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18236
- 發佈:2019-07-25
前言:中共對台的無聲之戰,除了紅色利誘之外,成功關鍵在於利用台灣民主轉型三十年尚未完善的民主暗角,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台灣,世界面對「中國鋭實力」的前線,正在進行一場前所未有的無聲戰役。
近年反建制的民粹風潮襲擊全球民主國家,顯示民主體制的脆弱性,可說是冷戰後福山所謂「歷史終結」的最大挫敗;另一方面習近平提出的「中國自信」、一帶一路的全球佈局,讓國際社會開始討論「西方模式」vs.「中國模式」的優劣。無論是中美貿易戰、華為爭議、歐美國家對中國的圍堵趨勢,顯示兩大模式競爭白熱化,新冷戰儼然形成。隨著中美對抗及台海局勢升高,台灣更成了兩大模式對弈的地緣熱點,民主與極權對抗的前線。
事實上,台灣的中國鋭實力經驗已長達70年,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49年,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因國共內戰戰敗來到台灣延續中華民國,冷戰時期中共在島內的滲透及顛覆工作,這個早期的「中國因素」讓島嶼統治者有了威權統治的理由。蔣介石在台灣實施戒嚴,而有50年代到70年代的白色恐怖,而後台灣社會歷經幾十年的民主抗爭,終於在1987年解嚴,並在2000年完成第一次政黨輪替,成了第三波民主浪潮的國家之一。
現在的台灣正在面臨第二階段的「中國鋭實力」攻擊,但隨著時代的轉變,形式和本質已有很大變化。
經歷民主化的台灣,因同步本土化也改變了中華民國的實質內涵,不再追求中國代表權,逐漸形成以島嶼為範圍的「中華民國台灣」」共同體。而中國因80年代改革開放,2002年加入WTO後的驚人增長,不到20年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有了向外擴張的內在慾望。現在解決台灣問題,成了習近平在國內穩固政權的合法性來源,也成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關鍵拼圖。
正因為中國、台灣社會、兩岸關係的本質都已轉變,過去從冷戰時期蔣介石宣傳的「自由中國」和毛澤東「共產中國」正統之爭,到現在的新冷戰則是「自由台灣」和「極權中國」的體制對抗。也就是說,台灣所面臨的不是獨特兩岸歷史情境的「統獨」問題,而是全世界民主國家面對中國模式競爭的「普世」問題。利用民主體制弱點,使其腐化和攻擊,是中共政權的本質,台灣同時兼具中國兩種意圖(中國夢的民族主義、與西方模式競爭)的敵意,也因為年輕民主國家的價值深化不夠,台灣面對中國鋭實力的經驗,對國際社會來說極具參考價值。
因此,在研究中國因素的角度上,或許可跳脫中國如何促統的「統獨」的角度,而去看看中國統戰手法和台灣民主有什麼互為關係:中國如何破壞台灣民主?又有哪些是利用台灣民主原本缺陷?
以民主之矛攻民主之盾
大體來說,排除國家層面的武統、情報戰的傳統戰爭,中共對民間統戰手法則屬於現代戰爭,大致分為三類:經濟戰、心理戰、資訊戰。除了近期被熱烈討論的新型資訊戰,筆者這幾年追蹤中國因素在台灣的領域,有學術圈、宮廟、地方組織、教會、旅行社等發現,中共在各個領域積極統戰是本能,手法也不外乎是資源攏絡和中國市場利誘,但並非所有領域都非常成功。
若以「社會防護網」的概念檢視,已幾乎淪陷的幾個社會部門如宮廟和學界,都可看到自身問題嚴重,中共才能趁虛而入。所謂「以民主之矛攻民主之盾」的內部矛盾運用,讓中共能夠借力使力,甚至也已從過去「收買台灣」思維,到現在只用低成本「施捨」的雪中送炭邏輯,都可看出中共統戰手法和思維上的精進,而台灣籌碼越來越少。
其中以地方媒體退場而成為民主暗角的鄉鎮、不受法律規範的宗教團體尤其是宮廟,以及受少子化衝擊的高教圈被中國鋭實力侵蝕得特別嚴重。
無人監督的鄉鎮 台灣民主的暗角
根據《經濟學人》一月公佈的2018民主指數,台灣全球排名32,相較於2017年進步一名,依舊維持亞洲排名第五,近十年排名都在日韓之後。
然而仔細分析細項,近10年統計可見,台灣民主在「選舉過程及多元程度」、「政府效能」、「公民自由度」分數都比日韓不遜色,甚至多元程度高達9分(總分10),政府效能也很好,唯獨「政治文化」台灣一直徘徊在5分左右,和日韓7分以上有較大落差,而拉低排名。由此可見,1987年解嚴至今台灣民主轉型30年,一直無法從「有缺陷民主」晉級到「完全民主」,也難以超越日韓的關鍵瓶頸是:政治文化。
而政治文化和台灣的地方政治生態息息相關。90年代,李登輝基於國民黨內部鬥爭,引進地方派系型人物到立法院,黑金政治成了全國性議題,但隨著台灣政黨政治發展越來越成熟,地方派系式微被國民兩黨吸納,地方型政治人物慢慢消失在全國視野,這些地方勢力在省議會、立法院呼風喚雨的時代已過,從中央退守到利益盤根錯節的鄉鎮。
自從黨政軍退出媒體以來,台灣媒體全面市場化進入惡性競爭,近年又因數位浪潮報社一一裁撤地方版,地方缺乏監督下鄉鎮長、代表、宮廟選舉,成了台灣民主的暗角,是兵家必爭之地,買票及貪腐弊案重重。
過去無論是地方派系、農漁會系統的資源下放、村里長的綁樁、地方勢力大量進入廟委會掌握香油錢,都是台灣社會耳熟能想的「地方問題」。但過去地方派系和國民黨建立的恩庇侍從關係,在這幾年國民黨無論在中央或地方都喪失執政權,資源下放大不如前,有些勢力改旗易幟到民進黨,但2008年馬政府兩岸大開放的八年,中共官員直接和草根對接,便巧妙利用這些系統的利益需求,讓逐資源而居的地方勢力有了新的恩庇主,也使得過去國共習慣資源集中在少數權貴手裡的「跨海峽政商集團」,在太陽花運動正式宣告路線失敗後,找到新的運作模式。
中共過去希望由上而下的推動統一議程,卻發現國民黨因選舉不敢進入政治深水區,失望之餘遂往草根經營,可說是對民主制度的體悟。八年來中共官員勤跑基層佈下的綿密網絡,讓這兩年統戰力道變得十分到位也已深入人心。透過地方組織,從政治採購、招募村民旅遊招待團、到赴中就學、就業、創業的對接,從下到上再從「民意」來影響國民黨的政治議程。去年九合一後,國民黨總統候選人紛紛大膽提出過去票房毒藥的「和平議程」來試水溫,即可看到中共的策略奏效。
利用台灣產業之虛 加碼掏空
另一個中國統戰最成功的產業,是高教體系,去年228國台辦宣佈的「惠台31項政策」裡,最被精準命中的群體之一。
平均年齡35到45歲左右的「流浪博士」,是典型台灣90年代高教擴張政策和少子化的產物。2010年左右,找不到教職的流浪博士開始慢慢西進,在2014、2015年更趨明顯。對台的政策試點省份福建,宣布2020年前要招滿1000名台灣教師,並透過各種綿密的社會網絡做人才對接。大批出走的台師,投射出台灣高教體系的崩壞,是中共對台工作「最有感」而成了備受矚目的「關鍵少數」,也成了中共統戰最成功的對象。
筆者觀察在陸的臺師群,由於在台灣找不到工作,但教育部針對台灣公私立高教老師的限陸令,奇怪的政治氣氛,讓不清楚法令的在陸台師圈瀰漫對台灣的怨懟。這個群體封閉,在中國自成一生態系,高漲著對台媒及政府的不滿。但同時間,對岸的宣傳機器正全力動員,進行一場虛實並進的宣傳戰及心理戰。住房補貼、旅費全程招待的人才對接會、各省人才獎勵計劃……,政策排山倒海而來,在微信裡的台青、台師、兩岸交流的大群小群瘋傳。這類「短期利多、長期看個人造化」的兩手策略,從30年前的台商到近年的台青台師,依舊有效。
像台商或台青的創業者本質是逐市場而居,選擇研究和教職的台師,多半不圖雄心壯志,內心渴望安定的研究環境。但對許多年輕台師來說,對比台灣高教體系容不下自己的怨懟,西進條件就算不理想,生活和學術價值觀也不見得習慣,但中國之大,城市和學校之多,總讓人保有無限可能的想像。
許多心灰意冷的台師表示,中國大陸靠關係拿項目,但在台灣依舊是知名學者拿到很多研究計劃,再發包下去。年輕博士成了底層的學術勞工,但反而是這些找不到教職的流浪博士,需要靠這些資源茁壯。政府單單各種加碼遠遠不足,不重新盤整、不痛下決心改革台灣學術生態讓人才適得其所,中國才能趁虛而入。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年中國利用申請計畫鼓勵台師研究台灣,作為對台研究的重要補充,甚至可能比北京、廈門社科院的台研系統更具威脅,不得不防範。
植入失敗者心態 弱化民主抵抗的意志力
而透過代理人和國台辦不斷政治宣傳「台灣必須依賴中國」的心理催眠術,以「失敗主義」弱化民主抵抗的意志力,則是精於宣傳的中共統戰最成功一環。
這一點,從韓國瑜當選到就任之間的一個月,陸客還沒來高雄觀光產業就在上演慶祝行情,這波「九二共識+韓國瑜」帶動陸客團放行的市場期待,市場也真的活絡了,全憑一種「氣氛」。「高雄不悶了」的微妙心理讓民間很有感的「假性景氣」便可清楚看到。
根據媒體報導,全台三千家立案旅行社中,實際接待陸客團的旅行社只有170家,也就是佔15%入境遊客的170萬陸客團,由全台5%的地接社接待,其中約15家背後有陸資的港資精品店一條龍,就佔了陸客團市場的六成,剩下四成由超過150家的台灣旅行社均分。
透過政治操控導致市場大起大落,藉由不斷宣傳和側翼呼應將「陸客救台灣」的觀念埋進台灣民眾內心,少數人的特殊「玩法」在這孤島創造出一種自外於國際的「封閉生態系」,妨礙台灣旅遊業升級。
「兩岸一家親,有錢自己人賺」這種前現代、非自由市場邏輯的華人思維,在台灣還是很吃得開,而「心理作用」讓中國連實際紅利都不用給,甚至毋須承諾,只有官方私下釋出的「口頭訊息」,還有媒體配合宣傳,不用什麼成本就能讓台灣民間隨之起舞。
這點可以看出中共「入島、入戶、入心」的心理統戰術之成功。當「九二共識=貨出去人進來=台灣出路」的政治咒語在整個社會都深信不疑朗朗上口,就是自我預言實現之時。台灣政治工作者如果不能想辦法破解這種心理狀態,失敗主義和深信不宜的依賴主義只會將台灣帶往統一之路走。
揭露的困難
然而真正的困難是揭露。中國統戰在台灣的不可言說,寄居在台灣民主暗角(鄉鎮,地方派系,宮廟,幫派),又難以提出證據,手法的進化,可以同時運用輿論、在地協力者、社會矛盾,只要被標籤「抹紅」,揭露的努力就會抵消,背後牽涉到的正是台灣社會認同的敏感性。
和歐美民主國家一樣,民主化30年的台灣,面臨到制度需要改革深化的瓶頸,但在內部問題尚未解決,中國統戰工作便已滲透社會各個部門,對台灣民主進行攻擊及破壞。只是台灣百年來在強權夾縫中長出的民主經驗,讓民主、自由、人權已成了台灣人的信仰和生活方式,不可能再以過去侵害人權手段來防禦中國鋭實力。
但一個開放透明的民主社會面對具敵意的極權政體,顯得脆弱不堪,面臨前所未有的系統性危機。有了台灣這個試驗場的實際操練,中國更熟稔民主體制的遊戲規則及弱點,「以民主之矛攻民主之盾」的手段越來越成熟,也基於自身利益需要,複製到自由世界的其他國家,澳洲、紐西蘭都是實例。
或許唯有更深度探索中國對台發動「無聲之戰」的運作模式,揭露中國如何系統性的滲透台灣社會各部門,利用歷史因素造成的認同矛盾及30年民主轉型的未竟之處,來操控台灣社會。是目前新聞工作者唯一可以努力的。
但政策者更要反思,民主在這個年代何以為繼?台灣經驗究竟能為國際社會帶來什麼重要啟示?中國銳實力對全世界的民主制度是負面影響,是因為它必須從不夠健全的藏污納垢之處滲入,也因此要建立民主防衛機制,必須先從這些漏洞補起,真正深化台灣民主才能治本。
作者 張海渱 為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