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02

一、前言

日本經營東南亞外交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明治時期的「南進論」、二戰之後的「福田主義」,[1]以及新世紀的「安倍主義」。[2]二戰期間日本對東南亞侵略的歷史,原本應是會持續干擾日本對東南亞外交的因素,然觀諸現今日本與東南亞國家關係的穩健進展,歷史記憶的負面作用似乎早已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戰後東南亞政府對日本發展經驗的關注,以及東南亞人民對日本軟實力的欽羨。當菲律賓、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因南海主權和海洋資源等問題,與中國頻生齟齬之際,東南亞國家甚至向日本尋求安全上的支援。

相較於過去憑藉「硬實力」侵略東南亞,日本在戰後主要透過「軟實力」,重建與東南亞的關係,近年來尤其在觀光、教育和文化等領域上,大力推展對東南亞的軟實力外交,獲致良好的成果。不僅雙邊外交與經濟關係穩定發展,國民的交流也頻繁密切。日本從戰前的東南亞侵略者,搖身一變成為後者學習、甚至是受威脅時的乞援對象,日本對東南亞地區的外交不可不謂成功。

我國向來亦重視對東南亞關係,過去曾經提出「南向政策」,[3]惟效果似不如預期;2016年民進黨重返執政後,提出「新南向政策」,東南亞再度被納入政策對象地區。[4]日本在東南亞的成功經驗,或有我國參考或借鏡之處。

二、日本對東南亞的軟實力外交

「軟實力」的行使自古有之,但在國際政治學上則是屬於相對於「硬實力」的新概念。換言之,一國在對外行使力量時,擁有軟、硬兩種選擇,或者將兩種選擇進行搭配運用而成為「巧實力」。惟對日本而言,在對外關係上卻有不得不訴諸軟實力的歷史背景,軟實力外交有其無法拋棄的必要性。畢竟,過去因戰爭侵略曾為他國帶來難以磨滅的傷害,戰後矢言和平的日本在發展對外關係上必須謹慎,避免引發他國的疑慮,而軟實力正是達成此目的之最佳手段,因此對於日本外交極為重要。軟實力著重在「吸引」與「說服」他人,而非強制脅迫,因此軟實力外交指的便是透過「吸引」與「說服」,以促進外交或國際關係的手法。

戰後初期日本在「重經濟、輕武裝」的國家發展方針下,到了1950年代中期便已恢復戰前的工業生產水準,1965年日本對外貿易開始出現貿易順差。日本在戰後的經濟騰飛,使其成為包含東南亞在內的開發中國家的效法對象,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Mahathir Mohamad)在1981年初提出的「東望」(Look East)政策,即是把日本視為馬國的學習目標。[5]在學術界,日本的成功經驗也成為學者的研究興趣,相關著作書籍在1980年代如雨後春筍出現,例如,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Ezra Vogel)的《日本第一》(Japan As No. 1),或加州大學教授詹鶽(Charlmers Johnson)的《推動日本奇蹟的手-通產省》(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在當時均引爆全球的日本研究話題,現今仍然是日本研究的必讀著作。

儘管日本經濟在1990年代曾因泡沫化而面臨危機,但是日本的民主制度、開放的社會制度與民意,對於東南亞國家仍有其吸引力,留學日本的學生數持續增加。本文便以教育、文化與觀光等三領域為例,說明日本如何運用在這三個領域發揮軟實力並綜合運用,促進日本對東南亞外交。

1.文化領域

文化是日本政府推行外交的重要工具,日本外務省把文化和對外宣傳合列為外交政策的一個領域,稱之為「外宣文化外交」(日文稱為「広報文化外交」)。在推行「外宣文化外交」方面,日本政府係採取「『新』『舊』兼施」的手法,同時重視日本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軟實力。在「新」的方面,日本政府制訂了「酷日本戰略」(Cool Japan),積極向海外出口電影、戲劇、動漫、遊戲、音樂等內容產業;派遣前述內容產業的專家遠赴東協國家舉行講座演講。

日本政府甚至在中央增設「酷日本戰略擔當大臣」負責主導,相關部會並共同參與推動該戰略,由此可見日本政府對此之重視。以日本總務省為例,該省於2014年啟動在東協國家取得電視時段播放日本節目的規劃,越南成為第一個辦理此活動的東南亞國家;[6]據此,越南國營電視台開始播放日本4家民營電視日本放送協會(NHK)的人氣電視劇,其播放日本節目的時間稱為「日劇時段」(ジャパンドラマアワー)除了越南之外,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緬甸等國也同樣展開類似的活動。迄今,「酷日本」的相關活動和產品尤其受到海外年輕族群的歡迎,也帶來經濟收益。

在「舊」的方面,日本政府爭取把其傳統文化登記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包含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名錄,迄今已有多處日本歷史遺跡和自然景觀被列入名錄中,甚至連日本的傳統飲食文化「和食」亦獲得登錄。[7]

2.教育領域

教育也是日本對外關係中的重要領域。日本政府採取了筆者稱為「招進來」(招收外國留學生)和「走出去」(在其他國家推展教育)兩種策略。在「招進來」方面,東南亞國家人民赴日留學原本即有其歷史,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1980年代即在國家發展人才的需求下,計畫性地派員赴日本研修或留學。[8]近年來,日本的學校在少子化浪潮的衝擊下,亟需招收外國留學生,地緣接近的東南亞國家也成為日本招生的重點地區。

在「走出去」方面,日本在全球各地積極推廣日語教育,也試圖直接在東南亞國家的教育體系中建立影響力。日本外務省的外圍機構「國際交流基金」支援推廣海外日語教育,目前全球約有365萬人學習日語,其中東南亞約占三成。以印尼為例,根據國際交流基金會在2015年度之調查,印尼的日語學習者高達74萬5千人;其中,在中等教育機構的學習人數有70萬3千人。在越南,甚至有數所國小將日語與英語同列為正規課程。[9]

日本甚至和越南合辦大學「日越大學」(Vietnam Japan University),[10] 2016年在河內建校,協助越南培養政府與民間的高級人才。此外,日本也在東南亞國家組織「留日同學會」,透過留學日本的共同經驗,糾集並且壯大東南亞地區的「親日派」人士。[11]

3.觀光領域

對民間社會而言,觀光是休閒、旅遊與學習的活動;對政府來說,觀光除可增加財政收入外,更是展現國力的機會[12]。日本在1963年制定「觀光基本法」,2006年更名為「推進觀光立國基本法」,隔年制定「推進觀光立國基本計劃」,將觀光明確定位為新世紀的國家重點政策,並賦予國家、地方政府與公共團體、居民、觀光業者等全國各階層相關的「職責」,使全國都為相同目標而努力。[13]

進入21世紀之後,日本在與中國關係因歷史和領土等問題多次動盪,訪日的中國遊客人數頻受衝擊而減少;然安倍政府卻藉此機會,分散對中國的旅遊依賴,轉而向東南亞國家招睞觀光客。[14]根據統計,2018年訪日的外國遊客逾3119萬人,來自於東南亞者即約占一成。[15]

值得關注的是,儘管日中兩國屢生齟齬,但日本仍然出現中國觀光客的「爆買」潮,[16]中國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甚至公開承認,中國人赴日「爆買」的原因在於兩國產品的質量差異,顯示日本的軟實力(「吸引」)已然超越政府間不睦。[17]

三、日本軟實力外交三個次領域間的相互關聯

如前述,日本對東南亞外交的三個領域,彼此相互關聯相輔相成,而日本軟實力外交的三個次領域(文化、教育、觀光),彼此之間亦存在著關聯性;三領域並非各自運作,而是互為槓桿,最終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對東南亞軟實力外交。

以文化與觀光而言,在日本文化遺產陸續獲得國際社會肯定之餘,日本政府更藉此拓展地方觀光,提出「運用文化遺產振興觀光、帶動地方」之政策。[18]日本文創產業的周邊商品,持續吸引許多外國觀光客購買。

在文化與教育的關係方面,語言乃是文化的載體,因此當日本政府在海外推廣日語教育時,日本文化亦能同時獲得宣傳。而外國學子對於日本文化的興趣,無形中又反過來促進對留學日本的動機。

在教育與觀光的關係方面,體驗是教育的重要形式,而觀光正是重要的體驗行動,能夠提升教育的效果。日本政府推動「訪日教育旅行」,吸引外國學生到日本參觀旅行;2013年度外國各級學校的訪日人數共達44503人,日本政府並且訂定了2020年達6萬人的目標。[19]

總而言之,文化促進觀光,也能吸引更多人赴日留學;外國留學生的增加又能帶動本國觀光效果,增加經濟收益,年輕學子的短期觀光也可能種下日後留學日本的動機;當外國學生參訪以文化為特色的景點時,觀光便能促進文化宣傳。文化、教育和觀光這三個次領域,彼此互相關聯、結合而產生綜合效果,推動日本對東南亞的獨特軟實力外交。

四、日本軟實力外交對台灣「新南向政策」的啟示

台灣在國際社會上雖然不像日本有歷史包袱,但是兩岸關係的難解,同樣使台灣很難像其他正常國家般地推展傳統外交,不論是尋求國家間的互利或解決國際爭端,都須訴諸不起眼、較迂迴的途徑,因此政治敏感性較低的軟實力,自是台灣推行外交時的重要工具。

面對中國在國際社會對台灣的外交封鎖,文化推廣確是相對可行的作為。只不過,台灣文化的自我定位,因為政治因素而在「僅具地方特色的『中華文化』」和「以台灣為主體的台灣文化」兩者之間擺盪。[20]如此流動性的文化定位,並不利我國推展外交,因此確定我國文化的定位實屬必要。

在教育方面,台灣同樣也受到少子化浪潮的衝擊,對於外籍學生的需求日殷。教育部在2011年提出「高教輸出」計畫,也將東南亞作為招收境外學生的重點地區。除了「招進來」之外,近年亦開始思索「走出去」,現階段已有公立大學思索在東南亞設立分校的可能性[21]。在這方面,前述「日越大學」的類似作法──合辦大學並支援師資,其可行性或許值得研究。

在觀光方面,我政府推展觀光有成,在陸客減少的情況下,台灣也將目光轉向東南亞國家。政府已經將觀光列為「新南向政策」的重要一環,推動簡化來台簽證、連結新住民與僑外生、區隔不同屬性客群等措施,力求爭取東南亞地區民眾來台觀光。[22]

在思考日本軟實力外交時,重要的是要使不同的次領域相互連結,並且互相支援。舉例而言,近年來有越來越多日本學生海外參訪或畢業旅行時,選擇台灣作為目的地;[23]對此,我政府不應只滿足於觀光收入的增加,更應該藉此提供教育的機會,提升觀光客對台灣的認識與興趣,日後來台留學的可能性也能因此增加。

此外,台灣也應認知到,在東南亞擁有日本所欠缺的優勢:華僑與華語。2017年台灣公共電視台與HBO Asia共同製播的電視劇「通靈少女」,在東南亞播出後獲得許多當地華人社群的支持與回響,即是一例;[24]該劇除了使台灣文化和生活經驗躍升國際螢光幕外,可能產生的觀光收益也頗值期待。我政府應該思考規畫,如何有效利用此一特殊優勢,搭配三個軟實力外交次領域的條件與實力,建構出台灣獨有的對東南亞軟實力外交策略。

五、結語

迥異於其他國家,日本與東南亞的關係中,烙印著「大東亞共榮圈」的「前科」,因此在處理對東南亞外交之際,政策必須比其他國家更加謹慎,以免引爆歷史記憶和民族情緒。戰後日本在東南亞推展軟實力外交不遺餘力,並且充分展現在文化、教育、觀光等三個領域。外務省調查即顯示,東南亞人民對於日本的印象,多數認為日本是「科技先進國」(81%),其次為「經濟強國」和「自然優美的國家」,第三是「文化豐富的國家」(59%),第四為「宣傳動漫、小說、料理等新文化的國家」(44%)。軟實力作為日本對東南亞外交的政策工具,顯然已在文化、教育、觀光等領域獲致成果。

日本的「南向」經驗也顯示,軟實力外交的運作,其相關的次領域不宜單打獨鬥,而是應該彼此互相連結與支援,如同一面交叉火網,才更容易發揮效果,軟實力外交的涵蓋面才能進一步擴大。事實上,軟實力外交絕不局限於本文所述之三個次領域,不排除今後日本政府會開發更多次領域,擴大外交成果。

他山之石,可以為錯。我政府刻正推行「新南向政策」,台灣國情與條件和日本或不盡相同,但戰後日本重建與東南亞關係之成功經驗值得參考,並融入獨有的優勢,制定具有台灣特色的對東南亞政策。今後台、日兩國合作南向的可行性,亦值得評估。

 


[1]「福田主義」指的是1977年時任日本首相的福田赳夫訪問東南亞,在最後一站馬尼拉所發表的政策演說「我國的東南亞政策」(わが国の東南アジア政策),內容主要包含三點:(1)日本不成為軍事大國,要對東南亞與世界和平繁榮作出貢獻,(2)建構心連心的信賴關係,(3)以對等立場促進全東南亞的和平與繁榮。此三點日後被稱為「福田主義」。

[2] 20131月,日本政府在安倍晉三首相出訪東南亞的最後一站印尼,公佈日本的新東南亞政策。該政策原定由安倍透過演說對外發表,然因發生日本國民在阿爾及利亞遭挾持之事件,安倍須提前返國處理,而改以新聞稿對外公佈。該演說內容後被稱為「安倍主義」,強調普世價值、海洋的法治、自由開放的經濟、日本與東南亞的文化聯繫、促進新世代交流。

[3]李登輝政府在1994年提出動〈加強對東南亞地區經貿工作綱領〉,旨在透過與東南亞的經貿互動提升雙邊外交關係,同時分散對中國的經濟依賴,被稱為「南向政策」。其後在19972002年也曾推動台商赴東南亞投資,也被視為南向政策。徐遵慈,〈台灣產業的「新南向政策」〉,《貿易政策論叢》,第22期,全國工業總會貿易發展委員會,201412月,<http://wto.cnfi.org.tw/admin/upload/23/22-02.pdf>

[4]「新南向政策」的對象地區包含:東南亞(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十國、南亞(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尼泊爾、不丹)六國、大洋洲(澳洲、紐西蘭)兩國,共18國。〈新南向政策專網〉,<https://www.newsouthboundpolicy.tw/index.aspx>

[5] “The Malaysian Look East Policy,” Embassy of Japan in Malaysia, <http://www.my.emb-japan.go.jp/English/JIS/education/LEP.htm>.

[6]<放送コンテンツ海外展開促進機構(BEAJ)>,日本總務省情報流通行政局,<http://www.soumu.go.jp/main_content/000339752.pdf>

[7]〈「和食」がユネスコ無形文化遺産に登録されました!〉,日本農林水產省,<http://www.maff.go.jp/j/keikaku/syokubunka/ich/>

[8] “The Malaysian Look East Policy,” Embassy of Japan in Malaysia, <http://www.my.emb-japan.go.jp/English/JIS/education/LEP.htm>.

[9]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https://www.jpf.go.jp/j/project/japanese/survey/area/country/2017/indonesia.html>

[10] Vietnam Japan University, <http://vju.vnu.edu.vn/>.

[11]外交青書2018》,日本外務省,<https://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18/html/chapter3_04_02.html#s34205>

[12]以日本在1970年首辦的世界博覽會為例,創下6400萬名外國遊客參觀的世界紀錄。此前參觀人數的最高紀錄,為1967年在加拿大蒙特婁萬國博覽會,約5030萬人參觀。百崎誠,〈わが国博覧会歴史変遷〉,<http://www.yhmf.jp/pdf/activity/adstudies/vol_13_01_01.pdf>。該次博覽會大幅提升日本的國際形象,也象徵日本走出戰爭陰影,不再是國際社會眼中的「戰犯」。

[13]〈推進觀光立國基本計劃〉,日本觀光廳,2010412日,<http://www.mlit.go.jp/kankocho/zh-tw/kankorikkoku/kihonkeikaku.html>。〈推進觀光立國基本法〉,日本觀光廳,2010412日,<http://www.mlit.go.jp/kankocho/zh-tw/kankorikkoku/index.html>

[14]〈観光白書案『中国人客への依存脱却を』〉,產經新聞2013 5 26

<http://sankei.jp.msn.com/life/news/130526/trd13052606130001-n1.htm>〈脱中国、東南アジアの訪日旅行者2.5 倍に観光白書『特定市場に依存せず』〉,《產經新聞》,2013 6 11 日,<http://sankei.jp.msn.com/life/news/130611/trd13061109590005-n1.htm>

[15]独立行政法人国際観光振興機構(JNTO)報道発表資料〉,2019116日,<https://www.jnto.go.jp/jpn/statistics/data_info_listing/pdf/190116_monthly.pdf>

[16]爆買“333紀錄獲日本2015年流行語大獎〉,《共同社》,2015121日,<http://tchina.kyodonews.jp/news/2015/12/110229.html>

[17]〈俞正聲稱爆買源於日中產品質量差異〉,《共同社》,2015124日,<http://tchina.kyodonews.jp/news/2015/12/110438.html>

[18]〈平成24年度文化遺産を活かした観光振興・地域活性化事業〉,日本日本文部科學省文化廳,<http://www.bunka.go.jp/seisaku/bunkazai/joseishien/chiiki_kasseika/h24_kasseika/>

[19]〈訪日教育旅行受入促進検討会報告書〉,日本觀光廳文部科學省,201510月,<https://www.mlit.go.jp/common/001109034.pdf>

[20]〈馬英九:打造具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中評社》,20091010日,<http://hk.crntt.com/doc/1011/0/0/2/101100240.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100240>。林衡哲,〈論陳水扁與馬英九的文化建設〉,20121012日,<http://thinkingtaiwan.com/content/186>

[21]〈台大設泰國分校安美德:我們準備好了!〉《自由時報》,2018321日,<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372513>

[22]相關措施可參考行政院交通部於20173月在立法院交通委員會之報告。〈因應陸客縮減及新南向政策推動,我國觀光發展轉型之檢討,未來如何有效提升觀光競爭力報告〉,中華民國交通部,2017320日,<https://admin.taiwan.net.tw/FileDownLoad/FileUpload/9cacd049-5d78-4ac4-8e28-f626ac7e98af.pdf>

[23]柯伶穎,〈海外修學旅行日人最愛台灣〉,《中國時報》,2016130日,<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130000458-260102>

[24]〈《通靈少女》狂掀熱潮新加坡收視奪冠〉,《自由時報》,2017425日,<http://ent.ltn.com.tw/news/breakingnews/2046709>。〈通靈少女有家的味道菲國華人圈受歡迎〉,《中央社》,2017425日,<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704240448-1.aspx>

 作者 王尊彥 國防安全研究院非傳統安全與軍事任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最近更新: 2019-07-10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