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2008年因美國次級房貸所捲起的全球金融風暴,隨著情勢的日益惡化、蔓延,使全球籠罩在經濟衰退、不景氣、失業與歐洲債務問題的低迷氣氛中,尤其在歐洲,更造成罷工與街頭動盪、反政府的示威抗議,從愛爾蘭、冰島、希臘、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到英國等富有國家,皆深陷社會癱瘓動盪與破產危機;其中更間接觸發中東地區的茉莉花革命。相較之下,此波全球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資本主義心臟地帶的美國,儘管亦是失業率持續攀升、貧富差距惡化、兩大黨對立達到空前,不過就在總統歐巴馬的支持度不斷下降同時,美國國內也產生零星抗議活動,但卻未如同歐洲地區一般發生大規模的示威遊行,到底原因為何?令人玩味與值得探究。


      2011年,9月16日,紐約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鄭重警告華府,強調如果政府不認真創造就業機會,可能發生街頭暴動。果然9月17日紐約發生被視為近年來最大規模的抗議示威遊行。這場抗議起因於工人組織與社會主義運動者對政府處理金融危機的過程與結果感到不滿,人民飽受經濟衰退之苦,主張位於華爾街的金融機構必須為美國經濟的衰退負起責任,並且要求兩大政黨停止紛爭,政府應提出處理經濟危機的因應之道。當前由經濟問題衍生而來的就業與財政赤字是美國面臨最重要的問題,而多數開發國家也都面臨沉重的債務負擔,全球都在關注美國是否也將陷入此類的困境?美國未來是否會發展成如歐洲般大規模的暴力事件?而這場堪稱是近年來美國所遭遇的最大規模的示威抗議活動,雖然具有其指標意涵,然並未擴散成大規模的社會危機,究竟美國社會結構具備何種特質,可以抑制類似歐洲國家暴動這樣的事件發生?探析其原因,本文擬從幾個面向探討。


壹、歐巴馬執政下微妙的種族問題
 

      今年8月下旬,CNN主播魯道柏(Lou Dobbs)與共和黨德州議員榮恩保羅(Ron Paul)有一場針對美國經濟問題與就業市場蕭條的訪談,榮恩保羅指出黑人青年失業率的問題居高不下,在華盛頓特區年輕黑人失業率已高達50%,大眾不能不再去忽視其嚴重性。然而在訪談過程,榮恩保羅亦指出一個很弔詭的事實,即種族問題與社會穩定的關連性,間接亦有所指社會不安的問題與弱勢、少數族裔、黑人是有連結關係;換言之,歐巴馬對於族群的調和扮演一個折衝角色,延緩了社會爆發衝突的可能,如果現任總統不是黑人,就無法避免國家暴動的產生。由於總統為黑人(雖然不是純黑人),讓中下階層的人民燃起希望,而歐巴馬總統發表言論時,這樣的溝通也更能讓弱勢族裔產生歸屬感,對於問題剛發生時,能造成緩衝效果,黑人同胞願意為黑人總統忍受。而相較之下,針對經濟不滿的團體,為避免落於種族歧視口實,也只能藉由右翼份子或是茶黨(Tea Party)之類活動訴求,小心翼翼抒發不滿,強調非針對個人或是打擊任何人,而是針對如何改善問題批評,以避免被指責挑起族群對立。

   
      另外,歐陸國家的發展一直有著明顯的左右派,左派較強調所謂的社會福利政策,在歐洲國家內部因為歷史包袱、戰爭遺緒、單一民族國家較多,當提起階級的概念與福利問題時,往往左右派衝突與對立升高,而美國則希望避免觸及這類的話題,加上由於歐洲國家的政府較強調社會福利,因此當發生金融危機時,左右派有個明確的指責對象,會直接向政府爭取、歸咎政府;而相較美國,則會將矛頭轉移至國外苛責,例如把美國失業與經濟問題遷就中國人民幣升值問題。


貳、美國移民社會的特質
 

      自1620年英國清教徒為擺脫英國國教,搭乘五月花號抵達北美洲追求宗教自由開始,就不斷有來自各地嚮往自由的移民者遷入美國,逐漸豐富美國移民社會的多元性,塑造了美國社會的不同面貌,這種文化互相交織出美國文化的特點,美國也成為了追求更美好生活的代名詞。「美國夢」(American Dream)不僅意味著具有無限可能的前景,更是一種信念,相信只要透過不斷的努力與充滿決心,就能實現生活的理想與目標。如同前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司徒文所言:「努力讀書、努力工作,你就有機會,你就會成功,這就是美國夢,多元性社會、個人自主性,以及公平的競爭機會,是讓美國得以成功、且持續吸引世界各地優秀人才的三項特質。」所有人都有機會藉由自己的奮鬥獲得財富,美國夢也就成為了激勵世界各地移民者的希望,強調在極度困頓的景況下,只要有著堅定的信念,就能有志者事竟成。


      美國社會結構的特質亦深受自由主義的影響,其理念包含著對於自由、民主與平等的想望,以及重視個人價值與獨立自主性。自由主義強調個人的重要性,政府的存在是為了服務人民,在不侵犯他人權利的前提下,個人可按照自身的意願自由地行動或思考,自由的真諦是為了保護個人的生活免受政府不當的干涉,最初歐洲大陸的移民為表達不滿的現狀,爭取信仰、言論與平等機會的自由而遠離舊大陸,象徵獨立、反叛的精神,並引導出從經濟自由延伸到政治平等的原則。在經歷不斷的移民過程之後,亦形成了獨特的美國式民主,巨大的包容性與開放性,使得不同的群體能夠彼此融入。

對於個人的尊重是構成美國文化特質的另一項重點,強調人人生而平等,機會無窮,所有個人在價值上都是平等的,並且有權受到法律的平等對待。重視個人的承諾與自由的理念相結合之下,視個人為社會構成的基礎,在平等原則的基礎下,主張每個人應享有公平的機會通向邁向成功,個人若可以擺脫不公義的枷鎖,自由地追尋自身的理想,那麼個人的潛能也能發揮到最大,也因此非常重視人們應當靠自己的努力來獲取成功的觀念。


      美國是由多種文化和種族組成的國家,期間不斷經歷著文化的矛盾與差異性,衝突與融合同時存在,文化之間的差異性也影響了美國文化的發展。自由主義與重視個人構成了美國文化的核心價值,每個人須為自己負責,各憑本事為自己的前途奮鬥,不需承擔別人的過錯,個人行為自己負責,不因個人的行為而影響對整體的看法,個人沒有成就不是因為缺乏背景,而是努力不夠,只要努力就能得到相對應的報酬,美國夢即是人人有機會。因此,這樣的社會結構特質,使得金融風暴所帶來的一連串效應並沒有使美國社會結構崩解,價值觀亦無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參、美國民眾借貸的消費習慣
 

      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可以說是根源於「舉債度日」的生活模式。學者札卡利亞(Fareed Zakaria)在《後美國世界》一書中指出,美國習慣於以借貸的方式來進行投資,尤其是金融業者、房地產、汽車業等大型財團,恣意的向政府貸款或舉借外債。然而,當美國人的消費不如預期時,為了彌補虧損,便陷入了不斷借貸的惡性循環,債務問題就成為了金融風暴的癥結所在,汽車業或金融業必須靠政府的挹注免於破產的命運;這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個人身上,數據顯示,到2008年發生金融危機為止,每個美國家庭債務從6800億美元上升到14萬億美元,每個家庭平均擁有13張信用卡,以及超過12萬美元的債務。


      換言之,美國人民一直過著超出自身實際收入能夠負荷的生活,銀行以各種貸款方案鼓勵消費者借錢購屋,而不考慮其還款的能力,民眾習慣先買後付款的消費方式,舉凡從汽車、家具、小型家用品、電腦到啤酒,無不以刷卡分期付款方式進行交易。美國民眾的收入只用來購物與償付貸款,透過不斷的消費來維持經濟的增長,依靠借貸來維持生活。以借貸為主的消費方式釀成了經濟風險,因為相信債務在某個時間點是可以還清的情況下,從美國政府、金融機構、大型財團到平民大眾以低儲蓄、高消費與高借貸的方式生活,以債養債成為了美國人生活的循環模式,即便是窮人也有窮人的生活方式,靠著不斷的借貸度日。因此,金融風暴與美國人民的借貸文化有緊密的關係,經濟衰退是導因於買屋者進行高風險的次級房貸,以及房地產銀行家,而非如歐洲國家是受到他國的牽連。加上美國人民的經濟觀念認為中央經濟制度(政府干預)是不可行的,除了歷史上幾個戰爭前後的干預政策外,普遍主張自由市場經濟、反對政府介入干預個人自由的論點,故而個人應自行面對債務問題所帶來的挑戰,自己的問題自己負責。


肆、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
 

      美國社會的保障制度由社會保險、社會福利與社會救濟組成。美國社會福利制度創立於1935年,至今已形成龐大的社會保障體系。按1935年社會安全法案(Social Security Act of 1935)設置的「失依兒童家庭生活補助」(Aid to Families with Dependent Children,簡稱AFDC),低收入家庭只要符合各項法定的資格條件,即可以繼續請領政府的生活補助,並沒有任何時間的限制。不過1996年美國國會通過一項「限定時間的福利」(time-limited welfare)改革法案,規定各州須對低收入家庭請領生活補助的權利設定時間限制,累計最長不得超過5年。


      儘管如此,美國式的消費在過去的確帶來了刺激生產與活絡市場的動力,而支撐此種貸款消費的經濟模式還必須要有健全的社會保障機制做為配套措施。美國的失業保障制度只要是遭雇主辭退失去工作者,皆可領取失業補助金,補助金額雖按各州規定不同,平均可領取300-500美元不等的救濟金,領取時間可長達半年以上。若是在國家經濟狀況衰退期間,就業市場比以往更加嚴峻,導致失業者無法在半年內求得職位,國會可以通過法案延長領取失業救濟金的時間。換言之,即便失業率居高不下,美國的失業者仍可以有基本的收入維持三餐所需,儘管國家經濟狀況不如以往,然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使社會體質堅強,美國民眾整體的生活品質仍是水平之上。


伍、結論

        開放的移民政策、美國式的民主制度與資本主義、完整的社會福利以及先進的教育體制吸引全球菁英,是美國得以成功與引以為傲的關鍵。在自由主義重視個人價值的原則下,個人的利益與權利能夠得到保障,才智與創造性亦得以充分發揮,促成了美國的繁榮與成功,個人依靠自我奮鬥的追求,以務實精神和實踐勇氣形成獨特隸屬美國式的解決問題方法。然而長期潛伏的種族問題、宗教意識型態、社會貧富差距與兩黨政治對立雖無法根除,但在美國根深蒂固的社會結構與制度、價值與資產的維護下,並不會撼動整個社會走向失序的狀態,未來或許會發生社會騷動,民眾以示威遊行方式宣洩不滿的情緒,但不至於類似歐陸的反政府現象與規模。


      然而,2012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則是一個重要轉折點,牽涉目前美國內部討論的限縮政府權力、放任經濟自由、政府組織改組、兩大黨權力分配、外交政策、軍事預算與社會福利公共等等議題,如果歐巴馬連任,在白宮與參議院皆是民主黨掌控之下,癥結尚可解套延緩,一旦歐巴馬連任失利,則將難以預期對美國國內會產生怎樣的效應。

作者蔡育岱為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副教授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智庫立場)



最近更新: 2011-11-21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