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壹、前 言

      三年多前,日本選民在半信半疑的心情之下選擇的民主黨政權,在2012年12月進行的眾議院選舉中遭遇到建黨以來最嚴重的慘敗,選舉結果不僅藤村修官房長官、田中真紀子文部科學相等現任內閣閣員八位落選,而且獲得的席次也由解散眾議院前的231席次減少到57席。反而在野渡過三年多的自由民主黨,充分利用民主黨政府幾乎陷入崩盤的狀況下,獲得壓倒性的勝利,獲得從改選前118席次增加到294席次。即使如此,這次的選舉似乎沒有爭論點或政見,尤其經過福島核能電廠事故後的首次國會選舉應該認真探討核電政策,但是該議題並沒有成為最重要的爭論點。對於透過郵寄方式參與該選舉的筆者而言,只感到這是充滿著不要讓民主黨持續執政的選舉。因而選前所有人容易預測到「民主黨下台」和「自民黨上台」的局面,實際上日本選民對政治的不滿表現在選舉的投票率看到,就是戰後眾議院選舉最低,即不到六成的59.32%。
金額單位:百億美元

      自民黨政權的復活是三年三個月以來首次,另外對安倍晉三個人而言,六年三個月來第二次執政。雖然是第二次的執政,但是相較六年前,圍繞日本的內外環境完全不同。內政方面,在小泉純一郎政權推動的結構改革的結果,日本經濟的金融機構壞帳問題有相當的進展,因此大企業利用中國或東協等新興國家的活潑的外需,日本社會能脫離通貨緊縮,達成景氣恢復。但是,以擴大貧富差距為代表的結構改革產生的負面現象逐漸浮現,同時過去幾乎不會受到認真矚目的年金或醫療等社會福利問題逐漸成為國內意見分歧的議題。外交議題上,日美同盟關係以小泉和小布希之間的密切關係為代表,日本充分配合美國在全球展開的反恐戰略,因而自衛隊被派遣到印度洋和伊拉克等前線。中日關係方面,由於歷史認識問題陷入僵局狀態。

  
      2012年底的內政方面,在後小泉時代浮現的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在民主黨政權下發生的東日本大地震,接著發生的福島核能電廠的事故打擊日本社會,並且歐美的金融危機和日圓上漲影響日本經濟的表現。另外民主黨的公約(Manifesto)政治似乎陷入「朝令暮改」,日本國民對政權輪替徹底失望。外交方面,日本外交中最重要,並且在自民黨政權下較少動搖的日美關係,由於在鳩山由紀夫政權下對普天間基地問題的不當處理,嚴重傷害同盟關係。雖然菅直人、野田佳彥時期著手修補關係,但是完全修復關係還需要一段時間和努力。亞洲的鄰國關係,由於有關領土糾紛和中國、韓國、俄羅斯關係惡化,尤其中日關係在中國國內發生反日暴動,且破壞和掠奪在中國大陸的日本企業和商品的結果陷入建交以來最惡劣的關係。

  
      本文,首先觀看安倍表達自己的政治理念和哲學的2006年的著作「邁向美麗之國」(美しい国へ)後,探討2012年眾議院選舉前的政見和就職後的言論。由於作者針對安倍第二次內閣的人事和財經政策的走向,在別的文章探討過,因此在此關注安倍政權的對外政策中輿論關注度較高的美國、中國以及東南亞關係的走向進行展望。


貳、探討安倍晉三的政權構想「邁向美麗之國」(美しい国へ)
 

      2006年出版的著作「邁向美麗之國」(日文原文:美しい国へ),本來預定2005年發行,後來安倍本人忙於公務推遲完稿時間,但是出版時間剛好碰到小泉將要卸任的時間,因此受到輿論格外的關注,因而在當時成為暢銷書。由於該著作充滿著安倍本人的政治理念,因此本人認為在此值得個別探討該內容。

  
      該著作的章節由「我的原點」、「自立的國家」、「什麽是國家主義」、「日美同盟的構圖」、「日本、亞洲及中國」、「少子化國家的未來」、「教育的再生」等七章構成。以下簡介各章內容。

  
      「我的原點」是敘述政治家安倍晉三成為政治人物的過程,尤其同時說明戰後自民黨政治的發展過程。

  
      「自立的國家」是陳述北韓對日本的綁架問題和本身對此議題的態度和對應,以及國家的自立性問題。另外介紹參拜靖國神社問題和日本國內對戰犯的處理問題。

  
      「什麽是國家主義」是安倍認為日本人缺乏對自己國家的認同性(Identity),因此需要建立作為日本人的認同性。接著強調國家主義在包含日本等達成國民國家的社會並不是成為革命思想,而是成為保守思想。最後提到日本社會中的象徵天皇的意義。

  
      「日美同盟的構圖」是先介紹日美安保關係的發展過程,接著敘述日本國內解釋集體自衛權的合法性問題,最後探討在戰後憲法的架構下發展聯合國PKO活動的過程。

  
      「日本、亞洲及中國」是日中之間的政治議題(當時應該指出「歷史認識」問題)不應該影響日中互惠關係,必須建立政經分離的原則,並且強調高層交流、青少年交流以及環保合作的重要性。

  
      「少子化國家的未來」是敘述為了改善少子化問題,透過教育讓日本國民認同家族的重要性和好處,同時為了減少生活上的擔憂而建立完善的年金等社會福利制度。

  
      「教育的再生」是反省戰後教育的「自虐史観」,並且批評當前的寬鬆教育的弊病,強調義務教育的改革。另外主張教育基本法裏面應該列入道德教育和培養愛國心的指導。

  
      以上觀察安倍的著作和在第一次政權實際達成的政績比較,發現讓人注意的地方。由於反映當時日本經濟的好景氣狀況,沒有專門探討經濟振興等經濟有關的篇章。即較傾向安倍本身關心的政治理念、教育、外交安保問題。具體而言,內政方面以教育改革和修憲為代表,並且熱心的敘述當時常用的口號「脫離戰後體制」有關的議題。實際上,第一次政權時期看到安倍特地執意的議題,如達成修改「教育基本法」、制定為了推行修憲之際需要的「國民投票法」、把「防衛廳」升格為「防衛省」等。外交方面,當時成為懸案的對中國、韓國的關係,安倍成功把參拜靖國神社問題非政治化,立刻改善對中國和韓國關係。尤其日中關係,不僅脫離「政冷經熱」局面,並且邁向建立戰略互惠關係的方向。反之,相較於小泉政權下順暢的日美關係,在第一次安倍政權,由於對「慰安婦」問題、北韓問題產生若干的摩擦,不再重現蜜月時光。


參、第二次安倍政權前後的政權政見
 

      在此首先探討46屆眾議院選舉之際,自民黨發表政策政見「取回日本(日本を取り戻す)」重點政策2012的內容(http://special.jimin.jp/),其次分析第二次安倍政權啟動後的內閣會議以及記者會等相關言論。由於嚴峻的經濟環境的緣故,強調的重點政策是以經濟再生為基調,反而外交安保議題似乎淪為次要順序。


      1.自民黨在眾議院選舉的政見文獻:「取回日本(日本を取り戻す)」

   
      該文獻的目的是為爭取選民支持,因此主張包含稍微誇張或民粹內容,尤其外交的對中國政策上強硬的內容。首先強調的訴求是「先復興,取回故鄉」。就是說優先從事東日本大地震的受災區的復興和振興,同時針對不久的未來可能發生的「首都直下型地震」和「南海海溝地震」的防災對策必須落實的主張。

  
      其次,強調的議題是把「取回」作為關鍵詞,分別論及「取回經濟」、「取回教育」、「取回外交」、「取回安心」問題。以下簡短的整理四個自民黨將要施行的訴求內容。

  
      「經濟」是強調克服通貨緊縮和日圓偏高的問題,同時邁向「產業投資立國」和「貿易立國」的走向。並且落實政策,提出在內閣設置「日本經濟再生本部」,把它作為推動相關政策的「司令搭」等主張。由於當前日本社會上經濟問題為最關切,因此該文獻的篇幅中最多分配到經濟議題。

 
      「教育」仍然是反映安倍總理的理念,高舉針對學生學習能力降低的對策、排斥左傾思想教育的弊病、加強高等教育和教師的能力、協助培育兒童。

 
      「外交」是意識到釣魚台問題的糾紛,強調保護國民的生命和領土的決心。其次,主張日美同盟關係的加強,同時改善與中國、韓國、俄羅斯關係。再者與東協、澳洲、印度之間推動安保、能源等的合作。最後,依據自由、公正、法治等世界普世價值展開戰略的外交。

 
      「安心」是包含年金和生活保護等社會福利問題的充實。另外提出防災、振興地域社會、政治行政改革的貫徹等。

  
      該文獻除了上述四個議題外,在「自民黨政策BANK」上列舉具體政策內容,分別為:


      「復興、經濟成長」、「教育」、「外交安全保障」、「社會保障」、「能源」、「重視地方和再生地域」、「農林水產業」、「政治行政公務員改革」、「修憲」。

 
      「修憲」列在該文獻的最後,讓人有似乎勉強擠上的感覺。雖然該議題在短期內日本國內不太可能成為成熟的討論議題,但是本人認為值得注意,在此簡短的介紹。該文獻依據自民黨提出的憲法草案內容,主要內容為「繼承國民主權、尊重基本人權、和平主義」、「統合日本國民象徵的天皇」、「國旗和國歌」、「雖然繼承和平主義,但是不妨礙集體自衛權的發動,並且擁有國防軍」、「在國會提議修憲門檻緩和為過半數」等訴求。

  
      該文獻,雖然不一定能夠展現自民黨政權的政策,但是至少了解自民黨的基本理念,因此之後執政之際可以參照該文獻的內容。


      2.正視第二次安倍政權的「基本方針」

 
      在此參考第二次安倍內閣成立的2012年12月26日內閣會議確認的「基本方針」和之後的相關發言,對經濟和外交政策是主要探討對象。

  
      成立第二次安倍內閣之後召開的內閣會議中安倍總理指出,日本為了突破正在面臨的經濟、外交.安全保障、教育、生活的危機,取回有驕傲的日本推動下列政策。在此「再生」為關鍵詞,說明各別政策。 

  
     「經濟的再生」是內外輿論最關注的議題,因此安倍在選舉之際已經主張以脫離通貨緊縮為最大的目標。就職後的記者會也強調,推行「大膽的金融」、「機動的財政」、「喚醒民間投資」的三支箭來推動成長戰略。被叫作安倍經濟學(Abenomics)的金融政策措施很快導致日圓的貶值,因此包含台灣、韓國等與日本競爭推行出口國家均密切關注日本財經政策的動態。

  
      「外交安全保障的再生」是首先取回互相信賴的日美同盟關係,展開「保護國家利益、主張的外交」。並且在記者會強調重建日本外交中核心基礎的日美同盟是重建日本外交安全保障的第一步。另外為了貫徹守護國民的生命、財產、領土、領海、領空,進行離島的適當振興和管理,加強領海的警備。制度層面,為了建立內閣主導的外交安保政策將設置國家安全會議,落實相關政策。

  
      「教育的再生」是主張道德教育的徹底貫徹,對於當前成為嚴重社會問題的校園霸凌問題制定完善的對策,還有徹底檢討寬鬆教育。

  
     「生活的再生」是以建立永續的社會福利制度為目標,並且推行讓女性在社會能夠活躍、容易培育子女的環境。針對老舊的基礎建設之重新檢討速度要加快,為了加強防災而投入基礎建設的公共投資。

  
      由於新政權的緊迫議題仍然是經濟,因此成立新政權後的安倍總理的發言傾向以克服通貨緊縮對策為主。另外雖然外交安保議題上,被視為針對中國發言的「公務員常駐釣魚台」等企圖加強實效支配釣魚台的相關言論幾乎消逝,反而強調日中關係是重要的雙邊關係等。


肆、探討第二次安倍政權的對外政策走向
 

      雖然先處理經濟問題讓國民有感為優先,但是外交議題也不能放任。在此探討成立一個月的新政權外交動向,包括對美國、中國、東南亞關係的動向和展望。


      1.日美關係

  
      無論從安倍的著作、選舉前的政見和就職記者會,都一再強調在日本外交中最重要的日美關係的重要性。即使如此,相較六年前,當前的日美關係如前描述是民主黨政權之下惡化的雙邊關係,因此安倍所說的「必須重建民主黨政權時期被毁損的日美同盟的信賴關係」是有道理的。安倍本人為了對國內外表現重視日美關係,希望把美國作為就職總理後第一個訪問國家,但是由於歐巴馬忙著國內事情和將要啟動第二任就職典禮等因素,沒有辦法在年初實現日美首腦會談,但是岸田外相被派遣赴美與柯林頓國務卿進行日美外相會談。

  
      一月中旬進行的日美外相會談中,岸田外相向美方說明日本外交的三個核心,即「加強日美同盟」、「重視與周邊國家的合作關係」、「為了再生日本經濟展開經濟外交」。並且有關加強日美同盟,日方指出增加防衛預算、重新檢討防衛大綱內容等決心。美國方面在有關釣魚台問題明確指出,尖閣諸島(釣魚台)適用於日美安保條約第5條,反對任何有害日本施政的單方面行為,日美雙方似乎共同牽制中國行為。同時雙方確認,2月第三週在美國進行安倍和歐巴馬的首腦會談。

  
     似乎將要順利展開的日美關係,潛在的不確定因素確實存在。第一,第一次安倍政權之際,相較於改善很多的亞洲國家之間的關係,日美關係卻有稍微退步的印象。當時安倍就職總理七個月後才訪問美國,而且不少的專家指出,美國方面質疑安倍當時提出的口號「脫離戰後體制」的具體內容,即是否進行修憲和調整日美同盟內涵,因此美方對安倍訪美時接待的規格不如小泉,並且美國議會對安倍政權有關過去的慰安婦問題的觀點很反感。另外該時期日美對北韓問題採取政策的不同調讓本人印象深刻。第二,美國關注日本政府是否參加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 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問題。安倍在眾議院選舉時期,對是否參與TPP的態度上採取保守或曖昧態度,即使啟動新內閣後以往強硬態度稍微收斂。由於民主黨政府時期,雖然菅直人和野田佳彥以「政治主導」方式推動加入TPP談判,卻無法整合黨內意見,因此安倍總理能否說服黨內的農業族勢力等壓力團體的干擾還需要觀察。第三,部分專家指出美國政府相當焦慮,日本對中國和韓國關係不適當的處理方式。尤其,美方不滿日韓關係的惡化,換言之,若日本不能適當處理對韓國關係,美國也無法對北韓和中國問題上和日本充分合作。如果日韓關係依然不穩定,確實會影響日美同盟的重建,因此日本方面認真面對對韓關係的改善。

  
      總之,日美雙方加強同盟關係的大體方向是一致的。但是,日方為了恢復有信賴感的同盟關係,在國內國外的挑戰還相當多。


     2.日中關係

  
      針對2012年9月日本政府進行尖閣諸島(釣魚台)「國有化」的措施,就日本政府的觀點而言,這是從民間地權者轉換所有權的移動,並且其目的是為了維持穩定與和平的管理。但是之後,在中國大陸發生大規模的反日運動和對日本企業大規模的破壞活動的結果徹底破壞中日關係,不但停止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往來,尤其經貿關係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而且雙方國民對彼此的觀感是本世紀以來最惡化。日本內閣府每年進行的有關外交的輿論調查中,日本國民對日中關關係認為「不好」的回答高達92.8%(良好為4.8%)、對中國人的觀感「不親近」的回答也高達80.6%(親近為18.0%)。這項數字在同一調查中針對美國的調查明顯看出差異,對日美關係認為「良好」的回答79.3%(不好17.7%)、對美國人「親近」為84.5%(不親近13.7%),形成強烈對比。另外,雖然是不同機構的調查,臺日之間彼此擁有好感的數字也有比較明顯的對比。

  
      安倍總理對中國問題的發言,競選自民黨總裁選舉之際態度相當強硬,雖然勝選後仍然堅持釣魚台不存在領土問題等基本立場,但是強調日中關係是日本外交中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似乎在尋找恢復關係之機會。一般認為,中國的新領導體制在三月的兩會後將正式啟動,而且習近平擔任中共總書記後,在外界聽到的相關發言傾向於國內的反腐敗問題等內政議題為主,包含臺灣的對外政策,甚至對日本問題很少發言。日本方面,由於2013年夏天舉行的參議院選舉之前,必須專心處理國內經濟問題,因此在短期內改善雙邊關係的期望不高。

  
      六年多前,在日中關係陷入困境之際上台的安倍執政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電光火石的訪問中國,成功改善雙邊關係。因此當前的日中關係,部分輿論和專家對於中日關係的改善樂觀其成。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的日中關係和六年前有頗多不同處。第一,六年前的日中關係的糾紛歸結於小泉總理參拜靖國神社問題,反過來說,如果安倍不去參拜的話較容易掌握改善關係的契機,因此當時雖然安倍沒有宣稱不參拜靖國神社,而採取曖昧政策,但是成功的把靖國神社問題非政治化,邁向未來導向的日中關係。不過,這幾年中國公務船在釣魚台海域定期「巡邏」,經過2010年9月的中國漁船撞擊海上保廳船楫事件和「國有化」事件,不僅公務船楫的定期巡邏更頻繁,而且出現軍機也開始侵犯領空等狀況。釣魚台問題,對日本而言,不僅是固有領土,而且是安全保障上極為重要的戰略重點。對中國而言,包含釣魚台的領土問題涉及到中共的核心利益的一,因此沒有讓步或妥協的餘地。第二,中國的綜合國家力量的大幅提升。本世紀初中國的國內總生產不到日本的三分之一,到了安倍第一次內閣時期的2006年超過日本的一半,之後2010年中國的國內總生產首次超越日本後,雙方在「量」的方面的差距持續而且快速的擴大,從最新的2012年的統計來看,日本的GDP只有中國的七成(表1)。並且在本世紀前十年的過程中,舉辦北京奧運、上海世博等國際活動的結果,中國國民對自己國家的信心提高,同時激起民族主義和大國意識。諷刺的是日本國內,2005年在中國的反日暴動似乎喚醒廣泛日本國民的「愛國心」,並且部分媒體配合反中輿論的潮流,在日本國內逐漸形成堅固的反中與論。2010年、12年發生的反日暴動對日本民眾的反中感情更加深。簡言之,以中國的大國意識為支撐的對外政策、日中彼此國民擁有的「反日反中」情緒相當程度阻礙了雙邊關係的改善。

表1 日中兩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演變
 


2001年

2006年

2012年

日本

4,160

4,356

5,984

中國

1,325

2,713

8,250

註:單位十億美元

      第三,此變化或許是正面的因素,即日中經貿關係的深化。表2是本世紀以來的日中經貿金額統計。對日本而言,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最大的貿易夥伴,對中國而言也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貿易夥伴。2012年在中國發生反日暴動和排斥日貨運動,貿易總額下降可能不可避免。雖然短期內,中國民眾不願意買日貨,政府也能夠有效控制人民的赴日觀光人數,這些措施當然會衝擊日本經濟和社會。但是,日本是對中國投資最多的國家,尤其中國地方政府為了開發和振興經濟,最期待的外資來源是日本,因此相當重視對日關係。雖然經貿關係的密切不代表政治關係上不會發生摩擦或衝突,但是密切的經貿關係和人之間的頻繁交流至少緩和日中政治對立的局面。

表2 日本對中國貿易金額的演
 

 

出  口

進  口

總  計

2001

310.91

581.05

892.95

       2006

928.52

1185.16

2113.68

2011

1614.94

1834.22

3449.16


金額單位:百億美元


      展望在短期內無法進行日中首腦會談的狀況下,與自民黨成立聯合政府的友黨公明黨代表山口那津男一月底赴北京與習近平總書記見面。根據報導,雙方一致認同雙邊高層對話的重要性,並且暗示舉辦首腦會談的可能性。本人認為,領土問題在短期內無法解決,並且長期的僵局和摩擦應在有心理準備的前提下,利用既有的多元溝通機制,透過不斷地對話,為了避免擦槍走火,雙方建立危機處理的機制,緩和緊張和對立。同時「日中在東亞區域合作的利益多於對抗」的精神下,兩國應該以世界大國的格局在亞太地區扮演重要的角色。


      3.日本與東協關係

  
      相較於美國和中國的大國關係,對東協為主的東南亞關係的互動也受到關注。由於2013年是日本與東協合作友好四十周年的緣故,政權輪替之前應該已經安排好1月份的政府高層接二連三訪問東南亞國家。以下探討執政一個月內日本高層訪問東南亞國家的動態。

  
      2013年1月初,在日本國內還充滿新年氣氛之際麻生太郎財務大臣訪問緬甸與登盛總統等政要見面。日本向緬甸指出過去該國對日累積債務5000億日圓的抵銷和重新提供500億日圓規模的日圓貸款。換言之,日本對外宣布以後將積極推動對緬甸的經濟合作。

  
      接著,1月9日至14日之間,岸田外相訪問菲律賓、汶萊、新加波、澳洲四國。赴菲律賓之際,日方承諾日圓貸款等經濟合作的議題外,同意政治安全方面的戰略夥伴關係的加強,另外雙方確認在南海遵守國際法規的重要性。在澳洲,除了雙邊關係的早期簽署經濟合作協定外,針對北韓和南海情勢等亞太區域的議題同意密切的聯繫。

  
      1月16日至18日,安倍總理展開越南、泰國、印尼的三國訪問。回顧東協成立的契機是泰國和印尼等反共陣營為了對抗越南等亞洲的共產主義勢力,現在日本首相同時訪問這些國家耐人尋味。安倍總理訪問三國與各國最高層進行首腦會談,包含經濟合作等戰略夥伴關係的加強外,對和中國之間擁有南海的領土糾紛的越南和印尼,提出如岸田外相和菲律賓有共識的在南海遵守國際法規的重要性,不僅獲得對方的共識,並且將一同致力該糾紛的和平解決。尤其,在印尼與尤多約諾總統會見之際提出對東協外交五原則受到歡迎。五原則為:第一,與東協各國努力的推動自由、民主主義、基本人權等普世價值的鞏固和落實。第二,不是「武力」,而是「法」支配的自由開放的海洋是「公共財」,日本與東協國家對此全力守護,並且歡迎美國重視亞洲政策。第三,透過多樣的經濟聯繫的網絡,進一步促進投資和貿易交流,再與日本的經濟再生連結,盼望與東協各國共同繁榮。第四,一起守護亞洲的多樣文化和傳統,持續的培養它。第五,積極的推行青年交流,促進互相理解。

  
      1977年福田赳夫在馬尼拉宣布的福田主義是由日本不做軍事大國、構築心連心的信賴關係、日本與東協成為對等的夥伴關係構成。這次發表的五原則是繼承福田主義的精神,同時對應當前中國在南海的積極作為,以日美同盟為外交基礎的日本和東協各國加強包含經濟、安全等多樣議題上的合作關係。

  
      針對東協外交五原則,如朝日新聞等部分媒體懷疑,安倍總理強調價值觀外交是針對牽制中國和北韓的內涵,並且對一黨獨裁的越南採取寬容的態度提出疑慮。但是面對新的國際環境趨勢,重新定調對東協國家的關係不可避免,而且東協國家還是期待在南海堅固的存在日美同盟,因此這次發表的東協外交五原則適合時代的要求。同時,日本方面必須和中國說明,該原則並不是針對中國提出的政策,並且一起呼籲保護包含南海的亞太區域的安全和和平。


伍、展 望


      安倍內閣為了穩定和謀求長期執政,必須通過今年夏天改選的參議院選舉的洗禮。由於當前日本社會最關切、最迫切的議題是經濟再生,因此在安倍內閣啟動前半年的主要工作是以內政議題為優先,換言之為參議院選舉的勝選是最優先的考量。即使如此,當前圍繞日本的外在環境,不可能拖延處理對外關係,尤其是對美國、中國、東南亞等關係。

  
      日美關係方面,後鳩山時代立刻開始尋找以往的同盟關係,東日本大地震以及中國在東海、南海的積極作為,或許是促進美國返回亞洲的契機。日本選民重新選擇自民黨政權,也是再加強日美同盟的機會。

  
      日中關係方面,雖然短期內無法戲劇性的改善關係,但是2012年底日中雙方同時更換領導人也提供日中雙方重新認真思考雙邊關係重要性的機會。另外考慮雙邊關係的深化程度,本人相信雙邊合作的利益多於對抗,因此回顧關係正常化時期的精神「求同存異」,透過不斷地對話化解敵意,再建立和累積信賴關係。

  
      東南亞的關係方面,最近日中關係的緊張讓日本企業正視分散風險的需要性,此時東南亞當然是被看好的替代候補地方。對日本而言,拉攏正在躍進的東協,加強雙邊關係的需要性不必說明。另外,在東海和南海不確定的情勢發展,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來看,必須加強安全方面的合作。但是本人反省日本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還是過度依賴經濟關係的交流模式,因此應該參考過去的對台灣、韓國以及中國實施的多元的交流模式,加強包含青少年之間的多元交流。

  
      至於台日關係方面,第二次安倍政權很少論及台灣問題,因而對台基本政策應該沒有改變。因此台日雙方還是借用當前展開的既有的實務交流的模式,累積實務關係的加強。雖然釣魚台問題影響雙邊關係的發展,但是過去的雙邊關係不碰觸該議題,還是實現難得的成就。因此,無論漁業或主權問題上,站在珍惜既有的雙邊關係和大局觀點,從事實務交流。

作者石原忠浩為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兼日本研究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最近更新: 2013-04-01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