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趕狗入窮巷」(本土一句流行諺語,指迫使劣勢者進到死路,也可指做事不要欺人太甚,否則將得到反噬)

脈絡


      筆者引用本土社會的一句諺語,旨在於具體地描述香港的狀況。自從習近平及李克強上台以降,一反以往胡溫對香港政策的相對忍讓及克制;反之,從2011年8月18日當時為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參觀香港大學,本港警方配合校方高層的默許,以保安為理由進駐校園,高壓鎮壓意圖示威及示威者的舉動,可以預視北京新領導層執政以後,對香港政策有進一步收緊的趨勢。因2017年政制改革,北京政府理應根據人大常委於於2012年訂定的承諾,落實普選行政長官。可是,北京政府卻不斷在實踐普選行政長官的承諾中添加「條件」,包括(一)凡參選的候選人必須是「愛國愛港」。換言之,他們必須展示對中共政權的忠誠,凡被中共視為「反黨」、「勾結境外/外國/西方勢力」等人士,均不符合參選的資格。(二)候選人必須透過提名委員會的「篩選」,符合前者的要求,才可以參選。所謂「蒒選」,指提名委員會的成員有實質的權力,他們必須根據中央愛國愛港的標準,投票選出合適的人士參與選舉,目的是防止不愛國人士參與選舉。(三)即使候選人贏得選舉,中央政府有權不委任當選人為行政長官。用球賽的術語,此所謂首三門,旨在於在整個選舉特首的過程中,中共可以透過意識形態、人脈及實質權力,層層防範他不喜歡的人成為特首。


      此外,立法機構的組成部分,是次政改諮詢觸及2016年立法會議席的變革,但對於存在已久的「功能組別」議席的存廢,卻成為政改下另一個關鍵部分。因為功能組別的組成,主要是以本地工商界、專業界別為主軸,其中不少界別,其選民只是公司的持有人及社團的領導,此所謂「公司票」或「法團票」。公司的員工或社團的成員沒有投票權。加上這些功能組別的立法會議員,不少有著利益衝突,例如現任金融界的功能組別議員吳亮星,他兼任新鴻基地產子公司董事及中國銀行(香港)信託董事長。當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於5月鑒於兩公司有參與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的前期撥款1,懷疑有利益衝突之虞,但他拒絕避席,還主持會議(《成報》,2014年5月17日)。最後,在親京派議員的贊成下,他更強行表決通過撥款,導致泛民的立法會議員極度不滿。因此,功能組別議席與親京派的地方直選議員,不單只早已控制立法會,成為政府議案的舉手贊成機器,凡泛民議員提出的議案均反對,進一步削弱立法會的代表性。可惜,在諮詢文件中,卻以「擴闊功能界別的選民基礎」及改革票制為「董事票」及「個人票」,意圖延續功能組別(《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2013》,頁34)。


      簡而言之,北京意圖透過幕後操縱的特首繼續行政霸道及無道,配合親京議員及功能組別封殺反對派政黨的議案與討論,民意固然完全被忽略,或者被政府斷章取義,說成議會被泛民政黨污染,變得暴力化、政治化及激進化,意圖透過親政府媒體及官方發言中穩固其政治論述,從權力及語言上再殖民地化:行政與立法機關的政策及決定,旨在於奉行北京政府由上而下頒佈的要旨。加上國務院同期發表《「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進一步肯定了透過香港在經濟及政治上依賴中共,旨在於加深本土的殖民地化。而且,香港警察在現任處長曾偉雄的領導之下,警隊成為打壓遊行示威的政治功具,例如在2011年8 月李克強訪問期間,一名身穿「平反六四」主題恤衫的男子被押走,期間有警務人員阻撓記拍攝,以手遮擋拍攝,他回應事件時指警員目睹一個「黑影」閃過而過而用手擋駕(《太陽報》,2012年5月9日)。


      在此情況下,民間的公民社會,結合泛民政黨,實際上沒有其他選擇,唯有與北京特區當局抗衡。於是由六月下旬到七一遊行之後的佔中預演,成為中共在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十七年以降,本土民主化與中共殖民地化之間的正面衝突,正式揭開序幕。以下的部分就着(一)中共的一國兩制白皮書;(二)六二二公投;(三)七一遊行與佔中預演;及(四)特區政府公佈政改諮詢,說明中共及特區政府與本土民間與公民社會之間展開正面的政治角力。


(一)中共的一國兩制白皮書


      今年6月國務院新聞辦今日發表有關「一國兩制」的報告,指香港目前有人對「一國兩制」方針及《基本法》理解片面、模糊,在政制發展討論中出現「不正確觀點」;白皮書再重申,高度自治下香港享有多少權力,「在於中央授予多少權力」。文件又明確指出,「一國兩制」中的一國與兩制並非平等,一國是前提,兩制「從屬」於一國,中央對港擁有「全面管治權」,香港只有地方事務管理權。此外,文件指出,「要始終警惕外部勢力利用香港干預中國內政的圖謀,防範和遏制極少數人勾結外部勢力干擾破壞『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施」。在政改部份,白皮書白紙黑字將「特首須愛國愛港」寫入,又要求特首、立法會普選制度,要符合國家安全及利益(《主場新聞》,2014年6月10日)。中共透過白皮書,肯定了「一國兩制」、「高度自治」及「港人治港」,早已扭曲成「一國壓兩制」、「全面管治」及「愛國(黨)者治港」。


      北京發表香港白皮書,一定程度上回應北京對香港的局勢日漸不滿,包括自2012年反國教運動以降,港人對中央的不滿日深,中央希望擺出強硬的姿態,迫使港人屈報。從港大民調的數據,反映出受訪者對北京中央政府的不信任程度,自2011年開始已超過三成,2014年6月的調查,更有四成受訪者選擇不信任(香港大學民意網站,2014)2,可是當港人不滿升溫,中央態度強硬,衝突似乎無可避免。此外,中央對於香港問題,存在著敵我矛盾及陰謀論的角度思考,從不深切反省自身政策的偏差及失誤。例如白皮書的其中一個執筆者強世功提出,新疆問題固然是中國內政,但必須放在全球政治權力格局中來思考,無論台灣、香港和澳門,還是西藏和新疆,都是中國和西方進行政治較量的前沿陣地(《BBC中文網》,2014年6月12日)3。換言之,中共以外部勢力勾結本土力量,意圖顛覆政權的想法,只是重覆傳統皇朝中「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思維。香港既然與中國不同,唯有使中國成為與中國大陸一模一樣的城市,實際上是「兩制」消失,北京政權才放心。


(二)六二二公投


      面對2017年政改諮詢,由佔領中環運動發起的全民公投運動,可算是整個佔中運動第一個高潮。回顧自2013年以降,佔中運動透過商討日,旨在於透過小組討論,逐漸建立市民的認知,他們有權參與制定未來政制安排的權利,並且凝聚民意。最後,在商討日三由15個政改方案中選出3個,供市民公投,包括:(一)真普聯方案;(二)人民力量方案及(三)學界方案。而三個方案,均包括「公民提名」。在整場政改戰役中,「公民提名」成為運動其中一個重點,在於它強調市民可以直接參與提名特首候選人,防止北京控制。正如佔中運動發起人戴耀廷(2014年1月4日)認為4,市民支持公民提名其中一個原因,在於一種「強烈的負面情緒。是源自不信任,不單是不信任北京政府,而且不信任香港的政黨。不信任北京政府,是因不相信若以提名委員會去提名特首候選人,北京不會安排一些只是與其同一鼻子出氣的人;故港人即使有了平等的投票權,但實質上還是沒有真正的選擇。惟有公民能有直接提名候選人的權利,那才可保證將來普選特首時的候選人包括了港人所屬意的候選人。這是防止北京政府篩選候選人的有效機制」。


      至於本土的親京力量,則視公投為怪胎,例如《大公報》(2014年5月14日)認為「不管有多少人參加投票,根本都是鬧劇一場」,因為「在政改議題、在二○一七普選特首方案的產生上,必須、也只能依照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相關「決定」作出,具體提名人選也只能由四大界別組成的提名委員會按照民主程序產生,這過程中並無『公民提名』的存在,如此『六.二二』所謂『全民公投』硬是要『投』出一個『公民提名』方案或什麼『三軌方案』,不是指鹿為馬、自欺欺人嗎?因此,所謂『公民提名』和『全民公投』,徹頭徹尾就是一場政治鬧劇、一個選舉騙局,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違法『佔中』找尋藉口而已。眼前,激進一夥已經騎劫了『佔中共商日』,而可以肯定,他們必會進一步騎劫『佔中』,而且必會以更激烈的暴力手段衝擊警方和政府」5


      從上述的文中分析,親京勢力透過語言,建構了反對勢力如何犯法及施行暴力,包括:


      (一)合理及合法化中共透過全國人大常委操縱未來香港政制發展的安排;(二)公民參與或提名既然冒犯及挑戰中共預先設定的操縱機制,當然要大力貶抑及抹黑,在整篇報導中,用上「怪胎」、「貨色」、「鬧劇」、「騙局」、「指鹿為馬」、「自欺欺人」、「佔中的藉口」、「篩選」等負面字眼;及

      (三)刻意、突兀但無邏輯地把公投與暴力拉上連繫,先用「騎劫」一詞,然後跳到「必會以更激烈的暴力手段衝擊警方和政府」,旨在於透過建構一套論述,先製造佔中是壞、是邪惡的形象,然後聯想起一旦邪惡力量得勢,必然導致政治社會混亂,現時享有的繁榮穩定,必然會毁於一旦。親京媒體透過仇恨的語言製造負面情緒,讓恐懼蔓延,這種恐懼包括:

      (一)對局勢不明朗的恐懼;

      (二)對一旦實行公民提名後被中共恐嚇及無情打壓之後帶來的震盪而產生的恐懼;社會不穩把一班市民嚇跑,不會支持公投;

      (三)某一些市民,由恐懼引發出為了捍衛現時的安穩生活,必然大力反公投反佔中,因為佔中只會擾亂他們;及

      (四)恐懼源自於衝擊警方及政府,反映兩者作為維持社會秩序的工具,一旦被挑戰便會造成動亂。


      事實上,親京派力量、媒體及地方勢力成功地操縱政治話語權,包括:


      (一)操弄「民生」、「法治」、「金融中心」、「穩定」、「(經濟)發展」等詞彙,他們不斷強調中央政府透過更緊密經濟合作協定、個人遊、一簽多行等的全力支援,香港才能夠保着全力就業、維持金融中心地位、社會穩定、發展經濟;

      (二)強調挑戰政府及警方的不公不法,就是破壞制度與法治,因為兩者是維持穩定及秩序的核心;為了保法治,必須壓制挑戰政權的行徑;

      (三)經常用「境外/反華/反政府」勢力,甚至用「推翻中共政府」、「美國會否透過香港進行顏色革命」等說法,來標籤政權眼中的敵對勢力;

      (四)對於挑戰政權的勢力,只需不斷使用上述(一)、(二)或/及  (三),旨在於把他們視為破壞/動亂力量;

      (五)香港的價值及未來的出路,在於「提升競爭力」及「與內地融合」;及

      (六)對於本面當下的問題,無論是地產霸權、社會兩極化,則選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縱然受制於親京力量的挑戰,以及懷疑內地的黑客不斷攻擊投票網站,但最後有80萬人透過網站及實體票站投票,而其中有70萬人,即約90%投票的人,很清楚表明他們要求有公民提名,且不接受任何方案是違反國際標準。但是,若果特區政府基於不同原因未能接納公民提名,而又能成功說服已投票的七十萬人接受這安排(起碼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特區政府就更應提出一個能符合國際標準的特首選舉辦法,讓選民有真正的選擇,不然任何方案均不可能在立法會通過得到,更必然會觸發大規模的公民抗命佔領中環的行動(戴耀廷,2014年7月4日)6


(三)七一遊行與佔中預演


      與以往十一年的七一遊行不一樣,除了參與的人數打破過往紀錄,根據主辦單位人間民權陣線的保守統計,超過51萬人參與遊行,整個遊行由下午三時直至晚上十時左右才結束。由遊行的主題:「公民直接提名,廢除功能組別,捍衛港人自主,無懼中央威嚇」,正是回應中共再殖運動下,港人應醒覺不應對中共及特區政府存有幻想。由於今年正值政改,佔中、北京發表一國兩制白皮書及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的前期撥款引發議會內外的抗爭,導致今年遊行人數上升。此外,以往七一遊行結束後,基本上大部分參與者自行離去,而政府回應七一遊行示威以後,好像沒有發生任何事情。這一種一年一度形式化的遊行,被親京派認為是市民上街消消怒氣,發洩對政府施政不滿的集體活動。但是,今年七一遊行前夕,學聯及學民思潮宣布遊行後將分別佔領中環遮打道及包圍特首辦至翌日早上8時,實行「預先佔中」。他們表示,到特首辦等特首梁振英上班,看他是否願意對話商討政改問題(《主場新聞》,2014年6月30日)。至遊行及集會宣布結束後,遮打道集會現場有人留守,報道稱一度有近8,000巿民。警方在凌晨三時展開清場行動,惟進展緩慢,到早上八時,即示威人士原訂自行散去的時間,仍然有近百人坐在遮打道,他們拍掌互相鼓勵,在旁的市民也鼓掌支持,並高喊「佔領中環」。他們在八時後自行站立,要求警方讓路離去,但警方拒絕,將集會人士逐一拘捕並帶上旅遊巴士。警方及後表示共拘捕511人(《主場新聞》,2014年7月2日)。


      由七一遊行到七二佔領遮打道,突顯了親京派社會菁英在關鍵時刻,選擇與港人對立。7月6日,身兼全國政協委員的聖公會大主教鄺保羅主持講道,批評有人經常要求他發聲,令他有感「唔出聲就會啞」(不表達意見就被當作是啞巴)。他舉例指耶穌被判死刑時也是默默無聲,認為有些事「無聲勝有聲」。鄺批評參加遊行的市民不少是基於「羊群心理」,缺乏理性及內心平安,另外亦指拘捕的學生到警署後要求上洗手間和食物,反諷他們「不如帶埋菲傭去遊行」(携菲傭一起遊行)(《蘋果日報》,2014年7月8日),被批評為「不甘寂寞,羡慕權力,為了親近權貴,不惜向中心靠攏,甚至不惜吮癰舐痔,異常卑劣,彷彿為權貴服務,完全喪失基本的批判精神」,更提出「在霸權面前是沒有中立可言的,在愚蠢面前的靜默其實就是認可,今天的基督徒,我們不只要反抗政治上的霸權,還要學習叛逆教會內反智愚蠢的文化!我們必須站出來以最明確不過的言論對鄺保羅說:主教,你大錯特錯! 我們必須以實際行動, 拒絕讓宗教領袖把我們當弱智一族,以為他們可以輕易玩弄基督徒的敬虔,以最沒理由與腦殘的說詞合理化自己無理錯誤的言論」(歐陽文風,2014年7月12日)7


(四) 特區政府公佈政改諮詢


      7月15日,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在立法會內務委會員特別會議上宣讀首階段政改諮詢報告。她強調任何普選方案都不應繞過或削弱提名委員會的實質提名權。


      林鄭月娥表示政改已進行廣泛諮詢,政府在五個月內已舉辦226場諮詢及十八區的地區活動,收到約十二萬四千七百份意見書,數目超出上次政改諮詢兩倍半。她在宣讀報告時,把各種意見分類為主流、較多及「有些」意見等,重點包括:


  • 主流意見是要符合基本法第45條,任何方案都不應繞過或削弱提名委員會的實質提名權;
  • 社會普遍認同特首要愛國愛港;
  • 「有一些」建議認為特首提名辦法應包括公民提名,林鄭指有留意民間投票及七一,甚至有訴求是爭取有普選無篩選;
  • 較多意見認同提委會應參照選舉委員會四大界別和比例組成;
  • 有意見認為提委會人數應維持1200人,亦有意見認為應增加新的界別分組,令提委會人數增至但不多於1600人;
  • 有較多意見認為應舉行兩輪投票,有少部分意見認為只需要舉行一輪投票;
  • 有些意見提議可將候選人的數目定為2至3人,亦有意見提出其他數目,另一類意見則認為毋須就候選人的數目設限(《雅虎香港新聞》,2014年7月15 日)8

      從報告的重點發現特區政府只是重申原有的立場和看法,根本與沒有進行諮詢沒有分別。而且報告只是籠統地用「主流意見」、「一些意見」、「較多意見」或「有些意見」,而沒有引用實際的量化數據支持其說法。加上政治引用民調數據,半數來自親京派的團體,包括民建聯、香港研究協會,甚至以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進行的民調,反而3個為《明報》及真普聯委托港大民研進行的民調,這些調查中,有近5成受訪者認為立法會應取消功能組別,但報告卻未有採納。同樣,至於中大的民調中,有逾8成受訪者認為提委會應由全港市民普選產生,報告亦未有採納,僅引用香港研究協會以及民建聯的調查,認為「主流意見」指特首應該愛國愛港,以及不能與中央對抗(《蘋果日報》,2014年7月15日)。政府篩選有利自己的意見及資料放入報告,可見整個政改諮詢提出的「有商有量」,實質是「毫無商量」,特首梁振英更表明向人大提交政改報告,意圖透過中央肯定2017年有篩選的政改方案。在網絡媒體面書內,更有網民恥笑報告中用的「主流/普遍 = 中央的指示;不少 = 自己人;一些 = 中立的政黨及沉默的市民;極少數 = 反對政府的人」9


總結


      本文就着香港近一個月發生的政治事件,突顯北京政府期望早日落實一個具備操縱性的政治體制,加上本土親京勢力在議會及各行各業不斷滲透,並配合中港的經濟融合,期望早日了結香港問題。至於「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早已被撕破。到了現在,無論香港人願意與否,他們正站於歷史的十字街頭,又或者如一頭狗因形勢所迫走到末路一樣,是選擇是否為了一時的安穩與寧靜,容忍及接受中國再殖民地化的統治?還是選擇痛苦的考驗,透過不同形式及策略的公民不報從(公民抗命),反抗中共的再殖民統治及其背後的謊言、暴力、歪理和特權?此外,國際社會及媒體,加上海外港人及台灣關注香港問題,其影響力更不可忽視。



資料徵引

《成報》。

《太陽報》。

《主場新聞》。

《香港大學民意網站》 。

《大公報》。

《主場新聞》。

《蘋果日報》。

《雅虎香港新聞》。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2013)。《有商有量,實現普選──二零一七年行政長官及二零一六年立法會產生辦法諮詢文件》。

土地正義聯盟(2014年6月11日)。〈反東北懶人包之一:要求政府立即撤回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的十個理由〉,《香港獨立媒體》。

戴耀廷(2014年7月4日)。〈七十萬的意義〉,《信報》。

戴耀廷(2014年1月14日)。〈為何那麼多人支持公民提名?〉,《蘋果日報》。

歐陽文風(2014年7月12 日)。〈基督徒,反抗吧!〉,《主場新聞》。


註解:

 1.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指特區政府規劃中的土地發展計劃,將現時位於新界東北地區的古洞、坪輋/打鼓嶺和粉嶺北的農地,改作住宅和商業發展。可惜,政府刻意隱瞞及誤導計劃,包括計劃以與建豪宅為主、給予非原居民的村民賠償不足、及未經城市規劃委員會審議,政府偷步向財委會申請撥款(土地政義聯盟,2014年6月11日,網址: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23522)。


2.http://hkupop.hku.hk/chinese/popexpress/trust/trustchigov/poll/datatables.html

3.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4/06/140612_hk_white_paper_authors.shtml


4.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114/18591727


5.http://news.takungpao.com.hk/opinion/highlights/2014-05/2476712.html


6.http://oclp.hk/index.php?route=occupy/article_detail&article_id=168


7.http://thehousenews.com/politics/基督徒-反抗吧/


8.https://hk.news.yahoo.com/
【一click睇晒】政改諮詢報告重點-074636502.html


9.Kevin Kwok(2014年7月15日),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808ok/posts/10152346291533402?fref=nf

最近更新: 2014-07-21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