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馬英九總統在2011年10月17日拋出推動兩岸「和平協議」的說法,但在面對民意質疑下,轉而強調「三項前提」(國家需要、民意支持、國會監督)與「十項保證」,並且主張未來兩岸「和平協議」必須經過公投。馬總統對兩岸「和平協議」的立場反覆,引發各界質疑,認為馬總統藉由「和平協議」進行選舉操作1。 在野的民進黨黨主席蔡英文也提出批評,認為馬總統身為國家領導人,面對至關重要的兩岸事務,政策立場不應「輕率魯莽、暴進暴退」。2

      兩岸「和平協議」本來就是一項政策議題,值得國內進行理性的思辯,但不應透過選舉語言或口號,簡化其複雜性與嚴肅性。究竟現階段兩岸有無可能洽談「和平協議」?雙方對「和平協議」的理解存在哪些認知落差?從國際社會的經驗來看,台灣在思考兩岸「和平協議」時,又該注意哪些問題?


      國內對於兩岸「和平協議」的討論,應該擺脫選舉「話題」的操作,回歸政策「議題」的思考,如此才能深入地評估兩岸「和平協議」是否具有可行性與實踐性。


壹、兩岸對「和平協議」的認知基礎不同
 

      現階段,兩岸對於「和平協議」的簽署,抱持相當不同的立場與期待。台灣方面對兩岸「和平協議」主要建立在兩方面的認知基礎:


      第一、維持政治現狀:台灣主要從維持「現狀」的觀點出發,思考兩岸「和平協議」的簽署。兩岸在長期以來已發展出一起新的政治「現狀」,亦即雙方在政治上互不隸屬,但在經貿合作與民間交流方面,存在密切的互動。台灣方面希望能在維持政治「現狀」的基礎之上,改善兩岸之間的關係,並且降低台海的軍事緊張。


      第二、緩和軍事對峙氣氛;兩岸長期存在軍事對峙,從1949年至今,已發生過3次台海危機。台灣方面希望透過兩岸「和平協議」的簽署,終止雙方敵對狀態,為台海和平帶來明確的保證。


      但是中國方面看待兩岸和平協議的態度,和台灣大不相同,其認知基礎主要建立在幾方面:


      第一、兩岸同屬「一中」:在政治上,北京認為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根據北京的說法:「1949年以來大陸和台灣儘管尚未統一,但這不是中國領土與主權的分裂,而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這沒有改變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3中國方面認為兩岸若要終止敵對狀態,在政治上就必須解決自1949年中國「內戰」延續下來的問題。因此,北京認為台灣必須先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才會考慮和台灣簽署「和平協議」。


      第二、軍事問題是政治問題的一環:北京方面認為軍事問題和政治問題,無法完全切割。中國之所以不願意放棄武力犯台,是因為擔心台灣走向獨立。在台灣沒有放棄台獨、承諾「一個中國」原則之前,北京不可能與和台灣協商終止敵對狀態的問題。


      有關兩岸「和平協議」的說法,主要來自2005年4月29日「連胡會」新聞公報中的第2點,當中提到「促進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42007年10月24日,中國領導人胡錦濤在中共17大提出的「政治報告」中,也指出「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視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建構兩岸和平發展框架」。5


      後來胡錦濤在2008年12月31日提出對台政策綱領性文件「胡6點」中的第6點,更清楚地指出:「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為有利於兩岸協商談判、對彼此往來做出安排,兩岸可以就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為有利於穩定台海局勢,減輕軍事安全顧慮,兩岸可以適時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我們再次呼籲,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建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6


      很明顯地,台灣方面對兩岸和平協議的理解,植基於維持目前的政治現狀,降低兩岸的軍事對抗;而中國則是著重在兩岸政治關係的界定,特別是台灣對「一個中國」原則的承諾,雙方的立場南轅北轍。


      目前台灣社會對於中國崛起的事實,具有一定程度的體認,但在此同時,台灣民眾對台灣的主體性也有高度的期待。根據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公佈的國內民意調查顯示,大多數台灣民眾對於兩岸進行經貿合作,抱持支持的態度,但在兩岸的政治關係上,則大多傾向「維持現狀」。即便過去幾年來,兩岸交流快速發展,台灣民眾傾向兩岸「維持現狀」的比例,仍高達86.8%。7


      另外,依照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統計,台灣民眾的認同意識在兩岸交流日益擴大之際,民眾自認為「台灣人」的比例,在2011年6月的民意調查中達到歷史新高,佔了54.2%。8


      台灣是個多元民主的社會,兩岸政策基本上仍屬於高度敏感的議題,台灣民眾對於台灣未來前途的看法並不一致,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不論任何人或政黨取得執政地位,在推展兩岸事務時,都必須考量民意走向。北京的立場讓台灣擔心的地方,在於一旦台灣和中國討論「結束敵對狀態」,洽簽兩岸「和平協議」,是否會讓兩岸關係回到「內戰」的框架中,陷入北京對「一個中國」原則法理化的政治操作。9

現階段台灣民眾對於兩岸「和平協議」仍有疑義,依照《中國時報》進行的滾動式民調顯示,馬總統在提出推動兩岸「和平協議」的說法後,藍綠總統候選人民意支持度的差距,從10月19日的10%,在10月23日大幅縮小為5%。10



貳、「和平協議」能否帶來「和平」?
 

      所謂「和平協議」,一般指是國家之間為了結束衝突狀態,透過政治協商達成宣示性或正式的文件,規範雙方停止衝突狀態之後的關係。在國際上,已有許多國家透過類似的方式,終止敵對狀態。最近一個明顯的例子,是2007年10月4日南韓總統盧武鉉和北韓領導人金正日簽署的《北南關係發展與和平繁榮宣言》。


      當時南北韓領導人透過高峰會,達成多項促進朝鮮半島和平繁榮的共識,包括:超越思想和制度差異,建立相互尊重、信賴的南北關係;透過對話與協商解決爭端,反對朝鮮半島的任何戰爭;和平與繁榮;發展交通運輸合作建設;在「互利、共榮、互通有無」的原則下,擴大雙邊經濟合作;結束現存的停戰體制,以和平協定取代停火協議,建立持久的和平機制;擴大社會文化領域的交流合作;加強在國際舞台的合作,維護民族利益與海外同胞的權益。


      兩韓領導人攜手對外公佈《和平繁榮宣言》,引發外界對朝鮮半島和平的高度期待。可惜的是,隨著南韓李明博總統上台與朝鮮半島情勢出現變化,北韓在2009年1月30日宣佈廢除兩韓對於消除政治與軍事對立的所有協議。當年由南北韓由最高領導人經過3天協商,才達成的聯合聲明與合作共識,就這樣化為烏有。


      兩韓的經驗顯示,國際間欲透過和平宣言或和平協議,達到結束敵對狀態、規範雙邊穩定關係的目標,除了考量當時雙方的主觀期待外,還需評估許多牽涉彼此政治與安全關係發展的長期性問題。11這樣的經驗,也提供台灣在思考是否和對岸簽署「和平協議」時重要的參考:


一、和平協議的可能性?


      以目前的狀況來看,兩岸「和平協議」必須處理的問題,主要包括兩大部分;第一、台灣是否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或是願意放棄台獨?第二、中國是否願意放棄對台動武?


      台灣方面希望中國能放棄對台動武,但問題是台灣社會是否已經準備好接受「一中」原則或是放棄台獨?


      另外,台灣向來強調兩岸之間的談判,必須建立在對等的基礎之上。但中國迄今仍不願承認台灣領導人的正式官銜,也未承認中華民國的地位,將來台灣要用什麼身份,透過那個機制,和對岸洽簽「和平協議」,才能維持對等的地位?


二、和平協議的爭議性?


      兩岸欲洽簽「和平協議」,除了處理台灣關心的中國對台動武問題外,也要處理中國堅持的「一個中國」原則問題。台灣是否接受「一個中國」原則,牽涉到國家定位的問題,目前台灣內部對此仍有高度爭議。因此,未來台灣若欲和中國協商兩岸「和平協議」,是否需經民眾的公投授權?兩岸「和平協議」的內容,是否需經「公投」同意?即便台灣民眾接受兩岸「和平協議」,一旦對兩岸「和平協議」的執行出現疑義時,是否可經由「公投」否決該項協議?


三、和平協議的明確性?


      就算未來台灣內部對於接受「一個中國」原則與放棄台獨,達成了初步的共識,但在兩岸「和平協議」中,究竟要如何定義所謂的「一個中國」?如何定義所謂的「台獨」?中國又要如何放棄對台動武?也就是要透過何種設計,才能滿足雙方各自的期待?


      當然,兩岸「和平協議」的條文設計,或許可以透過模糊的方式來處理,增加簽署「和平協議」的機會。但必須指出的是,模糊化的條文設計雖可避免爭議,卻會增加兩岸後續發生爭議的可能性。


      如果為了避免日後的爭端,而將「和平協議」的條文明確化,這又可能會增加簽署協議的難度,讓協議的協商過程曠日廢時。


四、和平協議的規範性?


      目前台灣可能考量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的動機,在於維持兩岸的和平,穩定台海情勢,降低軍事衝突發生的可能性。但在兩岸簽署「和平協議」之後,台海是否真能避免軍事緊張的出現?


      「和平協議」就算能釐清簽約國的「意圖」(intention),透過條文表述要求中國放棄對台動武,但仍無法規範中國「能力」(capability)的成長。在中國軍事「能力」成長到可以對台動武的時候,北京不以武力犯台的「意圖」,是否出現改變?而在此過程中,是否有國際社會的監督,來規範中國對台動武的「意圖」與「能力」?


五、和平協議的有效性?

   
      兩岸「和平協議」的有效性,應該維持多久?在哪些情況下,雙方願意繼續遵守「和平協議」?是一直等到台灣國內民意完全願意和中國進行統一為止?還是這樣的統一,要等到中國完全民主化之後?


      另外,在兩岸出現新的領導人,或是國內民意對於「和平協議」的支持出現變化時,雙方是否還要繼續遵守「和平協議」?還是到時候必須要重新進行協商,修訂「和平協議」?


      由於各種國內、外的環境,可能隨時出現變化,「和平協議」是否容許雙方有退出的空間?一旦某一方退出「和平協議」的話,可能產生的後果為何?如果後果相當嚴重,為何一定要簽署「和平協議」?對一個民主多元的台灣而言,又是否願意接受一個長期規範、缺乏彈性的「和平協議」?


六、和平協議的必要性?


      維持兩岸和平穩定的方式,除了簽署「和平協議」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的方法?兩岸若能增加經貿合作與社會文化交往,是否也能維持兩岸的和平,而不需簽署「和平協議」?


      前述幾項問題的提出,是從「理性」的角度,分析在一個無政府狀態的國際環境下,如何透過「和平協議」,確保兩岸之間的和平,而簽署「和平協議」,又該考量哪些問題,才能達到維護兩岸和平的目標。


      當然也有中國方面的學者指出,兩岸「和平協議」可以「是個簡單的協議,也可以是個複雜、詳細的協議」。12但對台灣而言,如果只是為了一個「簡單」的協議,而要掀起國內社會對於「一個中國」、「放棄台獨」的激烈論辯,甚至掀起社會對立,這樣是否耗費過高的社會成本,也必須列入考慮。
 

參、「和平協議」需經「和平轉變」的建構過程
 

      目前台灣內部對於兩岸關係未來的發展,存在各種不同的主張。思考兩岸「和平協議」最根本的問題,在於台灣是否願意為了兩岸軍事和緩,在政治上接受北京的「一個中國」原則?而在政治上做出讓步後,是否就能確保台海永久的和平?這些顧慮或許可以解釋,為何台灣民眾希望追求兩岸「和平」的同時,又對兩岸「和平協議」抱持保留的態度。


      根據民進黨公佈的民調顯示,約有67%的台灣民眾不相信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後,北京會放棄對台動武。另外,有超過6成的台灣民眾不贊成台灣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和北京簽署「和平協議」。13


      依照《聯合報》在10月24日公佈的民調,雖有41%的民眾對馬總統提出的兩岸「和平協議」,抱持「樂觀其成」的態度,但有高達67%的民眾,認為未來應經過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是否簽署「和平協議」。14

基本上,「和平」不應該只是一種雙方沒有發生衝突或摩擦的「靜止狀態」,而是一個雙方逐漸願意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不以武力脅迫對方的「動態過程」。


      兩岸關係能否朝「和平」的方向發展,在於雙方在互動與交流的動態過程中,彼此之間的敵意能否逐漸化解?雙方的互信有逐漸增加?更重要的是,兩岸的互動過程是否能出現所謂的「和平轉變」(peaceful changes),也就是雙方不再視彼此為政治或軍事對手,也不再擔心來自對方的政治或武力威脅。


      未來兩岸的互動,若無雙方願意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的「和平轉變」過程,即便簽署了「和平協議」,也很難保證兩岸之間的長期「和平」。
 

作者蔡明彥為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智庫立場)


註解:


1.李華球,〈觀察:大陸冷觀馬英九的兩岸和平協議〉,中評社,2011年10月23日;〈社論:跳開選舉思維,放眼台灣未來發展〉,《中國時報》,2011年10月27日

2.〈蔡英文回應「馬總統二度說明兩岸和平協議」聲明稿〉,蔡英文、蘇嘉全官方網站,引自http://www.iing.tw/news_content.aspx?id=1110210001


3.〈紀念告台灣同胞書,胡錦濤重要講話〉,中評網,2008年12月31日。


4.〈連胡會談,新聞公報全文〉,《自由時報》,2005年4月30日。


5.〈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的報告〉,新華社,2007年10月24日。


6.〈紀念告台灣同胞書,胡錦濤重要講話〉,中評網,2008年12月31日。


7.支持「維持現狀」的民眾佔86.8%,其中包括支持「永遠維持現狀」者約25.9%,支持「維持現狀以後再決定」者33.6%,支持「維持現狀以後獨立」者17.1%,支持「維持現狀以後統一」者10.6%。


8.〈台灣民眾對於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圖〉,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引自 http://esc.nccu.edu.tw/modules/tinyd2/content/TaiwanChineseID.htm

9.〈陳明通:簽兩岸和平協議,台灣將面臨八大危機〉,《自由時報》,2011年11月7日。


10.〈台媒民調:馬英九因兩岸和平協議議題支援率下滑〉,環球網,2011年10月25日。

11.Alan D. Romberg, "Cross-Strait Relations: In Search of Peace," China leadership Monitor, No.23 (Winter 2008), pp.1-19; Phillip C. Saunders and Scott L. Kastner,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3, No. 4 (Spring 2009), pp. 87-114.


12.〈章念馳:和平協議前景可期〉,《旺報》,2011年10月21日。

13.〈民進黨民調:簽和平協議,67%不信中國會放棄犯台〉,《自由時報》,2011年10月22日。


14.〈聯合報民調:兩岸和平協議,六成七贊成公投〉,中廣新聞網,2011年10月25日。

最近更新: 2012-01-30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