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13

一、新加坡背景概述

「花園城市、南方島國─新加坡」,是一個大家完全不陌生國家,很多人曾經以為他是全世界最小的國家,但事實上,新加坡的面積(719.9平方公里)出人意表地比梵蒂岡、摩納哥、諾魯、吐瓦魯、聖馬利諾這些國家還來得更大。

新加坡的人口數有大約565萬人,新加坡的人種非常多樣,主要以華人為最大宗,占約74%、馬來人約占13%、印度人約9.2%、歐亞混血人約占3.3%。政府對不同種族的彼此融合可說是格外用心,在新加坡最著名的「組屋」,也就是一般俗稱的社會住宅,都必須依照比例個別分給不同族群承購或承租,絕不允許有任何一個組屋區只有單一種族的存在;即使要出售自己所擁有的組屋,只可出售給和自己相同的種族,以免打亂了原本政府所規劃好的組屋族群比例。

語言也是新加坡的一大特色。當你漫步在新加坡的街道上時,周遭不同的膚色和語言活脫脫地出現在眼前,剎那間會讓人忘記究竟置身於哪個國度,英語、中文、馬來文、廣東話、閩南語、印地語…等不同語言洋洋盈耳,儼然就是個聯合國情境模式。

新加坡是一個「韌性城市」,是一個可以立即回應變化,充滿著承受衝擊的「容受力」,以及擁有高效「恢復力」的穩定城市國家。最大優勢,除了有著卓越的國際商業成就,絕佳且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非凡創新的技術能力外,更擁有開放的商業環境、強有力的貿易與各國投資。近年來,新加坡政府更著眼於在地製造與服務領域增值投入的多元化經營,經濟自由度傲視全球,並且有著「東南亞金融中心」的美譽,是西方國家進入東南亞市場的重要門戶,也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之一。

新加坡政府的城市綠化觀念非常完整與進步,所以整個星國有高達約80%的綠化比例,若搭乘飛機即將降落新加坡機場時,向下俯瞰就可以看到一個綠色區塊,就是新加坡這個國家。

二、新加坡人民面面觀

新加坡的政權,自脫離馬來西亞建國以來,長期由人民行動黨所掌握;星國人民對於政治的熱衷度,不像台灣來得這麼高,但對政治、政策的關注度還是占有民眾生活一定的比例。但對於政治的批判,往往較為遁入檯面下或流於茶餘飯後的聊天話題。星國的媒體,屬於「有限度」的自由,不全然是扮演監督的角色,而是必須要與政府「合作」,促使社會穩定與經濟成長,所以電子媒體、平面報章對於星國人來說是政府政策的文宣展示與放送,針對批判性或是政策負評的報導,是比較難以在媒體上所看到的。而這樣的媒體文化,自然就難以從民眾口中或建議上得到對於政策的修正或精進意見,屬於單向政策的宣傳,這也是和台灣很大的不同之處。

除了媒體政治之外,一般人對於政治雖難以積極性的批判,但對政治卻是親近且熟悉的。這當然是因為星國的政治體制是屬於內閣制的關係,每位內閣閣員也是國會議員,總理自然也是其一,這些國會議員(可能兼任閣員)須定期到自己的所屬的選區進行選民服務的工作,這一點則是和台灣的民意代表是極為相似,只是星國國會議員的選民服務項目還是遠不如台灣民意代表來得複雜而且五花八門,他們的服務還是偏向法制面的部份。因此,在這個場合,民眾則是有極多的機會向選區的議員,同時可能也是內閣閣員,表達自己對於目前政府所施行政策的看法,但是否採納仍取決於政府。

再從更宏觀一點的層面來看新加坡人民對外的政治思維,尤其是對於兩岸關係的看法,絕大多數的新加坡人仍舊有一個大中國的思維,台灣自然也是屬於中國的一部份。關於這一點,可以前總理李光耀的回憶錄看出,他說:「台灣與大陸的重新統一是時間的問題,這是任何國家無法阻擋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新加坡多數的華人都是來自於中國東南沿海省分,對於中國的情感面,在內心深層裡仍舊存在於一個不易發現的角落,縱使年輕一代的新加坡人會大聲疾呼自己是「新加坡人」,而不是「中國移民」,但從新加坡與中國的外交和經濟、投資關係看來,星國政府或人民對於中國的矛盾心情嶄露無遺,畢竟以新加坡百分之九十以上皆仰賴進口的國家來說,可以發揮的最大空間自然便是在經濟或政策執行上擔任一個稱職的「規劃者」抑或是「中介點」。中國近年來大力推行的「一帶一路」,就是新加坡最好的發揮平台。

當然,現今世界的勢力已經拆分為東、西兩大霸權,在東方為中國,西方則是為美國。新加坡這個小國家,必須在馬來西亞、印尼等環伺在自己周邊的大國家生存,更需要在美國與中國之間取得不傾向任何一方的「均力」角色,任何風吹草動都將使得新加坡繃緊神經。幾個月前,美國力挺新加坡智產局局長鄧鴻森出任聯合國專門機構之一的世界財產權組織新任總幹事,硬生生拉下中國籍副總幹事王彬穎,讓中國認為新加坡在近期的美中貿易大戰中,已經選擇往美國那邊靠攏,而在近來武漢肺炎疫情在星國延燒之際,據傳聞中國並未對其伸援,而台灣在這當下出手援助100萬個口罩,自然牽動台星、中三方敏感神經,從星國總理夫人的表現與態度,或可看出一些端倪。但總歸而言,歷來星國整體對外態度都是穩重而自持的,這是政府一貫的態度;總理夫人的社群發言,自然不在規畫之內,只能堪稱是「個人行為」。

此外,再從新加坡文化層面來觀察,文化的多元且複雜多樣,是星國的一大特色。不僅有中國、馬來、印度、客家、歐洲、美洲…等等不同樣態的文化內容,如此的特殊文化環境,讓新加坡人在每一種文化上都沾染到了一些,但這也讓各自族群的文化根本底蘊可能打了些折扣。所以新加坡政府有一項政策,每一個新加坡人的國民身分證(簡稱IC)上必須註記自己的「出生地」,試圖利用這種方式讓人民記住自己「血統源頭」,但卻難以形成屬於「新加坡自創的文化」。這種擔憂其實已經在新一代的新加坡人產生憂慮,新加坡各所大學更時常舉辦類似的論壇,邀請各界學者討論這個議題,如何才能讓源來自各個不同國家的文化融合成屬於新加坡自己特有文化,而不是只是不斷繼受他國傳統。有新加坡學者也指出,星國若要有自己的文化特徵,至少需要200年的時間進行演變,這確實也讓新加坡人在自己文化定位略顯得無所適從。

另外從新加坡人的社會層面觀察,星國民眾對於自己的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相當自豪,這與人民行動黨長期執政、維持政治的穩定度有非常大的關係,這一點卻也是民眾多有齟齬之處,但若提及經濟的提升與促進,民眾還是會服膺人民行動黨的領導。新加坡人民高度的守法程度也是世界上數一數二,只要政府給出明確的指導或法律,人民必定高度遵循。此外,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新加坡人一貫的態度「怕輸」(Kiasu),這同時也是2018年新加坡社會價值觀調查的第一名;在2012年和2015年新加坡的機構也做過相關調查,「怕輸」永遠都「金榜題名」,由此可看出新加坡人將「榮譽」看得多麼重要。新加坡之所以在眾多國際評比的指標中,有很高機率居於第一,是因為政府和人民認為「可以當第一,為何要當第二?」可以稱是人民的好強,但更大的層面是人民對於自己和國家的自信心。

三、小結

新加坡是一個常常被台灣政治人物掛在嘴邊的一個國家,經常性地對其政策、制度、法律、經濟….等方面的學習和借鏡已成為一種慣例。台灣政治人物也時常到新加坡考察其各項政策與設施,例如組屋,可能台灣眾多縣市首長都曾去考察過,但回台後卻往往難以落實。新加坡的法律和台灣有很大的不同,舉例組屋這項政策,新加坡有高達80%的土地均屬國有地,私人擁有地可謂極為少數,「釘子戶」在新加坡的社會中更是幾無出現過,讓人不得不說這個國家的制度和人民素養真的很特別。或許有人會說新加坡「經濟方面完全開放、人權方面有待啟迪」,但是他獨樹一格的「中間路線制度」確實讓造就了「新加坡奇蹟」的誕生。北緯一度島民們所認知的幸福很獨特,不管外界認不認同,這就是新加坡無可取代之處。

 

 

 

 

 

作者 許慧儀 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碩士

最近更新: 2020-04-22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