解既有的政治僵局。泰國人民與政治人物大多自知國內對立矛盾的窘境,縱使競選活動中充斥著各項政治和解的訴求,顯然再多的口號都掩飾不了泰國國內追求政治和解無效的政治事實。


      舉例來說,民主黨(Democrat Party)的現任總理阿披實(Abhisit Vejjajiva),在執政期間致力於改善泰國經濟與社會貧窮,更多次表示在任內要努力化解政爭僵局,促進泰國政治和解。然而,人們對於阿披實的記憶,並不在於他是否成功改善泰國經濟的政績,而在於2010年紅衫軍示威抗議時阿披實的強硬態度與下令鎮壓的作為。冷血鎮壓泰國人民所換來的負面評價,早已為阿披實宣稱追求和解的政治理想劃下句點,同時也為來年泰國政治版圖的重整預留伏筆。




壹、2011
年下議院大選:政壇資深俊男vs.政治新鮮人美女


      今年的下議院大選被塑造成俊男與美女的對抗,但是在亮麗的政治光暈背後,深藏著曼谷中產菁英與泰北農民基層之間破碎、對張的利害關係。在政治人物嫻熟地操弄下,泰式民主與社會和諧為之裂解。俊男與美女的對抗,指的便是民主黨籍的阿披實與為泰黨(Pheu Thai Party)的盈拉(Yingluck Shinawatra),一位是歷經動盪政局的政治明星,另一位則是溫柔幹練的商場女強人。


      阿披實從2008年12月開始擔任總理,當時四十四歲的他是泰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總理。儘管如此,他的政治資歷卻不容輕忽,因為從二十七歲首度當選國會議員迄今,阿披實具有近二十年的參政經驗。相較於「政治新鮮人」盈拉,身為現任總理與豐富政治經歷是阿披實的優勢。阿披實與民主黨為了要振興經濟,讓泰國走出政變後的陰霾,其競選政策大多著重在國內經濟議題的改革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被視為是中產階級代言人的民主黨,除了在基礎建設與經濟政策多有著墨,在本次大選中亦主打福利政策,特別針對基層農民提出了確保收入增加25%的競選政策、提高教育預算並將推動從小學到大學的十五年免費國民教育、並推動包括優惠電力與瓦斯在內的多項福利政策。


      從泰國當地媒體的報導中,多少可以得知民主黨根深蒂固的政治色彩以及與中產階級之間的緊密關係,很可能無法吸引大多數泰國人民的支持。但很明顯地,阿披實與民主黨努力擺脫過去顏色政爭中的刻板印象,藉著向人民推銷新的農民福祉與社會福利政策,希望能爭取到更多的選票。


      相較於阿披實的政界優勢,為泰黨的盈拉有著完全不同的出身背景。儘管她出生政治世家,但卻發跡於商場,曾擔任電信公司與房地產公司的總裁。儘管她辯才無礙,管理能力備受肯定,但卻完全沒有參與政治的實際經驗,這也使得盈拉被民主黨人士批評為「政治新鮮人」,沒有治理國家的能力。不過,盈拉與政界最重要的關聯,便是他的兄長----流亡海外的泰國前總理塔克辛(Thaksin Shinawatra);這層關係成功地轉換成盈拉難以撼動的政治資本,將其推向泰國政治的權力核心。


      塔克辛日前曾在新加坡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的專訪中闡釋了他對於重返泰國、重新執政的想望,因此,他邀請盈拉在今年的大選中擔任他的代言人,成為帶領為泰黨爭取執政的靈魂人物,同時也為自己重返泰國的計畫鋪路。1他的說法如實地影響了泰國政局的走向。曾在今年年初表示無意投入政治的盈拉,到了5月16日,正式被為泰黨列入比例代表名單的首位。挾著塔克辛光環的盈拉,成為民主黨阿披實能否延續政權的新對手。


      盈拉與為泰黨的競選政策基本上延續塔克辛執政時期的惠民經濟與福利政策,譬如,增加農村基金、提高稻米價格、調高基本薪資、增加教育預算、發展經濟與推動基礎建設等。盈拉特別主張,未來新政府將提供一百萬學童新的平版電腦,藉此提升教育品質。值得注意的是,縱使盈拉在競選期間多次表示未來執政的主軸將著重在經濟政策,但誠如《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在6月所刊載的專文「幸運的盈拉」(Lucky Yingluk)所示,熱情的支持者其實並不太關切盈拉究竟提出什麼樣的政策,因為他們對盈拉為之瘋狂並前仆後繼地投入造勢活動最主要的原因,除了她在競選期間上承襲自塔克辛的政治聲望與代表紅衫軍投入選舉的正當性之外,更吸引支持者的還是她的個人特質以及從商場轉戰政界的領袖魅力。


      如果我們進一步仔細對照民主黨與為泰黨的競選政策,不難發現雙方政策理念其實差異有限。無論是民主黨或者是為泰黨,均以惠民、利民的策略與訴求來爭取大多數選民的支持,也因為如此,政策的高度雷同性引起了兩黨之間多次的論辯。早在今年4月,民主黨發言人Thepthai Senpong即抨擊為泰黨抄襲民主黨在提高基本薪資與建構高鐵計畫方面的政策訴求。不過,為泰黨則立刻駁斥民主黨的質疑,並批評阿披實政府所提出的九項惠民政策,根本就是塔克辛政府的國家大政方針。為泰黨的發言人Prompong Nopparit甚至表示,類似的政策早在兩年前就應該要如時推動,不應該在選舉時才展現出政府對人民福利的重視。事實上,縱使兩黨在競選政策上多有爭論,到了7月3日當天,這些論辯也都暫時劃下句點。




貳、選舉結果揭曉:塔克辛勢力再起


      根據2011年的憲法修正案,泰國國會的下議院設有500名議員,其選舉辦法分為兩個部份:其一,有375個選區制席次是由泰國公民直接投票選出;其二,125個席次為比例代表制,乃依照各個政黨的得票比例進行分配。在大選之前,泰國國內的多次民調顯示為泰黨將贏得大選,為泰黨的支持率大約都在40%至50%之間;相較之下,民主黨的支持率大多維持在35%上下,這使得阿披實在競選期間早已備受壓力。


      7月3日選舉結果迅速揭曉,66%的投票率並不算高,盈拉所帶領的為泰黨一如預期地在選區制席次中獲得了204席的多數,並在比例代表制的投票中得到了48.41%的支持,換算為國會席次為61席。整體而言,為泰黨一共贏得了265席議員,約佔國會席次的53%。阿披實民主黨則是在選區制席次中取得了115席,另外在比例代表制的投票中亦獲得35.15%的支持,換算為國會席次為44席。換言之,在本次大選中民主黨僅取得159席,約佔國會席次的31.8%。為泰黨勝出的結果,意味著盈拉將與阿披實在同樣四十四歲的那年入主泰國總理府。


      更重要的是,為泰黨成為執政黨,被視為是塔克辛再起的第一步。姑且不論新總理盈拉是否會積極迎回塔克辛,紅色勢力的存在與擴大,對於保守勢力聯盟來說,猶如芒刺在背。從最基本的國會席次消長統計數據以及政治版圖的位移情況,我們大概可以理解泰國新政局的變遷情況。


      首先,從統計數據上來看,如果我們對照2007年的大選結果,為泰黨的前身人民力量黨(People's Power Party)在當時的480席議會席次中囊括了233席議員(約佔國會席次的43.54%)。也就是說,為泰黨在今年大選中成長了近9%。相形之下,民主黨則從2007年原本握有的165席(約佔國會席次的34.38%),衰退了3%。一消一長之間,造就了泰國落實民主選舉以來,第二次單一政黨在國會過半數的政治現實,而這兩次單一政黨在國會掌握半數以上的紀錄,都與塔克辛有關。


      再者,從政治版圖的分佈情況來看,北部的清邁(盈拉與塔克辛的家鄉)與貧窮的東北仍舊是支持為泰黨與塔克辛勢力紅色板塊。進一步分析,在泰北地區共計67席國會議員,為泰黨取得了49席(民主黨13席)。東北地區共有126席國會議員,為泰黨更以壓倒性的104席(民主黨只有4席)勝出。在東北各府的城鄉街頭,隨處可見紅色的競選看板上擺著地方候選人與盈拉或者與塔克辛的合影。無論在曼谷還是在其他地區的各種競選造勢場合裡,支持者高舉塔克辛海報熱情地搖旗吶喊,更是各家媒體爭相捕捉的經典畫面。很明顯地,這次的選舉結果,再次展現、甚至深化了塔克辛在泰北與東北地區(特別是農村區域)的影響力。


      對照紅色版圖的票倉,民主黨的藍色政治版圖則與2007年類似,特別集中在泰南地區。在泰南53個國會席次中民主黨贏得了50席,為泰黨並未取得任何席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曼谷這個過去被視為是民主黨票倉的一級戰區,在2007年大選中兩黨對決的結果,民主黨與人民力量黨分別取得47%與40%的政黨票。民主黨在選區制席次中獲得27席,人民力量黨只有9席。到了2011年,民主黨在曼谷的選區制投票結果中,以23席對10席再次贏了為泰黨。然而,在選票結構上兩黨候選人的競爭卻是異常激烈。對於民主黨來說,在勝出的23席中就有11席的差距在五千票之內。而在整個選區的33席中,更有高達9席的票數差距低於三千票。其中,在為泰黨所勝選的第五選區裡,紅色勢力只贏了678票。此種緊張的拉鋸戰尤其反映在政黨票的分佈比例上,大選結果顯示,民主黨與為泰黨在曼谷獲得的票數拉近為44.64%與42.26%。曼谷的地方政治,說明了塔克辛勢力的再起將不只限於泰國東北與北部各省,連中產階級聚集的大曼谷地區都逐漸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參、盈拉與新政府的挑戰:塔克辛難題


      大選結果揭曉後,泰國中央選舉委員會(Election Commission)於19日正式認證了盈拉的議員資格,這也間接確立了盈拉在不久後即將成為泰國史上首位女性總理。就選舉結果來論泰國大選,為泰黨勝選,盈拉當選總理,待順利完成政黨輪替後,新執政黨與新總理的確是本次選戰的贏家。


      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猶如部份政治觀察家所言,為執政黨與總理助拳的影武者塔克辛,極可能在短期內便困縛泰國政局。政治派系與社會階層的對立隨著塔克辛身影的逐漸具象化,將可能再次造成社會與國家的裂解。就此,「塔克辛難題」(Thaksin Dilemmas)為盈拉總理與新政府的關鍵挑戰。


      展望未來,盈拉與新政府將同時面對三項塔克辛難題。第一項挑戰與盈拉如何妥善處理塔克辛遺續(Thaksin legacy)有關。早在選舉前,泰國國內外輿論均高度關切盈拉是否會成為流亡海外的塔克辛在泰國的政治傀儡而受囑治國,類似的疑慮到了選後仍未能消彌。就在選後一週,盈拉於7月11日主持了為泰黨的政策規劃工作小組,針對未來的施政方向進行討論,會中涉及國家安全與外交政策,同時也研擬了經濟、社會、教育與農業方面的政策執行內容。由於盈拉並無實際參政的經驗,取得大位後,各項政策的擬定與執行都需仰賴身邊的智囊團與政策顧問。這些資深政治人物長年跟隨其兄長,在政治資歷與人脈上又遠勝盈拉,一旦面臨到具有利害關係的敏感議題時,或者,在與總理意見相左時,他們是否會凌駕盈拉,直接尋求影武者塔克辛的支持,集體架空新總理的決策?塔克辛遺續在為泰黨內部醞釀的壓力與挑戰,將考驗盈拉能否服眾的政治智慧。


      另外,自從盈拉代表為泰黨參選後,國內外頻傳塔克辛將在她勝選後將加速返國的謠言。儘管這位流亡中的前總理於近日澄清,就算未來重返泰國後也無意再度投入政治,藉此試圖消解外界對新政府的疑慮與批評聲浪。姑且不論塔克辛未來是否繼續參政,他返國後所牽引的各種司法挑戰與風暴,將挑動泰國最敏感的政治神經。一旦社會對立再起,衝突與動盪所造成的民主赤字將進而瓦解新政府的執政正當性。


      塔克辛難題的第二項挑戰,在於盈拉政府如何落實塔克辛經濟學(Thaksinomics)的惠民政策。塔克辛在擔任總理後陸續推動了許多惠民政策,包括了低利農村貸款、農村發展基金、以及三十泰銖的健保計畫等,這些計畫嘉惠了廣大、貧窮的農民,藉著提高所得改善了基層民眾的生活。儘管這些計畫被民主黨與部份政治觀察家批評為民粹政策,但惠民政策在泰北與東北的落實,實質轉化成政治上的支持,對塔克辛、對盈拉、對為泰黨都是重要的政治資產。


      盈拉政府所面臨的塔克辛經濟學難題,不在於惠民政策的利多主張,而在於如何落實在競選時所提出的各項政見。數字會說話,塔克辛執政時期,東北地區的平均收入大幅提高了四成以上;同樣地,支持者正殷切期盼繼承塔克辛遺續的盈拉能像其兄長一樣,根除泰國的貧窮問題,提高農民與基層社會的薪資所得,加速泰國經濟的成長。根據泰國最新的民調,有74.3%的受訪者不能接受政府無法落實競選政策與承諾。在大選之後,人民對於阿披實政府的不滿,多少已經轉換成對新政府的殷切期望。未來盈拉政府或許會經歷短暫的蜜月期,但蜜月期能維持多久,端視她是否能延續塔克辛經濟學的路線,以及實踐競選政見的程度而定。


      盈拉所面臨的第三項塔克辛難題在於領導風格與治國方式,也就是塔克辛政治學(Thaksinpolitics)的成功經驗是否能複製在盈拉身上;或者,盈拉能否超越其兄長的治國模式,走出自己的路。塔克辛曾有一句名言:「政治是一門生意」,這句話道盡了他經略政治事務的獨特理念。同樣出身於商場的盈拉,在某種程度上也被外界期待會以企業管理的方式來治理國家。盈拉在勝選後對外表示,新政府立即要處理的政策議題相當複雜,但她並不一定得專精所有的政策領域,因為用人唯材才是治國的關鍵,而這正是她在商場所嫻熟的強項。


      對於盈拉來說,塔克辛政治學真正的難題,還是在於如何與國內保守勢力聯盟維持微妙的互動關係,確保軍方、皇室與反對黨之間利害關係的權力平衡,才能逐步實現政治與社會的和解。




肆、結語


      上述三個塔克辛難題,題題難解,但並非無解。盈拉除了得在最快的時間內修畢「泰國政治學一零一」(Thai Politics 101)的學分;更重要的是,承襲了塔克辛遺續的她,必然將肩負起更沈重的政治和解責任。新政府未來的每一個舉措,都需步步為營,輕忽不得。


      國內長期研究泰國政治的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陳佩修教授日前在泰國觀選時,曾為文評析泰國選後的政局發展,他以「紙糊的脆弱民主」精準地刻畫了泰國政局的實景。的確,紙糊的泰式民主之所以脆弱,關鍵在於各種政治勢力之間的權力鬥爭瓦解了民主制度的正當性,同時也沖銷了人民對民主體制的信任感。


       無論是軍方介入或者是保守勢力的干預,只要民選領袖與其他勢力之間的政爭持續存在,一觸即破的民主體制必然將持續脆弱。對於泰國人民而言,無論這次投票所支持的是為泰黨、盈拉或者是塔克辛;政治人物或許是大選結果的贏家,但只要後續的政治和解無望,人民在享受了短暫的歡呼聲後,將因為惡性循環而輸掉了國家的未來。

作者楊昊為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助研究員

註解:

 1.塔克辛本身並不信任國內的政治人物,就連具有親塔克辛色彩的為泰黨人士也不例外。

最近更新: 2011-09-13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