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7178
- 發佈:2012-07-02
事實上,這一次法國選舉結果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全球遭逢歐債危機的風暴。由於希臘之外債過高,所以可能造成整個國家的破產,進而影響到整個歐元地區之穩定與運作。而這來自於希臘的危機,更讓許多其他歐元地區的國家都遭到牽連,如同西班牙、愛爾蘭、葡萄牙、義大利...等等,甚至連法國的主權信用評等都於2012年1月遭到降級為AA+。為了解決危機,主導歐盟的兩個國家,法國與德國被迫與其它國家取得共識,要求歐元地區各國採取財政紀律政策,縮減開支,期望早日恢復各國之國家財政平衡。然而,社會黨的歐蘭德反對由前總統薩克齊與德國總理梅克爾所主導之撙節政策。歐蘭德總統認為要解決歐債危機,除了縮減開支之外,必須再加上經濟成長政策。很有趣的是,歐蘭德的主張,在選後5月20日之法、美高峰會議裡,得到美國歐巴馬總統的支持。不過,德國堅決認為解決債務問題是歐盟各國最高之優先議題。德國中央銀行(Bundesbank)的行長Jens Weidmann就認為,刺激經濟成長政策勢必要增加支出。他於5月12日再度強烈警告法國新總統,以目前各國之財務狀況,增加支出代表必須增加更多債務以解決原本債務問題,這是行不通的(To combat debt with more debt just will not work)。他更呼籲法國新總統必須實踐已經簽署之條約(There is a European custom that you keep to accords you have signed)。面對法國最重要伙伴德國的強烈疑慮,歐蘭德選上後之首要工作就是必須與德國取得共識,設法解決歐債危機。因此,歐蘭德在5月15日就職法國總統之後,第一件事也是搭飛機前往德國與總理梅克爾協商今後之法國與德國合作事項。
歐蘭德總統除了歐債問題與德國意見不一樣之外,在阿富汗問題也與美國及各盟邦有不同之看法。因此,歐蘭德也在5月18日前往美國與歐巴馬會晤商討阿富汗駐軍問題。歐蘭德明確告訴美國,法國將在年2012年從阿富汗撤軍,而且這樣的新政策是「不容協商」的。由於擔心法國的撤軍政策,美國國防部助理部長Jim Townsend就警告歐蘭德,法國在北約有其責任與工作。Jim Townsend認為。北約各盟邦必須團結在一起,共同結束在阿富汗之任務。從這些現今國際強權領袖的會議,我們都可以觀察到,法國確實在目前世界各重要議題裡,扮演著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而歐蘭德更是面臨極為嚴峻之重要國際與國內議題。
綜觀而言,法國的人口與經濟實力並非是全世的頂尖。法國擁有大約6千5百萬人口,在2011年之國生產總毛額大約是2.8兆美元,其規模都無法與當今世界第一等級強權做比較。但是,法國是歐洲聯盟最重要的領導國,而歐洲聯盟是當今全世界規模最龐大之經濟體。根據美國中情報局之資料,整個歐洲聯盟在2011年之國民產總毛額達到17.7兆美元,大於美國之15兆,也遠高於中國之6.9兆美元。因此,歐洲的繁榮與否,深深的影響到世界之經濟情勢發展。而歐盟的發展方向,受到法德伙伴關係之影響最大。這也是為什麼,法國與德國之政治動向均深受世界各國所注目。
就法國國內的角度而言,歐蘭德是法國第五共和成立以來第二位隸屬於左派社會黨所產生之總統。雖然法國之民主制度歷史悠久,但是法國現在實施之共和制度卻是於1958年才開始。法國在1789年爆發大革命,是影響整個人類政治與社會制度發展最重要事件之一。因為,當時的法國是歐洲大陸第一強權,更是整個國際社會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之一。隨後,法國於1792年建立充滿革命色彩的第一共和。在經歷拿破崙的第一帝國,與王室復僻的王朝制度之後,政治制度改為總統制的第二共和於1848年建立。然而,總統制只持續了不到四年。路易拿破崙進行政變,從法國總統變成法國皇帝,建立法國第二帝國,以便能夠永遠在位掌權。1870年爆發普法戰爭,法國在色當(Sedan)被俾士麥所領導的普魯士擊敗,結束了法國的帝制。內閣制的第三共和隨即成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是目前為止,法國持續最久的政治制度。1945年,戰勝的法國成立新的第四共和,也是一個內閣制之政治制度。但是第四共和的運作讓法國二戰英雄戴高樂極為不滿,隨即去職下野。
就整個政治環境而言,二戰後的法國,並沒有馬上進入和平狀態,法國之殖民地紛紛在戰後要求獨立。第四共和因此陷在亞洲的越戰,與非洲的阿爾及利亞戰爭當中。在亞洲方面,法國將越戰的爛攤子交給美國。然而,在非洲的阿爾及利亞戰爭卻拖垮了法國第四共和。在法國軍方的支持之下,戴高樂以68歲之高齡回到政壇,建立第五共和,並且在1962年修憲,讓法國的總統透過人民直接選舉而產生,使得法國成為半總統制的政治制度。第五共和之政治制度賦於共和國總統極大之政治權力,但是同時又兼顧內閣制之精神,讓國家之政策由內閣總理進行治理。由於戴高樂屬於法國右派,再加上其帶領法國與盟軍合作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且又領導法國走出阿爾及利亞戰爭,因此聲望崇高,這使得法國第五共和基本上是由右派主導之政治制度。因此,細屬法國自1958年以來建立第五共和所產生的六位總統:戴高樂、龐畢度、季斯卡、密特朗、席哈克、薩克齊,只有密特朗是社會黨出身。這也是為什麼2012年的總統選舉,再度由一位左派社會黨出身之候選人當選時,讓左派支持者非常欣喜若狂。而薩克齊則是第五共和除了季斯卡以外,第二位沒有連任成功的總統。
但是,如果因此說明薩克奇是法國第五共和最不成功之總統,也不盡然公平。由於第五共和政治制度使然,使得法國擁有權力的領導者,從1981年以後通常無法續任。在初期,法國總統一任7年,得連選連任,國會議員則一任5年。法國總統必須由國會政黨之多數政黨選擇一位領袖擔任總理治理國家。當總統與國會的多數政黨屬性一致時,法國的總統權力非常大,不僅可以指揮總理做事,而且不用對國會負責。當總統的政黨與國會多數不一樣時,總統仍舊負責國防外交,而國內政策則交給由總理所領導之政府處理。
由於人民的要求越來越高,在1981年時,其實政績並不差的季斯卡總統首次被社會黨出身的密特朗擊敗,政權無法持續。密特朗也順勢解散國會,取得國會多數,治理國家。在1986年時,國會政府的5年任期到了,密特朗根據憲法舉行大選。結果,掌握國會政府的社會黨被擊敗,右派取得多數,密特朗只好任命當時右派的領袖席哈克擔任總理。法國進入第一次的左右共治。在1988年,密特朗的第1年總統任期結束了,舉行大選。當時,擔任總理的右派政治領導人物席哈克也投入總統大選。結果,擁有國會政府權力的席哈克被密特朗擊敗。密特朗因此得以續任總統,並且解散國會進選舉,也再次贏得國會大選,讓左派重新完全執政。同樣的,5年後,以左派為主之國會政府的任期於1993年結束,國會舉行大選。結果,執政的左派政府如同1988年一樣再度被擊敗,右派贏得大選,法國進入第二次的左右共治,右派的巴拉度(Edourad Balladur)擔任總理。到了1995年,密特朗的第二任總統任期到期,但是左派沒有具有足夠政治實力的人選繼承密特朗。整個選舉變成右派的席哈克與現任的右派巴拉度競爭總統的職位。結果,現任的巴拉度被挑戰的席哈克擊敗,再度展現法國掌握政權者無法續任的現象。席哈克在1995年成為新的法國總統。在1997年,席哈克總統為了要順利完成總統任期,決定解散才任期2年之國會政府,期望選出新的政府,以便順利統治剩下5年之總統任期。結果,執政的右派政府被挑戰的左派擊敗,法國進入第三次左右共治時代,新的總理是左派的喬治班(Lionel Jospin)。在2002年,國會政府的5年任期與總統的7年任期同時到期。擁有國會政府權力的喬治班投入總統大選,結果竟然不敵極右派的勒班(Jean-Marie Lepen),無法進入第二輪的總統大選。右派又中斷了法國政府當權者之續任之路。不過這時,法國總統的任期已經經過修憲,從7年改為5年。因此,這一次,席哈克就安安穩穩的從2002年到2007年完全統治法國5年,不在中途解散國會,也沒有任期結束重新國會大選之問題。在2007年,由於2002年的敗選對左派的打擊很大,左派一時找不到適當的人選,大家對當時的左派女性候選人(Ségolène Royal)也有一些疑慮。因此,真正的競爭又再度在右派本身的陣營進行。結果,當時的挑戰者薩克齊擊敗當時之現任總理德維班(Dominique de Villepin),也擊敗左派的羅雅爾(Royal),成為法國總統。掌握國會政府的現任者,又一次無法續任。在2012年,右派現任的薩克齊也遵循過去的脈絡,被左派的挑戰者歐蘭德擊敗,法國又回到左派當政。從以上的分析,吾人發現如果我們跳脫總統的政黨層次分析法國的選舉政治,也就是從實際掌握國會政府權力的層次來看,從1981年以後,法國的政權一直是不斷更替,從來沒有一個政治人物連任過。
從比較務實的政策層面分析,薩克齊在2007年選上總統之時,給予法國的競選諾言是要改善法國的經濟,提高人民的購買力。當時,他的別稱是「小拿破崙(Le petit Napoleon)」,並且給人非常精明幹練的印象。無奈,法國與世界各國隨後均遭遇到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破產以及歐債問題之金融海嘯衝擊使得法國的失業率日趨嚴重,人民的購買力也逐漸下滑,造成人民對薩克齊的反彈。目前法國的失業率達10%(大約為286萬人),遠高於德國的5.8%,年輕人甚是高達21.8%,遠遠超過德國的7.9%。使得法國人民對薩克齊的不滿,日益高漲。
但是,另外一方面來看,薩克齊在外交上是有許多的貢獻。薩克齊的外交政策讓法國更加融入歐洲與國際事務,更提升了法國的影響力。由於法國的國際影響力提升,因此薩克齊在2008年與2009年分別被Time與Newsweek雜誌列為世界第三具有影響力的人物。他在2007年拯救被利比亞政府判死行的保加利亞護士。藉由支持在哥倫比亞被綁架六年的女總統候選人Ingrid Betancourt捍衛女性的參政權。在國際人權議題上,要求當時的外交部長Bernard Kouchner舉辦巴黎會議,以便介入蘇丹達爾富制止種族滅絕事件,在2008年並且首度以歐盟輪值國主席的身份接見達賴喇嘛。他也積極反恐,參與阿富汗戰爭,並且在2009年讓法國重新完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運作,結束43年來法國戴高樂主義下與北約保持距離的政策。而薩克齊,更積極與德國合作,簽訂新的歐盟條約,努力處理歐債問題。
然而,薩克齊與商界關係過度親近,也造成他的形象遭到很大的損傷。他在2007年一選上總統,就接受商人vincentBollore招待搭豪華遊艇前往馬爾他度假。隨後,在任內與第一夫人Cécilia離婚,再立即與名模Carla Bruni結婚。薩克齊並且被質疑接受法國最有錢商人之一不當之競選資金資助(Affaire Woerth-Bettencourt)也被懷疑接受利比亞格達費政權之資金協助。最後再加上與媒體關係惡劣,都造成許多法國人極度不欣賞薩克齊。
法國新當選總統歐蘭德,則因為原來社會黨熱門的人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主席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身陷桃色風暴,而得以出線,成為法國左派最主要的候選人。歐蘭德在過去並沒有顯赫的政治經歷。他最有名的政治職務,是在1997年從前任總理喬治班Lionel Jospin手上接下法國社會黨主席的職位,一直任職到2008年,是社會黨在1969年創黨以來,任職最長的主席,共11年。所以,歐蘭德之所以能夠出線,可以歸因為二個主要原因。第一,社會黨最具聲望的卡恩因桃色風暴而出局。第二,法國正好面臨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
在選上之後,歐蘭德即將面對非常艱難之國家困局。首先,歐蘭德將必須處理對歐盟極為重要的法德伙伴關係。德國總理梅克爾,在選前數次公開表態支持薩克齊,以便共同解決歐債危機。梅克爾與薩克齊親密之關係,甚至被稱為梅克齊Merkozy。法國歷年來的總統,都與德國總理有著相當良好之關係,如1982至1995年密特朗與柯爾(Helmut Kohl)之友好,1998年至2005年席哈克與施若德(Gerhard Schröder)之良好關係,以及2007至2012之梅克齊。然而,梅克爾對薩克齊之公開支持,也造成歐蘭德相當大的不滿。當選後,如何修補關係,也將成為一大考驗。同時,梅克爾在2011年號召歐盟25個國家簽訂的財政紀律公約,如今也遭到歐蘭德的質疑,認為缺乏鼓勵歐洲各國經濟成長的條款。德國則堅持此項公約沒得商量的餘地。雙方將需要更多的協商,以再度取得共識,處理嚴重的歐債問題。
此外,希臘也在5月6日完成大選,傳統的左派與右派之得票率只達到32%,遠低於上一屆的77%,在國會席次方面更沒有過半。西班牙的失業率則達24.1%,年輕人則為51.1%幾乎與希臘的51.2%相當。歐洲各國反歐盟的極端政黨勢力紛紛崛起,如同法國本身極右派的民族陣線,在這一次總統大選的第一輪,也獲得史上的新高,接近18%。這些新的難題,都是新上任的法國總統歐蘭德必須處理的難題。如果希臘最後退出歐元區,法國與德國的關係又沒有快速有所進展,德國總理梅克爾也即將進入大選,歐蘭德的總統任期可能會遭遇到極大的波折。綜觀法國現在的國際與國內情勢,這個法蘭西共和國第五共和第七任總統的職位,由一位最平凡,最沒有經驗的總統擔任,卻要面臨法國近代以來最艱困的局勢。歐蘭德有機會成為英雄,但是也有可能成為比薩克齊更受批評的法國總統。不過,歐蘭德也是有可能在法國歷史留下重要名聲。左派於1997至2002年執政時,是現代法國史上,唯一成功降低法國國債與國民生產總毛額百分比的政府。左派也在2011年首次取得第五共和參議院的多數。從2004年開始,左派也擁有地方選舉(Électionsrégionales)政府之絕對多數(在2004年,左派獲得24/26之絕對多數,在2010年,左派獲得22/25的絕對多數)左派更極有可能在2012年6月10日與17日取得國會多數。歐蘭德擁有進行改革的所有權力,剩下的就是採取正確的政策,進行改革。如果歐蘭德能夠改革成功,他或許能夠在2017年之前解救法國的經濟危機,打破法國第五共和自1981年來,所有掌權的國會政府均無法續任的魔咒吧!
作者吳志中為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法國文化協會副理事長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智庫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