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7665
- 發佈:2014-05-05
烏克蘭自1991年蘇聯解體後獨立以來,多數民眾嚮往融入西歐以擺脫俄羅斯威脅的陰影。2012年3月30日,歐洲聯盟和烏克蘭在布魯塞爾(Brussels)簽署了一項「聯繫國協定」(Association Agreement; AA)以及一項「深化全面自由貿易協定」(Deep and Comprehensive Free Trade Agreement; DCFTA)草案1; 這是加入歐盟的前奏。俄羅斯則對烏國採取嚴厲的經濟制裁措施,企圖阻止烏國與歐盟發展進一步的關係。烏克蘭與歐盟的聯繫國協定原計劃在2013年11月28-29日在維爾紐斯(Vilnius)舉辦的歐盟東方夥伴關係高峰會議上正式簽署;然而,由於2013年11月21日烏克蘭議會未能通過相關議案,當天烏克蘭政府即宣佈暫停與歐盟簽署協議的準備工作,同時恢復與俄羅斯的經貿談判。嗣後,烏克蘭總統亞努科斐奇(Viktor Yanukovych)雖然參加了這項峰會,卻沒有簽署該項協定。
此一發展,激怒了親歐盟的民眾。2013年11月21日,親歐盟民眾發動群眾聚集基輔「獨立廣場」(Euromaidan)進行和平的示威抗議活動,要求政府與歐盟簽署聯繫國協議。11月30日,示威者被別爾庫特部隊(Berkut)暴力驅散。12月1日,示威者重新佔領廣場;接下來數天基輔全市發生動亂。2014年1月17日,亞氏簽署國會通過的「反示威法」,嚴厲限制示威活動,此舉引起群眾激烈反彈。1月28日,總理阿札羅夫宣布辭職,國會廢除「反示威法」。2月18日,大批鎮暴警察衝入基輔獨立廣場強力驅散群眾,爆發激烈衝突,至少26人死亡,600多人受傷。2月19日,亞氏與反對派領袖達成停火協議;但數小時後,示威群眾試圖奪回獨立廣場,又爆發血腥衝突,造成至少100人死亡,500人受傷。2月21日,在歐盟3位外交部長斡旋之下,亞氏與反對派領袖協議,同意提前舉行總統大選、修憲削弱總統權力。2月22日,國會罷黜亞努科維奇,亞氏落跑莫斯科;國會議長雷巴克(Volodymyr Rybak)請辭,由圖奇諾夫(OleksandrTurchynov)接任。2月23日:圖奇諾夫獲選擔任臨時總統。3月1日,克里米亞 (Crimea) 地區議會建築被數十名蒙面槍手占領,這些人身著軍服但沒配戴徽章。烏克蘭國防部長指控莫斯科派出6,000名士兵及30輛裝甲運兵車到克里米亞。2
2014年3月16日,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政府在俄羅斯佔領當局軍事監控之下舉行場公投;投票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約97%)選民贊成脫烏入俄之動議。3月17日,克島政府根據公投結果宣布建立獨立的主權國家,脫離烏克蘭。同日,俄承認其獨立地位。3月18日,俄與克國簽署國際條約接收克國和塞凡堡市 (sevostopol),並於3月21日將它們作為俄羅斯聯邦主體編入克里米亞聯邦管區。
上述烏克蘭的政策爭議、民眾抗爭與國安危機,與最近台灣發生的服貿爭議、學運抗爭以及憲政危機極為雷同:一個大國試圖利用其龐大的經濟力量吸納其毗鄰的小國;而該小國的民眾則對其鄰國的意圖抱持戒慎恐懼的態度,同時對其政府的對應政策與因應能力表示高度的質疑。本文旨在從族群結構、產業分佈與地緣政治的角度,檢視潛伏在烏克蘭危機底層的驅動力,以便探討烏克蘭危機的根源,並闡釋此一事件對兩岸關係發展的啟示。
貳˙烏克蘭危機的族群結構因素
烏克蘭人口的族群結構與分佈極為複雜,潛藏族群衝突與分裂的危機。其中與俄國相鄰或接近烏俄邊界的東部各州以及南部各州和克里米亞共和國,俄裔人口比例較高,以俄語為母語的人口比例更高,政治傾向親俄。西部各州則烏裔以及以烏克蘭語為母語的人口比例較高,政治傾向親歐。而克里米亞半島的韃靼人的政治傾向則傾向獨立,他們與不同於烏國的俄裔人口追求脫烏入俄;韃靼人追求脫離烏克蘭獨立建國,而非併入俄羅斯版圖。
烏克蘭全國分為27個行政區,其中包括1個共和國、24個州、2個市。3根據烏克蘭國家統計局2014年2月1日資料顯示,烏克蘭境內居民總共有130種民族,總人口數45,426,200人。其中居住在今年(2014)3月16日俄國占領後舉行公投脫烏入俄的克里米亞共和國(Автономна Республіка Крим, Autonomous Republic of Crimea)有1,967,200人,佔全國人口4.33%;其中俄裔58.3%,烏裔24.3%,克里米亞韃靼人12%,其他韃靼人0.5%。
此外,4月6日俄裔民眾占領政府機構並要求公投脫烏入俄的烏克蘭東部與俄相鄰3個大城市的俄烏人口比列如下:
1˙頓內次克州(Донецька області, Donets'k oblasts)4,343,900人,佔全國人口9.56%;其中烏裔56.9%,俄裔38.2%;
2˙盧甘斯克州(Луганська області, Luhans'k oblasts)2,239,500人,佔全國人口4.93%;其中烏裔58%,俄裔39%;
3˙哈爾基輔斯克州(Харківська області, Kharkiv oblasts)2,737,200人,佔全國人口6.03%。4其中烏裔70.7%,俄裔25.6%。
而根據烏克蘭國家統計局2001年全烏克蘭人口普查資料顯示,烏克蘭民族構成,烏克蘭人37,541,700人,佔全國總人口77.8%;俄羅斯人8,334,100,佔全國總人口17.3%;克里米亞韃靼人248,200人,佔全國人口0.5%,分散於烏克蘭境內其他各地的韃靼人73,300人,佔全國總人口0.2%。此外,東中歐國家民族:白俄羅斯人275,800人,佔0.6%;摩爾多發258,600人,佔0.5%;保加利亞人258,600人,佔0.4%;匈牙利人156,600人,佔0.3%;羅馬利亞人151,000,佔0.3%;波蘭人144,100佔0.3%;猶太人103,600佔0.2%;希臘人91,500,佔0.2%;德國人33,300人,佔0.1%。其餘中亞高加索地區民族與其他各種民族佔1%。5
2010年烏克蘭舉行總統大選。選舉結果:當選人亞努科斐奇獲票率 48.95%;落選人季莫申科 (Julia Volodymyrivna Tymosenko) 獲票率 45.47%;可謂旗鼓相當。從圖一可以明顯看出,亞努科斐奇支持者主要集中在東部和南部 8省1自治共和國1直轄市,獲票率都在71.4-90.4%之間;最低的1省也有59.8%。而季莫申科支持者則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 16省1直轄市,獲票率都在62.9-88.9%之間;最低的1省也有51.7%。而從圖二可以明顯看出,亞氏支持者最集中的東部和南部 8省1直轄市中,俄裔人口都在14.1-39%之間,烏裔人口仍居絕大多數;唯一的例外是 1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俄裔人口高達58.3%,烏裔人口僅佔24.3%。而在季氏支持者最集中的中部和西部 16省1直轄市中,俄裔人口都在1.2-13.1%之間。而亞氏仍然勝出,這表是東部和南部的大部分烏裔選民仍然是親俄並支持亞氏的政治立場。可見東部和南部烏裔的政治立場不是族群取向,而是產業與意識形態取向。因此可見,產業失衡與貧富差距才是撕裂國家的元凶。而中部與西部則是因產業失衡所造成的貧窮使他們不認同東部與南部的富人與財團,因而把他們的希望寄託在民主的西歐。
圖一:2010年總統大選結果候選人亞努科斐奇與季莫申科獲票分佈圖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烏克蘭中央選舉委員會2010年2月7日總統選舉結果, Результати голосування по Україні , Повторне голосування з виборів Президента України 07 лютого 2010 року, ЦЕНТРАЛЬНА ВИБОРЧА КОМІСІЯ УКРАЇНИ, http://www.cvk.gov.ua/pls/vp2010/WP0011 (2014年4月15日查閱)
圖二:烏克蘭烏裔與俄裔人口分佈圖
資料來源:Number of actual population, State Statistics Service of Ukraine, http://database.ukrcensus.gov.ua/PXWEB2007/eng/news/op_1_e.pdf。
參˙烏克蘭危機的產業分佈因素
蘇聯時期刻意的產業分工造成烏克蘭的產業分佈不均衡,從而造成蘇後烏國東部與東南部富有,中部西部與西南部貧窮,以致東西貧富懸殊,造成東西對立,進而產生潛藏的國安危機。烏國東部與東南部主要為重工業地區,而西部與西南部則主要為農業地區。
克里米亞共和國的工業經濟活動呈現多樣性。採掘工業比重占總產量的7.6%;加工業76.6%;電力配電、熱力、天然氣、水力佔15.8%;化工佔一般工業20.6%。6
東部主要三城市頓內斯克州、盧甘斯克州、哈爾基輔斯克州的產業發展最具代表性。頓內斯克州是烏克蘭最大城市,有822家工業,16,000家小企業,600家各種農業企業,500家以上的建築組織。頓涅茨克地區提供了五分之一的全國工業產品生產。由於該地區蘊藏豐富煤礦,因此煤礦業發達,機器製造業、冶金與金屬加工業發逹,鐵路運輸、航空運輸發逹,為烏克蘭重工業地區。7
盧甘斯克州地區進入烏克蘭的前五名高度發達的工業經濟區域。此地區蘊藏高品質的無菸煤和焦炭煤,採掘業的工業商品在該地區的產量四分之一。無菸煤可供應200年無慮。採掘工業、冶金工業、機器製造、化學與石油提煉工業發達。石油提煉產品,煤礦綜合企業有200家,以及850家建築業。運輸與航空業發逹。8
哈爾基輔斯克州擁有有利的氣候條件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具有高度發達和多樣化的基礎設施加強區域經濟潛力。哈爾基輔斯克地區是烏克蘭主要的工業,農業,科學和文化中心。區域工業生產中所佔的份額,佔烏克蘭工業生產量的5.9 % 。這裡幾乎所有的行業都發展,包括關鍵的烏克蘭機械製造,儀表製造,燃料和能源和電氣工程企業以及農業。
哈爾基輔斯克強大的拖拉機的建築群已經形成區域機械工業;電力工程設備製造;飛機製造,機床結構,燃料工業,無線電電子,化工,醫藥,食品,輕工等行業很發達。由於礦產資源(含資源估計3,110億立方米天然氣,油, 800萬噸估算資源,褐煤和無菸煤領域;鹽,粘土,白堊,石灰石和超純玻璃砂的儲藏)蘊藏豐富,該地區是烏克蘭燃料和能源基地。
該地區生產烏克蘭100 %的汽輪機,近3分之2的拖拉機,半數以上橋式起重機,無摩擦軸承,數控機床和大型電機,交流發電機的40%。此外,該地區企業也有生產水泥,板岩,陶瓷,金屬磚,鋼筋混凝土製品,磚和許多其他建築材料。此外,約有一半烏克蘭藥物也在該地區產生。哈爾基輔斯克地區擁有豐富的科學遺產,很久以來已經是世界公認的烏克蘭科學中心。9
肆˙烏克蘭危機的戰略地位因素
烏克蘭是俄國防禦西歐入侵的緩衝堡壘,也是俄國進取西歐與土耳其的跳板,同時也是俄國能源輸歐的過境橋梁。美國國際政治大師布里辛斯基(Zbigniew Kazimierz Brzezinski)曾說:「沒有烏克蘭,俄羅斯就不再算是歐亞帝國。」(Without Ukraine, Russia ceases to be an Eurasian empire.)。布氏此一斷言,凸顯烏克蘭的歐亞地緣戰略樞紐地位。烏克蘭西南遏摩爾多發 (Moldova)、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西控波蘭、斯洛伐克與匈牙利;北扼白俄羅斯;東南屏障南北高加索;南制黑海與土耳其抗衡。
蘇聯解體後,整個蘇聯的艦隊被分割給喬治亞、烏克蘭和俄羅斯。對於俄羅斯來說,黑海艦隊擁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和政治價值,但是蘇聯解體後其軍事價值大降。1952年土耳其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後,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orus)受西方控制,由此黑海艦隊的戰略價值也降低。俄羅斯重新掌控烏克蘭,俄羅斯的黑海艦隊才有可能與土耳其爭鋒,進取地中海,進取巴爾幹、南歐與西歐。反過來看,烏克蘭也是歐洲掌控裏海、中亞能源基地必經的通道。
圖三:烏克蘭地緣政治形勢圖
資料來源:「GUUAM」,http://www.guuam.org/general/map.htm。
伍˙結語:烏克蘭危機對兩岸關係發展的啟示
烏克蘭與俄羅斯分分合合的歷史,遺留下烏俄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千絲萬縷歷史情結。烏克蘭人口的族群結構與分佈極為複雜,潛藏族群衝突與分裂的危機。蘇聯時期刻意的產業分工造成烏克蘭的產業分佈不均衡,從而造成蘇後烏國東西貧富懸殊,導致東西對立,進而產生潛藏的國安危機。此外,烏克蘭位處歐亞地緣戰略樞紐地位,使得俄國不容其親歐脫俄。
上述烏克蘭危機所凸顯的問題,對兩岸關係發展具有下列的啟示意涵:
(一)台灣與烏克蘭同為多元族群社會,宜強化民主機制厚植族群和諧基礎。台灣存在鶴佬、客家、原住民與新住民 (1949 以後來台者) 4大族群。宜建立健全之民主機制,俾使各族群之間和平相處、公平競爭、共進共榮、休戚與共。此外,並宜加強公民教育,培養公民意識。俾使所有居民,熱愛斯土、相忍為國;互相尊重、互相扶持。
(二)台灣與烏克蘭相似南北產業失衡,宜平衡南北產業,以縮短南北差距。多年來台灣重北輕南;宜加重南部的產業發展、公共投資與公共建設。
(三)台灣與烏克蘭相似位處亞太樞紐,宜積極參與區域機制以期突破孤立。美國總統歐巴馬於2011年11月17日訪問澳洲,應邀對澳洲國會發表演講。他在演講中做了一項戰略決策,將美國定為太平洋國家,以便在亞太地區長期扮演重要的角色,形塑亞太地區的未來。他這個構想也就是「重返亞太」(Pivot to Asia-Pacific) 的全球戰略方向。10該構想具5個方向:強化與盟邦關係;深化與新興大國的夥伴關係;與中國建立穩定而富有成效的建設性關係;加強亞太區域機制;建構亞太經濟機制。台灣宜掌握此一契機,積極參與美國所主導的區域安全與經濟機制。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國所主導建構的亞太經濟機制: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 TPP)。根據美國前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多尼倫(Tom Donilon)的分析,此一區域經濟機制乃是美國在亞太地區經濟再平衡的核心。11台灣宜儘速加入此一區域經濟機制,然後再徐圖與中國審慎進行對等而互利的經貿談判。如此才不會重蹈烏克蘭進退失據的窘境。
作者王定士 (政大俄羅斯研究所教授) 侯明蓉 (政大國務院獨立國協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註解:
1.林亭儀,「烏克蘭危機大事記」,中央社,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403030258-1.aspx。(20140422 查閱)
2.Чисельність наявного населення України, Державна служба статистики України, на 1 січня 2013 року (烏克蘭統計局2013年1月1日統計年鑑), p. 6, http://database.ukrcensus.gov.ua/PXWEB2007/popul_eng.htm.
3.http://ukrstat.org/en/operativ/operativ2014/ds/kn/kn_e/kn0214_e.html.
4.A-Ukrainian Population Census 2001, State Statistics Committee of Ukraine , http://2001.ukrcensus.gov.ua/eng/.
烏克蘭前二次人口普查分別於蘇聯期1989年,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後2001年第一次全烏克蘭人口普查,烏克蘭政府已於2008年的No.581-p號內閣政令傳逹,第二次全烏克蘭人口普查為2016年。http://www.ukrcensus.gov.ua/eng/。
5.Autonomous Republic of Crimea,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Ukraine, http://mfa.gov.ua/en/about-ukraine/info/regions/1-crimea.
6.Donets'k Region,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Ukraine ,http://mfa.gov.ua/en/about-ukraine/info/regions/25-doneck.
7.Luhans'k Region,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Ukraine, http://mfa.gov.ua/en/about-ukraine/info/regions/26-lugansk
8.Kharkiv Region,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Ukraine, http://mfa.gov.ua/en/about-ukraine/info/regions/22-kharkiv
9.Remarks By President Obama to the Australian Parliament,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1/11/17/remarks-president-obama-australian-parliament. 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2011,11.17. (20140420 查閱)
10."Remarks by Tom Donilon,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 to the President: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sia-Pacific in 2013,'" The White House,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3/03/11/remarks-tom-donilon-national-security-advisory-president-united-states-a.%20%20(20140420 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