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7010
- 發佈:2015-11-09
兩岸領導人舉行會晤,是件大事。兩岸存在重大主權爭議,照理來說,雙方領導人會晤的首要重點應在於確立對等尊嚴的定位,再來才是表達對處理雙邊關係的基本關切,並且釋放願意管理爭議的政治善意。但這些在這次「馬習會」都不是重點,因為一旦碰觸核心問題,雙方可能就見不了面。兩岸現任領導人之所以想見面,是因為對過去8年兩岸交流成果遭台灣主流民意質疑感到不安。
馬英九總統的不安,來自他的兩岸政策路線可能在2016 年大選中被否定。過去8年執政,馬英九兩岸政策讓權貴資本空前活躍、讓反黑箱服貿的太陽花學運風起雲湧、讓越來越多民眾擔心台灣主體性流失,也讓台灣認同意識攀升至歷史新高。面對主流民意質疑,馬總統怕8年來兩岸「和平紅利」被大家遺忘,因此希望下台前能有「馬習會」,塑造個人歷史地位。對馬總統而言,「見面」這件事很重要,所以籌備過程越少人知道越好,以免破局。為了「見面」,可以背棄過去提出任內絕不會有「馬習會」的政治承諾,可以不在乎定位、身分或稱謂,也可以不管會談有無實質成果,只要兩人能握手見面、寫下紀錄就算功德圓滿。
習近平也有他的不安。為何中國長期對台灣經濟讓利,會讓台灣支持統一的聲音盪到谷底?為何跟台灣執政當局講好的服貿協議,會因公民團體的反對而胎死腹中?為何蔡英文提出「維持現狀」的說法能得到多數民意支持,甚至可能當選下一任總統?習近平雖然權力集中,還是會擔心台灣主體意識高漲演變成中國內部對兩岸政策失敗的檢討,讓他的「民族復興」大業遭受挫折。習近平答應和民意支持度不高的馬英九會面,不是沒有政治風險,但「文攻武嚇牌」和「經濟讓利牌」這次對台灣民眾好像不太管用,促成「馬習會」便成為沒有選擇的選擇。
馬英九和習近平的不安有著明顯交集,因此「馬習會」的重點只有兩個:第一是重申「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施壓蔡英文的「維持現狀說」不能跳脫「一中」框架的紅線;第二是強調「振興中華」、「和平發展」的主旋律,暗示台獨對兩岸關係的衝擊,防止台灣主體意識在大選中發酵成不可收拾的局面。至於馬總統在會中提出中國撤除飛彈、台灣國際空間、兩岸經貿合作等議題,純粹只是會場花絮,目的在提供馬英九自說自話的機會,對台灣民眾有個交代,看能不能稍微挽救一下國民黨的低迷選情。
執政者為了追求歷史地位和外國舉行高峰會,在國際上也有例子。2007年南韓前總統盧武鉉即將下台,任內對北韓的「和平繁榮」政策因為金正恩在2006年進行首度核試爆遭到質疑。盧武鉉便在下台前4個月宣佈舉行兩韓高峰會,發表《北南關係發展與和平繁榮宣言》,針對兩韓關係提出洋洋灑灑8項聲明。當時這場會晤受到國際媒體高度關注,但因盧武鉉北韓政策不受民眾青睞,在李明博接任總統後便以「人去政息」收場,現在已幾乎沒人討論當年的和平繁榮宣言。同樣地,「馬習會」寫下兩岸領導人會面紀錄、吸引媒體矚目,在缺乏強大社會基礎及主流民意支持下,能否為兩岸關係寫下具有實質意義的歷史篇章,時間應該很快就會告訴我們答案。
作者蔡明彥為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