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11282
- 發佈:2017-03-31
近期有關中國是否武力統一臺灣的議題,引起媒體的一些討論。不單是中國退休對臺事務官員或卸任將領熱衷論斷武力統一台灣問題,如「和平統一可能性已經消失」、「一百小時解決臺灣」、「不到七十二小時解決臺灣問題」等。另因配合中國近期派遣軍機與航空母艦繞越臺灣,使中國是否對臺採取「地動山搖」政策,臺灣即將面臨中國入侵,引起臺灣社會的關注。
然而在中國派遣航母繞越臺灣反而自曝其短,彰顯與美國軍力落差的缺點後,又有媒體論者認為,習近平並無武力犯台意圖,兩岸目前軍事對立氛圍是內部鷹派或是與習近平對立的派系趁機作亂,企圖迫使習近平在兩岸及外交事務犯錯,引發衝突,以轉移習近平反貪的力道,或是藉習近平外交事務的挫敗,達到削弱派系與奪權的目的。
上述兩項觀點,其實與過去判斷中國軍力擴張是否對臺構成威脅的辯論類似,永遠會有一派強調軍事擴張代表武力威脅,武力威脅代表中國即將犯台,使兩岸情勢面臨危機。另一派則是以常態化觀點分析中國軍事演習與新式武器系統的部署,係基於軍事現代化需求。有些論調與中國國台辦或外交部發言人口徑一致,主張演習及部署是防禦性,不針對第三方或是特定國家。這兩個截然不同的觀點,或許可以在學術討論的場合辯論,或基於各自黨派立場的堅持己見。但是如果要做為制定國防政策與軍事戰略的威脅評估,過度仁智互見的結果,反而會造成政策錯亂扞格,內部無休止政策反覆,導致資源錯置與浪費。
平心而論,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上台後,陸續提出個人對於中國遠程戰略發展目標的構想,如「中國夢」、「強軍夢」、「世界夢」等,而在胡錦濤時期所提的近、中、遠程三步走策略,以及習近平所提的「兩個百年」(2021建黨百年與2049建政百年)結合,成為驗證中國中遠程戰略目標的清楚時間點,以致有論者將兩個百年的時間點認知為中國解決臺灣問題的時間表。因此,本文從習近平的兩岸政策、軍改發展與亞太近期情勢發展,分析習近平在其任內將遇到的中國「第一個百年」對臺動用武力的可能性。
習近平的兩岸政策
基本上,習近平的對臺政策區分為常態性與變動性內涵。常態性是指習近平延續過去從鄧小平以來對臺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政策,和平統一是目的,一國兩制是手段,其操作的方式表現在「軟硬兩手策略」。江澤民所提的江八點將上述的目的與手段加以進一步細緻化,手段更多彈性。如可以擁有軍隊、國際生存空間可以談、領導人適當身分赴中國等。江八點還說過,「雙方可先就「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並達成協議。」對兩岸現況發展,仍具觀察性指標。
胡錦濤延續江澤民政策,並受惠於2005年的「連胡會」與「宋胡會」,中國對臺政策手段更加多元化,但不承諾放棄武力犯台,但是針對性演習減少,逐步營造兩岸和平氛圍。胡錦濤「爭取談、準備打、不怕拖」,也在手段及語詞有所變化,然基本原則與方針並未改變。2008年之後,在含混的「九二共識」烘托下,國共互動更為密切。然因八八風災後,馬英九聲望下挫,稍微減緩,不敢進行兩進一步政治互動與軍事互信。
而在「太陽花運動」後,國民黨政權接連選舉挫敗,甚至在接續總統大選敗象已露情況下,中國主動提出馬習會,希望藉此建立兩岸框架,限制蔡英文政府的兩岸政策。然而從蔡總統就任至今,雖強調願意依據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承認九二會談歷史事實及維持兩岸互動現狀,但對於內容空泛且共識不一致的「九二共識」名稱,並未加以承認。雖然實質內涵相同,然出於面子問題,中國仍然強調要台灣承認「九二共識」。但逐漸從堅持名稱到至少要求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或是尋求另一個承認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
這個堅持仍在鄧小平對臺政策的框架之內,中國後續領導人手段如何彈性,不至於溢出「和平統一」的目標。至於武力的使用,從頭到尾只是反對或是防止台獨的政策工具而已。中國軍隊雖然獲得資源挹注,大力擴展軍備,但是普遍貪腐結果,習近平對中國軍隊反制美日台軍隊的戰力,並無十足把握。在此情況下,習近平並未如媒體所提的急於用武統的方式解決臺灣問題。
習近平延續鄧小平的觀點,先求自己內部權力穩固,防止臺灣趁勢獨立,避免與美日衝突。至於兩岸統一問題,習近平認為時間站在中國一方,將臺灣統一與中華民族復興結合,強調不是為了統一而統一,而是將臺灣問題的解決當成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力,並強調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後,臺灣問題自然水到渠成的解決。而中國部分媒體倡議的武力統一,只是追求形式上統一,將造成兩岸人民心理的對立,並造成治理上的困擾。
習近平對臺政策所提出的命運共同體、兩岸一家親、兩岸振興中華、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主張,其實希望維持臺海穩定,吸納臺灣資源促進中國發展,並不急於用武力達成形式上的統一。除非發生臺灣或美日挑釁中國紅線,否則習近平不會主動對臺採取軍事作戰行動。
中國軍隊轉型與改革
習近平掌握軍委主席權力後,發現中國軍隊受到軍隊高層腐化影響,訓練與戰力非常落後,比他想像要糟。因此,在東海、南海等區域衝突情勢升高時,中國軍隊雖然劍拔弩張,美其名為「鬥而不破」,其實不會挑起戰爭,因為貪腐的中國軍隊經不起戰爭的巨幅動盪,坐擁上億資產的高階將領,如何捨得為中國政權赴死捐軀。表面上,習近平追求「強軍夢」在希望建立與大國地位相對應的現代化軍隊,實質上,則是希望盡速去除弊端,讓軍隊訓練正常化,以提升軍隊戰力。
尤其在軍隊聯合作戰基本的指揮管制方面,在過去中央軍委被架空、戰區僵化守勢作戰運作、省軍區與地方糾葛過深、演習流於形式主義的走過場等問題叢生,雖然已有跨區作戰的旅級部隊演習,整體的指揮架構仍未變動。軍改之後,中央軍委指揮架構大幅變革,從中央軍委到第一線部隊指管通情系統的上下貫通與人才培育需要時間。習近平藉由反貪整肅中國軍隊將領,遭受調查起訴已超過九十位,已有兩位現役上將遭調查撤換。原本以為上繳貪款可以平安過關如劉亞洲之流的太子黨,在今年年初軍隊人事調動時遭撤換。高階將領調動容易,培養領導統御出生入死需要時間,不能只靠軍紀與黨紀。
另外,抗美援朝戰爭以國民黨投降軍隊充當砲灰時代過去,在一胎化制度下,輕率發動戰爭造成大量士兵傷亡,會成為中國內部敵對派系挑起爭端的話題。倘若作戰不力,因而挫敗,習近平現在擁有權力將受到嚴重挑戰。這也就是習近平敵對派系、特定媒體或卸任官員刻意挑動衝突事端的原因。在中國軍隊整體的人、編制與裝備尚未完成轉型,戰力整合尚未提升之前,貿然發動戰爭,只會造成中國的災難。
亞太情勢的變化
影響臺灣安全的關鍵從來不只是臺海因素而已,整個西太平洋或亞太情勢在美中對峙架構下,息息相關。雖然東海及南海主權爭議存在已久,卻因為相關國家政權更替,政策重點不同,呈現動態變化。尤其美國新任總統川普上台後,因為行事風格特殊,又對中國採取針對性的反制作為,可能將亞太區域情勢與美中戰略利益競爭與貿易問題,混淆成為難以理出頭緒的複雜變數,更添中國處理領土主權問題的變數。
回顧過去兩岸互動,當兩岸問題在2008年出現和緩之後,中國自恃綜合國力提升與軍事崛起,對於東海問題及南海問題採取強硬態度。美國前任總統歐巴馬採取綏靖態度,更讓中國得寸進尺。而在習近平權力尚未穩固,面對來自敵對派系可能藉機挑戰,對於外交及領土問題不能示弱。尤其是川普上台後,因為急於兌現政見與改變傳統,一些別出心裁的作為,成為亞太情勢生變的源頭。
在美國優先的政策下,美國自然希望透過各種手段與籌碼,使中國在貿易競爭及亞太安全議題退讓,但是習近平正處在維持權力穩固的敏感時期,自然不會輕言退讓。如果在亞太情勢或周邊領海主權問題上發生擦槍走火事件,未來發展難以預料。但也因為如此,美國、日本、菲律賓,甚至臺灣也都謹慎以對,避免走上軍事衝突之路。基於身為動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行為者,習近平不會輕易挑起爭端,但不排除展現軍力態勢以滿足國內民族主義及敵對派系的需求。
臺灣的機會
基於上述三大原因,習近平不至於在第一個百年前主動對臺挑起戰爭,但如在內外情勢壓迫下,對於領土主權問題,不排除以大型軍事演習及小型衝突,抒發內部壓力。臺灣採取維持現狀政策,雖然會引起獨派團體不滿,但使中國不易取得發動臺海戰爭的正義性與合法性,且只要美日等國認同戰爭並非臺灣挑起,而是中國蠻橫無端侵略民主國家,基於自身利益與國際社會輿論壓力,必然要採取積極行動,否則將失去亞太同盟國家的信賴。
沒有反制台獨的急迫性,習近平可以獲得時間及空間處理黨內貪腐、社會動亂、經濟停滯、軍隊腐敗等內部問題。這也就是習近平為何將中華民族復興與臺灣統一辯證結合的目的。如果中國因為區域爭端及臺灣問題採取軍事行動,爆發美中長期對峙,可能因為衝突拖垮中國,而如前蘇聯般的崩潰。這將是中國的噩夢。
相對的,如果中國不急於武力統一,而是希望以溶化方式逐步統一臺灣,臺灣在短期內可以獲得時間與空間,針對內部重大改革議題,尤其是國防轉型、年金與司法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加上新南向政策如產生重大效果,臺灣將脫胎換骨,具備反制強國吞噬的不對稱能力,臺灣人民無須被迫接受中國的意志。反之,如果因為民進黨政府改革挫敗,國民黨政權復辟,中國統戰使台灣人民失去權意識,經濟對中國依賴更深,又缺乏外力支持,習近平「中國夢」完成之際,也將可能成為臺灣未來衰敗之日。
作者 沈明室 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兼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