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2016 年9月的香港立法會選舉,是2014年雨傘運動後的第一次立法會全面改選,[1]一般被認為是民情有多大改變的重要測試。香港政界聚焦的主要是兩點:一是反對派會不會因雨傘運動及近年的議會「拉布」[2]抗爭,而流失中間溫和選民的支持,二是新興的本土或支持獨立的力量能獲多少支持。從整體政治效應上,反對派強調他們要保住至少三分一席次(24席)的政改否決權(選前是27席),或直選部份的過半席次(18席,選前是18席),以確保分組點票的否決權,以避免親政府陣營修改議事規則,削弱議會的抗爭力量。反對派亦強調如果他們選舉結果理想,將降低北京讓梁振英在2017年連任特首的機會。

 

主要板塊

傳統上,香港政治的主要裂隙(cleavage) 是親政府/親北京的所謂建制派陣營與民主派/泛民主派之分。但到了2016年的選舉,本土或支持獨立的勢力湧現,加上兩大陣營均多元化以至碎片化,參選名單暴升至84張,平均每區近17張參選名單。粗略而言,參選政治力量可以分為以下板塊:

  1. 傳統親北京陣營:主要包括民建聯和工聯會兩大政團,在5區共派出10張名單參選。
  2. 獲北京支持的「溫和保守」板塊,例如新民黨、經民聯、以及其他自稱「獨立」參選,但獲不少建制樁腳團體支持的候選人如何君堯、謝偉俊等共8張主要名單。
  3. 傳統泛民主派政黨:包括民主黨、公民黨、工黨、民協、新民主同盟、街工、社民連及人民力量等,在5區共派出24張名單參選。
  4. 「本土派」與「獨派」,包括「熱普城」聯盟[3]、青年新政和少數非黨派候選人等共10張名單。
  5. 「民主自決」派,主要包括傘運活躍者如羅冠聰、劉小麗,及「土地正義聯盟」的朱凱迪等三張名單。
  6. 中間派:一些沒有得到親北京組織力量支持,但又不屬民主派陣營的人士,較有影響力的包括王維基、方國珊、「新思維」以及民主思路等共5張名單。

 

競選議題

在七月提名期開始時,香港的選舉管理委員會突然宣布新規定:所有立法會候選人需要簽署「確認書」,表明支持基本法及效忠香港特別行政區,特別是基本法中的第一條、12條及159條第4款。[4]各民主派政團普遍認為這是沒有法律基礎的政治審查規定,集體拒簽。選管會主席馮驊後來亦澄清,簽署確認書並非參選的必要條件,但前後卻有六名候選人,因不肯簽確認書或因選舉主任認為其並非真心擁護基本法(例如曾發表支持香港獨立言論),而被取消參選資格,包括「香港民族黨」的主席陳浩天,以及屬於「本土民主前線」、曾在二月新東補選拿得高達六萬多票(15%) 的梁天琦。

反對派普遍認為此舉是違法的政治審查,目的是防止梁天琦及其他「獨派」人士當選。但奇怪的是一些曾公開表示要「建國」(例如「熱血公民」)和支持香港獨立(例如青年新政)的候選人,都可獲准參選,而不准部份「獨派」參選,正常而言只會引發更多同情票,及令更多選民關注和談論港獨議題,可能弄巧反拙。

在選舉過程中,主要競選議題仍然是梁振英的施政和連任前景,反對派重複攻擊梁振英破壞一國兩制和香港核心價值的劣跡,並且質問各親北京候選人是否支持梁振英連任,強調如果較多反對派當選,有助「頂住」梁振英及北京的干預,捍衛香港的核心價值和自治自主。親北京陣營則集中攻擊民主派支持「佔中」及「拉布」,破壞香港經濟和令許多政府計劃無法進行,影響民生,呼籲選民投票給他們以「踢走」民主派。

港獨議題可以說是第二重要的選舉議題。親北京陣營通常嚴詞攻擊各「本土派」或「獨派」有關香港獨立的立場,質問各反對派政團是否支持港獨。但由於不少本土派在選舉論壇對港獨問題都採較曖昧的態度,例如「青年新政」聲稱要建立「香港民族」,但在選舉論壇中從沒有直認支持香港獨立;「熱普城」聯盟更以看似違反港獨原則的「永續基本法」作為主要政綱,聲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保証的「五十年不變」都會在2047年終結,因此要修改基本法以令香港的自治可以延續,並沒有像選舉期前般直言要「建國」。

各泛民主派政黨的取態有所不同。民主黨比較明確的表明不支持港獨。民協和公民黨都在政綱中新加入「自決」的內容,但不少民主派政黨在面對「是否支持港獨」的質問時比較曖昧,不明言贊成或反對,但會堅持香港人應有討論港獨問題的自由,以及「一國兩制」受破壞是造成港獨思潮的原因。由於不多候選人直接支持港獨[5],選舉期間的論壇雖然經常提及港獨議題,但正式辯論並不多。

 

選舉結果分析

2016年香港立法會選舉以破紀錄的58%投票率完成,達220萬人投票,比2012年多逾30多萬票,相信是受了雨傘運動及近年香港政治變化的影響,令更多人希望透過投票表達意向及帶來改變。總體結果是反對派的議席有輕微增長,由27席增至30席,直選部份由18席增至19席。下表簡單總結了各不同板塊的得票情況。

 

表一  2016年立法會選舉各板塊得票比較

板塊

政團及主要候選人

總得票

得票比例

直選所得議席

傳統親北京

民建聯+ 工聯會

531471

24.5%

10

溫和保守

新民黨+ 自由黨+ 經民聯等

322018

14.9%

6

泛民政黨

民主黨/公民黨/民協/工黨/新民主同盟/街工/社民連/人民力量

751464

34.7%

13

本土+ 獨派

熱普城聯盟、青年新政、陳澤滔

235903

10.9%

3

民主自決派

朱凱迪、劉小麗、羅冠聰

173122

8.0%

3

中間派

民主思路、新思維、王維基及方國珊

99440

4.6%

0

總數

   

97.6%

 

註:由於六個板塊沒有包括所有候選名單(例如部份獨立人士),所以並沒有包括所有100% 的選票

 

以傳統的兩大板塊分析,被稱為「建制派」的親北京陣營得票率穩守40%,和上屆差不多完全一樣,總票數增加超過13萬票,反映其有力鞏固票源,並隨投票人數上升按比例增長。廣義的反對派(包括泛民主派、本土派、民主自決派及少量獨立人士)的總得票率為55%,差不多已是97年後低位,反映激進化的確令反對派流失了少量票源,按各票站得票數字分析,應主要是中上階層的支持流失,走較中產專業形象的保守派如新民黨及其他保守獨立候選人,是主要得益者。

「本土派」得票大約11%,有三人當選,大致拿回比例代表制下應得之議席,但並不算是好的戰績。兩名主要政治和思想領袖黃毓民和陳雲根都落選,本土派的當選者除了鄭松泰外得票均偏低,而且在選舉期間辯論表現普遍不佳,到選舉後期不同派系更互相攻訐(互相攻擊延續至選舉後)。相較梁天琦在二月的補選的氣勢,「本土派」在今次選舉後氣勢明顯大減。

「民主自決派」應該是這次選舉的最大贏家:三名候選人均高票當選(各是其選區中最高票的民主派)。朱凱迪在選舉後期揭露的橫洲建屋醜聞,以及其中牽涉的「官商鄉黑」勾結現象,主導了選舉後整個月的政治議程。他們的高票當選,反映了部份選民在雨傘運動後希望有新的年輕抗爭力量。他們不少可能對傳統泛民不滿或失望,但又可能不大支持港獨或更暴烈的抗爭手法。民主自決派的共通點,是提倡以由下而上的社區或社會運動,推動港人在社會經濟各層面的參與以達成自主和民主,以至帶來意識覺醒和命運自決的精神,而不著重建立主權國家的「獨立」訴求。這種繼承雨傘運動精神的抗爭和充權意識,在2016年選舉中獲得較多的選民認同。

傳統泛民黨派中的兩大黨民主黨和公民黨,雖然得票率下降,可算是保住基本支持和席次,民主黨更有一席的額外進帳。在政治和本土議題主導下,階級和民生問題被忽略,令不少長年從事基層工作和地區工作的民主派的戰績都不理想甚至落選:像民協(1席變0)、新民主同盟(1席變0)、工黨(4席變1)等,是這次選舉的主要輸家。資深民主派議員如李卓人、何秀蘭、馮檢基和黃毓民等均落選,廿多歲新人如羅冠聰及游蕙楨等當選,反映不少選民渴求新面孔以至素人可以帶來新的抗爭力量。兩大陣營中不少資深政黨議員均主動交棒(例如何俊仁、劉慧卿、譚耀宗、曾鈺成等),不再參選,令今屆選舉明顯出現世代交替,選後的70名議員中有26名是首次當上議員。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功能界別方面,一向由商界主導的以公司或法團為投票單位的界別中,民主派都難以染指,這情況今屆沒有改變,但在9個由專業人士以一人一票投票選出的界別中,民主派贏了8席[6],反映雖然北京在經濟層面可以對各專業界別有極大影響力,但很多專業人士(尤其是年青一輩),仍然支持民主以及會藉機透過選票抵抗由上而下的操控。

 

政治前景

短期內,香港的政治注意力都會集中在2017年的特首選舉。北京如果支持梁振英連任,代表其不顧香港各界(包括工商界及親北京陣營內部)的大力反對,無視近年的社會撕裂以及對核心價值和制度的破壞,將會在未來數年進一步加強對港的控制以至「赤化」,必然會引起更激烈和全面的抗爭,以至港人進一步的離心。如果北京決定以較溫和者出任下任特首(例如曾俊華),改善和社會各界關係,以至暫時採取懷柔政策,局面和社會氣氛可能暫時緩和,但「一國兩制」的基本矛盾卻不會因此解決。

香港近年本土思潮以至港獨思想的興起,最重要的原因是北京加強各層面的控制和干預,雨傘運動佔領79日而北京一步不讓,令港人認為在中國主權下根本沒可能獲得民主,而隨著中國內地對待異見愈見高壓,中港兩地的政治差距愈來愈大,令不少港人(尤其是年青人)難以認同中國政權,認為「一國兩制」已經失效,港人必須自強抗爭以捍衛本土利益和核心價值,以至爭取建立更大自主性的政治實體。2016年的立法會選舉結果表明,暫時港人對支持獨立建國者仍有相當疑忌。不少受雨傘運動和近年政治變化刺激出來投票的選民,把希望寄託在素人和有社會運動抗爭紀錄的新抗爭者,可以為議會和社會抗爭注入動力,「頂住」北京干預和對香港既有制度和價值的破壞,以至推動爭取民主和社會公義。這新一波更有活力和激進的抗爭將會對北京對港政策做成相當的制約。

「一國兩制」的基本矛盾,在於專制的中國政府難以容許香港特區建立真正自由民主的政體,以及在中國主權框架下,倚賴中國政府自律不干預香港內政非常困難,在權力和經濟均倚賴中國的情況下,香港在體制內難以有足夠的制約,只能靠公民社會持續的自強抗爭。如果沒有根本的政治改革以及民主化,港人尤其年輕一輩對「一國兩制」的信心將會持續減弱,「本土」以至分離意識很可能進一步上升。

 


[1]之前有201511月的區議會選舉,以及20162月新界東選區的立法會補選,但這次是全面的立法議會改選。

[2]指在議會中以重複發言、提大量修訂動議或質詢問題,以及其他方式拖延政府的法案和撥款通過,作為抗爭手段。

[3]為激進組織「熱血公民」、黃毓民的「普羅政治學苑」和陳雲的「城邦派」的選舉聯盟的統稱。

[4]基本法第一條:「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份。」;第12條:「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享有高度自治權的地方行政區域,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第159條第4款主要指基本法的所有修改,均不得與中共對香港的既定方針政策相抵觸。

[5]事實上綜觀整個選舉,只有獨立候選人陳澤滔非常明確的表示支持香港獨立。

[6]8個界別分別為教育界、會計界、衛生服務界、醫學界、法律界、社會福利界、資訊科技界和「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唯一民主派沒有贏的是工程界。

 

 

 

 

 

作者   馬嶽  為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

最近更新: 2016-10-17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