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在2016年即將結束之際,全球都經歷了一場上沖下洗的政治三溫暖,原本外界不甚看好的川普,贏得了美國總統大選,而在各方關注他將如何組成國安團隊之際,川普跟台灣的總統蔡英文通了電話,更主動在推特與臉書發文,引發軒然大波,餘波震盪至今未息,連帶衝擊到兩岸關係。

美國的外交圈與知識菁英對川普嚴厲批判,認為此舉證明他不懂外交,不瞭解兩岸關係的敏感性,對可能引發的中美關係風暴渾然不覺。川普以簡單的問句回應:「台灣跟我們採購了數十億的軍備,我搞不懂為什麼連接個電話都不行?」更數度發文批判中國,包括智財權問題、貿易障礙、操縱匯率與傾銷、在南海填海造陸、以及未盡心力遏止北韓發展核武等。甚至在受訪時表示,「除非能和中國能在包括貿易等問題上談成協議,否則我不知道為什麼美國必須要受到一個中國政策的約束」。

川普風格難測 各方繃緊神經

當前,外界還無法辨識,這些作法是一連串精心設計,意在拉高衝突,墊高談判籌碼?還是純粹毫無顧忌的說出真心話?但過程中,多少也讓人看出他的性格,包括他像個犯錯的孩子、懊惱各方嚴厲批評,一再辯駁「那只不過是通電話」;更令人憂慮的是,他直白表示,若美中能在貿易等議題上達成讓他滿意的共識,是否堅持、或如何執行「一中政策」,都可以談,將「一中」作為籌碼。

日前,川普決定提名石油業巨擘埃克森美孚公司執行長提勒森 (Rex Tillerson)擔任國務卿,稱他是「世界級的玩家」。提勒森與多國領導人交情匪淺,與川普同屬企業老闆,世界觀相近。此任命可看出川普打算用何種方式跟其他國家打交道。對照他認為「一中政策」可交易的態度,宣示將退出TPP,認為日韓等國需要多負擔軍費等,對於美國的盟友,尤其亞太區域國家,想必是點滴在心頭,要盡早自求多福,甚至開始考慮是否換一個老大。另一方面,俄羅斯總統普丁力挺川普,加上國務卿人選與普丁交情深厚,川普是否盤算著打俄羅斯牌,也為美中俄三角關係埋下變數。

川普尚未上任就開始叫價,吹皺一池春水,這種不按牌理出牌的作法,在他明年一月20日就任之後,會戛然而止?還是繼續存在?這種不確定性,讓各方繃緊神經。面對2017的新地緣政治格局,川普就任,習近平邁入第二任期,日本首相安倍尋求繼續連任黨魁,韓國極可能出現新領導人,菲律賓總統杜特蒂持續打美中兩手牌,美國「亞太再平衡」是否繼續?TPP前途將會如何?美國對於亞太安全與經貿策略的改變與否,都將牽動區域的權力消長,因此,2017年的區域政治存在許多不確定性。

川普動向 衝擊兩岸關係

對中國來說,要因應的是受到共和黨涉外思維影響、具有企業斡旋談判性格的川普,訴求的並非理念與價值,而是美國(企業、就業)的利益。短期內中美關係的衝突點應是貿易問題,尤其是關稅與匯率。對台灣來說,共和黨友台反中的思維,未來可能在台灣的國際空間、官方互動、以及安全事務等議題上有對我方較有利的作為,例如條件較佳的軍售、或更高階的官方互動,以及在國際參與上更積極支持台灣等。但重視貿易利益的川普在農產品如美豬議題上可能更強硬。推測得更極端些,也不能排除以對台軍售來交換中方在貿易議題上的讓步,對中方來說,反之亦然。

對於川普就台灣與一中政策的說法,中國外交部的回應是,「一中原則」不能交換,台灣問題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涉及中方核心利益。強調一中原則是發展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如果這一基礎受到干擾與破壞,中美關係間穩定發展就無從談起。而對於川普任命國務卿,中國外交部則表示,無論誰出任國務卿,中方都期待著與其共同努力,推動中美關係在新的起點上不斷取得更大進步。從官方回應來看,北京尚屬克制,一方面避免挑起民族主義聲浪增加壓力,另一方面持續與川普團隊接觸並觀察,保持一定的空間。

19大前習確立獨尊地位

2016年10月,中共第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了「從嚴治黨」的法規,包括制訂「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以及「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準則」鞏固黨中央的領導權威,緊縮言論,強調不准妄議黨的決策,並將反腐落實在黨員生活規範上、加以制度化,同時,「黨內政治生活」係特別針對「高級幹部」,欲進一步整頓內部山頭、尤其是江系及團派的意味濃厚。另一方面,「條例」則將紀委的權力進一步擴張,突出紀委獨立於同級黨委、專責監督的地位。這兩份文件,樹立黨中央的在思想、言論與政策上的權威,加強對黨員言行的管制,也將記委的監督角色法制化,這兩個「工具」讓習的19大佈局減少阻力。

這屆六中全會的最大亮點,就是在「準則」當中寫入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等文字,將「習核心」正式納入黨內正式文件。此舉確立習在黨內擁有最高、最終拍板權的地位,堪比毛、鄧。儘管有人認為其內部仍有異見,無論如何,2017年的19大之後,將邁入真正的「習時代」,習核心的地位有助於其貫徹個人的意志與路線,創造出較大的彈性空間與自主性。

習近平主政迄今,外界認為其處理周邊關係成績並不亮眼,中日之間因東海與釣魚台爭端,中韓之間因部署薩德系統,與東南亞國家包括美國之間則因南海主權爭端與中菲間仲裁案等議題,都存在著緊張與互疑。反倒是台海,今年520以來雖是「冷和」狀態,暫無直接官方互動,偶因事件或議題而有起伏,但雙方領導人都低調克制,維持穩定與和平。面臨明年的19大,中國與上述周邊之關係未必能有結構性的改善,加上川普的不確定性,穩定的兩岸關係,甚至就現有的僵局有所突破,成為習近平能彰顯其政績的重要選項之一。至少,要讓在他面對內部與外部的挑戰時,不至於構成另一個麻煩。

兩岸都需要穩定和緩的兩岸關係

對蔡英文而言,貫徹她「維持現狀」的主張,確保台海的和平穩定,讓她能專心妥善處理內政問題,包括已經拉出戰線的不當黨產、年金改革、長照制度,以及經濟創新、就業、分配與社會公平等,有助於民進黨長期執政,最符合其利益。若兩岸間能進一步展現務實與彈性,共同促成官方溝通機制的逐步恢復,則有助於彼此建構互信、化解因無法直接溝通而產生的風險,對雙方都有利。

蔡英文在國慶講話中提到,維持現狀是她對選民的承諾,「我們的承諾不會改變,我們的善意不會改變,我們也不會在壓力下屈服,更不會走回對抗的老路」。她並呼籲中國大陸當局,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表示兩岸之間應該要盡快坐下來談,只要有利於兩岸和平發展,有利於兩岸人民福祉,什麼都可以談。無論是就職演說中提到的「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相關法規來處理兩岸關係」,或國慶講話中提到的「什麼都可以談」,都顯示蔡英文已表現極大的善意與彈性,願意務實推進兩岸關係。

10月24日,總統府發言人宣布,由蔡英文主持的府院黨「執政決策協調會議」決議,讓中國大陸學生納入健保體系,指示行政部門與立院黨團應充分對社會說明溝通,並推動修法。為縮短立法時程,健保法修正提案由民進黨團提出,本會期有機會落實此項政策。同時,陸委會也在11月間透過新的函釋,放寬公務機關非機關常任人員、臨時人員部分條件,機關可以聘用取得中華民國身分證的陸配擔任臨時人員,不需屆滿10年。

民進黨在過去幾年來對於陸生納保與陸配議題多持保留態度。而蔡政府在執政半年內即完成內部說服與整合,通過陸生納保政策,同時也透過行政措施落實其對於陸配「生活從寬」的立場,除明確向對岸表達善意,也顯示其願意在攸關兩岸民眾福祉的議題上務實處理,對岸如能正面看待與詮釋,將有助於雙方累積善意,型塑良性的氛圍。。

未來,在新的政治格局下,兩岸領導人都需要對方某種程度的「配合」,才能有充足的揮灑空間。當前,是各自的理性與克制,不挑釁,不搞對抗。但在新的格局下,目前此種溝通不順暢的問題恐易產生新的風險。

傳話性與可控性接觸? 務實彈性才能突破

11月30日,中國社科院台研所長周志懷在桂林舉辦的兩岸智庫學術論壇開幕致詞時表示,「我們並不反對在九二共識之外,建立具有創造性的替代性共識,在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基礎問題上,形成新的共同表述」,「九二共識的文字表述方式雖然可以被替代,但新共識中的核心要素,即『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國家的內涵』卻有不可替代性」。

周志懷並提出三點建議,一是消除兩岸壓力點,避免引起兩岸民間社會對立、進而影響決策。二是擇時進行兩岸智庫對話,在建立體現一中原則內涵的兩岸新共識、反對台獨與「去中國化」等議題上,兩岸可務實進行智庫對話,就現階段兩岸關係發展積極探討可以選擇的方案與實現路徑。三是找到兩岸接觸的新辦法,在一定條件下,進行傳話性接觸與可控性接觸,以更謹慎的作法避免誤判造成危機。

周的說法引起各方關注與討論。「九二共識」可有替代論述的說法並非新的,之前包括孫亞夫等都曾經公開講過。唯周在這個場合提出,多數推測應是有得到授權。若是如此,則有試探各界風向的用意,包括內部以及台灣各界的看法。他表示,「大陸構建兩岸新共識的政策創新動能,並不弱於維護九二共識的決心」,而在此脈絡下,提出兩岸智庫應在建立體現一中原則內涵的兩岸新共識、反對台獨與「去中國化」等議題上對話,顯示對岸有意就「新共識」此議題展開討論,無論對岸所設定的「智庫」是藍或綠,是否包括半官方的智庫如亞太基金會等,願意討論就是積極意義的起點,如同學者王智盛文章所言,兩岸智庫對話或許是啟動兩岸「相向而行」的重要動能。若能務實來談,即使短時間內無法解決「政治基礎」的議題,但有效的溝通對話就能幫助相互瞭解,避免誤判。

耐人尋味的是「在一定條件下,進行傳話性接觸與可控性接觸」,此主張用意可能是,在兩岸官方溝通機制全面恢復之前,為解決訊息溝通與誤判風險的問題,需要有一種符合現實需求的折衷作法,它非屬於「既有溝通機制」,但又得到政府授權、有足夠的代表性,其目的是在「傳話」而非「溝通」,其範圍是「可控性」而非「全面性」。這個主張,如果是集體討論所得出的想法,則顯示對岸有意願尋找一個過渡性的溝通方案,值得進一步探究。

不過,片面中斷官方溝通機制的是北京,重點仍在其是否能展現更多的務實與彈性,才有解套的機會。當前,兩岸都應基於「風險管理」的目標來思考此事,無論是決策、言論、或是民意走向。尤其在面臨新的政治格局之際,雙方應皆無意願惡化兩岸關係,或因一些議題而激化兩岸民意對立,限縮彼此的迴旋空間。因此,有效的溝通比僅是傳話更重要,雙方都不應放棄這個努力。當前,或可思考透過多型態、多層次的溝通方式,讓互信能夠點滴、逐步的建立,才有助於風險管理。

 

 

 

 

作者  吳敏之  為政治工作者

最近更新: 2017-02-07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