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7048
- 發佈:2013-02-05
長期以來,中國共產黨從革命、建政到執政,都相當重視軍事工具的運用。毛澤東在位時便曾指出「不論是和平時期,還是戰爭年代,都必須做好軍事鬥爭準備」,並且將軍事演練放在軍隊發展的戰略地位。中國初期在處理對外關係時,對軍事工具的運用相當積極,動輒對外發動戰爭,這包括1950年的韓戰、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1969年中蘇珍寶島衝突,以及1979年的懲越戰爭。
仔細觀察近年來中國處理外交危機的事例,可發現其已不像過去一樣,輕易對外發動戰事,但仍會透過軍事演習對外展示武力,警告對手如不做出讓步,後果將十分嚴重,藉以暗示中國在必要時將具備動武的決心與能力,這在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2010年南海爭端以及目前較受關注的釣魚台問題上,都可看到類似的作法。
基本上,中國軍事演習的目的,跟一般國家一樣,主要在於「練兵」,但除此之外,還跟其他軍事強權一樣,具有「炫武」的特性,特別是在解放軍軍事現代化獲致一定程度的成果之後。「練兵」主要在平時,目的是透過軍事操演,提升部隊作戰能力;「炫武」則通常運用在危機情勢,目的在對外展現軍威,達到「強制外交」(coercive diplomacy)的目的。有關中國軍演的轉變與特色,本文針對練兵內容、炫武方式、假想敵的轉變等部分,提出以下的綜合觀察。
貳、練兵內容反映中國安全關切
解放軍軍演的目的之一在於練兵,也就是透過軍演,檢視部隊的戰鬥準備和作戰效能。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解放軍軍演的內容大多配合國際情勢與外在安全環境的改變,進行必要的操演。因此,從解放軍在不同時期舉行的軍演,可看出中國安全關切與軍事應對策略的變化。
在1950年代,解放軍的軍演主要在進行「正規統一的軍事訓練」。這個時期的解放軍想擺脫過去革命時期「土八路」的游擊戰法,轉而成為一支接受正規訓練的國家軍隊。在這個階段,中國的安全關切來自兩方面:一是在1950年韓戰爆發後,中國的安全威脅主要來自海上,所以特別重視抗登陸作戰,1955年11月解放軍曾在遼東半島舉行結合陸、海、空軍聯合操演的大規模抗登陸演習,這是解放軍史上第一次舉辦的大規模多兵種實兵聯合演習。中國的第二個安全關切則是台海情勢,因此1959年5月南京軍區曾在浙江杭州灣,舉行加強步兵師渡海登陸實兵演習,透過登陸台、澎、金、馬的戰爭想定,測試解放軍執行三軍聯合登陸作戰的能力。
在1960年代,中國開始重視「群眾性練兵」,也就是強調單兵戰術與戰鬥技能,甚至曾舉行全軍大比武。但後來發生的文化大革命,讓解放軍的正常演訓受到影響,在1966年到1969年期間,幾乎沒有舉行過任何大型軍事演習。
到了1970年代,中國在中蘇邊界戰爭爆發後,開始擔心來自蘇聯的軍事入侵,因此解放軍演訓集中在因應蘇聯地面部隊威脅的「三打三防」(打坦克、打飛機、打空降以及防原子、防化學、防生物武器),同時動員大量民兵參與軍事演習,進行全民作戰操演。這個時期最大規模的演習,當屬1973年10月北京軍區在華北舉行的對抗蘇聯坦克集群大型軍事演習,總計動員2萬多名兵民參加。
在1980年代,中國受到1979年「懲越戰爭」戰果不如預期的刺激,更加重視部隊的正規訓練,單在1981年一年之內,解放軍進行團級以上的軍演便多達1000多次。1981年9月,解放軍更舉行了高規格、大規模的華北軍演,在這次演習中,鄧小平罕見地穿著軍裝,全程觀看5天的部隊操練。
1990年代,美國在1991年發動波灣戰爭,開啟高科技戰爭的新頁。解放軍也這個時候提出「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建軍目標。在這段時間,解放軍的軍事演習以登陸作戰及對台威懾為主。最具代表性的軍演當屬1995年7月在東海進行的導彈試射、1995年11月舉行的三軍聯合軍演,以及1996年3月進行的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演習與導彈試射。
進入21世紀以來,解放軍將建軍重點轉為「打贏現代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強調一體化聯合作戰的重要性,重視科技練兵,試圖引進高科技、信息化的觀念與技術,提升整體戰力。為此,解放軍舉行的軍演幾乎都以聯合作戰、全域作戰以及遠距作戰為主(參閱下表)。
表 解放軍近年重要軍事演訓
時間 |
演習代號 |
演習內容與目的 |
---|---|---|
2000年6月 |
|
|
2001年6月 |
「解放一號」 |
|
2004年9月 |
「鐵拳2004」 |
|
2008年9月 |
「聯合2008」 |
|
2009年8月 |
「跨越 2009」 |
|
2009年10月 |
「前鋒-2009」 |
|
2010年7-9月 |
|
|
2010年7月 |
|
|
2012年8月 |
|
參、例行性「練兵」結合針對性「炫武」
近年來,中國「海洋維權」觀念快速提升,解放軍也越來越重視對周邊水域,包括黃海、東海、台海與南海的掌控。相關水域的掌控,不僅牽涉中國對周邊領海的聲索、影響中國對外海運安全,也涉及中國對傳統上第一島鏈戰略圍堵的突破。
尤其解放軍海軍的軍演,不論在規模或次數上,都大幅地增加,至於演習的內容則側重在海上領土防衛、快速動員、指管協同、長程兵力投射等項目,反映出海軍作戰任務的調整。近期海空軍的角色之所以受到重視,除了中國整體安全環境出現變化外,也跟中共自17大以來中央軍委會成員中海空軍將領人數增加有關,讓科技軍種在最高軍事決策部門內擁有更大的發言權。1
2010年7月23日,美國國務卿希拉蕊(Hillary Rodham Clinton)和中國外長楊潔箎在第17屆「東協區域論壇」外長會議中,針對南海問題出現言詞交鋒。美方認為南海自由航行是美國的「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s),呼籲各國透過國際機制解決爭端,相關主張與中國立場背道而馳,引發中方不滿。
數日後,解放軍在2010年7月27日宣佈動員北海、東海與南海三大艦隊,在南海周邊水域舉行聯合作戰演習,演習科目包括海上遠程精準打擊與航空兵制空作戰等任務。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在視察這場演習時刻意強調,解放軍必須「高度關注區域情勢的發展與變化,紮實做好軍事鬥爭準備」,趁機對外展現中方做好軍事準備因應區域情勢的強硬態度。2
另外,在黃海方面,2010年美國與南韓在天安艦事件發生後,為展現同盟合作關係,於7月下旬在南韓東部海域(日本海)舉行「無畏精神」(Invincible Spirit)聯合軍演,動員8,000名美韓部隊、核動力航母與200架戰機參演。9月上旬,美韓再度在南韓西部海域(黃海),舉行海上聯合反潛演習。中國為了反制美韓聯合軍演,也在2010年7至9月舉行一系列軍演,演習科目包括進行長程火砲與艦砲射擊,展示海上打擊火力,並且舉行大規模防空演練,藉以展現「因應敵人向國土及重要戰略目標實施縱深打擊的防衛能力」。
2012年8月,中國與日本因為釣魚台問題出現緊張。解放軍方面隨即動員廣州、成都、濟南三大軍區,各自舉行實戰演練,操演火炮打擊、防空兵作戰、遠程火力系統射擊,這些動作具有恫嚇日本、警告美國的意味。
針對前述軍演,外界比較不容易看懂的是,這些配合突發事件的「炫武性」軍演,究竟有多少針對性?其策劃過程又是如何形成?
若從更早的1995至1996年台海危機來看,當時解放軍軍演具有高度的針對性:第一波是美國在1995年5月同意李登輝前總統訪美後,解放軍宣佈自1995年7月21至28日,在台灣東北海面80海里處試射飛彈;第二波是針對1995年年底台灣立委選舉,解放軍宣佈1995年11月中旬成立「南京戰區」,動員16萬人,200百架戰機、100艘戰艦,舉行海陸空聯合軍演;第三波演習則是針對台灣總統大選,解放軍宣佈1996年3月12至20日舉行海空聯合軍演,動員三大艦隊、300架戰機、15萬人參演。
在前述三波演習中,除了第一波演習是透過飛彈試射的方式進行外,其他兩波演習都經過長時間規劃、大規模動員,甚至成立「戰區」來籌備相關事宜,具有高度的針對性與炫武性。這類大規模「炫武性」軍事演習,通常涉及各軍、兵種之間的協調與動員,是項龐大的軍事行動,不是說演習就演習。
相反地,若從中國在2010年7月因應南海問題、美韓聯合軍演以及2012年8月針對釣魚台問題所舉行的軍演來看,比較像是中國利用例行的「練兵性」軍演,透過政策立場宣示或媒體放話,達到炫武的目的。每年的7至10月份,本來就是解放軍檢視訓練成果、測試武器、驗證戰法的「練兵性」軍演熱季,一旦在此時期剛好出現外交爭端,中國軍方或媒體便透過相關演習資訊的公佈,對外進行「炫武」,達到外交上的強制效果。
以2012年8月釣魚台爭端為例,解放軍似乎是配合釣魚台緊張情勢升高,適時對外發佈演習訊息,詳列演習科目內容,有意將例行性的「練兵式」軍演,利用外交或媒體的操作,升高成具有針對性、警告性的「炫武式」軍演。因此,就在解放軍公佈這次的演習資訊後,中國官方《環球時報》隨即在2012 年8月27日以《解放軍海上演習是對日本的回答》為題,發表社論指出,南京軍區在東南沿海的海陸空聯合作戰演習「來得非常及時」、「中日若開戰將是中國洗刷一個世紀恥辱的戰爭」,有意透過媒體的宣傳及詮釋,展現中方不惜一戰的強硬態度。
肆、演習假想敵逐漸多元化?
接下來還有一個值得觀察的問題是,解放軍軍演的假想敵,這些年來到底有沒有改變?台灣是否還是解放軍演習的主要假想敵?還是隨著區域安全環境的變化,解放軍的假想敵已有所調整?
我國國防部在2011年國防報告書中指出,近期解放軍各項演訓活動仍以強化對台針對性軍備為主。3另外,根據美國國防部在2011年公佈的《中國軍事及安全發展報告》,解放軍仍無減緩對台軍事準備的跡象。美國國防部認為兩岸關係在過去幾年有所改善,雙方推動經貿交流與合作,美方歡迎並鼓勵兩岸透過這樣的方式,降低彼此緊張、拉近雙方差異。但目前仍無徵兆顯示,中國已著手減緩對台軍事準備活動;換言之,儘管兩岸關係緩和,中國軍隊仍持續提升軍力,尋求嚇阻台獨,並且阻絕第三方包括美國干預台海情勢。4
然而,根據日本共同社在2012年3月30日的報導指出,在兩岸關係改善後,解放軍的演習內容已經出現變化。在過去5年當中,解放軍由師級和旅級軍官指揮的軍演,其中7成以上都是針對台海作戰而設計。但從2008年開始,除了因應台灣獨立與美日支持台獨的戰爭場景以外,解放軍也開始增加許多和台灣問題無關的軍事演習,包括因為國境糾紛引發中國和印度、越南等鄰國的戰爭,或是美國單獨入侵中國以及美日聯手入侵中國的戰爭想定。5
當然,對於解放軍軍事演習假想敵有無改變的分析,必須基於更客觀的數據,包括歷年來針對演習科目所建立起來的完整量化資料。若依目前台美日相關官方報告與媒體提出的質化分析,僅能得出一個初步的觀察,那就是解放軍並未完全排除針對台海情勢的戰爭想定(包括外國勢力介入台海情勢),只是在安全環境出現變化後,解放軍在軍事演習中已開始增加和其他國家發生衝突的戰爭想定。
伍、結語
知名的中國問題專家亞丁‧懷倫(Allen S. Whiting)曾分析中國處理危機的行為模式,發現中國在危機發生初期,常會刻意對外展現「鋌而走險」(risk acceptance)的強硬姿態,威嚇對手讓步,除非超強(例如美國)介入情勢,中國才會採取行動,進行危機控管,避免情勢失控。6
在中國進行前述「強制外交」的過程中,軍事演習與武力展現成為中國在危機初期展現「鋌而走險」強硬形象的重要手段。尤其隨著中國國防資源增加,解放軍進行軍演的規模與次數也跟著增加,不論是例行性的「練兵式」軍演,還是具有針對性的「炫武式」軍演,都開始被頻繁地運用來當作「強制外交」的工具。
中國在處理涉外爭端時,透過軍演操作強制外交,對亞太國家而言,不僅是項「軍事」議題,也是一項「戰略」議題,各國必須妥善因應,稍有不慎,可能鼓勵中國內部鷹派抬頭、增加軍方發言權,讓中國的外交更具「專斷」(assertiveness)特色
作者蔡明彥為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註解:
1.新加入的中央軍委包括:張定發為潛艦將領出身;靖志遠曾任二砲司令員;喬志清為空軍司令員;陳炳德雖出身南京軍區司令,但曾指揮空降15師。
2.〈三大艦隊南海聯合作戰軍演〉,《大公報》,2010年7月30日。
3.《中華民國100年國防報告書》(台北:中華民國國防部,2011年),頁66。
4.US DoD,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2, pp.2-3.
5.〈日媒稱解放軍軍演主要假想敵已發生轉變〉,中評網,2012年4月1日。
6.Allens S. Whiting, "China's Use of Force, 1950-96, and Taiwa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6, No.2 (Fall 2001), pp.10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