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9716
- 發佈:2020-04-28
過去一個形容香港的普遍說法是,香港有自由,沒有民主。港人在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生活,在自由經濟體系下發揮企業家精神,創造經濟奇蹟;在西方普通法法制和重視基本人權保障傳統下,港人享受亦珍惜自由,當中又以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尤其重要。七十年代末,中國政府決定1997年收回香港,實行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資本主義生活五十年不變,馬照跑,舞照跳,時任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曾公開說,97後,香港人可以繼續罵共產黨,共產黨是罵不倒的。2017年七月一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香港回歸中國二十周年時訪港,提醒港人不要觸踫中央政府的底線,他在林鄭月娥宣誓就任行政長官的典禮上發表講話,表示「必須牢固樹立「一國」意識,堅守「一國」原則,正確處理特別行政區和中央的關係。任何危害國家主權安全、挑戰中央權力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權威、利用香港對內地進行滲透破壞的活動,都是對底線的觸碰,都是絕不能允許的。」
2019年,香港回歸國家主權進入第二十三年,中央政府全面收緊對港政策,更強調「一國」原則的凌駕性,「兩制」中的香港制度被逐步侵蝕;一國兩制已被形容為「一國一點五制」,甚至有人說是一國一制,全面民主選舉遙遙無期,自由急速退倒,言論自由面對來自四方八面的壓力,空間日漸萎縮,新聞自由度拾級而下,主流媒體「染紅」、「歸邊」情況嚴重,獨立聲音變得微弱,傳媒自我審查現象趨向結構性和普遍性;政治審查成為風土病,在文化創作等領域蔓延,影響出版、文化藝術、表演、電影等範疇。中央為一國兩制劃下「紅線」,港府亦利用「紅線」,審查民主派人士言論,指言論不符合基本法內立法會議員宣誓規定,有選舉勝出的議員被取消資格,有的被取消參選資格。「紅線」無處不在,但又沒有清楚界定,帶任意性,逐漸磨蝕香港的言論自由,言論自由空間萎縮,亦影響其他自由,最終衝擊香港自由城市的根基。
港大民研見證倒退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計劃在2019年六月三十日正式結束)在回歸前後一直進行民調,其中一項是港人對言論自由程度的評分,十分代表「絕對自由」,零分代表「絕對冇自由」,五分代表「一半半」。1997年八月時,港人對言論自由的評分是7.17分,2006年7月初的評分是7.94,創歷史高峰,2019年5月初下降至6.2分,是歷史低位。九七回歸,港人抱著懷疑、觀望的心情迎接轉變,社會生活層面並沒有出現遽變,港人感到大致上可接受,so far, so good,反映在評分上;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在首個五年任期後期管治上出現連番失誤,2003年硬推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觸動港人對自由被剝奪的憂慮,政府不理會民意,七月一日五十萬人上街後,董建華被迫撤回草案;2005年,董建華請辭,曾蔭權接任,市民感覺良好,對前景較樂觀,自由評分創新高;2012年梁振英上台,兩年後爆發雨傘運動,民主訴求被打壓,市民對言論自由評分持續下滑。
民調數字說明一切,涉及民調計劃總監鍾庭耀博士的一個政治風波亦從側面上反映,九七後,當權者越來越不能容忍不同意見,認為他們造成社會矛盾,影響社會穩定,要「維穩」和維持有效管治,須要打壓不同意見;民調左右民意,要控制民意,董建華政府出現官員干預民調的做法,爆出「鍾庭耀事件」。
董建華上任後不久,爆發亞洲金融風暴,經濟出現問題,很快波及民生和政治,民調反映民怨,令政府感受到壓力,最後爆出特首辦官員、他的助手私下向港大施壓的醜聞。2000年7月,鍾庭耀為英文《南華早報》撰文,指特首兼任港大校監的董建華透過「中間人」施壓, 要求停止有關行政長官及政府的民意調查,報道在社會引起巨大迴響;鍾庭耀其後公開了傳話人的身份,是當時的港大校長鄭耀宗及副校長黃紹倫。港大其後進行調查,報告確定鍾庭耀指控屬實,認為時任特首辦高級助理路祥安,在市民對政府支持率下降的情況下,希望阻止不利政府的民調結果進一步打擊港府聲望。事件最後以鄭耀宗及黃紹倫宣布請辭告終。
鍾庭耀事件突顯弱勢政府希望透過背後政治施壓,扭曲輿論,2003年五十萬人上街,令政府在二十三條立法上不得不讓步撤回,二十三條是基本法內中港關係章節內重要的一條,目的是維護一國原則,保障國家利益,領土完整等,港人反對二十三條令中央震怒,亦重新思考及調整對港政策和策略,認為政治上和思想領域上太寬鬆,決意收緊,掌管香港事務官員要「有所作為」,中央政府駐港機構包括中聯辦和外交部駐港特派專員辦事處,親中報章等,加強在港宣傳及打壓政治異見和輿論導向的工作。
習近平劃下「紅線」
習近平在2017年訪港時對港人明言,必須牢固樹立「一國」意識,堅守「一國」原則,正確處理特別行政區和中央的關系。要把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維護中央權力和保障香港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發揮祖國內地堅強後盾作用和提高香港自身競爭力有機結合起來,任何時候都不能偏廢。
中央為一國兩制作重新釐清,可說早於2014年國務院發表「一國兩制白皮書」時已開始,其後同年人大就政改作的「8.31決定」,2017年就宣誓釋法等事件,都表明中央正重新塑造「兩制」的關係,目的是透過制度化增強中央管制權,以突顯中央權威,並對香港自治權,包括行政、立法和司法加強監督。《多維新聞》當時報道引述一國兩制法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中國港澳研究會理事田飛龍表示,中央對港政策已出現變化,並在具體的制度和議題上畫下了紅線和底線。
2014年發表「一國兩制白皮書」內,中央提出對港擁有全面管治權,與2012年起,港人對「一國」的概念出現變化有很大關係。2012年七月梁振英就任,九月學校開課,爆發學生罷課反國教運動,隨後本土主義、民主自決、港獨等思潮相繼湧現,中央以「落閘」對應,人大「8.31決定」為普選特首「落閘」、宣誓釋法為防止「明獨暗獨」、主張自決人士參選「落閘」。為強化國家概念,2017年十月已在全國實施的國歌法已納入基本法附件三,有團體和市民擔心立法後,言論、表達和創作自由將會收窄,政府原計劃在2018-19立法年度通過法案,但六月爆發反逃犯條例修訂示威及衝突,立法會大樓受嚴重破壞,議會運作癱瘓,政府押後立法。林太曾被前行政長官曾蔭權形容為「好打得」,但也不敢貿然重啟二十三條立法,她上任時,政圈流傳一種分析認為,國歌法立法有試水溫作用,假如順利通過,林太有可能乘勝取擊,重提23條立法。
經歷梁振英五年管治,港人經過2014年七十九日佔中,2015年旺角騷亂,社會嚴重撕裂,林太競選期間已被形容為「撕裂2.0」,她自知自己是梁振英政府的政務司司長,特區政府第二號人物,不可能洗清與梁振英的關係,因此打「同行」為選舉口號,任內不處理二十三條立法及政改,主打經濟和民生。她在特首選舉競選政綱內只重申,為《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是特區政府的憲制責任,但強調須權衡輕重、謹慎行事,若當選會嘗試創造有利立法的社會環境,但就未有提出具體的時間表。2017年12月她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要在政治及經濟民生兩方面為立法創造有利條件,未來一段時間要花好大力度,為二十三條除去負面標籤,「不要將二十三條妖魔化」,又反問「保護國家安全怎會不是好的事呢?」
這邊廂,林鄭為二十三條「去妖魔化」,扮白臉,強調未有時間表;那邊廂,中央官員和親中人士扮黑臉,製造輿論,公開要求立法。2017年11月,時任全國人大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訪港並發表演說,他指基本法已實施二十年,但二十三條立法仍未全面落實,法律缺位帶來的不良影響「有目共睹」。2018年三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佔中三子之一、港大法律學院副教授戴耀廷在台北參加「港澳中台及多民族自由人權論壇」,提到「反專制成功後」,建立的民主社會應包括「人民自決權利」等言論。親中報章連續幾天作大篇幅報道後,政府罕有就一位學者個人言論發表譴責聲明,隨後國務院港澳辦和中聯辦分別出聲明和應,本地親中政黨、團體和報章發動聲討運動,譴責戴氏「港獨」言論、要求儘快就二十三條本地立法,更要求港大解僱戴氏。戴耀廷稱,事態令人極度擔憂,「香港是否已到了以言入罪的地步,或至少已對普羅市民產生了極大的寒蟬效應」;他擔心,港人日後「必須發表迎合當權者的意見,不然即使不會惹來官司,也要承受文攻武鬥」。他呼籲港人警惕,種種迹象顯示「項莊舞劍」是為二十三 條立法鋪路。
言論觸動紅線疑似審查事件簿
《金融時報》編輯成代罪羔羊
香港近年一宗嚴重衝擊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的事件,是2018年八月發生的香港外國記者會事件,導致《金融時報》記者馬凱(Victor Mallet)最後被拒入境香港。馬凱於當年十月遭香港入境事務處拒絕續發工作簽證,十月外遊回港後只獲准逗留七天,十一月再次外遊後被拒絕入境。入境處人員、行政長官和保安局官員都沒有給予理由,稱他們不會評論個別個案。
馬凱現為《金融時報》巴黎分社主管,去年八月以香港外國記者會第一副主席身份主持由香港民族黨成員陳浩天擔任演講嘉賓的午餐會,在其傳媒生涯中意外「誤闖禁區」。當時政府正準備援引《社團條例》以禁止香港民族黨運作,而陳浩天是該黨的創辦人及黨的發言人。午餐會活動經傳媒報道後,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人員大為緊張,派人向香港外國記者會傳話,希望他們重新考慮決定,意思是取消活動。林鄭月娥在首次評論事件時措辭較為溫和,指事件「不恰當而且令人遺憾」。香港外國記者會堅持決定,認為記者團體邀請持不同政見的人士發言是正常不過的新聞工作者活動,並不代表團體贊同他們的觀點,也表明邀請陳浩天擔任演講嘉賓不代表支持他的港獨立場,最後午餐會照常舉行。儘管有示威者在香港外國記者會大樓外激烈抗議,午餐會演講在場內平靜進行。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發言人和林鄭月娥再次回應,一如所料,措辭變得強硬尖銳。記者和大多數人都認為事件會告一段落,但事實並非如此。馬凱在十一月被拒入境。
馬凱事件在本地及國際媒體引起轟動,西方國家政府紛紛表示關注。港府官員從來沒有宣佈午餐會演講活動,或陳浩天的演講,違反了任何香港法律;港府在毫無合理原因下拒發簽證,原因已寫在牆上,是因為馬凱主持陳浩天的午餐演講活動,中央政府要「秋後算帳」,拒絕讓馬凱留港以「殺雞儆猴」,說白了,就是警告記者及港人不要超越習近平在2017年七月為香港回歸後「一國兩制」憲法框架劃下的「紅線」。此 「紅線」除涉及港獨外,亦包括其他中央政府視為威脅國家安全和國家核心利益的事件,例如台獨、藏獨。
港府在從未指控陳浩天作出非法行為的情況下,因馬凱在活動中的角色而將他驅逐離港以作懲罰,對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影響深遠,震驚外國媒體。現時難以預料國際媒體會否重新評估留港風險或縮減編輯團隊規模,但事件明顯引起外界擔憂香港的言論自由和媒體自由空間正逐步縮窄。
流亡海外作家馬建講座場地風波
2018年十一月,國際文學節活動於活化後開幕不久的「大館」舉行,「大館」位於中環,前身是警署,政府批出由香港賽馬會將建築物活化,提供文化藝術活動;文學節其中一場講座,邀請流亡海外作家馬建談其諷刺小說《中國夢》;離演講只有兩天,卻傳出大館拒絕提供場地的消息,大館總監簡寧天於聲明中說:「不願大館成為任何人促進其政治利益的平台。」何謂「政治利益」令人費解,亦令人擔心主辦者怕麻煩,因為作家背景敏感,小說名稱也與國家主席習近平常說的「中國夢」相同。大館網頁一度公布馬建之講座將移師到南豐集團一場地舉行,但南豐集團否認。大館最後在各方批評下讓步,馬建講座如期於大館舉行。
大館事件近年罕見,文化機構公然坦白承認以不願政治化為由,試圖阻止文化活動在自已地方舉行,是另一形式審查。
藝術家巴丟草展覽取消
去年底,中國藝術家巴丟草原定以「共歌」為主題在港舉行的展覽,於開幕前一天忽然取消。主辦單位之一,英文網媒Hong Kong Free Press解釋,主辦方重視表達自由,但基於「安全理由」,考慮到合作夥伴的安全,須取消展覽。已移居澳洲的巴丟草於半年後接受澳洲ABC電視台訪問時透露,展覽前三天,中國當局通過他在廣州的家人向他發出威脅,稱必須取消展覽,否則「對他不客氣」。巴丟草畫作多涉中國政治,題材包括習近平、六四事件與雨傘運動。
順豐快遞拒送敏感書事件
疑似審查行為在速遞行業亦出現,文化人梁文道於年初發文,講述自己於台北酒店托順豐快遞寄書回香港的遭遇,當中三本書被扣下不寄,包括《滾出中國》、和一位美國學者所著的政治思想史論述《大辯論》及《思想史》,酒店職員謂,是大陸的管制令書不能寄出。梁文道指,後兩書於大陸已有譯本發行,懷疑是否書中一些談及「革命」、「威權」等字眼通不過審查,梁文道亦表示,難以理解大陸管制書籍的法令為何適用於香港。及後不少人在網絡上分享相似遭遇,更有人指出試過於聖誕節期間托香港順豐快遞從香港寄十字架飾物到澳門,亦遭拒寄。
香港順豐後來為拒寄宗教物品道歉,謂職員錯誤判斷,未能充分了解法律依據,造成前線員工執行過度,矯枉過正,集團「決定總經理立刻引咎辭職」。至於拒寄「政治書」的解釋,台灣順豐則含糊其辭,謂「收派人員說明方式造成認知落差」,日後會加強培訓,避免溝通誤會。
三聯審書事件
由中聯辦控制的三中商書店,其出版審查繼續受到關注。2019年初,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念欣於《明報》撰文,揭露翻譯學者關詩珮原準備出版《全球香港文學:翻譯、出版傳播及文本操控》一書,經多次校對及排版,連封面亦已設計好,但事情於最後階段告吹。文中引述關詩珮稱,出版社指內容涉及六四事件及八十、九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出版狀況,「無法放行」,請作者「自行修改」;關詩珮拒絕作出「非學術」的修訂。黃念欣文章未有點名出版社,但文章配圖可見,出版為三聯書店。
HK01反台獨編者按語事件
2018年十二月,台灣樂隊閃靈受邀來港出席歌手何韻思演唱會,但入境處拒絕批出工作簽證。閃靈主音兼二胡手林昶佐乃屬於「時代力量」的立法院委員,他接受媒體HK01訪問時,談到2014年前曾多次順利來港,近年曾申請來港觀賞演唱會被拒簽證。刊出的專訪題為〈台重金屬閃靈演前簽證未批 主音嘆斷港台人民感情〉,文章引起爭議,並非因為內容,而是媒體的處理,原因是編輯於文中一段落末,特別附上「編者按」,表示「香港01一貫立場是反對台獨」。專訪其實並沒有具體提到「台獨」;亦沒有具體講述林昶佐的政治立場。香港記者協會發表聲明,指做法不尋常,該報道並非評論,新聞工作者毋須就內容表態;記協形容加注立場的做法儼如畫蛇添足,反令人擔心傳媒對敏感議題有所畏懼。HK01回應爭議,表示「加注」做法引起外界關注,「說明我們的處理方法不盡完妥,讀者作出善意提點,我們會誠心吸收」,但指「香港記者協會以道德判官姿態越俎代疱作出不必要的指摘」,無法接受。
政治審查言論民主派參選受阻
2014年佔中(又稱雨傘革命)後,香港社會上本土主義有普遍化跡象,「自主」、「民主自決」等概念亦有一定市場;2016年三月,香港民族黨宣佈成立,是回歸後第一個主張香港獨立的政黨,在2018年下半年被香港政府禁止運作。「本土」及「民主自決」等言論出現,觸動中央神經,本地親中力量亦借此打擊民主派,出現其後的一連串DQ(disqualification),即取消議席及參選資格的決定。
2016年九月立法會舉行選舉,七十個議席中有近三十名為民主派。2016年十月十二日,其中十五名民主派議員,包括不同黨派人士在宣讀誓詞前後增加內容,或以不同道具、形式等表達政治理念、民主及民生訴求等。青年新政的梁頌恆及游蕙禎展示「Hong Kong is not China(香港不是中國)」標語,並在宣誓時更改誓詞內容。梁頌恆主要先宣讀一段效忠「Hong Kong Nation」的內容,其後以較為輕的語氣讀出誓詞(英文版本),其中將「China 」讀成被指帶有辱華性質的「Chi-na(支那)」。游蕙禎在宣誓時以較快速讀出誓詞(英文版本)的「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People's Refucking of Chi-na」,其中將「China」讀成被指帶有辱華性質的「Chi-na(支那)」。
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及香港政府先後向法院提出兩次司法覆核,第一次為梁頌恆及游蕙禎,第二次為梁國雄、姚松炎、羅冠聰和劉小麗。他們被香港高等法院取消議員資格,梁國雄仍在上訴中。
過去兩年舉行的立法會及區議會補選,選舉主任(由高級公務員擔任)多次以候選人政綱為理由,指他們並非真誠擁護基本法,取消他們的參選資格。新一屆區議會換屆選舉將於今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舉行,選管會早前就「區議會選舉活動建議指引」提出修訂,建議引入「確認書」制度。選管會主席馮驊回應有意見擔心設立「確認書」將出現政治篩選時表示,參選者簽署的「確認書」,是確認參選者擁護《基本法》和效忠香港特別行政區,只屬提醒他們有關提名程序法律要求的說明文件,強調簽署「確認書」是自願性質,最終裁定某一個參選人的提名是否有效,是由選舉主任決定,選管會無職權亦不會參與。
白色恐怖與黑色恐怖
港人珍惜言論自由,但近年社會嚴重分化,中央介入香港內部政治和社會爭議,令政治糾紛變得更熾熱,反逃犯條例修訂引發的嚴重政治危機和警民衝突是一個典型例子,以使用黑色暴力和製造白色恐怖,打壓不同意見的情況極為嚴重,亞洲首富李嘉誠和普通市民也不能倖免。
長和資深顧問李嘉誠九月八日到慈山寺出席祈福活動,並表示希望年輕人能夠體諒大局,又呼籲執政者對未來主人翁網開一面。他當時向在場人士表示,香港現時面對非常大的衝擊,希望香港人能夠渡過這個難關,亦盼年青人能體諒大局,而「執政既(執政者)能夠對我地未來主人翁網開一面」,他又稱法律與人情雖然有衝突,「但政治問題都要兩方面,大家能夠為對方諗一諗」,「好多大事都可以化為小事」。
李嘉誠借祈福呼籲各方退讓,為香港解困,但中共強硬派高調狠批,中央政法委在微博公眾號貼文,批評李嘉誠縱容犯罪,不是為香港著想,而是看著香港滑向深淵。文章說,在目前的香港亂局中,不少年輕人將樓價高、租金貴的憤怒,發洩到政府的頭上,但認為他們可能搞錯了發洩對象,又強調香港並不是沒有地,但發展總會遇到反對聲音,香港樓宇的天價對誰人有利,答案不難猜測,反問李嘉誠等「囤地圈錢」的地產商,會否對市民及香港的未來網開一面。李嘉誠基金會在九月十三日發新聞稿指,對於李嘉誠在慈山寺的言論被曲解表示十分遺憾,並指多年已習慣了那些莫須有的指責,永遠會虛心接受批評。李嘉誠的言論並非是被無意曲解,而是被中共強硬派有意扭曲,目的是要向大商家發出清晰訊息/警告,必須旗幟鮮明支持中央和特區政府「止暴制亂」,不能做「騎牆派」。
李嘉誠富甲一方,言論稍稍對示威學生同情,也被扣上「縱容犯罪」,普通市民以和平方式表達意見也受黑色恐怖威脅,「連儂牆」出現的暴力威嚇情況反映和平表達意見面對的威脅越來越大。
「連儂牆」由外國傳入,2014年雨傘運動時,政府總部一面外牆成為港人表達心意的「連儂牆」,反送中示威活動遍地開花,在不同地區有抗議活動,「連儂牆」亦在不少港鐵站、行人隧道、大學校園出現,亦引發因不同意見人士爭執,甚至暴力襲擊,最嚴重的個案發生在八月份,涉及一位放假期間的女記者。反修例爭議造成社會嚴重撕裂,往往因意見不同引起衝突,甚至毆鬥,社會上包容不同意見胸襟氣量,隨著爭議尖銳化而減少,言論自由空間自我收窄,是否因反修例爭議造成極端情況,抑或是社會出現根本變化,尚需更多時間觀察。
白色恐怖蔓延至商界;老牌英資機構太古集團為大股東的國泰、港龍航空亦飽受政治困擾。兩家航空人員工會與民主派關係密切,兩家航空開辦不少內地航線,管理層受內地當局施壓,針對員工政治立場,工會聲稱至九月底,已最少三十六人因政見問題遭無理解僱,他們稱曾被上司查問Facebook 戶口。工會理事批評,中國民航局頒布的新規定,任何機組人員飛越或飛到中國領空,均需接受其所規定的政治審查,是完全與安全風險無關,只為打擊不同政見的機組人員。
引緊急法立禁蒙面法「瘋狂」
九月底,林鄭月娥舉行首場與市民對話會,但無助停止暴力衝突,十月一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全港多區爆發示威抗議、暴力衝突,政府在十月四日宣布引用《緊急法》,五日起實施《禁蒙面法》,法例規定合法集會遊行也不能蒙面,有市民覺得侵犯自由,也擔心因為參與和平集會而被秋後算帳,前港督彭定康形容立法做法是「瘋狂」。香港政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強調,「條例不會影響言論自由,市民不用過分憂慮。」條例生效後第三天,政府開始對違反法例市民作檢控,首周有近八十人被檢控,警員亦要求正在採訪抗議活動記者除面罩檢查身份,部份被強行扯走面罩,香港記者協會(申報:作者為現任主席)投訴做法嚴重影響採訪權及公眾知情權。引用英殖民地年代延續下來的苛法《緊急法》訂立法例,不用先經立法會審議,創下極壞先例,將來引入更多箝制人權自由的苛法,例如限制網媒。二十四名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已向香港法院提出對《禁蒙面法》司法覆核,要求裁定法例違憲,案件安排在十月底審理。
五十年未過半 不變承諾化煙
港人在六月以來的四個月,常說的話是,「香港不是過去的香港」,「香港變得很陌生」;廿二年前,港人抱者半信半疑,不少人也別無選擇,接受一國兩制,也相信國家進行改革開放,香港仍能發揮重要作用,香港回歸後繼續繁榮安定,有望以一國兩制和平統一台灣。中港兩地制度和文化等方面有極大差異,兩制互不相干,儘量減少磨擦,不少港人和國際社會相信,中國繼續發展經濟,與世界接軌,人民富裕,中產階級出現,對人文價值,包括人權、自由、平等等權利的求會增加,政府需要回應,逐步開放社會、減少控制,從港人來說,內地制度和自由度等逐步開放,走近香港一制,一國兩制的內在矛盾磨擦在發展過程中自然融合,兩制透過良性互動磨合;現實卻是另一回事。
國際社會越來越感覺到,日漸強大的中國是一個威脅;港人亦感受到香港優良的管治和制度、自由開放多元社會,言論和新聞自由被蠶蝕,97年前的想像,是內地封閉落後的一制,走向香港和世界現代開放的一制;廿二年,港人感到被命運嘲弄,每天在發生的是剛剛相反,香港的一制急速走向內地一制。
2018年二月十三日,港人潘曉穎在台北市大同區紫園旅店內被殺,同行男友陳同佳於案發後搭機返港。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分別在同年三月、四月和七月,向香港律政司三度提出司法互助,惟後者處理消極且未有回應,香港方面後來表示港臺兩地之間並無司法互助安排,故拒絕遣送陳同佳至台灣受審。陳同佳案涉及的複雜引渡問題,大部份港人並不關心;2019年二月,特首林鄭月娥突然推出逃犯條例修訂,設立機制,由特首啟動,將內地及台灣要求移交的港人送到內地受審。港人不反對與台訂立安排,但除親中團體外,都反對修例,因為對內地司法、人權保障缺乏信心;修例挑起港人恐共情緒,林鄭月娥其後的處理不斷犯錯,令反修例演變成反警和追求民主和自由的運動;運動的口號:「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連小學生也帶頭呼叫,觸動中方和本地親中人士的神經線,他們將口號簡單化為追求港獨,並不準確,口號的背後是港人的恐懼和危機感,他們切身感受到自己一直熱愛、珍惜的香港,享有和享受的自由和制度,受到衝擊和破壞,他們不少視運動為存亡之戰,不能輸,因為「香港不能輸」。
逃犯條例修訂在二月提出,六月初由於政府希望強行通過而觸發大規模社會運動,再次挑起港人骨子裡的恐共情緒、對民主自由日漸被蠶食,他們更深刻感受到一個並非經過民主產生的特首和政府,在一國下,可以變成一個極權政府,一支三萬人專業訓練的警隊,可以變成濫權、濫捕,對無辜市民施暴的隊伍,成為市民人身安全、自由的一個主要威脅。
反修例衝突持續惡化,警方先收緊審批遊行集會申請,林鄭月娥政府再在十月四日以緊急法訂立禁蒙面法;近年,港人已感到以「溫水煮蛙」方式,慢慢地收緊自由的寓言已成真,近月發覺水溫急速上升,官逼民反,禁蒙面法推出後,示威活動參加者叫得最響亮的一句口號是「香港人,反抗」。法例生效後,不少市民繼續公民抗爭,自發參加非法集會,聚集期間,警員要求除去面罩,市民抗命,拒絕除下,市民深信在不公平制度下,只有以勇氣、良知、堅定才能抗衡極權,保衛自由香港。
作者 楊健興 為眾新聞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