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4138
- 發佈:2016-03-07
今年1月16日,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以689萬得票數、56.1%得票率的結果,贏得總統大選。同時,民進黨在立委部分單獨拿下68席,加上1席無黨籍加入黨團運作,共69席,遠超過國會過半所需的57席,有別於過去執政時期朝小野大的窘境,民進黨將真正進入「完全執政」,而國民黨拿下35席,與親民黨聯手,達到39席的「阻止修憲」低標。
勝選當晚,在蔡英文的國際記者會及勝選演說之後,國台辦即發佈聲明,表示注意到臺灣地區選舉結果,強調應珍惜過去八年兩岸和平穩定成果,指出「將繼續堅持九二共識,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願與所有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非認同「九二共識」)的政黨和團體加強接觸交流。」
隔日,新華社發表評論文章「不畏浮雲遮望眼-且談如何看待台灣大選投票結果」,重點包括:一、內政決定國民黨敗選;二、蔡英文不敢否認九二共識,而是提出維持現狀的主張;三、民進黨負有維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現狀,發展兩岸關係的首要責任」。定性台灣大選結果是國民黨執政不力,與對台工作無關,同時強調蔡英文將不會否認(推翻)九二共識此「政治基礎」,也未出現她是「台獨」或「兩國論」等攻擊文字,調性堪屬平和。
不陷入被動,蔡與對岸隔空對話「政治基礎」
選前,在12/27的政見發表會上,蔡英文出人意表的主動拋出兩岸政策,表達民進黨從未否認過1992年兩岸曾經在香港進行會談、達成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歷史事實。此作法除向北京表態,也意在排除「九二共識」議題的干擾,將剩下的辯論時間聚焦在內政與經濟議題之上。
讓各方更訝異的是,就在勝選日後不到一個星期,蔡英文在1月21日透過自由時報專訪,主動釋出訊息。這讓北京有些驚訝,原本被認為會等到520就職演說時才會針對「九二共識的替代方案」有所論述,但蔡也選擇提早做出鋪陳。
她在專訪中指出,在1992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了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她理解和尊重這個歷史事實。她認為,92年之後廿多年來雙方交流、協商所累積形成的現狀及成果,兩岸都應該共同去珍惜與維護,在這個基本事實與既有政治基礎上,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與發展。
她也闡述了「既有政治基礎」的四個關鍵元素,包括: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以及雙方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兩岸過去廿多年來協商和交流互動的成果;台灣的民主原則以及普遍民意。
對此,國台辦迅速回應。發言人馬曉光說,「我們注意到了相關報導」,「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其核心意涵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只有繼續堅持和維護好共同的政治基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才能行穩致遠。」對於蔡的說法,未表示肯定或否定。
1月27日,國台辦例行記者會,發言人馬曉光提到「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是維護台海和平、推進兩岸關係改善與發展的定海神針;只有繼續堅持和維護好共同的政治基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才能夠行穩致遠」,此說法隨著記者的提問,共出現五次,當中兩次出現「若否則將遭遇驚濤駭浪,甚至徹底傾覆」等字句。
隨後,2月2日在北京召開全國對台工作會議。政協主席俞正聲的致詞包括幾個重點:一,過去一年兩岸關係翻開歷史新頁,對台工作取得新進展,給予充分肯定。二,繼續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和平發展正確道路。三,加強與台灣所有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政黨和團體接觸交流。四,強化包括三中一青、產業、金融、農漁業及各領域交流合作。
北京忍受觀望,美方促務實彈性
至於美方,華府在選後隨即派出代表赴兩岸進行溝通。前副國務卿伯恩斯在18日抵達台北會晤蔡英文,他表示美方期待看到政權交接期一切順利,並期待與新政府展開進一步的合作與交流。而副國務卿布林肯則在21日會晤國台辦主任張志軍,重申繼續維持兩岸關係和平穩定,是美國的長遠利益。
與此同時,美國在台協會前執行理事施藍旗在傳統基金會表示,蔡英文承諾會建立一個有持續性、可預測並持久的兩岸政策,願意維持現狀以維護台海的和平穩定,美國強烈鼓勵蔡英文在這方面努力。蔡英文完全了解九二共識對中國的重要性,她的說法給了中方很大的空間來處理九二共識,即使蔡沒有說出「九二共識」,但涵蓋了許多其中的要素。
2月中旬,美國亞太副助務卿董雲裳出席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聽證會,她表示,選前與蔡在華府會面時,蔡重申會維持現狀,了解她有責任尋求一個可以維持台海和平與穩定的政策,她會與北京當局合作找出維繫兩岸關係的方式。美國也利用各種機會與中國官員接觸,強調美國強烈希望見到兩岸穩定與交流能夠持續,鼓勵北京保持彈性、創意與台灣合作,找出交流的基礎。中國官員則表示,他們正在研究蔡英文提出的方案。董雲裳認為,台海雙方都有這個意願。
選後迄今,從美中台三方的表述與主張來看,可以看出,蔡英文以積極迅速的方式拋出「九二共識替代」論述,北京對此雖不滿意,但尚可容忍,並期待「更進一步」。而美方對蔡自選前到選後的論述,則是正面看待,並期望北京能務實以對、保持一定的彈性空間。
蔡英文在選後拋出的專訪文字,形同是與北京的隔空對話。對於「九二共識」,以「尊重並理解1992年香港會談雙方達成若干共同認知與諒解」來回應,而對於中方詮釋為「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的所謂「既有政治基礎」,則以「九二會談歷史事實、兩岸廿多年來交流成果、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以及台灣的民主與民意」等四個關鍵元素來對應。透過對「1992年會談過程所達成若干共同認知與諒解的歷史事實」的文字敘述,取代定義分歧的「九二共識」一詞,而透過對「既有政治基礎」的清楚定義(四項元素),一方面直接回應北京,另一方面則為彼此保留各自解讀與詮釋的空間。
選後,各界始終在關注,習近平對準政府的政策是否已經定調?到目前為止,除了學者評論外,北京官方說法的調性仍屬相對溫和,對於記者追問「若蔡英文仍不承認九二共識」,都翻來覆去以同一套說法回應,看得出至少現階段是希望能夠保留些空間的思路,因此並未直接批判蔡英文,對她的論述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有學者認為,這種態度已然釋出某種「正面看待」的訊號,但是,這是否已是「定調」或仍處於「觀察」狀態,後續幾項重要議程,包括3月初的「兩會」,習近平是否會在聯組會上發表談話,將是重要觀察指標。
兩岸關係不是誰給誰列清單
2月中旬開始,新的國會開始運作,民進黨已提出優先法案清單,當中包括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由於屆期不連續,民進黨團將提出新的版本,據媒體報導,針對兩岸相對定位,將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來處理,亦即,新提出的草案文字,極可能是比照「兩岸人民關係條例」。
民進黨對於監督條例的處理方式與態度,一方面是實現對選民的承諾,盡快完成協議簽署與談判監督的法制化,另一方面,是向各界展現,民進黨有意願維持兩岸的和平穩定與發展,更有能力處理好兩岸關係,再者,也透過此過程,體現蔡英文所說的「最會溝通的政府」。
高度政治性的議題,往往得到最多關注,但事實上是,完成一部真正有效可行、落實監督的法律,才是攸關兩岸關係能否繼續往前、朝向健全發展的關鍵所在。畢竟台灣社會的共識就是,先監督條例,而後才有服貿及貨貿,因此,主客觀上來說,監督條例的修法算是新政府在上任之前就釋出的具體「善意」,也為後續處理服、貨貿預留空間。
儘管不少學者或評論人士持續為蔡英文「列清單」,認為在520前有哪些事情是「北京期待」的,又或者哪些事情若不具足則兩岸即便不地動山搖、至少也會相敬如冰的。例如包括監督條例的兩岸定位、海陸兩會首長的任命,乃至於520就職演說等。
但是,兩岸的互動,不是誰單方給誰列清單,也不是誰單方實施政策就能得到「促進和平發展」的成果,畢竟這是一個互動的、動態的過程。兩岸關係要可長可久,特別是在520後的民進黨執政期間,北京若仍堅持過去的思維與做法,甚至強硬表態、施壓,在當前民意的趨向下,可能無法達到「和平穩定與發展」的期待,甚至可能將台灣民心越推越遠,同時也限縮自己的空間。
中國目前面臨的內外情勢,內部是經濟成長放緩新常態、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環境污染問題持續,外部則是包括南海、東北亞區域緊張升高的結構。同時,今年將是習近平著手安排接班佈局的重要一年,從一系列的「習核心」論述,以及要求官媒必須「姓黨」來看,持續鞏固權力、掃除佈局的障礙,推動他的政治議程(例如「全面小康」)是重要目標。對北京來說,兩岸是核心議題,但非優先議題,在美中各有重大政治活動的今年,維持內部與外部的穩定,才最符合他的發展利益。
「穩定」是符合兩岸利益的最大公約數
所以,有學者說,「北京需要蔡英文」,這個「需要」是一種相對的概念,北京需要的是一個相對穩定、不出現挑釁或意外、不背離雙方利益的兩岸關係,而這需要未來新政府的合作、至少不刻意挑戰,才能達成。另一方面,台灣新領導人也有自己的政治議程要處理,包括經濟與產業的轉型,落實世代正義等,這也有賴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
因此,或許在520之後,或者520到年底,北京對於新政府的兩岸論述仍然無法百分之百滿意,但應該要理解,兩岸有各自的限制與考量,目前雙方最大公約數就是「穩定」,既然如此,應該是務實看待彼此,看實際的作為、而非僅是言談,來逐步累積互信。
正如同壹週刊在選後刊出的專訪,蔡英文說她非常能夠了解對岸的善意,因為對岸在這次選舉其實是非常克制的,「像這樣的體會理解跟善意,就是最好的溝通」。而所謂「溝通」,並不只是坐下來談判,更包括在於做了什麼事,對方能夠理解你的善意,就是最好的溝通。
目前民共之間並無正式的互動機制,但過去一年來許多的公開談話與回應,雙方某種程度上已經隔空做了許多的溝通,總的來看,至少沒有發生衝突或嚴重誤判的情況。「地動山搖」、「驚濤駭浪」都不符合雙方利益,兩岸關係,唯有行穩才能致遠,關鍵就在能否把握每一個具體作為的善意,並為彼此創出更多的迴旋空間。
作者吳敏之為政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