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6767
- 發佈:2012-03-26
四年一屆的香港區議會選舉己塵埃落定。在18個區議會的412個民選議席中,泛民主派1(下稱泛民)只取得76席,親共的建制派2則取得177席,其餘是號稱獨立的候選人3。從政治版圖考量,建制派的議席進一步增長,泛民的議席則持續減少,加上特區政府於1997年主權移交後決定恢復區議會委任制度,在來屆的18個區議會,支持民主的力量將處於弱勢,這是泛民黨派需共同面對的政治現實。
於11月6日舉行的區議會選舉後,有些評論指泛民失利緣於建制派的「蛇齋餅粽」攻勢4。如果這是真的,泛民所失的議席,應比現時為多。其實「蛇齋餅粽」只是建制派工作的最表層,透過建制派,中國共產黨在香港的組織工作是廣泛、細緻、立體、深層和嚴密,所動用的資源遠非泛民黨派可比。面對著整個國家機器的支持、干預、操控和滲透,泛民要打的仗相當艱辛。雖然如此,泛民並非無法對抗,大衛戰勝歌利亞,不只是聖經的故事。我們相信只要努力不懈,加上戰略得宜,泛民仍可在地區逐步建立據點,推動社區民主。
壹、小選區有利建立關係網絡
港英殖民地政府於1982年成立就地區事務只有諮詢性質功能的區議會。由於每一個選區面積細小,只有三幾千名選民,有些候選人獲不足一千票便可當選。小選區有利從政者在地區建立聯系,組織網絡,無論建制還是泛民的從政者,只要願意長期在區內工作,取得街坊信任,在參選區議會選舉時,總會比一些「空降」於選區的從政者有優勢。無可否認,建制派的優勢是在於資源豐厚,在人情和物質的籠絡下,社區內的業主立案法團、互助委員會等組織亦相對較親近他們,因此泛民面對嚴峻挑戰,要全力以赴應付。
在1997年回歸前,建制派的地區組織工作已較泛民有系統,但在區議會選舉,泛民仍可以與他們爭一日之長短,有泛民候選人更可以在個別區議會取得過半數議席5,主導著該區的運作。回歸前,港英最後一任總督彭定康取消了區議會委任制度。回歸後,董建華政府決定恢復該制度,委任了很多保皇黨做區議員,因此泛民在區議會過半的局面再不復見。再加上中共在2003年調整對港路線,泛民面對著整個國家親自操控的選舉機器,要在區議會選舉中取得議席,倍添難度。
貳、2003年後中共全面干預香港事務
2003年是中共全面介入香港事務的分水嶺,特區政府因為要迎合中央,為<<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6,加上行政長官董建華施政連番失誤,引發了超過50萬人在7月1日示威遊行。在遊行當日,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估計只有3萬多人參加,結果遊行人數之多,民怨之深,大出中共意料,更令二十三條立法夭折。之後,中共對董建華大失信心,決定重整在香港的情報系統,並大幅收緊對港政策。
2009年,曾在中共「人大常委會」的「基本法委員會」擔任研究員的清華大學副教授程潔發表文章,指出回歸後的5年,中共對港相對採取寬鬆政策,但中共定性2003年七一大遊行為有政治組織在動員和對抗,更認為在遊行和其後的選舉,有外國勢力參與。在這種思維引導下,中央不信任特區政府和香港人,全面介入和管理特區事務,變得事所必然7。
事情的發展,亦可以從中聯辦8研究部主任曹二寶的文章得到佐證9。曹文中提到回歸後,香港有兩支管治隊伍,一支是「香港特區建制隊伍」,包括行政長官、主要官員、行政會議成員和各級公務員、法官及其他司法人員等。另一支是「中央、內地從事香港工作的幹部隊伍」,包括負責香港事務或專做香港工作的中央主管部門和派出機構,負責其他全國性事務及相關政策的中央主管部門和與香港特區聯繫密切的內地有關省區市黨委、政府處理涉港事務的幹部。
中共透過各種途徑干預香港的內部事務,是公開的秘密,但傳媒對這方面的報導噤若寒蟬。回歸後,中聯辦的編制愈見龐大,當中設立了23個部門,中方人員在香港的活動更愈來愈頻繁。今次區議會選舉更有前中聯辦九龍工作部宣教處副處長黃春平參選,並成功當選。黃春平很可能是共產黨員,否則不能在中聯辦身居要職。按傳媒報導,黃在2003年後「變臉」為地區左派組織的頭目,刻意淡化其曾在中聯辦工作的身份,讓地區選民只知其左派背景,而不知他就是中共黨員。黃可能只是眾多例子的一個,亦正正是「中央、內地從事香港工作的幹部隊伍」的一員。而這幹部隊伍,以各種身份面貌出現,在香港社會內各階層活動,並試圖具體干預和管理香港事務。
參、支援親中政黨 建立地區勢力
選舉是各方政治力量的比併,承襲共產黨「農村包圍城市」10的思路,中共非常重視社區聯繫,務求在各社區建立據點。在2003年前,親共政黨便已銳意經營地區網絡。他們於2003年區議會選舉慘敗,自此中共便透過黨內外各系統重整地區。結果,他們在2007年的選舉收復失地,大勝而回。
在2007年區議會選舉後,有報章訪問了一位內心支持民主派的親共政黨議員助理11,他說出了2003年後中共在區議會選舉的部署。根據該助理所述,03年後,組織來個大換血,老的被請走,換來年輕的一群。並在04年在全港暗中做調查,掌握到每一個選區的基本情報之後,中央統戰部研究如何去滲透社區,建立人脈網絡,在了解選區的勢力分佈後,作出針對性的部署。例如對手在某些環節是比較弱的,就按該個議題去成立新的地方團體,從而建立勢力。
至於派什麼人選往那區參選,全是由組織計算後決定,例如當區對手是年長的,就由年輕專業人士出戰。期間一方面將備選的一群分配給親共組織內各「星級」議員,跟從他們學師。另一方面,則在區內屋邨和大廈建立網絡,透過各種社區服務,慢慢建立選民資料庫,並且嘗試在區內的互助委員會和業主立案法團建立勢力,甚至控制這些地區組織。到了選舉當天,除了在全港各票站進行票站調查12,調動人手資源,左右選舉的結果外,更派明星議員去某些地方拉票。這些安排全部由組織決定,各人要絕對服從。在選舉後,無論勝負,也要做檢討,險勝的,也會被組織召去問話批評。
除了在地方建立系統,中聯辦協調部更直接介入最近的區議會選舉,有報章便曾披露「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的會議紀錄,指在中聯辦人員監場下,該會分派45名會員為所屬省區小組召集人,並各自報告如何推動朋友登記成為選民,達一萬五千人,會員中不乏香港知名人士,而交出成績的,中共更會論功行賞,仕途或會更上一層樓13。
以上訪問和報導,只不過是一再道出事實,中共是一所龐大和不停運作的選舉機器,組織嚴密,紀律性強,各人絕對服從上級指示。而中共對香港事務的干預,已經深入骨髓,無所不用其極。
最近,香港知名政治評論家練乙錚也提到:「傳統左派一貫專長是綿密細緻持久的群眾工作。通過這種工作,群眾得到實惠,或者起碼覺得政黨關心自己;這的確是了不起的成績。但是,若中共能在大陸廣泛落實(而不是嘴巴上說說),則大陸社會還怎麼不和諧,還怎麼烽煙處處、不斷發生成百上千人參加的「群體性事件」,傾龐大資源維穩也無濟於事?因此,地方左派在香港能而黨中央在大陸不能,原因其實很簡單:箇中分別源於有沒有真正的政黨政治競爭。大陸在資本主義一黨專政之下,金與權結合,黨總體上蛻變成各級當權者進行利益掠奪的工具,黨員幹部趁機發財惟恐不及,哪有時間和意願去為群眾服務?在香港則不同,面對真正的民主政治競爭,本地左派不得不抖擻精神,不然便會全軍覆沒,處於這種形勢,左派反而懂得利用本身特長和所擁資源優勢幹出成績14。」
肆、資源上的優勢
不容置疑,建制派有用不盡的資源,建制派內的民建聯每年便有數千萬來自中資和其他機構捐款。去年,按民建聯公佈的賬目,其全年收入便有4,600多萬港元 (1港元約等4元台幣,讀者可自行折算),非流動資產達4,200 萬港元,流動資產則為400 多萬港元,其規模堪比一家永遠不會虧本的中型企業,長時間有中央政府和其他支持者在背後提供鉅額資助。至於泛民,據媒體報導,主要捐款人是壹集團主席黎智英。根據報導,公民黨於09 至10 年度收入為627 萬港元。該年黎智英向公民黨捐款600 萬港元,佔該黨收入97%。民主黨該年的收入約1,000 萬港元,黎向該黨捐款602萬港元,佔民主黨收入約60%15。在商界圈子,礙於中共的壓力和害怕被其秋後算賬,願意捐款給泛民的人士和公司只是鳳毛麟角。
伍、進入左派 仕途無憂
中共在香港建立龐大網絡,更協助其黨派獲取豐厚資源,培養政治人材。民建聯的李慧琼於2008年當選立法會議員,隨即在地區聘請社區主任,月薪為2萬5千港元,至於泛民聘請的社區主任,月薪能有8千港元已算不錯。雙方資源上的差距顯然易見。
中共在港的系統從各方面招攬人材,亦得到特區政府配合,特區政府委任的公職人員,多由親北京和親商界的人士出任,形成龐大的關係輸送網絡,透過政府設立的各個委員會舉辦不同的國情研習班、回內地訪問團等等,這些組織就會從中挑選人材,許之以利,誘之以位,授以深造機會,例如可以在左派背景的學院就讀,得到各項專業資格,例如社工、會計等16,甚至被保送海外就讀。進入左派,只要不背叛組織,便可生活無優,如被看中,仕途更可扶搖直上,富貴榮華垂手可得。中共在港這種操作,迅速壯大了建制派隊伍。
陸、種票疑惑
香港沒有民主制度,市民無法透過一人一票選出特區政府,但當局時常強調,選舉的執行是公開、公平和廉潔的。為了贏出選舉,即使是侵蝕民主選舉公正和公平的核心價值,有人亦會在所不惜。近年的選舉,都有種票疑雲17。在這次區議會選舉後,我們陸續發現不尋常的選民登記個案。有一個地址共有7個不同姓氏共13名選民,而單位的持有人更是廣東省茂名市的政協常委。有一位公共屋村的登記選民居於32樓,但該屋村只有21層。也有選民發現其住址莫名其妙地增加了不認識的新登記選民。種票的傳聞,過去幾年時有出現,但選舉事務處沒有認真追查和處理。香港的選民登記制度漏洞甚多,因為只要有香港永久性局民身份証和年滿18歲的人士便可登記為選民,亦無須証明所登記地址是真確的,容易被有勢力人士利用制度的漏洞,操控選舉。
柒、內部分化民主黨派
除了培養親共勢力外,中共亦盡力削弱民主派力量,減低他們的政治能量。按民主黨於2006年發表的《會員政策專責小組報告》,指出中共廣泛接觸及收買黨員、用各種方法獲取信息、策劃行動,組織派系、干預黨務,其手段是要挑撥、策反、分化,破壞民主黨的團結。舉例而言,報告指2006年3月曾舉行特別中央常務委員會會議,當晚會議後便有中方人員向參與會議的一名委員詢問會議情況。該委員表示,言談之間知道該中方人員早已掌握會議情況,其後小組查証了有人向中方人員發出電郵,匯報會議情況。另外,報告亦披露了一名與中共有接觸的黨員的電郵,表明要「招兵買馬、統戰恆利、招攬匯點、策反立委」18,最終目的是奪取民主黨的控制權。
滲透、分化、瓦解,是中共打擊民主黨的主要手段,相信其他泛民黨派也面對同一處境。一旦不慎,受到分化,得益的當然就是被中共扶植的親中黨派。
捌、中共雖強 泛民非螳臂擋車
無疑中共已在各方面參與和控制特區事務,建制派也在選舉中佔了優勢。但是,如果策略得宜,泛民仍有可勝之道。以民主黨為例,在2007年後,為數不少的民主黨落敗候選人仍留在當區工作,服務居民。只要工作紮實,最終也會得到市民認同,勝出選舉。至於今次選舉落敗的候選人,很多仍會留在當區工作。面對中共強大力量,社區主任勤力是最先決的條件,加上要熟悉當區民生事務,找出選民關心的議題。建制派最大缺點是事事聽從中央指揮,即使是民生問題,一旦選民和特區政府的利益不一致,到了關鍵時刻,建制派會站在中央和特區政府一邊,背棄選民。民主黨的社區工作者應努力和勇敢地讓市民認識建制派的真面目。
除了自身努力,面對建制派的選舉攻勢,泛民亦有應變戰略。從2008年的立法會選舉開始,泛民已共同呼籲選民不要回答身份可疑機構的票站調查。到了選舉當天,有些選民選擇不答,另一些選民更是亂答一通,令票站調查失準。雖然這樣做會影響學術機構票站調查的準確性,但打亂對手的選戰部署是需要的。當特區政府無視建制派濫用票站調查作選舉工程,取捨之下,泛民只有呼籲選民杯葛票站調查。
面對種票風波,可疑的選民登記個案愈揭愈多,泛民亦努力搜集懷疑個案,交給當局調查。行政長官曾蔭權最初回應說有這些投訴「見怪不怪」,被批評後才謂會「嚴肅對待」,我希望政府是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民主黨促請政府不偏不倚,捍衛選舉的公平、公正價值,積極調查虛假選民登記的個案,嚴懲種票人士,杜絕選舉歪風。
玖、泛民路向
泛民區選失利,外界的焦點是各泛民黨派如何合作下去。去年中央和特區政府接受了民主黨提出有關2012年的立法會組成方法。在民主黨的支持下,立法會通過了2012年的行政長官和立法會政治改革方案,雖然不是普選,亦向前踏出了一小步。我們的願望是要衝破僵局,邁向普選。有人認為我們是放棄原則,對我們表示失望。但很多市民是支持我們願意作出妥協,走前一步。無論如何,民主黨會堅守原則,以理性、和平、非暴力的方式爭取民主。這次選舉,選民用選票說話,支持民主的朋友是希望泛民團結,一同推動建立民主政制,但他們對議會暴力深惡痛絕的訊息同樣是非常清晰。對此,民主黨會繼續與其他泛民朋友共同合作。但是,對於堅持議會暴力,動輒無理辱罵他人的激進黨派,我們不會視之為同路人。
拾、總結
民主黨深信香港市民熱愛民主,珍惜自由。遙望對岸台灣,於2012年1月將舉行第五次總統直選,由人民決定政府的領導人。再放眼世界,阿拉伯之春讓中東變天,緬甸也向普選之路邁進,新加坡反對黨亦在國會選舉中成功搶灘,人民行動黨的得票下跌至6成。香港民主之路漫長遙遠,我們有世上最大的獨裁政權在前面擋路,但只要持續不懈,懷有信念,總有達到終點的一天。
作者劉慧卿為民主黨副主席、立法會議員
1.文中的泛民,泛指民主黨、公民黨、街坊工友服務處、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 (民協)和香港職工會聯盟。
2.文中的建制派,泛指香港民主建港聯盟、香港工會聯合會、自由黨、新民黨、公民力量、經濟動力。
3.該等獨立候選人,是否真正獨立存疑,當中不少是與建制派的政黨和工會有聯系。建制派的特色,是不論對錯是非,全面支持特區政府的施政,和受著中共的扶植、指揮或指示。
4.「蛇齋餅稯」是指區議會議員提供予當區市民的飲食活動,以象徵性收費,邀請他們報名參加蛇宴、齋(素菜)宴,及逢節日慶典在選區派發應節禮餅,例如月餅、稯子等。
5.最明顯的例子,是回歸前泛民在葵青區議會取得過半議席,民協在深水埗區議會亦如是。
6.<<基本法>>第二十三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應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顛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竊取國家機密的行為,禁止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進行政治活動,禁止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與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建立聯繫。"
7.Jie Cheng, "The Story of A New Policy", Hong Kong Joural, Fall 2009. http://www.hkjournal.org/archive/2009_fall/1.htm
8.中聯辦的全名是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前身為新華社,回歸後改名。
9.曹二寶, <<一國兩制條件下香港的管治力量>>, 學習時報, 2008年1月28日。http://obelia2.blogspot.com/2009/04/blog-post.html
10.農村包圍城市是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的重要戰略手段。
11.明報, "區選無間道", 2007年11月25日。
12.每逢選舉當天,除了大學做的票站調查外,亦有一些不知名的團體在進行調查,曾有市民投訴他們假扮大學調查員或政府機構的調查員,以了解選民的投票取向。有傳聞指當得到每名選民的投票意向後,數據會即時傳送至深圳,分析各選區的投票數據後,從而宏觀地調動選舉資源。最經典的例子是2004年的立法會選舉,民主黨楊森和李柱銘名單在選舉當天後段被告知選情有危機,結果導致大量選民投票給民主黨,在支持泛民的選民支持者未能合理分配票數後,導致另一張泛民的參選的余若薇何秀蘭名單的何秀蘭落選,而令親中黨派的蔡素玉僅僅得到足夠票數當選。事後有分析指是票站調查發揮了功用。
13."中聯辦密件指揮區選投票", 蘋果日報,2011年11月27日。
14.練乙錚, "區選結果能擦亮誰的眼睛?", 信報, 2011年11月10日。
15.信報, "民建聯 一年總收入高達6480 萬元 vs 公民黨只得627 萬元", 2011年10月19日。
16.最明顯的例子是香港專業進修學校 (港專),其前身便是旺角工人夜校,2001年,港專成為首批根據政府擴展大專學位政策認可的專上院校。現時,港專提供博士至本科學位、高級文憑、文憑等課程。
17.種票是指有人以虛假地址登記為選民。香港的地方直選是以分區方式舉行,由於沒有戶籍制度,選民並非如台灣般在原居地投票,選民在那區出生,便在那區投票,加上香港市民流動性大和不少內地移民在香港定居,所以,只要區內有一定比例的虛假地址,便足以改寫選舉結果。
18.恆利是民主黨黨務秘書處的地址恆利商業大廈的簡稱,黨員通常稱黨部為恆利。匯點是八九十年代的香港論政團體,1994年香港民主同盟和匯點合併,成立了民主黨,黨內仍有多名曾是匯點的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