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金雞新春伊始,中美兩國領導人的一通電話,帶出了新的氣氛。美東時間29日晚間,白宮發佈新聞稿表示,川普於當晚已與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通電話。過程氣氛友好,兩位領導人討論了許多話題,川普在習近平要求下,同意遵行美方之「一中政策」,雙方亦相邀進行互訪。隔日川普透過推特發文,表示跟習近平進行友好的通話,相信雙方未來將可建立良好關係。而在兩人通話的前一天,白宮才發佈了川普祝賀習近平新年快樂的信函。

川習通話冰釋僵局,中美互動進入新一回合

在正式上任後,川普跟約20位外國領導人通過電話,但跟中方的通話卻一直延宕,在日本首相安倍將於210日進行高規格訪美之際,此情況讓很多人坐立難安,擔憂美方是刻意拉抬日本的戰略地位,壓低中美關係的重要性。據了解,白宮選擇在安倍到訪前,透過致函與通話釋出善意,正是為了削減美方熱烈歡迎安倍所造成的壓力,也順勢化解自去年11月底「川蔡通話」以來的僵局。

此舉毋寧讓北京--尤其是涉外部門--鬆了一口氣,習近平因「一中」是否可談而被迫陷入採取強硬作為的危機解除,而川普陣營中傳統國安外交幕僚說服他「回到正軌」的努力,也收到初步成效。華府學者對此紛表贊同,認為是明智之舉,符合美方利益,避開重大危機,讓雙方回到原點,可開始處理彼此真正關切的事,例如經貿與北韓議題。

雖然許多中國網民津津樂道川普「打臉自己」,但是,如果有好處,髮夾彎又何妨?畢竟川普先前叫陣時強調的是一中政策內涵的「定義權」,而非要「捨棄」一中政策。考量到川普先前拿「一中」來叫陣是為了鋪陳經貿議題的談判,那麼,「一中」議題未必就此塵埃落定,可能成為一個非檯面上的、動態的操作。

和中方打過交道的人都了解,中國對外談判是既要裡子、也要面子,有時候面子是更勝於裡子,何況習近平下半年面臨十九大,現階段絕不希望在對外、對台上出狀況而導致更多內部挑戰,美方當然深諳此理。因此,透過口頭修正展現善意,並未傷及實質利益但給足了習大大面子,對美國而言,並無任何損失,更可能換得某些「感謝」甚至「回饋」。

許多媒體或專家在川習通話後隨即開始推論此舉恐危及後續美台軍售,都還言之過早,想得太多。川普對「一中政策」說法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外界倒是可從此過程觀察到他未來處理中美關係的思路脈絡與可能做法,至少他願意為了大局(或實際利益)而自我修正,而由女兒唱白臉、爭取中國人民好感,則看得出他在手段上有很大的彈性,這些都讓各方得以逐步拼湊出川普「不可預測性中的可預測性」。

美防長訪日韓、巡弋南海:安全承諾不變

2月初美國防部長馬提斯訪問日、韓,美方對外表示此行主要目的是向日韓強調美國對同盟關係的承諾,同時將進一步與日韓加強安全合作。馬提斯選擇南韓為首個出訪國,強調美韓同盟關係,雙方將如期推進部署薩德反導系統之進程。訪日時與日方達成確認美日安保條約第五條適用釣魚台列嶼,支持美軍在南海的航行自由,並共同應對北韓的核導彈威脅。

218日,美國海軍宣布第一航母打擊群展開例行南海巡航任務,堅持行使公海航行權,甚至有傳聞指出可能進入中國在南沙或西沙群島新建島礁的12海哩範圍內照例,再度撐出中美關係的張力。

馬提斯出訪日韓,除了宣示與兩國之間的安全同盟以及對亞太安全承諾不變之外,同時也清楚表達「日本是承擔經費的模範,將成為其他盟國的榜樣」,消除盟國對於「經費分攤」的疑慮。另一方面,馬提斯此行達成的安全承諾讓中方反彈,加上美軍透過「例行巡航南海」表達對川普政府未來處理南海議題的立場,顯示南海議題仍是未來中美角力的重點場域。

中央肯定對台工作成效,對蔡政府未完全定調

120日,中共政協主席俞正聲在2017年對台工作會議上講話,他指出,「過去一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分析形勢,...…各地各部門…取得積極成效。黨中央給予充分肯定」。會議也要求,必須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台工作重要思想」,「團結臺灣所有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政黨、團體和組織」,「持續推進兩岸民間各領域交流合作」,「不斷擴大兩岸基層民眾和青年的參與度和獲益面,研究出臺便利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的政策措施」。

俞的講話,釋出一個關鍵訊息,就是,習核心的對台政策,方針是正確的,工作是有成效的,沒有失敗或錯誤的問題。既然定了調,顯示流言紛紛的「張志軍下台」將不會在19大之前發生,至少,就算是人事更迭,也與對台工作無涉。從日前新任社科院台研所長(現代國關院副院長楊明杰)與全國台研會長(前國務委員戴秉國)的人事安排來看,兩人經歷均以國際關係或涉外事務為主,此脈絡或可作為未來台辦主任人選的思考著眼點。

不過,此考量突顯一個現實需求,就是,「兩岸關係」不僅存在兩岸之間,事實上是存在於國際上各場域,更牽動大國在區域的權力平衡。這也是為什麼北京會認為搞好中美關係優先於對台,「一個中國」透過外交上的一再確認是如此關鍵的原因。因此,在亞太及全球格局的下處理兩岸關係,是必然的務實作法。

其次,「團結所有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政黨、團體和組織」(去年是說「要和台灣所有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政黨和團體接觸交流」),顯示統戰與安全部門的角色正持續強化,透過與台灣統派團體的緊密合作,增加附和「反獨」與「一中」的音量,對各項議題、政策乃至特定人士進行抗爭與杯葛,達到製造對立與紛擾、分化台灣社會之目標。此情況未來料將日益嚴重,畢竟對岸可運用之資源相當龐大。

十九大前拼績效,積極回應台商與青年需求

俞正聲談話的另一項重點,就是繼續落實、深化對台灣青年的工作,特別是幫助台灣年輕人在中國找機會,最好是能夠安身立命,棄「獨」而從「統」。在此脈絡下,當香港媒體發出「對台工作會議提出研究賦予台灣民眾『國民待遇』」的報導,引起各界議論不斷。台辦發言人安峰山回應時說,涉及台灣居民在大陸的就業執業、社會保障、生活便利等諸多方面的政策措施,有關部門正在按照會議精神的要求進行研究,成熟後將逐步地陸續公布實施。

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215日出席台企聯春節聯誼活動,提出三項原則承諾,對於台商所提「設立台商民間銀行」、「開放電子商務業務經營」、「讓台商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等主張,回應以將「積極研究,適時推出」。同時,針對俞正聲所提針對台灣年輕人到大陸的便利措施,他表示「新的一年,一定能看到新的氣象、新的變化」。

未來,這些措施是否真屬於「國民待遇」?而台商的需求是否會得到真正、具體的回應(不僅是積極研究而已)?此部分仍待觀察。但是,既然已經開出「適時推出」的支票,對於涉台系統而言,若能在19大前、甚至3月兩會前推出更進一步的政策措施,則將再添一筆施政業績,讓習大大的工作報告的內容更亮麗。對蔡政府來說,致力於讓在對岸生活與從商的台灣民眾能獲得更好的待遇與保障,原本就是協商(工作)的目標之一。但,面對台灣年輕人不滿薪資水平低、對未來不安而向外尋求機會,須嚴肅看待因應包括人力流失、甚至認同變化等風險。

從俞正聲的發言脈絡以及過去一年台辦發言內容來看,從去年520迄今,中共對台政策的方向與內容並無改變,對蔡英文政府尚未定調,也看得出習當前並無心力積極處理(調整)對台事務,希望維穩,不要出現意料之外的變化。前台研所長周志懷在去年1130日於兩岸智庫學術論壇拋出「不反對建立具有創造性的替代性共識」之後,兩岸學者圈開始尋求討論與對話的契機,氣氛轉為活絡,但因蔡總統與川普通電話、以及川普操作「一中」政策的相關發言,使討論戛然而止,至今無融冰跡象。

國民黨主席選舉結果牽動後續對台工作

據了解,北京方面智庫一直到去年底之前,都持續開會研討「國民黨的未來」,顯示對於「要不要徹底放棄國民黨」這件事情仍猶疑不定,國、共畢竟是「九二共識」的戰友。過去幾年的經驗,是否讓北京學會不要介入台灣內部政治、尤其是政黨運作,不得而知,畢竟各路人馬均有自己與「天朝」的管道與脈絡,都希望獲得支持。

不過,最後決定國共關係走向的,仍然是國民黨的實力。這點則是紮紮實實的,沒有情感可言,「你有多少票?」是最現實的問題。癥結在於,新主席就任後的國民黨,有沒有能力與當前的執政黨抗衡?有沒有能力作為北京在台灣的、有力的代言人與政策推動者?國民黨內部政治結構的變化,進而反應在選票結構上的情況,或將使中共對國民黨與民進黨的作法出現改變,也許將繼續加碼國共關係,強化反制力道;或許是減碼國共關係,調整資源來處理(因應)民進黨。

習近平面對下半年的19大,要端出來的,不僅是他所主導的「反腐工程」與「深化改革」的政績,還有讓人民感受到改革氣象的人事佈局,以及他任內將到期的「第一個一百年」願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佈局與作法。在經濟成長放緩成為「新常態」的當前,這個目標讓人壓力沈重,而中國內部對於習近平到底是「保守」還是「改革」也深深疑慮,預期「維穩」將是他任期屆滿前不可或缺的要求。

如果,未來兩岸之間能有和緩的機會,對於雙方領導人緩解外部壓力、力拼經濟與產業,都屬正面。若能透過逐步、漸進的、由學界與民間所開始的討論,漸漸形成正向的氛圍,將有助於型塑兩岸官方恢復互動的環境,此事值得雙方正面看待與推動。畢竟,僅僅是「將台灣逼到牆角」並非北京的目標,將台灣問題處理好、兩岸關係和緩穩定並有助於中國大陸掌握和平崛起的機遇期,才真正符合「共產黨永續執政」的利益與目標。

 

 

 

 

作者  吳敏之  為政治工作者

最近更新: 2017-04-06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