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根據基本法規定,特首是由1,200名選委提名及投票產生,再由中央任命,任期為五年。自1997年香港回歸中共以降,在200220072012年舉行過三場特首選舉。2002年的特首選舉,董建華在無對手的情況下順利連任。2007年的特首選舉,公民黨的梁家傑參選,但未能成功擊敗另一名角續連任的候選人曾蔭權(註:2004年董建華以健康為理由辭職,中央任命當時擔任政務司司長的曾蔭權接替董建華,完成其餘下三年的任期)。2012年的特首選舉,三名候選人,兩名屬於親北京陣營的唐英年及梁振英,加上民主黨的何俊仁角逐。結果,梁振英以低票689票當選。201612月,梁振英以家庭理由宣布不尋求連任。今年2月中,特首選舉接受提名,選舉於326日舉行。在梁氏決定不參選的情況下,為選情增添不明朗及不確定因素。

本文擺脫對特首選舉結果狀況的短期及不確定性預測;反之,筆者集中探討在特首選舉的權力架構下,泛民選委能夠發揮的作用及局限。本文提及「泛民」一詞,除了指泛民,主要是民主黨(及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簡稱教協)及公民黨兩大黨以外,雨傘運動結束後,部分積極參與的專業人士,例如社工及醫護人員,在自身界別內組織起來參與選舉。正如本文章主題所指,民主派選委能夠突破選舉的框框,做到玩(候選)人玩(選舉)制度?還是到頭來困在人興制度裡面被玩弄?

2014年雨傘運動到2016年選委會選舉

201412月,隨着佔領運動告一段落,民主派(包括傳統泛民政黨,主要指民主黨、公民黨;基進泛民包括社民連及工黨;加上本主派及自決派,例如香港眾志)力量如何應對一連串的政治考驗,從而治療支持者對運動告一段落的錯折及失落感。縱觀2015年新界東的立法會補選、年底的區議會選舉、20169月立法會選舉及12月的選委會選舉,在選舉制度的及泛民政治資源相對有限的狀況下,仍能夠保住現在力量之餘,雨傘運動的支持者及本土及自決派的崛起,改變以往「泛民-封建」兩分的政治局面。此外,隨著20155月政改被否則,2017年的特首選舉,仍舊根據2012年的辦法,包括先在201612月,透過選委會選舉,產生1,200名選委會成員,然後在20172月,參與特首選舉的候選人,先取得最少150個選委的提名才有參選資格;同年326日,該1,200名選委投票選出行政長官。由於選委會選舉的合資格選民人數,只佔全港合資格選民7%,加上團體或公司票佔81%,選民基礎薄弱兼欠缺代表性(圖言,2014)。在提名及投票過程中,候選人為了討好特別來自工商界及政界的選委,不惜答應一旦當選,便會以政治酬庸作為交易條件,例如委任他們擔任政府資助院校的校董會成員。因此,選委會及特首選舉被視為以利益交換為主導的「小圏子選舉」,缺乏廣泛代表性。

201612月選委會選舉結束,不少民主派及雨傘運動支持者成功當選,連同立法會的民主派及非親北京派的議員,合計取得325席(註:政府取消青年新政的游蕙貞及梁頌恆的議員資格,今年選委的總數不足1,200位)。無論被稱為民主派選委、非建制選委、或者民主派組織「民主300+」,旨在於連結支持民主的選委及意圖統一最終的提名及投票意向,他們均要面對以下的問題:

1. 他們如何看特首選舉?是否視之為一個真正有認受性的「民主」選舉,提名及投票給能夠香港整體利益的候選人?還是視之為一個導致香港政治腐化,純粹利益輸送的政治交易?若果是前者,他們選擇假戲真做,會否希望將資料及期望投射到其中一個候選人,從而促使他能夠當選,帶出合理化小圈子選舉的效果?若果是後者,因而用盡任何方法去顛覆整個選舉,包括投白票,甚至動員市民包圍投票會場等?

2. 假如成功當選,會否提名候選人?

3. 是提名單一候選人,還是多名選候人?

4. 若果決定運用提名權,他們用哪些標準提名候選人?

5. 會否提名親北京的選候人?若果會,原因何在?

6. 會否提名民主派的候選人?若果會,原因何在?

7. 到了326日行政長官選舉日,他們的投票意向會如何?

8. 會否因否定整場選舉而投白票?還是決定投某一個候選人?若果是前者,白票所產生的作用如何?若果投票某一個選候人?會否投民主派候選人?還是轉投他們相信有機會勝出的(親北京)候選人?

9. 他們的投票意向,是否純粹是個人意願?還是根據民意作為依歸投票?

10. 所謂民意?是否只局限於小圏子選舉裡選擇候選人?若果民意只是建基於沒有公民提名權及投票權的狀況下選舉候選人,民意是否變成合理化小圈子不民主選舉遊戲的政治工具?若果民主派決意投票,是否代表他們相信這場特權階級的小圈子選舉,是一場「真」的選舉?若果是這樣,他們又如何自圓其說,一方面反對小圈子選舉,另一方面既參與小圈子選舉兼票投(親北京)候選人?

11. 若果民主派視之為小圈子的假選舉,又有何對策,面對市民對是次選舉的期望?又有哪些方法,旨在於顛覆整場選舉,例如透過有效及進取的提名及投票策略,使整場選舉由中南海或中聯辦一方全盤操縱,製造不穩定及不確定狀況,提升幕後操縱的成本,又例如在此狀況下造成特首選舉流選,製造政治危機,進一步削弱中央政府、未來特首及特區政府的權威及認受性?為日後的政治抗爭奠定基礎之餘,更彰顯特首選舉,成為雨傘運動後另一個抗爭的平台?

12. 自身的政治實力不能夠改變政治及權力現狀;反之,部分更認定與政權繼續抗爭,只有得不償失之餘,若果有機會修補關係,也許能夠結束長達五年多的對峙局面以外,部分成員有機會加入政府,成為北京政府口中強調的「忠誠反對派」;

13. 過往兩次特首選舉均派出民主派政黨的成員,可惜未能勝出,泛民政黨再派人參選的實質意義不大;

14. 在梁振英未宣傳放棄連任之前,部分認為要推舉一個非梁振英路線的候選人,而又有勝算,作為擊敗梁振英的希望;

15. 他們估計未來的一段時間,民間的抗爭不成氣候,像2014年爆發大規模的雨傘運動的機會不大;

16. 他們相信只要梁振英(或支持其路線的候選人)無法成為行政長官,梁振英以鬥爭為綱的路線-包括打擊民主派政黨;以利益扶植親政府勢力,破壞香港政治道德及社會秩序-會逐漸消失。

17. 對特首選舉的根本認知:視之為有公民提名權及投票權的真選舉?還是小圈子及幕後操縱的假選舉?

18. 參與特首選舉的根本態度:假裝這是公平、競爭性及有選擇的選舉繼而假戲真做?還是假戲假做,知悉假的狀況,然後設計策略顛覆及破壞選舉?

19. 特首選舉對政治發展的影響:若果民主派缺乏勇氣及能力去質疑、挑戰及否定小圈子選舉。結果認定自身無能力改變現狀而不斷妥協的情況下,無認受性的選舉,可以因為民主派支持親北京候選人,加上沒有勝算的民主派候選人配合參選,配合民意及民望的投射,將一場假的選舉變成真的選舉,行政長官變得更有認受性。結果,北京政府更有理由相信港人滿足現有的制度安排,無需改變,香港政治的出路只有妄想而沒有希望。

更關鍵的問題是:

1. 到了326日行政長官選舉日,他們的投票意向會如何?

2. 會否因否定整場選舉而投白票?還是決定投某一個候選人?若果是前者,白票所產生的作用如何?若果投票某一個選候人?會否投民主派候選人?還是轉投他們相信有機會勝出的(親北京)候選人?

3. 他們的投票意向,是否純粹是個人意願?還是根據民意作為依歸投票?

4. 所謂民意?是否只局限於小圏子選舉裡選擇候選人?若果民意只是建基於沒有公民提名權及投票權的狀況下選舉候選人,民意是否變成合理化小圈子不民主選舉遊戲的政治工具?若果民主派決意投票,是否代表他們相信這場特權階級的小圈子選舉,是一場「真」的選舉?若果是這樣,他們又如何自圓其說,一方面反對小圈子選舉,另一方面既參與小圈子選舉兼票投(親北京)候選人?

5. 若果民主派視之為小圈子的假選舉,又有何對策,面對市民對是次選舉的期望?又有哪些方法,旨在於顛覆整場選舉,例如透過有效及進取的提名及投票策略,使整場選舉由中南海或中聯辦一方全盤操縱,製造不穩定及不確定狀況,提升幕後操縱的成本,又例如在此狀況下造成特首選舉流選,製造政治危機,進一步削弱中央政府、未來特首及特區政府的權威及認受性?為日後的政治抗爭奠定基礎之餘,更彰顯特首選舉,成為雨傘運動後另一個抗爭的平台?

當然,本文並不是嘗試解答上述的問題,而是從根本的位置,從頭審視民主派選委參選的意圖。在這場被視為「邪惡」(Evil) 的選舉遊戲裡,泛民選委的提名及投票意向,實反映整個陣營內的成員,能否有技巧及策略回應這一場諸多局限的權力遊戲?還是早已認為雨傘運動之後,在短中期內無法再開展大規模的抗爭行動,從其不斷強調民主派選委一開始處於不討好的位置,特首選舉投票是必然的邪惡行為,進而提出希望透過提名及投票給一名比梁振英好,有勝算的親北京候選人,從而梁振英鬥爭性的政治路線可否隨著梁氏的下台宣告結束?即使梁振英宣佈不連任,又能否阻止梁振英路線的支持者成功當選?總而言之,一旦跌入特首選戰的遊戲,必然要面對(不)運用提名權及(不)投票候選人的狀況。要了解民主派選委面對的政治困窘,必先回顧部分民主派成員提出的主張。

ABC: Anybody but CY Leung(除了梁振英外的任何人)到「做王」

顧名思義,整場特首選舉針對梁振英一人,目標是令他不能成功連任。因此,民主派應該支持任何候選人成為「王」,擊敗梁振英;「做王」作為有效擊敗梁振英的手段是必要的。根據此假設,某一個被民主派認定的候選人,若果他/她不是執行梁振英路線,就有機會成為他們力棒的對象,然後投過公民投票,增強其認受性,建立民意基礎。

在民主300+的選委,大部分在參選時都以ABC為參選重點政綱(天馬先生,2017年)。當然,一場只針對人而不針對制度腐敗面的主張,受到不少的批判,例如香港眾志早於選委選舉前半年指出:

“Anyone But CY”是建制派為了阻止梁振英連任特首,所提出的政治策略。與之同時,主流泛民為了在來屆讓梁振英下台,竟不惜與建制派合謀,泛民飯盒會召集人梁家傑,更是提出泛民與商界共同推舉特首候選人的策略。

然而,泛民若使用「ABC」策略,與身為特權階級的商界合作,便是將民主運動與社會運動所面對的所有限制,歸咎於梁振英一人身上。即使泛民能夠透過此策略,阻止梁振英連任,亦不代表人大的八三一框架能夠就此擊倒,爭取真普選之路依然遙遙無期。

泛民使用「ABC」策略,就是將民主運動的目標,由爭取一個民主制度,弱化為一個針對個人的訴求,甚至為了這一個針對個人的訴求,勾結香港的特權階級。在民主運動停滯不前的今天,泛民沒有思考民主運動的前路,反而弱化自己的訴求,實在令人不能接受

反對梁振英的粗暴式的當政,固然是每一個支持民主的市民的應有之義。然而,若我們真的為了這一個針對個人的訴求,放棄市民兩年來對真普選與公民提名的堅持,那就與背棄雨傘運動無異。難道由「爭取真普選」,到爭取「梁振英下台」,不是一個對中共的極大讓步嗎?(香港眾志,2016)。

梁國雄更批評「造王」是政治倒退,反映雨傘運動的核心精神「無忘初衷」早已忘記得一乾二淨:

你沒有可能倒退到把票投給建制派?表面上(主流民主派)不參選,實際卻是要令其中一個建制派選上。世界所有的反抗運動都沒有可能這樣授權給對家,這根本是投降,是大倒退。一旦以選票授權封建派,你明日如何反對他?(石姵妍,2017

作為針對ABC的短視及誤導性主張,部分基進的民主派提出要從制度上動搖特首選舉,繼而組織反抗不民主小圏子選舉的直接行動。

「換人換制度」

當梁振英於去年12月宣布不連任,不再成為整個選舉的最大公敵,ABC頓然失去目標與方向。事實上,若果以倒梁作為民主派參與選委及特首選舉的主要理由的話,實際上只是彰顯民主派根本缺乏勇氣,從不民主制度及權力分配的角度上,先否定小圏子選舉,然後整個選舉工程只是集中造一件事,去顛覆,甚至玩弄整個選舉。首先,顛覆及玩弄作為建立否定政治的直接行動;其次,無論是中南海抑或中聯辦,特首選舉不再是他們在幕後任意操縱的政治遊戲;反之,若果在過程中處理不良的話,做成的不可預期結果,實有助於癱瘓其統治基礎,並作為迫使北京政府處理香港政制問題的手段,正如工黨的聲明:

工黨認為換特首亦要換制度,否則只是治標不治本。現時特首由1200人的小圈子的選舉制度產生,由所謂的選委絕大部份只是大財團、北京政府所操控的傀儡,因此縱使梁振英不再參選競逐連任,新的特首仍然只會向財閥、中共逢迎拍馬。在這種小圈子選舉的制度下,任何特首仍然可以無視廣大市民的聲音,一意孤行將政策向既得利益者傾斜,趁沒有問責的民主機制,延續貪腐,亦必繼續撕裂社會以鞏固權力。近年的群眾運動不單喚醒了沉默的大多數人,更向專制、假和諧的政權狠狠摑了一巴,現今更要整合群眾力量,向北京政府和特區政府施壓,迫使他們盡快在香港落實普選,還政於民(工黨,2016)。

當然,民主派認定以下的政治局限:

1. 自身的政治實力不能夠改變政治及權力現狀;反之,部分更認定與政權繼續抗爭,只有得不償失之餘,若果有機會修補關係,也許能夠結束長達五年多的對峙局面以外,部分成員有機會加入政府,成為北京政府口中強調的「忠誠反對派」;

2. 過往兩次特首選舉均派出民主派政黨的成員,可惜未能勝出,泛民政黨再派人參選的實質意義不大;

3. 在梁振英未宣傳放棄連任之前,部分認為要推舉一個非梁振英路線的候選人,而又有勝算,作為擊敗梁振英的希望;

4. 他們估計未來的一段時間,民間的抗爭不成氣候,像2014年爆發大規模的雨傘運動的機會不大;

5. 他們相信只要梁振英(或支持其路線的候選人)無法成為行政長官,梁振英以鬥爭為綱的路線-包括打擊民主派政黨;以利益扶植親政府勢力,破壞香港政治道德及社會秩序-會逐漸消失。

因此,民主派部分選委提出Lesser Evil(少一些邪惡)的論述:意涵梁振英已經是最邪惡,只要是比梁振英少一些邪惡,更可以考慮選擇。

少一些邪惡,其實更邪惡?

Lesser evil」被視為一種在局限中投取的投票策略,源於2012年特首選舉,唐英年爆出僭建醜聞後絕地反擊,爆出梁振英在2003年行政會議曾提出調派防暴隊對付群眾。已推出何俊仁參選的主流民主派在投票日前陷入混亂,對於投給何俊仁、投白票還是投「lesser evil」唐英年無統一說法,結果梁振英在第一輪便獲689票勝出。今屆民主派全力在選舉委員會選舉中搶灘,大旗幟則是「ABC」,即阻止最壞的候選人當選出現。雖然梁振英在選舉日前突宣佈不爭取連任,但民主派最終獲逾300席。梁振英棄選並無改變主流民主派「造王」的策略,最新的 evil 是前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lesser evil」則是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石姵妍,2017)。

透過分析以下兩位高等教育界選委的意見,大致上了解支持「少一些邪惡」背後如何回應當下的政治困局:

筆者和很多第一次做選委的,都是因為想讓界別過回正常生活而參選,是一班在業界硬碰硬的實幹行動派,並不懂「打嘴炮」玩弄大政治。…… 首先提名需考慮參選人的界別政綱與該界別選委的政綱是否接近亦即「過回正常生活」,其次是參選人的界別政策會否損害該界別已有權益,最後就是看界別民意是否一致。若上述全中,就算有一些非界別政綱未能符合,在民意授權下已可考慮提名該參選人。

避免最壞結果,讓高教界過回正常生活,亦即讓香港過回正常生活,就是不讓對界別最差的當選,等同是要讓對界別好和最有可能勝出的入閘繼而當選。今次選舉只要多過一個人入閘就已是一個有競爭的選舉,達到反操控、顛覆選舉的效果。筆者和幾名選委認為若有界別民意支持的參選人,符合界別政綱並沒有損害界別已有權益,並承諾如實反映香港市民對831的民意給中央,則可接受並給予提名。當然若堅持參選人要反對831才可給予提名,則胡官、曾俊華也不可提名,因「長毛」(梁國雄)是唯一選擇;基於提名與投票需依從同樣的原則,就算他們能入閘也不可投票給他們,結果是怎樣筆者也不用多說。筆者和幾名選委認為只要能令香港未來5年過回正常生活,就算被站在道德高地的「原則派」罵,也無悔於選民和「誠信」兩字。現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民意(王凱峰,2017)。

 

……近日很多意見領袖放風話要讓葉劉淑儀入閘,已有選委極力游說其他人這樣做。問題是,如果已有其他建制參選人,為什麼要讓葉劉入閘?……

更壞的情况是,她真的有票,還搶了民望領先的「鬍鬚」(曾俊華)的票,香港人喊都無謂,選委難辭其咎(註)。讓她入閘,阻不了大局,反而是提供了籌碼讓她交換利益,泛民則什麼都沒有。不是說她入閘完全沒有好處,但風險大回報少,所謂她「能分到林鄭票」只是其中一個可能性,亦有可能比她不入閘還衰,候選人不一定愈多愈好,值不值得見仁見智。

為了讓葉劉入閘,有選委提出「放棄政綱換候選人攬抄(全輸)」,手執權力,意氣風發,我身為選民看在眼裏也覺得可怕。也有選委說要「打變幻球」,提名葉劉讓「北大人」不能猜中非建制派的心意,但出奇制勝不等於要做錯事。……

有些選委說「我們根本不需要諮詢選民」,興奮「造王」,完全覺得過程、論述和民間授權不重要,原來非建制陣營也有很多個「689」。我覺得能讓市民踴躍參與「市民推薦計劃」,這種轉軚也更好下台(阮穎嫻,2017)。

最有趣的是,兩篇文章的結尾,均聲稱「我沒有支持任何參選人的意思,只是依民意直說」,但沒有說明民意的依據。

分析兩者的看法,他們暗示行政長官選舉是一場具合法性的真選舉;縱然候選人無需向市民及弱勢的選委負責,但仍強調以照顧業界利益是要旨;及候選人必須有「民意」基礎;又暗視其中候選人曾俊華較有民望。但是,若果民意只是建基於無可選擇的妄想下而支持一個當選後可以隨意出賣港人的政治領袖,香港人只是不斷重覆以往慘痛的教訓:無論是曾蔭權,抑或是梁振英,競選及當選初期有一定的民望。實際上,民意及民望只是一種虛無的妄想而已。

總結

要「換人換制度」,必先「玩人玩制度」,可惜當下狀況卻是「被人與制度玩」。本文批判民主派參選特首選舉的過程中反映的困窘。筆者相信在遊戲規模依舊的狀況下,相似的狀況在未來選委及特首選舉中依然出現,關鍵在於以下三點:

1. 對特首選舉的根本認知:視之為有公民提名權及投票權的真選舉?還是小圈子及幕後操縱的假選舉?

2. 參與特首選舉的根本態度:假裝這是公平、競爭性及有選擇的選舉繼而假戲真做?還是假戲假做,知悉假的狀況,然後設計策略顛覆及破壞選舉?

3. 特首選舉對政治發展的影響:若果民主派缺乏勇氣及能力去質疑、挑戰及否定小圈子選舉。結果認定自身無能力改變現狀而不斷妥協的情況下,無認受性的選舉,可以因為民主派支持親北京候選人,加上沒有勝算的民主派候選人配合參選,配合民意及民望的投射,將一場假的選舉變成真的選舉,行政長官變得更有認受性。結果,北京政府更有理由相信港人滿足現有的制度安排,無需改變,香港政治的出路只有妄想而沒有希望。

 

 

 

參考資料

圖言(2014):〈選委會處處顯不公〉,《獨立媒體》,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28640(瀏覽日期:2017210日)。

文馬先生(2017):〈以ABC的角度去看待現在的特首選舉〉,《立場新聞》,https://thestandnews.com/politics/abc的角度看待現在的特首選舉/(瀏覽日期:2017210日)。

香港眾志(2016):〈Not just “Anyone But CY”, D for Democracy〉,https://www.demosisto.hk/article/details/48(瀏覽日期:2017210日)。

工黨(2016):〈香港再出發換人換制度〉,http://labour.org.hk/blog/2016/12/09/香港再出發-換人換制度/(瀏覽日期:2017210日)。

王凱峰(2017):〈提名入閘就是要讓香港過回正常生活〉,《明報》,http://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70209/s00012/1486576788360(瀏覽日期:2017210日)。

阮穎嫻(2017):〈別讓「民主300+」變「獨裁300+」和「民粹300+」〉,《明報》,http://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70131/s00012/1485798627478(瀏覽日期:2017210日)。

石姵妍(2017):〈長毛:如果只係為咗lesser evil,咁我哋搞雨傘運動嚟做乜〉,http://www.inmediahk.net/node/20170120a(瀏覽日期:2017210日)。

 

 

 

 

 

作者  黃偉國  為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

最近更新: 2017-03-13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