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一、

《聚焦東協》這本書可以說是為了產業而寫的東南亞國協指南,由瑞穗綜研究所的報告年度更新而來。瑞穗綜合研究所是瑞みずMizuho金融集團旗下智庫,而瑞穗金融集團則是 2000 年 9 月 29 日由第一勸業銀行、 富士銀行和日本興業銀行組成的日本大型金融機構。序言中,瑞穗綜合研究所亞洲調查部長平塚宏和表示,該所每年都會針對企業會員進行亞洲經商的問卷調查,從中發現日本企業對東協市場高度期待,然而也察覺經商環境變調而提高警覺。而日本對東協的投資變化,也是該研究所擴充本書資訊、解說風險的考量,從而「希望讀者像是使用目錄般,從本書中獲得東協各國的詳細資訊」,「但願本書能夠幫助各位讀者成功前進東協市場」。

基於上述考量,該書先綜合討論整體東南亞國,其後分別介紹各國情況。瑞穗綜合研究指出,之所以東南亞國協進一步整合,旨在「整合市場抗衡中印、深化合作 與產業分工。東協國家與日本合作漸深,包括投資、對日好感度、 提升基礎建設、觀光等,其指出東協潛力,期待更進一步的發展。

接著各章從印尼、泰國、CLM柬埔寨、寮國、緬甸、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 新加坡一一討論政治與經濟狀況[1],資源與產業特性、氣候與區域合作情況、人口紅利 與人才培育情況[2]、適合進入東協的產業、日本企業在當地的發展情況,以及在當地遇到的問題,諸如語言、風俗習慣、是否應與地方財閥合作、管理人才培育等,可以說提供產業完整的東協投資參考指南。

日本企業投資特定國家的考量,包括經濟因素、政治因素、商業風險,也因此,書中特別就這些項目綜合討論後,分國別予以分析。政治因素看來,原先日系企業投資中國及東協,然而日本與中國在 2012 年釣魚台列嶼爭議檯面化後,對中國投資下降、對東協投資倍增。因為日本與東協地理上未接壤,而無海域等領土問題,企業將東協視為風險規避。雖然因為二次大戰 期間日本曾占領該區許多國家,因此 1970 年代各國都曾出現反日運動,不過戰後日本長期透過政府開發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ODA)與直接投資、振興當地產業,使得東協諸國反而親日[3]。該研究指出,對於東協來說,日本產品、服務的品牌有其吸引力,更可以藉由保證採用優秀人才強化吸引力。

政治與基礎建設

然而東協諸國「政治晚熟」,除了CLMV原屬共產主義陣營,調整政經體制、市場經濟化外,新加坡與汶萊政治穩定性較高,而印尼與菲律賓因領導者提高政局穩定性,而受到歡迎,然菲律賓新總統交替後能否運作健全也受到關注。該研究所指出,馬來西亞獨立建國之政黨長期執政,卻因為推動「原民優位政策」、各政黨推動之政策,都是利於各民族利益者--該研究所評馬來西亞為政局不穩。泰國雖然跟日本友好,然而政治上因塔克辛與軍政府的權力鬥爭而時有政變,雖然國王深受人民愛戴,近期多在療養。新憲法草案預計於2016年進行公投、2017將進行大選,這也是軍政府回歸民主政治行程表的改革項目。

政治穩定度影響外資與企業的進入,該研究所認為泰國的社會對立,反映出東協各國普遍存在所得差距問題,各國解決此問題卻是倚賴補貼低所得者,恐導致基礎建設等領域資金短缺。然而基礎建設影響經濟發展成果能否從首都擴及全國,亦與政治穩定度相關,故泰國、寮國和柬埔寨等湄公河流域的國家,紛紛強化首都圈與地方的鐵道網路。就基礎設施的投資上,該書亦予以分析,並評估與中國的競爭下,日中分別優勢劣勢為何。

人口結構與產業

中國預計於 2030 年左右人口開始減退,並且急遽老年化,而東協則有印尼、菲律賓等國牽引,人口持續增長,預估可維持到2050 年。人口動態呈現勞動力與消費市場,可用以來判定市場的成長可能性, 這也是日本企業從中國轉往東協的要因之一。

2015 年底 ,東協經濟共同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AEC) 成立,採取階段性廢除域內關稅,到2016年1月資料指出,原東協六國[4]零關稅品項占總品項數比例為99.2%,而後東協四國(CLMV)[5]則平均達90.9%。東協廢除域內關稅, 更容易建構供應鏈或是進行產業分工;而服務貿易領域的自由化亦將推行,東協秘書處資料指出,將優先整合e-ASEAN(資訊基礎設施、電子商務等)、觀光等領域,其次預計針對物流領域放寬法律。服務貿易領域仍須協商,而「域內關稅廢除」則是有利於發展的因素。

目前日本對東協的投資由製造業牽引,並且傾向於投資特定國家,尤其泰國投資額最高。日本對東協之投資,對製造業的投資額為非製造業的兩倍之多,主要群聚的範圍含括了汽車、電機、化學、食品等各種產業,可見降低生產成本仍是日本企業將生產據點移往東協的考量。然而過度集中投資於泰國,曾經讓日本企業吃苦頭,尤其311東北大地震後,日本國內供應鏈上未恢復,適逢2011年泰國發生水患、2013年至2014年曼谷反政府示威,致使日本的產業供應鏈再次斷絕,從而企業開始規劃分散投資東協全區,以分散風險。

近年來東協諸國勞動成本上升,企業人事費用支出增加;瑞穗研究所指出,人事費用上漲同時意味所得水準提升,可望成為新的消費市場,吸引非製造業的進入。然而非製造業的加入有較多法規限制,因此,如果法規開放有進展,非製造業的投資將大幅提升。瑞穗研究所引用聯合國等資料,指出各所得階層人口、消費支出細項的變化,從中指出其ASEAN6的所得水準相當亮眼,並指出日系零售業和服務業等非製造業擴大直接投資,類型以盤商及零售業、金融保險為主,而大型百貨、超商、外食連鎖店也開始尋找發展機會。

該書更特別指出,東協的富裕及中產階級人口,預計 2020 年將增長到 4 億 3 千萬、於2030 年將達 6 億,消費市場的厚度相當可觀;除了生產據點,東協更將因為富裕與中產階級人口擴大,成為吸引企業進駐的消費市場。尤其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於2030年半數以上人口將是富裕階層,將成為高級品與旅行服務等嗜好開銷的成熟市場。泰國、印尼、菲律賓和越南的中產階級人口,於 2030年將可望達到七成,消費重心也將由生活必需品之基礎支出,逐漸移往選擇性支出,因此預估汽車與家電等耐久財需求將隨之提升。

分析「所得提升、消費市場擴大」的因素有三,一係工資提升,因而家庭實質所得額度亦有所提升;二係都市化比率的上升,為舒緩都市區人口壓力,優先開發都市及郊區並招攬外資進駐;三則是金融市場的發展,近年來家庭開銷用於金融市場的消費支出開始擴大,例如信用卡和汽車貸款[6]

二、

瑞穗研究所針對東協的產業研究,時時更新,以淺顯的文字、大量的圖表、公開而明確的數據,提供欲前往東協投資的企業指引。第一部分綜合敘述了《聚焦東協》這本書,然而其中分章節針對各國的報告未能一一介紹,這樣的研究由八位撰稿者完成,除前述亞洲調查部長平塚宏和外,七位研究員各自負責不同國度之產業經濟情況,這些研究員在全書付梓之前,更前往各國實地調查,以取得最新資訊。

我國產業調查情況又是如何?鄭陸霖2005年的演講分享,「產業研究」方法,包括量化與質性研究,後者包括深度訪談與田野調查。目前進行產業研究的單位,耳熟能詳的包括各大專校院、研究單位的研究所,另外官方推動有ITIS產業資訊網[7]、IEK產業情報網[8];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的「MIC資訊市場情報中心」,台灣經濟研究院、台灣綜合研究院相關研究所;民間的TTR台灣趨勢研究,以及各產業公會自行製作之產業報告。

這些機構之中,涉及東南亞研究者,大官院校、研究單位設置正式學位、中心,包括國立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國立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淡江大學亞洲研究所(東南亞組),2016年新設立有國立政治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語言部分則有文藻外語大學東南亞語言教學中心。另外則有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台灣經濟研究院(東南亞研究所)、臺灣東南亞學會。

2008年林開忠、林坊玲發表「台灣東南亞研究:侷限與展望」一文,指出「研究者大多興趣於探討研究/教學機構的發展,同時把重點擺放在碩博士論文上」。其統計1961至2007年之碩博士論文數量總計398篇,其中2001-2007共212篇;政治、經濟、外交與軍警類文章而言,共有286篇,佔了所有論文的72%,因而給出結論:

台灣的東南亞研究基本上還是維持了以政治及經濟為主的基本輪廓,在論文的比重上佔了7成以上,可以說是台灣東南亞研究的最重要特色…我們也發現台灣的東南亞研究大多集中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及越南。尤其是越南相關的研究更成為晚近最熱門的議題,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台灣資本向越南流動以及越南女性婚姻移民大量流入台灣所致。

然而赴東南亞經營人才的缺乏,卻是台商的共同心聲。事實上,雖然我國對東南亞各國之碩博士論文有增加之數,2009年迄今增加約264篇碩博士論文,除延續對東南亞政治經濟外,針對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勞工及外籍配偶子女之適應、意向研究亦大幅增加。研究者的增加,卻不意味其投入有關政策或產業發展,根據人力銀行資料顯示,東南亞研究所畢業擔任之工作仍以行政人員、研究助理、業務人員、活動與行銷企劃人員、不動產經紀人等為主。如何提高東南亞研究人才投入相關產業、如何促使來台留遊學之東南亞學生參與本國產業之發展、如何協助新移民及其子女建立認同並參與南向政策之發展,實為當前政策制定應考量之方向。

2016年中經院舉辦「後2015年(Post-2015)東協經濟整合之新局」國際研討會,主要針對東南亞整合趨勢、我國幾度南向政策整合性介紹,並規劃產業於東南亞之發展經驗分享場次。研究者屢屢指出台灣對東南亞研究不足,針對各國情況了解亦不全面,這點不利於產業推進,因而呼籲專門智庫研究之。這場研討會主要係東協之整合方向、台灣與東南亞三十年之經貿關係、台商營運經驗分享與投資策略,然則我國對東南亞研究能量之不足,亦在會議中被提出;其中一名研究者指出,「我國目前堪稱東協專家的應該在八個以內」,會議中的提問也有針對「東南亞教育、文化」的了解與人才之培育者,外貿協會梁國新董事長指出有關外貿協會之語言培訓班,訓練的企業人才係到東南亞「打天下」的人才。

2015年中經院的台灣東協研究中心《東協瞭望》特刊,辦理「東南亞經貿平台會議」盤點臺灣民間實力,指出1993年亞洲地區台商會成立於台北,其下各國商會或總會共60個,代表性之華商會共17個,僑商、台商係我國重要溝通橋梁。此外,台灣高等教育輸出與留台校友會,教育部國際及兩岸司司長楊敏玲指出,東南亞國協來台就讀者以馬來西亞9925人居冠,越南與印尼分別2741、2345人。不論學位生或僑生數量,均以馬來西亞學生居冠。

當前重要高等教育輸出政策且與東南亞相關者,即為菁英來臺留學計畫(Elite Study In Taiwan, ESIT)…民國 96 年成立菁英來臺留學辦公室,委託國內大學特別針對印尼、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國,進行高等教育輸出,主要鎖定重要生源國的大學講師,成為培養各國大學師資的基地。

前述之「軟實力」盤點,可說是我國對東南亞各國予以研究之重要根基,然而過去著重於經濟部主導之南向政策,鮮少與其他部會予以整合,民間研究亦散見各篇章;致使如同瑞穗研究所合著之《聚焦東協》提供整體分析之管道闕如,產業之資訊取得與當地有其落差。更重要的是,我國幾度南向政策推行迄今,未見通盤檢討。

據「後2015年(Post-2015)東協經濟整合之新局」其中一名講者談個人經驗,過往產業的南向發展,可以說是獨自打拚;也因此,該會議邀請之講者,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亞洲競爭力研究所所長陳企業(Tan Kjee Giap)指出「要看舊南向政策為什麼不成功啊,不然如果新南向只是舊瓶裝新酒」應該也是步入幾個南向政策的後塵,他認為台灣提出新南向政策看起來是雙向的,但是沒有具體內容,並建議台灣當局應該「要很快的有具體的政策,政策推行單位…要清楚的跟外界說明,有個可以幫台商推進的平台。」

參考資料:

一、瑞穗綜合研究所著,《圖解聚焦東協:剖析各國實力與趨勢,掌握最新經濟布局關鍵》,易博士出版社,105.5.28。

二、中研院整理,台灣東亞與東南亞研究相關網站,http://www.rchss.sinica.edu.tw/capas/other_webs/taiwan-asia.htm。最後查閱日期105.7.21。

三、林開忠、林坊玲,「台灣的東南亞研究碩博士論文:現象與分析」,〈亞太研究論壇〉,第41期(97.9),頁66-76。

四、「後2015年(Post-2015)東協經濟整合之新局」研討會會議手冊,中華經濟研究院主辦,105.7.12。


[1]包括政黨輪替或政變造成的政治與財政穩定度、各國的法治情況與貪腐對於企業在當地的助益或限制、是否推展改革與政策穩定度等、外資於製造業或服務業可否單獨持股與在地企業的合作關係等。

[2]涉及到在當地設公司、設廠的時候人才是否足夠,大多數國家的人口紅利都在,但是泰國少子化高齡化導致勞動人口緊縮、越南因為勞動密集而經濟受到人口動態影響甚深等。

[3]研究引用2014年日本外務省「東協七國對日公眾意見調查」可看出菲律賓、越南、印尼、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認為與日友好皆九成以上(「非常友好」與「還算友好」總計)。

[4]亦即1992年共同協議而成的東協自由貿易區,係東協創始會員國,包括新加坡、汶萊、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簡稱原東協六國。

[5]後東協四國包括柬埔寨、寮國、緬甸、越南,該書簡稱為CLMV,自2015年前廢除域內關稅,而汽車等部分品項另訂至2018年為止的延緩期。

[6]書中引述英國歐睿信息諮詢公司統計指出,馬來西亞和泰國平均每個家庭有一張信用卡,而近年來泰國、菲律賓、印尼的汽車貸款飆升,平均有兩位數的增長率。

[7] Industry &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Service(產業技術知識服務計畫,ITIS),係經濟部技術處促進產業升級而執行的計畫,階段性、系統化的整合財團法人研究單位(工研院、資策會、金屬中心、生技中心、食品所、紡織所),結合各領域之研究人員,建構我國產業知識服務體系,為政府及業界提供專業的、全方位的知識服務。

[8]IEK為工研院產經中心,成立IEK產業情報網,以電子化服務平台,提供各界產業情報與顧問服務。

作者許容禎為國會助理

 

 

最近更新: 2016-08-31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