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歷經24天,學生在大批警力不友善的蒐證動作與包圍之下和平退出議場,318學運在4月10日宣告落幕。這是一場年輕世代對上傳統世代、新媒體對上舊媒體、公民對上政黨、民主價值對上統獨立場的戰役。

      短期內,衝擊到馬政府的既定兩岸政治議程安排,長期來看,則可能為兩岸關係的下一個階段,被稱為「深水區」的政治、軍事互信議題的談判,設下一道預防暴衝的防火牆,同時,也可能啟動北京新一波對台策略的調整。


北京態度趨於務實溫和


      就在學生退場的同一天,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出席「博鰲論壇」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次台灣反服貿抗議事件,讓他了解到台灣方面對於服貿協議只有大企業受益的聲音,如果他訪問台灣的話,願意與台灣的中小企業對話,願與台灣社會各階層對話(包括反服貿的學生)。他是希望今年上半年能訪問台灣,但時間、地點還要再議。


      在學運初期,發言人馬曉光在3月26日記者會上說「大家都認同『和則兩利,分則兩害』,兩岸同胞都不願意看到兩岸經濟合作的進程被干擾」,「兩岸服務貿易協定是一個體現了互利雙贏的好協議」,「臺灣社會對服貿協議的一些疑慮事實上是不存在的。例如協定並未開放大陸勞工赴台工作,也沒有開放大陸民眾投資移民。只要能夠認真瞭解事實,擔憂就可以得到化解」。


      亦即,原本北京仍認定台灣民眾反對服貿是因為「對服貿本身不了解」,因此他們認為只要馬政府能夠做到讓民眾「認真了解事實」,就會知道到服貿「是個體現互利雙贏的好協議」。這種態度,與馬政府長久以來的立場是一致的,也就是認為,招致反對是因為宣傳不足,而非溝通不足,行政院發言人孫立群就說,他認為政府是輸給網路上的「懶人包」。


      但是,到了學運結束之際,張志軍的發言轉成「了解台灣對於只有大企業受益的聲音」,並願意與中小企業、以及「台灣各社會階層」對話,更強調「王張二會」仍在計劃之中,只是時間推遲。


      國台辦態度的轉變,透露出幾件事情:一是北京並未公開去涉入學運與反服貿這件事,而是謹慎從旁觀察;二是北京已經注意到政黨的影響力(民進黨)在這次社會運動中是大為弱化;三是將「反對服貿協議」定性為「台灣社會內部利益的不調和」而非「反中」;四是北京願意直接與台灣人民溝通對話。


      服貿卡住九個多月,甚至爆出50萬人上街反對的大規模抗爭運動,對台辦官員及涉台人士而言,壓力是非常大,這不僅涉及到工作表現,更涉及到路線的正確性。據了解,這一陣子,幾乎所有涉台人士幾乎都一面倒地將學運歸咎于民進黨的「操弄」,並將之定性為「台獨」勢力的杯葛。將事件原因歸咎給民進黨與台獨勢力,是一種慣性作法,相對簡單,能在上頭追究時提供明確的「敵人」,省去解釋「台灣社會力」的麻煩。


      不過,國台辦在對外的公開談話上,則顯得相對理性而通情達理,顯示北京領導人似未受到涉台人士「傳統觀點」的影響,同時,也希望用真正有效的方式來化解台灣社會的疑慮,甚至進一步將之轉化為一種「助力」。畢竟,這不是一次就完結,兩岸間後續還有其他的議題要處理,而且是更難處理的政治與軍事議題。其次,對於北京領導人來說,兩岸議題在處理順序上其實排在非常後頭,它不是一個重大優先事項,因此,盡可能讓事情平順落幕,以避免引發不必要的爭議、引來多餘的壓力。


      北京從2011五都選舉開始,對於「為什麼ECFA讓台灣人民無感?」這件事耿耿於懷,因而啟動了一系列「往南走、向下沈」的與台灣民眾直接對談的動作。


      從這次回應反服貿事件的態度來看,這些「親近台灣人民」的動作是有效果的,至少台灣社會的感受有被納入決策考量,而不僅是像過去只接納國民黨的單方說法。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變,台灣必須要關注且密切觀察。


兩岸政治議程受衝擊 「馬習會」是否安在?


      反服貿運動,打亂了馬原本佈局的兩岸政治議程。依照馬的規劃與佈局,四月中旬是王張二會,目的仍是鋪排、準備可能的「馬習會」;服貿協議則要在這個會期(六月底前)通過,下個會期則是自由經濟示範區、兩岸互設辦事處、以及年底前通過貨物貿易協議,而貨貿協議目前已經完成約九成的項目談判。這一切,都與馬英九一心一意要完成的「馬習會」大戲直接相關。也因此,為什麼服貿會成為去年「馬王政爭」的導火線,也與服貿的審議程序卡在立法院遲遲無法進展有關,因為北京其實對馬處理的能力相當不耐。


      馬、金兩人這次處理學運的手法,是金過去一貫的操作模式,透過美、中的放話來製造壓力,再透過撲天蓋地的輿論宣傳將外部壓力化為內部壓力。金溥聰在返國之前就已經先表示他「反對暴力」,將學運先打成「暴力份子」;接下來是一連串的美方學者的放話,包括AIT理事卜道維(David Brown)對民進黨籍立委蕭美琴公開信的回應,直指學生霸占立法院,或是民進黨霸占發言台,都是非法行為,而且他認為民進黨「利用這些議題以獲取政治利益」;以及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羅素(Daniel Russel)在4月3日一場聽證會上也表示呼籲抗爭學生避免暴力,並主動提及兩岸關係的「傑出進展」。據了解,美國的主流媒體並沒有真正掌握學運的資訊,許多報導不符事實、也引用馬政府外交系統所提供的詮釋角度,亦即這是一種暴力,不應該以暴力、佔領國會方式表達意見。


      另一方面,學運主要成員與民進黨的關係,以及對服貿訴求的一致性,也挑起美方長久以來對於民進黨「逢中必反」、「反商」、「Trouble Maker」的厭煩情緒,因此,從美國官方到不少外交學者,都傾向接受馬政府的說法,並做出足以被國內媒體援用來打擊民進黨與學運的工具素材。這個操作手法確實形成不錯的效果,至少已經對民進黨造成一定程度的壓力。


      更有甚者,據媒體揭露,馬原本已計劃好要在4月8日對立院議場做「清場」動作,因為馬已安排好要在9日與CSIS進行視訊會議,他也已經計畫好要在這個場合宣示「若台灣人民支持,兩岸也不排除討論政治議題」。這個宣示對他一直希望要進行的「馬習會」有重大意義,他不能讓這個搭建已久的舞台被學運毀掉。因此,他選定8日清場,無非就是要向外界展現他有能力處理這群壞事者,他還有處理內部事務與兩岸事務的主導能力。


      因為計畫8日要對學生動手,所以在清明節假期間才會出現大批警力調動到立法院週邊。據了解,這個計畫已分別事前向美、中做好溝通,也獲得美、中的支持。學生選擇在7日宣布將退出議場,是否與這個清場決定有關,尚難直接論斷,但馬英九在學運對他造成重大統治危機、信任面臨破產之際做出種種操作,不能不稱讚金確實是個厲害角色。



學運結束 遍地開花 壓力落在誰身上?


      學運結束之後,學生光榮退場,誓言要遍地開花,將理念化為具體行動。11日王金平立即召開院會,將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排入委員會審查。接下來,壓力將落在兩黨立委身上,尤其是民進黨,其審查過程的所有言行都會被嚴格檢視。


      而在此時,涉台學者開始出現「也不排除重談的可能」的聲音,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在接受訪問時也提到如果服貿協議受到修改,則必須要重啟談判,而北京也沒說不能重談。看起來似乎北京態度開始轉成「開放」,不過,筆者認為,北京是要讓馬「自己收拾爛攤子」,北京不拒絕台灣人民的修改要求,但究竟修成什麼樣子,如何去面對政商與企業的壓力,則是馬自己要去面對、處理的事情,他們不打算在這件事情上公然施壓、成為一種助力。因此,不急於讓服貿通過,甚至也可以接受貨貿先談。


      至於「馬習會」,多數人認為,要在APEC場合是不可能的。如果不在一個類國際場合,是否有機會在其他場合?目前眾說紛紜,有媒體說可能選在APEC舉辦的地點、但時間是提前一周來舉辦;但據消息指出,其實北京已經設定了一些底線,先前已經提到過不能在國際場合,同時,也傾向是「總書記」與「黨主席」身份的會面。以馬英九目前的支持度,台灣社會很難接受他接受北京所設定的「馬習會」條件,從這個角度來看,「馬習會」的機率已經不高了。但是,反過來看,年底七合一選舉,若馬因為一系列的政策錯誤而導致國民黨的挫敗,進而讓民進黨贏得2016年大選的機率增加,也不是北京所樂見的事。從這個觀點來看,運用「馬習會」、或至少各個「馬習會前會」來提振馬的支持度,也是北京可能選擇的操作策略。


      無論如何,若兩岸監督條例的立法、最後是能夠為台灣社會所接受,則象徵著兩岸關係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未來的兩岸協議的談判與簽署,有機會成為真正的「制度化」,而不再受到特定人或特定政黨的影響,亦即,即使政黨輪替,也能夠維持協議的穩定性。從這個角度來看,或許協商過程耗費更多時間成本,但是能夠確保協議的穩定,這對台灣或北京來說,都是一個正面的事情。

作者吳敏之為政治工作者

最近更新: 2014-04-21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