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08

上一篇介紹了美國政黨的發展及意識型態的轉變,這一篇接續介紹美國政黨的初選以及選舉方式,並將焦點放在總統選舉。美國憲法對於選舉的舉辦是授權各州政府,各州有不同的初選方式、投票方式,選票樣式也不盡相同。

美國政黨的初選

政黨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提名候選人參與選舉,獲得政治職位後參與政策的決策,這也是政黨與利益團體最大的不同。有意參選的候選人必須參與初選,贏得初選獲得政黨正式提名後方可參與正式的選舉。初選非常重要,在政黨優勢的鐵票選區,贏得初選等於提前贏得大選,例如在德州,共和黨候選人若贏得參議員或州長初選,幾乎篤定當選,眾議員因為選區每十年依人口變化重新劃分,選舉結果較有變化。

各政黨總統候選人的初選方式也經歷不同變化,最早(1789-96)由黨內菁英決定,1800-24年由國會黨團決定,1828-32年由各州議會決定,1836-1905是各黨全國提名大會決定。1905年以後,當代美國的初選制度依各州不同須參加投票初選或黨團大會,且受州法律的約束。

美國有70%的州採用投票初選,由選民進入投票所投票。有些州採取封閉式初選(closed primary),僅限黨員或登記為某政黨支持者方可參與初選投票。半封閉式初選(semi-closed primary)則是由選民登記為各政黨支持者可以去參與政黨的初選,而登記為獨立選民者則可以在投票所選擇某一政黨的初選選票並投票。至於開放式初選(open primary),選民不需要登記為任一政黨的支持者,在投票所他們被限制選擇某一政黨的初選選票並投下該政黨他們偏好的候選人。

另一種初選方式為總括初選(blanket primary),選民拿到所有政黨的初選選票並允許選民對任何政黨的候選人投下選票,只要他們對每一政治職位投下一票(一位候選人)。這項初選制度在2000年被聯邦最高法院宣告,如果政黨本身希望他們由黨員決定初選,總括初選的制度違憲。後來有修正版的非黨派總括初選(nonpartisan blanket primary),所有政黨的候選人都列在選票上,但不標示候選人的政黨標籤,如果沒有單一候選人獲得過半多數勝出,則前兩高票數的候選人進行第二輪選舉決勝負。

其他30%的州採用黨團大會(caucus)方式提名候選人,由於選民得花較長時間參與黨團大會,因此參與率較一般初選投票方式低。其中愛荷華州是美國第一場也是最知名的黨團大會,總統參選人花費大量心力時間在這個小州。1988年南方各州為了突顯全國選戰的重要性,決定集結多州在同一天舉行初選,迫使候選人將競選活動拉大到全國範圍,候選人需要到各州去造勢、動員、拉票。媒體後來稱這一天為「超級星期二(Super Tuesday)。由於超級星期二涉及經濟、選民、宗教信仰等結構迥異的十多個州(如表1),若能在這場初選贏得頭籌對之後的選情有正向影響,這也是為何我們在看美國各黨總統候選人進行初選時,有些候選人在選舉結果不佳後中途退出初選。

表1以圖呈現方式

另外,兩黨分別在五十個州加上華盛頓特區、關島及美屬波多黎各設有類似選舉人團制度的黨代表。兩黨候選人的出線門檻都是贏得半數黨代表支持,民主黨是2,383席、共和黨則為1,237席。以2016這場開放席次(open seat)[1] 總統大選來說,參與超級星期二各州的黨代表票,佔共和黨595張及民主黨865張,分別佔共和黨全部黨代表票數(2,472)24%,當選所需票數的48%及民主黨全部黨代表票(4,765)18%,當選席次所需要的36%,重要性不可言喻。然而,各州各黨有不同的制度,有的州是贏者全拿,有的依得票比例分配,或者候選人需通過最低門檻才能分配黨代表票。

各州初選結束獲得各州黨代表大會確認後,最後召開全國黨代表大會正式提名。全國黨代表大會只是形式上的程序。全國黨代表大會的重點是讓黨的領導幹部聚在一起商討競選策略,並讓提名人發表演說。

1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超級星期二初選各黨各州參與列表

共和黨

阿拉斯加(28)、佛蒙特(16)、麻薩諸塞(42)、明尼蘇達(38)、奧克拉荷馬(43)、阿肯色(40)、田納西(58)、維吉尼亞(49)、德克薩斯(155)、阿拉巴馬(50)、喬治亞(76)

民主黨

佛蒙特(26)、麻薩諸塞(116)、明尼蘇達(93)、科羅拉多(79)、奧克拉荷馬(42)、阿肯色(37)、田納西(76)、維吉尼亞(110)、德克薩斯(252)、阿拉巴馬(60)、喬治亞(116)

1括弧內為選舉人票數。

2:共和黨除了阿拉斯加州和明尼蘇達州則採取黨團方式投票外,其餘州採取投票初選。而民主黨除了科羅拉多、明尼蘇達以及美屬薩摩亞以黨團方式投票外,其餘州皆採投票初選。

期中選舉

當總統與國會同時舉行選舉時,此時總統候選人的衣尾效應最強,也就是聲勢浩大或聲望高的總統候選人對同黨國會議員的選情有拉抬作用,也就是母雞帶小雞效應。而期中選舉(midterm election)是指在總統一半任期舉行的國會選舉,因為眾議員每兩年全面改選一次,參議院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的席次。期中選舉的結果有學者解讀是對總統施政滿意的認可,像是對總統施政的期中考。例如歐巴馬第一任期中選舉失去眾議院多數席次,第二任則失去兩院多數席次。川普同樣第一任期中選舉失去眾議院多數席次。不過,就歷史紀錄來看,1954年以後,除了甘迺迪、詹森及卡特總統外,歷任總統幾乎期中選舉表現不如預期。期中選舉的投票率往往低於總統大選年,較積極參與期中選舉可能多為在野黨支持者及不滿意現任總統的選民。

總統選舉的金權政治

美國總統選最被人詬病的是競選花費相當昂貴。為了讓候選人有公平的競選環境,1971年國會通過《聯邦選舉競選法》(Federal Campaign Act)。在()篇提到選舉的舉辦是聯邦及州政府共同的權力,然而聯邦所設的聯邦選舉委員會(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 FED)不像臺灣的中央選舉委員會統籌選舉辦理,而是僅監督候選人的競選開支花費,候選人必須向聯邦選舉委員會申報政治獻金。另外一個管道是企業可以註冊自己的政治行動委員會(political action committees, PACs)向候選人捐助政治獻金。

1992年總統大選,所有候選人的競選花費是19千萬美元,到了2016年這數字來到18億美元,是1992年近十倍之多(如圖1)。造成競選經費暴增的主因是因為在聯合公民訴聯邦選舉委員會案(Citizens United v. FEC),這項裁決助長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的誕生。不同於政治行動委員會,超級政治行動委員可以向任何企業、利益團體或個人募款且沒有額度上限,但不能跟候選人有直接合作關係,可以自行花費為候選人宣傳打廣告且同樣沒有上限,但募款及花費需向聯邦選舉委員會申報。這也令人詬病美國利益團體介入選舉甚深。

1.美國總統大選自1976年到2016年的競選花費成長變化圖

01

圖片來源Geer, Herrera, Schiller, and Segal (2018)

美國的政治參與

美國大選投票率一直都很低,大約只有五成上下,基層選舉更低,只有一到三成。主要因為選民必須在選前指定日期前登記為選民才能投票,這跟過去美國建國之初有許多選舉舞弊有關,有些選民到不同投票所重複投票,甚至亡者有投票的紀錄(graveyard voting)。二來,這些登記投票的規定是要阻礙「新移民」的投票,不希望新移民介入美國的選舉。1890年代在革新派(Progressives)大力推動州政府要求選民註冊,並隨時更新有效選民名冊。直到今日,除了北達可達州以外,各州均有選民登記制度。

1993年美國國會制定《全國選民註冊法》(National Voter Registration Act),介入州政府選舉事務的管轄權,規定州政府必須讓選民在換發駕照同時讓他們登記為選民,並告知家中成員是否因為各種原因而喪失選民身分,如服刑中的罪犯。該法更以刑事處罰遏止不肖公務人員在民眾不知情情況下,將某些傾向投給敵對政黨的選民排除選民資格。有些州為了鼓勵投票率而開放讓選民在選舉日當天同時註冊為選民並投票,以2016年大選來說,美國共有15個州如此規定,這些州有超過成投票率;相反的,要求選民必須在選舉日前四週註冊為選民的,投票率較低。

此外,為了促進選民的投票參與,美國國會1975年對《投票權利法》(Voting Rights Act)修法。各州若有少數族群人數達十萬人或達有投票權公民5%人口數,州政府應該提供以少數族群語言書寫的選民註冊單、選務公告文宣及選票。例如加利佛尼亞州的選票就印有阿拉伯文、西班牙文、亞美尼亞語、中文、韓文、波斯語、敘利亞語等。選民可以在投票所要求以特定語言書寫的選票。

美國各州選舉方式的差異

美國多數州總統大選的選舉人票是採取贏者全拿(winner-talks-all),候選人若贏得該州的普選票則贏得該州所有選舉人票。除了內布拉斯州及緬因州除外,這兩個州一方面是依眾議院國會議員選舉的選區做劃分(內布拉斯州有3名眾議員,緬因州有2名眾議員),總統候選人以是否獲得各選區的多數,來決定是否拿到該選區的那一張選舉人票。另一方面,兩個州另各有兩張跟參議員同數目的選舉人票,整個州的,這兩張選舉人票,則是分配給拿下全州多數票的候選人比那一整州誰拿到多數。因此,內布拉斯州及緬因州的選舉人票可以分別給不同的候選人,而不是贏者全拿。

各州政府也可以決定選票樣式及投票方式。德州是畫卡式的長選票(如圖2),各公職選舉都在同一張選票但不同欄位,選民在喜歡的候選人前畫卡,開票時選票交由讀卡機判讀。過去,德州的選票還有提供全選的欄位,也就是選民可以在第一個欄位選「共和黨」或「民主黨」,其他欄位的公職選舉不必圈選,讀卡機自動將其他各公職選舉都投給該政黨,但後來被批評打壓地方小黨及獨立參選人的參政而取消。

各州也對國會議員產生的方式有所不同,多數州都是採簡單多數決,跟台灣單一選區產生的區域立委一樣。但喬治亞州的參議員必須用兩輪決選制(runoff election),第一輪選舉往往吸引地方小黨或獨立候選人參選,而候選人必須跨過50%得票率才算當選。如果沒有任何候選人跨過此門檻,前兩高票者的候選人進入第二輪選舉。像去年2020年參議員選舉時,喬治亞州兩席參議員皆進入第二輪選舉,202115日有了結果,長期皆由共和黨拿下的參議員,兩席均由民主黨拿下,以致共和黨及民主黨在參議員席次皆為5050。當表決平手時,由於副總統是參議院議長,她能投下關鍵一票打破僵局。

2.美國德克薩斯州2020年選舉選票樣式

02

圖片來源:The Daily Sentinelhttps://reurl.cc/8ypM1b。檢索日期:2021/02/07

此外,美國各州的投票方式很不同。奧勒岡州、華盛頓州及科羅拉多州採取全郵寄投票(vote-by-mail),其中,奧勒岡州在20082016年兩次總統大選都有約70%左右的投票率。為了鼓勵美國民眾投票,美國目前有近三分之二的州採取提前投票(early voting)的措施,提供選民在選舉日前提前到投票所投票,因為美國選舉日是週二上班族有無法親自投票的問題,所以需要提前投票的設計,例如德州是選前17天到4天開放讓選民到投票所提前投票。

有些州既有提前投票也有不需任何理由的缺席投票(absentee voting)。而有些州沒有開放提前投票,但是開放有條件的缺席投票,例如開放身障人士或是外州服役的軍人得以郵寄選票。目前各州缺席投票的方式多採郵寄選票方式進行,選民須將選票寄回,加州更開放傳真方式回傳選票 (如圖3為美國各州投票方式的分布圖)

由此可見,各州投票率及選舉方式差異之大,有些族群可能因為種種不便民的措施阻礙投票意願,進而影響候選人在該州的得票率,也是影響選舉結果潛在重要因素。

3.美國各州投票方式分布圖

03

圖片來源Geer, Herrera, Schiller, and Segal (2018)

說明藍色州為開放提前投票的州; 綠色州是開放提前投票及或其他無須理由的缺席投票; 橘色州是採全郵寄投票; 米黃色州是沒有提前投票制度,但是及需開放有有條件的理由缺席投票。

去年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因為冠狀病毒疫情影響之下,選民採取郵寄選票以避開群聚的情形相當踴躍。過去每次大選僅三四千萬張郵寄選票,今年則超過八千萬張。加上各州決定開票順序不同,有些州會在大選日處理郵寄選票,而有些州則是大選日後隔天才處理郵寄選票的計票,這也是為何今年不少州在選舉日隔天過選情翻盤的原因。

郵寄選票也引起不少討論,如果選民寄出選票後死亡算不算數?依照全美立法協會調查,10個州算數,如加州,17個州不算,如密西根州,其他州則是沒有表示意見。那如果投票日「之後」才收到郵寄選票到底算不算數?紐約州開放選後七日內收到的選票都算數,賓州是選後三天內收到的郵寄選票都算數。其他州像北卡羅來納可以選後九天,加利福尼亞州長至選後十七天都可以接受郵寄選票的計票,只要郵戳是在選舉日前寄出即可。

事實上,美國總統大選計票都是好幾天的。但過去之所以這麼快知道結果是因為根據出口民調(exit poll)與各州計票中心實際開票及進度去做判斷。出口民調是指在選舉期間,訪員站在票站出口,訪問剛完成投票的選民其投票意向的民意調查,以探悉選舉情勢。加上有許多州是所謂的鐵票州,即俗稱的紅州(共和黨鐵票州)及藍州(民主黨鐵票州)之分,使得判斷更具信心。然而,今年由於各州有大量的郵寄選票,以致許多搖擺州因為雙方票數過近而無法在大選日當天做出判斷。

何謂搖擺州

所謂「搖擺州」(swing states)就是那些選民沒有固定政黨投票傾向的州分,這次支持民主黨但下次選舉支持共和黨。民調是許多民主國家判斷選舉結果的重要參考指標。不過,美國總統大選與其關注全國民調,各陣營更關注的是搖擺州的民調。美國有數個搖擺州,尤其是賓夕法尼亞州、佛羅里達州、北卡羅來納州、維吉尼亞州、科羅拉多州、愛荷華州等,而新墨西哥州、內華達州、新罕布夏州、威斯康辛州、密西根州等州也經常競爭激烈。這些州僅占美國人口的28%,但各政黨卻投入九成競選資源,讓這些地方的選民在選前疲於被各種競選廣告轟炸。由於選舉人票贏者全拿的機制,贏得搖擺州也就往勝選更向前一步。

贏者全拿的選舉人制度也是頗受批評,因為普選結果與選舉人得票結果可能不一致。這發生在18241876188820002016年的選舉。最廣為人知且爭議的就屬2000年的總統選舉。當時共和黨的小布希(George W. Bush)在佛羅里達州僅以537張普選票之差(勝負僅0.01%)勝過民主黨時任副總統的高爾(Al Gore),拿下關鍵的29張選舉人票,以271張選舉人票跨過270張選舉人當選門檻。而普選得票率高爾以48.4%小贏小布希的47.9%。當時民主黨陣營批評佛州棕櫚灘郡(Palm Beach County)的蝴蝶式選票設計有誤導選民投錯候選人的嫌疑,而告上佛州最高法院(如圖4)。佛州最高法案以5:4判決高爾勝訴並展開重新計票,最後布希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最高法院裁定不重新計票,高爾也隨後承認敗選。

4.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佛羅里達州棕櫚灘郡蝴蝶式選票設計

04

圖片來源:Reddithttps://reurl.cc/zbNR2k。檢索日期:2021/02/07

小結

美國總統大選之所以較難以預測,是因為存在著結構性因素:選舉人票制度及各州政府有選舉方式的裁量權,這些都可能影響選舉結果,而不能以全國性民調來看,必須細看各州民調的結果,特別是那些左右選情的關鍵搖擺州。這對多數民主國家,以及全國性大選有統一標準作業程序的我們,是較難想像的。

參考文獻

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 Contribution limits. 2020/12/4取自https://www.fec.gov/help-candidates-and-committees/candidate-taking-receipts/contribution-limits/

Geer John G., Richard Herrera, Wendy J. Schiller, and Jeffrey A. Segal. 2018. Gateways to Democracy, 4th Edition, Cengage.

李忠謙,2016/03/02。「2016美國總統大選》超級星期二到底「超級」在哪裡?」取自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83827。檢索日期2020/12/04

張純之,2020/10/20。「投票後死亡,選票該不該計入?」取自大紀元https://reurl.cc/kVEeVr檢索日期2020/12/04

 

[1]開放席次選舉的意思是這場選舉不是現任者尋求連任的選舉,而是席次開放給各政黨去提名候選人競選。

 

作者   廖育嶒   為美國休士頓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最近更新: 2021-08-17
回上頁